胡志文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沒有經(jīng)過審察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尼采說,“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了什么而活,他就能夠忍受任何一種生活”,這與我國孔子”朝聞道,夕死可矣”以及老子”道可道,非常道“的追尋,都是大哲們出于對人類社會的憧憬而對星空的仰望。盡管他們基于不同的社會背景其主張各不相同甚至支離破碎,但落腳點盡歸一處:去掉遮蔽,發(fā)現(xiàn)真相,印證價值,安身立命。因此,我們要向古今中外的思想拓荒者致敬,沒有他們生生不息的開辟,今天的歷史或許還在”刀耕火種“中徘徊。
其一 道可道 非常道
古今中外有真知灼見的思想家可謂鳳毛麟角,為什么,我覺得除去遺傳天賦的原因,是鮮有人熱衷于“求道”這條是非路。這條路漫長而無盡頭,又太清苦太寂寞太傷神。它遠不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活法輕松,遠不如“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人生態(tài)度灑脫;即便追逐功利,只要目標正確,也有出頭之日。而“求道”則不然,以個體力量問津普世價值,以有限挑戰(zhàn)無限,這無異是一盞蠟燭點燃于風中,明滅不定。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 。往大里說,“求道”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張載),往小里說,就是拯救自己,看一看路在何方。這種形上思考,往往遭到非議。不是嗎?柏拉圖筆下那些身處“洞穴”的人,沒有望到過“星空”,你說天是藍的云是白的,他不但不信還哄笑。德國哲學家叔本華的“求道之路”尤為艱難。他二十幾歲時便卓有建樹,但屢遭排斥、打擊。他的哲學被貼上荒謬的標簽:消極厭世,悲觀失望。于是,這匹剛剛啟程的“駱駝”訇然倒下,壓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時代判了他“思想”的死刑,“喉嚨”被掐住,不讓他發(fā)出聲音。此后六十多年里,他貧困潦倒,無家可歸,直到八十多歲時,才有一位朋友為他寫了一篇評論發(fā)表在英國報刊上,之后又被一個朋友將評論翻譯成德文在國內(nèi)發(fā)表,這才引起人們的注意,并讓他一夜成名。出版商紛紛找上門來,塵封多年的書稿有幸面世。他撫今追昔,老淚縱橫,在書中寫到:“我站在路的盡頭,老邁的頭顱已經(jīng)無力承受月桂花環(huán)?!蔽覈鬃右彩恰扒蟮馈敝?。它帶領弟子幾乎窮盡一生,周游列國,推行“仁”和“禮”的主張,但被比作是喪家之犬。雖然后世給他一頂“圣人”的帽子,但一再遭受”尊孔”、“批孔”的折磨。這就是“求道”的代價和真相。然而,這也應驗了叔本華的一句箴言:真理可以耐心等待,因為它長久存在。
實際上,“求道”人不在乎他人的“白眼”,沒有所謂的悲涼,因為他們高貴的頭顱裝滿了思想。這思想的“烈焰”足以驅走人間的瑟瑟“嚴寒”。他們有的桀驁不馴、口吐狂言,有的邋邋遢遢、瘋瘋癲癲,其實這些都是表象。他們刻意以自殘的方式向主流社會示威,并以期喚醒麻木的大眾。第歐根尼晚上住進街上的木桶里,白天提著燈籠滿大街找人。他逢人便問,你是人嗎?當有人反問,你是人嗎?他說我是狗。犬儒們就是用這種古怪行徑,向那個罪惡的制度發(fā)出狂吠,向沉醉在一片升平景象中的人發(fā)出警示。有人問第歐根尼為什么像犬儒那樣生活,他說,人類的理想應是回歸自然,所以要像動物學習。人已經(jīng)遠離了自然界,只知道追求金錢、名譽和地位,而且不如動物誠實、純粹和天真,所以犬儒們都把狗當作榜樣。西方現(xiàn)代哲學的開創(chuàng)者尼采,因“心痛”和“病痛”的打擊,也“神經(jīng)”了。他也曾打著燈籠滿街尋找“上帝”,但他腳踏哥白尼和布魯諾“日心說”的“基石”,手持笛卡爾“普遍懷疑論”、休謨“唯有個人印象真實的人性科學論”以及馬克思的“實踐唯物論”等利劍,斷然宣布“上帝死了!”“重估一切價值!”接著強勢推出了“超人”哲學?!俺恕钡暮x就是永不滿足,破舊立新,戰(zhàn)勝一切艱難險阻,在不斷超越中完善自己直至種群??此嗝吹睦硇?、前瞻而深刻。
無論是洪水滔滔的遠古,還是紅塵滾滾的現(xiàn)代,不可沒有“求道”之人。宗教的“道”雖如枷鎖,鎖頭懸掛在“善”的屋檐下,但虛偽中也有心靈的撫慰;歷史上君王的“道”雖有專橫、馭民之嫌,但總體是舉大業(yè),定乾坤,濟蒼生;哲學的“道”雖枯燥、抽象,繞來繞去,但啟迪人的智慧,追問事物的終極意義。不管這些“道”的外殼如何,其內(nèi)核都是堅硬且彌足珍貴的??鬃釉?,“朝聞道,夕死可矣”。人類進步和社會發(fā)展亦如此,多么需要“道”的引領啊。雖然古今中外求道的人寥若晨星,也正是這點點“晨星”高懸于歷史的天際,才照耀著人類的“航船”駛過黑暗,奔向光明。正所謂:“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
忠于大地而收獲“思想”的人,大都有堅忍不拔的意志。他們高舉思想的“火把”踽踽獨行,他們“一瓢飲,居陋巷”,他們不向謊言妥協(xié),他們不怕孤獨作戰(zhàn)。相反,他們瞧不起沒有精神家園的人。叔本華曾痛批菲利斯人:任何理念的東西都無法帶給他們愉快,唯有用滿足虛榮心之類的紙牌游戲等打發(fā)無聊的時光。這些圈子游戲也自有其樂趣,顯示出財富或社會地位勝人一籌,藉此獲得他人的尊崇。叔本華還說,人們熱愛金錢是自然的,就像醇酒之于健康者,藥物之于病人,皮毛之于冬季,女人之于小伙子,但要珍惜辛苦打拼賺來的錢。錢不是一紙任我們尋歡作樂的許可證,花天酒地也不是我們的義務。在風趣中闡述人生的“道”,在閑聊中開啟人生“智”??梢?,“道”是去除遮蔽,發(fā)現(xiàn)真相,“道”是印證價值和安身立命。
其二 快樂幸福在哪里
伊壁鳩魯為快樂開了一份清單,一是友誼,朋友環(huán)繞于周圍,驅走了寂寞和孤單;二是自由,人格獨立,遠離世俗價值,可謂家徒四壁不必汗顏,黃金萬兩不可炫耀;三是思想,它是消除“焦慮”的良藥,讓人不再迷茫,錯位,驚愕。這里唯獨沒有“財富”。而這正是伊壁鳩魯立論的關鍵所在。他認為,如果只有錢而沒有朋友.自由和經(jīng)過思想剖析的生活,絕不可能快樂。而如果有了這些,只缺財富,我們絕不會不快樂。
對快樂(幸福)的理解,伊壁鳩魯坦誠地肯定了“感官”的口腹之樂,性愛之歡,悅耳之娛。他還利用富人的錢辦了一所花園學校,鼓勵男女生在一起生活和學習享樂。于是招來不少非議,好奇的人譴責.張望,心又被撩撥得直癢。但不要誤解了他,他對感官需求和精神渴望整合后,給幸福的定義是: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煩擾。
問題在于,如何做到“無痛苦”“無煩擾”?同一學派的諾芝主張克制欲望,恪守理性,服從天命,過有德行的生活;塞涅卡認為,人應當遵從自然,服從命運,通過學習和實踐,磨礪自己的“理性和德行”,“愿意的,命運領著走;不愿意的,命運拖著走”(塞涅卡);而愛比克泰德,同樣不關心宇宙的本源問題,不理會事物是否有原子構成問題,關心的是如何在亂世之中找到一條引導常人求得幸福的方法。他主張以內(nèi)在心靈為基礎,過一種遵從自然,克制欲望,正確定位自己的自律生活;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則進一步表達了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奧勒留認為,心靈自身就可以消除一切痛苦和不安,不要怨天尤人,要不斷提升自我道德修養(yǎng),認識自我,直面生活,熱愛勞作,維護公共利益。這位哲人確實了不起,他認識到人與宇宙的緊密關聯(lián),認為整體利益的選擇就是個人向度的選擇,并視之為幸福。
對于“無痛苦”“無煩擾”的解答,上述幾位哲學家的表述別有洞天,但都沒有我們這位快樂主義倫理學家的代表伊壁鳩魯談得深刻。他提出追求快樂要“審慎權衡”,一切之中最大的善就是審慎。實際上,伊壁鳩魯?shù)目鞓分髁x并不是庸俗的享樂主義,而是一種理性的快樂主義,他從人性的本質出發(fā),將感官享受作為人生幸福的必要條件,求得在適度物質欲望的基礎上,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寧靜。
伊壁鳩魯還看清了妨礙人們獲得幸福的兩大障礙:對神的順從和對死亡的恐懼。所以他深化了德謨克利特宇宙的“原子論”哲學,堅決維護“原子與空間”的真實性,告訴人們,世界的本原是“原子”的物質運動。他用這種方式,否定了人生神意的目的論和宿命論,甚至神本身也被當做原子運動的結果。他說,這些神,遠離人事,不干涉自然,沒有理由畏懼他們。這樣一來,人們不再匍匐于神的腳下過著窒息的生活,人們也不再困惑于死亡,因為“我們活著時,死亡尚未來臨:死亡來臨時,我們已經(jīng)不在了”(伊壁鳩魯)。
仍回到伊壁鳩魯?shù)目鞓罚ㄐ腋#┝⒁?。他一再強調(diào),快樂不等于享樂。快樂分為三種類型,一是自然和必須的,如食欲的滿足;二是自然的卻不是必須的,如性欲的滿足;三是既不自然的又不是必須的,如虛榮心.權利欲的滿足。他還區(qū)分了短暫快樂與長久快樂。前者為欲望的要求和滿足,如娛樂和高興,后者是痛苦的消除,如無饑無渴,無欲無求的輕松狀態(tài)。他尤指出,享樂無止境,欲望對快樂和滿足的追求是貪得無厭的,你在需要快樂的時候,正是你因缺乏快樂而痛苦的時候。那痛苦大都來自欲望,這就是”欲壑難填“的道理。
問題已經(jīng)很清楚了,追尋快樂(幸福),要審慎地交朋處友,審慎地選擇自由,審慎地鍛造思想。然而,以攫取“財富”為核心內(nèi)容的“欲望”之海,如何使其洶涌的波濤平靜下來。這是一個千古以來無數(shù)哲人志士去觸摸而又懸置的謎團,這是真正的集體無意識。無疑,人生來都有欲望,否則,還是人嗎?沒有用激情和癡情點燃的欲望之火,人類社會勢必還徘徊在混沌和黑暗之中。就此,我們有必要叩問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他說,潛意識才是人類自身的主人,欲望是潛意識中的原始“部落”,潛意識好比海底一座冰山,而人的意識只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看來,人們追求吃喝玩樂.升官發(fā)財乃至建功立業(yè)的訴求,天經(jīng)地義,不可遏制。
欲望之火不息,何談寧靜與幸福?佛洛伊德不愧是大師,他為人們導引了一條途徑。他將人格劃分為本我.自我.超我三層結構?!氨疚摇弊裱鞓吩瓌t,追求生物人的滿足,無視社會價值;“自我”遵循現(xiàn)實原則,對人性的兩極起緩沖和調(diào)節(jié)作用;“超我”遵循完美原則,居于人格結構中最高的管制地位。這個“超我”,經(jīng)過了社會化的淬火和道德化的打磨,有“性本善”的理想,有“不逾矩”的德行,一切都在可控之中。
如此說來,原始人性里,業(yè)已根植著“超我”這類美好的情愫,這正符合孟子的倫理學說。孟子云“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荀子雖然提出“人之性惡”,但他告誡人們必須在法規(guī)和道德的約束下,遏制自己惡的本性,使之向善。人,真的不可思議,身上同時存在著善惡兩種相互對立的性質,正所謂大善之人也必有小惡之處,大惡之人也必有小善之舉。既然人性的“善惡”可以調(diào)和,人的“潛能”可以管控,那么人的“欲望”同樣可以表現(xiàn)為生生滅滅,或強或弱。在此基礎上,我們不要忘了還有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意識”,我們要盡力撥響“意識”這根琴弦,讓“理性”的音符在真實的大地跳蕩,讓知足感恩快樂的旋律在空中飛舞。想一想,伊壁鳩魯?shù)目鞓罚ㄐ腋#┰谀睦?,是不是若隱若現(xiàn),環(huán)繞在身邊。
其三 人生并不荒謬
加繆是西方著名的文學家,年輕時因出版小說《異鄉(xiāng)人》而一舉成名?!懂愢l(xiāng)人》受到了薩特的極力推崇,《異鄉(xiāng)人》也被認定為關于“荒謬”的經(jīng)典之作。但是加繆在其散文《西西弗斯的神話》中則更為深入地剖析了”荒謬”的概念。文章的第一句話是:“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就是自殺”。他是提示人們要想明白活著的理由,要不要活著,怎么活著,若茍且偷生、得過且過,還不如不活。這是大哲之思。
西西弗斯的故事和希臘神話中的《普羅米修斯》可以相呼應。普羅米修斯為人間偷天火而被天神宙斯懲罰,西西弗斯則是因為泄露了天神的秘密幫助河神為人間找水源而被宙斯懲罰。宙斯罰西西弗斯推石頭上山,但是石頭剛剛被推到山頂便又滾落下來,于是西西弗斯從山上走下來回到原處,再拼力把石頭推上去。如此日復一日,永無結束之期。這則寓言太沉重了,“壓”得人透不過氣,“痛”得人幾近絕望。誰能忍受永無出頭之日的勞作?誰堪終生跋涉在沒有燈光的夜晚? 然而,我們讀出的是正面意義,就是充分認識到生活本身雖然避免不了枯燥、乏味乃至不平,但你要與精神同在,用風霜的心去承載,用蒼涼的腳步去丈量。
加繆在描述西西弗斯的故事時,結論已由悲觀透出點點希望。他說:“我讓西西弗斯留在山腳,人總會一再發(fā)現(xiàn)他的重負。西西弗斯也斷定‘一切都很好: 否定諸神,舉起巨石。石頭的每一粒原子,山丘的每一片礦巖,本身就形成一個世界。向山頂奮斗的本身,已足以讓內(nèi)心充實”。由此可見,加繆筆下的西西弗斯是自足而快樂的。
加繆洞悉并戳穿了世界的荒謬性。不是嘛,你正深情地在“蒼天厚土”的懷抱嘻戲時,它張開海嘯的”巨口”吞沒了你;冤打成招蹲多年大獄,后來”殺人犯”自首了,法官說,弄錯了,你根本無罪;利益交割處,出手最狠的往往是你最信任的朋友。尼采寫過一個更為荒謬的故事:彌達斯國王在樹林里久久尋找掌管酒神的精靈,有一天這個精靈終于落到國王的手中。國王問:對人來說,什么是最美妙的東西,這精靈木然呆立,一聲不吭,直到最后在國王的逼問下,他突然發(fā)出刺耳的笑聲,說到:”可憐的浮生啊,無常與苦難之子,你為什么逼我說出你最好不要聽到的話呢?最好的東西是你根本得不到的,那就是不要降生,不要存在。不過對于你還有次好的東西,即立刻就死“。 其實,這些都是哲人們的警示,即活著不易,為其不易,人生才更為珍貴。我們要通過努力,給“千瘡百孔”的人生,織補一件美麗的“衣裳”。
加繆、薩特、尼采、海格德爾等現(xiàn)代主義哲學家,他們常常把現(xiàn)實“肢解”得血肉模糊,但末了一定是絕地反擊,給人以驚喜。針對人生的荒謬,加繆提出了“反抗、自由、熱情”等應對之策。反抗,就是知道了什么是荒謬之后不再喪失自己,不再盲目迎合,維護人類尊嚴。自由,就是把我們原先建立的一切虛幻知識及價值觀打破,從零開始,自我抉擇。熱情,就是關注自己的內(nèi)心,讓生命的“枝枝葉葉”時刻蓬生著,疊加幸福指數(shù),消解揮之不去的荒謬感。實際上,世界上沒有荒謬才是真正的荒謬,要緊的是直面各種挑戰(zhàn),“熱愛自己的命運”(尼采),讓心靈變得日益堅強,然后,扛起責任,穿過風雨,“詩意的棲居”(海格德爾)。
其四 選擇成為自己
西方現(xiàn)代主義哲學家克爾凱郭爾有個形象的比喻:人生就好像一個醉酒的農(nóng)夫,駕著馬車回家,表面上是農(nóng)夫駕馬車,事實上是老馬拖著農(nóng)夫回家。因為農(nóng)夫喝醉了,根本沒有清醒的意識,然而老馬識途,因此能夠把農(nóng)夫拖回家。這個比喻是說,人的一生就如走在回家的路上,大部分時間都在昏睡之中,只有當一個人清醒的時候才能夠決定自己真正要走的路,做真正的自己。這就是“存在主義”所謂的主動“選擇成為自己”。
本來“存在先于本質”,可是,現(xiàn)實中一些人是處于無意識的被”選擇”狀態(tài)。在世界上奮斗了許久,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到頭來搖擺的心靈不知道安放在何處。不惜血本獲取來的物質、名聲等外在“堆積物”正斑斕耀眼,一覺醒來便在心底訇然“崩塌”了。也許是時間是推手,就那么輕而一舉撕下了昔日的輝煌日歷連同大紅大紫的標記。沒有的時候渴望擁有,得到了又放棄。為什么?原來是發(fā)現(xiàn)丟失了一生中最寶貴的東西:自我。我是什么,“我”就是赤手空拳來到世間旅行的那個過客,一路走來盡可能欣賞各種美景,然后無遺無憾地滿載“喜悅”歸去?!拔摇庇质鞘郎溪氁粺o二的“存在”,其本質在于自我抉擇及其得到的結果。一個人如果從生到死從來不做抉擇,就根本沒有本質可言。因為他所有的一切都是被安排的,他只是一味地接受。這也等于此人從來沒有真正存在過,或者說他從來不曾認真考慮過要成為什么樣的人??墒?,想選擇成為自我是不容易的。選擇自我,首先要忠誠于自己的內(nèi)心,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然后義無反顧地走下去。這也意味著要一個人孤獨上路,而且要與強大的自然、社會和自己的內(nèi)心對峙。沖突、壓力、羈絆,阻力,無時不在,唯有在契而不舍中化險為夷,唯有在不斷選擇中絕處逢生。當然,人生也可以選擇放棄、逃避,不承擔任何責任,云游四海,風雨飄搖。
正因為“選擇成為自己”太沉重,所以人們大都習慣于隨波逐流,不愿意選擇有自我,或者說不敢成為自我。已經(jīng)鋪好的路,誰不愿意走?眾人歡歌,誰還寂寞?大家擠在一起、聚在一起,有如莊子筆下的魚,不在陸地上“相濡以沫”,卻在水中“相忘于江湖”。這似乎就注定了人之不可避免的世俗化和平庸性傾向,而超越和崇高之類的體驗只有到藝術中去尋找了。話說回來,多么熱鬧的聚會都有散場的時候,散場之后的清冷和寂寞也不好受。
要明確的是,“選擇成為自我”絕不可違背宇宙之“道”和人間之“法”。沒有信仰、缺乏理性、頭腦空虛、鼠目寸光的人,沒有資格談“選擇”;玩世不恭、桀驁不馴、沽名釣譽、不倫不類的人,是褻瀆“選擇”。“選擇”是讓自己始終處于“茍日新,日日新,又一新”的人格與理想的優(yōu)化之中,“選擇”是用思想的“扁擔”挑起過去與未來,讓雙腳堅實地走在現(xiàn)實的土壤上?!斑x擇”也是一把雙刃劍,選的不到位,未免耗費時光和生命;選過頭了,難免劍走偏鋒甚至步入歧途。這是一個很深奧、玄乎、不可小覷的人生哲學命題。
最后我想說,人是經(jīng)過了社會化的。社會化程度越高,其“選擇”的格調(diào)及水準會越佳。作“選擇”的時候,不可不掂量和環(huán)顧自己所置身的社會制度、文化生態(tài)、自身條件和現(xiàn)實訴求。但愿通過正確的“選擇”,每個人都能夠成就自我,同時成全他人并造福于人類。
其五 認識你自己
“認識你自己”,是鐫刻在古希臘雅典“德爾菲”神廟上的神諭,實際上是蘇格拉底的一句名言。這句話,具有扭轉乾坤之力,此后,古希臘哲學家們由對自然本源的探索轉為對人生的勘察,古希臘哲學的視覺一下“從天上拉回到人間”。學者周國平認為,對世界的思考,歸根到底是對人生的思考。如此說來,西方哲學的“上帝”說也好,“理念”說也好,都是為“拋”到這個世界上的人,尋求一個安身立命的依憑。
時隔兩千多年后,蘇格拉底這位精神“助產(chǎn)士”的話語,仍然振聾發(fā)聵,醍醐灌頂。不是嗎?時下多少人迷失在紅塵大霧之中,分不清東南西北;多少人混跡于庸俗不堪的娛樂場,百無聊賴,卻得意洋洋;多少人沉醉于曾經(jīng)的“港灣”,夸夸其談,不見今日大江東去萬里揚帆;又有多少人寧愿在欲望的火爐上蒸烤,苦苦呻吟卻不肯罷手。為什么會這樣?問題就出在:人啊,不能認識自己。
我們何不經(jīng)歷一番“分娩”的陣痛,求得思想這個“新生兒”的誕生。當然,從“分娩”到“誕生”要有一個“孕育"過程,這就是學習,反省,思考,實踐。這其間最怕生出畸形兒。同樣是對人生的思考,伊壁鳩魯強調(diào)感官滿足,滑入了享樂主義的“沼澤地”,而犬儒派代表人物第歐根尼則異常怪誕,他不屑與時代為伍,不食人間煙火,墜入了生活的“枯井”。他的全部財產(chǎn)就是一根橄欖樹干做的木棍,一件襤褸做的衣裳,一只討飯袋,一個水杯,他每天住在市場上,晚上睡在木桶里。有一次,亞歷山大大帝慕名拜訪他,問他需要什么,他喝斥,“ 請退到一邊,不要擋住我的陽光!”,玩世不恭,傲慢無禮??梢姡J識自己,擺正位置,不走極端,合理生存,何其不易。生活啊,這位披著面紗的“少女”,誰解你的“風情”?人啊,如何去做才能無愧于生活?
那么,到底怎樣認識自己呢?蘇格拉底認為,人的心靈深處孕育著“善”的種子,它會隨著知識和德行的增長而開花結果。如此說來,認識自己的最好方法就是停下匆忙的腳步,傾聽自己內(nèi)心“善”的聲音,與善同行。善與美與真本是連在一棵藤上,它們自然會為思想這架“馬車”蓄滿璀璨的花期。
其實,我們的內(nèi)心本來就蓬生著“自強不息,正義正直,寬容同情”等道德綠蔭,這正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誰也不能逃避它,更不該遮蔽它,唯有循著這一秘境走下去,才能找到認識自己的途徑。如此,你也就有了立世"準則”乃至衡量萬物的“尺度”。到了這個境界,高傲而無知的頭顱也許能夠低下來,不安分的心也許會沉靜下來,萎靡的精神也許會鼓蕩起來。同時,你就會知己知彼,你就會百戰(zhàn)不殆,再也不是人云亦云的浮躁者,再也不是隨波逐流的“稻草人”。
然而,這就是認識上的“自我”嗎?遠遠不是。宇宙大化,萬物同流,天地間一刻不曾停止過遷移,誰又能保證人的“心性”“德行”持久不變呢?當著大庭廣眾山盟海誓求婚,感動得讓人落淚,可是沒過幾天,撕毀了契約,各自再覓新歡。在權利和金錢面前,變數(shù)就更大了,爾虞我詐,巧取豪奪,什么哥們朋友,什么“良心”和“道義”,一剎那“遮丑布“就掉下來了,赤裸裸,丑漏無遺。
看來,“我是誰”的問題,將成為每個人一生追問的“斯芬克斯之謎, 然而,這不等于哲學家的徒勞,不等于思想者的敗北。蘇格拉底說,“未經(jīng)審察的人生是不真實的人生,不值得一過。”這啟示我們,人不能動物性的生存,人的高貴之處就在于會思考,是一棵有思想的“蘆葦”。蘇格拉底經(jīng)過與各行各業(yè)的人討論之后又進一步指出:以為智慧的人實際上沒有智慧,人要“自知其無知”。至此,我覺得如何認識你自己的答案已揭曉,即人要有自知之明,要謙虛謹慎,要低調(diào)做人,要不懈努力。尤其要知道自己的無知,進而潛心學習和反省,只有這樣,才能認清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才能明晰世間萬象的真與假,對與錯,貴與賤。這種自我認識上的“洗澡”“照鏡子”,應該持續(xù)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直至把全部“認識”乃至“實踐”寫入自己的“墓志銘”。
其六 熱愛你的命運
命運是什么?命運是一個人一生喜怒哀樂、貧富貴賤以及生老病死的全部際遇。它變幻莫測,翻云覆雨,總是與你的期望相左 ,讓你憂傷,讓你憤懣。在商場上呼風喚雨,怎奈股市暴跌,一夜之間一無所有;在仕途上如魚得水、左右逢源,豈料到最后卻一無所成;想找一個知書達理的“?;ā睘槠蓿l知娶了個“母老虎”。這與古希臘神話中俄狄浦斯的情形相似,他的父親是底比斯城國王,他二十歲時,算命師說他長大后弒父娶母,為此他努力逃脫弒父娶母的厄運,結果在逃避的征途中,一步步實現(xiàn)了神諭:殺了親生父親,娶了親生母親。俄狄浦斯無法面對命運的安排,刺瞎了自己的雙眼,也不再當國王,母親“王后”也因此而自殺。
針對命運的變幻莫測,尼采說:熱愛命運吧!無論這是一個怎樣坎坷多難的人生,無論這人生最終哪怕將我們帶向死亡,只要這是我們的命運,我們便愛它。這就是尼采哲學不同于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哲學的積極意義,更是他生命的踐履。他是一個渾身燃燒著熱情的孤獨斗士,雖孓然一人,疾病纏身,沒有工作(因病辭去巴塞爾大學教授的職務),但他以筆為槍,不惜與摯友、導師決裂,激烈抨擊天主教,痛批叔本華,質疑所謂的民主、科學及其現(xiàn)代道德。在他生命彌留之際,守護他的妹妹想到他一生不斷被誤解、被拋棄、被折磨,禁不住潸然淚下,而尼采無怨無悔地說:“伊麗莎白,你為什么哭呢?難道我們不幸福嗎?”可見,面對死亡,面對命運,只有那些真正充滿了力量的生命才有勇氣說:“我度過了幸福的一生”。尼采應該是幸福的,他成就了自己的人格,選擇了一個獨一無二的人生;雖屢遭不幸,卻用詩的筆調(diào)寫出了熱情澎湃的生命贊歌。
為了抵制命運帶來的種種不幸,古希臘人發(fā)明了充滿酒神精神的悲劇藝術,以期使人們在沉醉于藝術的過程中,遺忘生活的苦難。但是,藝術的片刻的撫慰不能從根本上抵御命運之不幸,于是人們又設計一個萬能的“上帝”供奉于九霄之上。人們以從事“神”的事業(yè)為榮耀,心甘情愿匍匐在”神”的腳下,“文質彬彬”“溫情脈脈”,彼此相愛。就是在這種對來世幸福的最高價值期許里,人們有夢想、有節(jié)制、有秩序的生活。遺憾的是久而久之,人們又發(fā)現(xiàn)這樣的活法是自欺欺人,把生命交付給自己的想象物{上帝},經(jīng)年累月的“屈膝”和“忍受”,脊梁彎曲了,軀體再也無法支撐那高貴的頭顱。
尼采進一步指出,信仰的動搖和價值的失落,不是偶然的。歷史發(fā)展到近代,隨著自然科學的發(fā)展和民主道德的宣揚,“理性”代替了“上帝”的位置。人們認為科學與理性能解決自然與人生的一切問題,于是,追逐說不清的真理,信奉烏托邦式的理想,甚至為之付出命的代價,結果呢,在道德理想的“高地”上,發(fā)生了一次次慘絕人寰的戰(zhàn)爭,人之為人的正常生理欲望扭曲了,生之為生的正常訴求壓抑了,命之為命的尊嚴沒有了,于是在現(xiàn)代社會里,越來越多的人把對生命的期許兌換為對物質的期許。人們無限膨脹的欲望就像是可以吸納一切的“黑洞”,為了物質財富,表現(xiàn)出一種盲目的、發(fā)了瘋似的勤勞,似乎只有物質才能換來快樂、幸福和生命的意義。人們在乎的是片刻的歡樂,要求的是自我利益的最大化,一件事情是否值得一做要以是否有用為標準,以是否能為自己帶來實際好處為準繩。從此我們再也看不到浩瀚的星空,優(yōu)美不復存在,沉靜不復存,溫馨不復存在,人們又一次失去心靈的家園,淪為這世界上最貧乏、最孤獨、最孱弱的生物。
尼采的不同凡響就在這里,他歷數(shù)了歷史上藝術、上帝、理性、物質都不能抵消人類命運之苦后并不是陷入悲觀主義的泥潭,而是嘗試肯定命運,承認“存在”的有限性,專注于被限制的“框架”之內(nèi),爭取讓生命的每一個瞬間都成為經(jīng)典。尼采說生命的坎坷、不平和種種際遇正是生命迷人的地方,它就如一個善變的女人,“用一塊鑲上金框的面紗遮蓋自己的臉龐,面紗里卻藏著承諾、反抗、謙恭、諷刺和誘惑”,所以,生活能給予我們最大的收獲就是生活本身,它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是生命力量勃發(fā)的承載者,是自然對人的偉大饋贈。
說的多么好啊!生命上不斷超越自己,命運上不斷肯定自己。不要說我們被命運玩弄于股掌,不要懷疑我們的命運浮萍般沒有意義。一個專注于當下生活,而且不斷向明天邁進的人,他就是一個擁有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的人。
其七 忠實于大地
尼采是西方負有盛名的詩人、哲學家,他所處的時代正是西歐理性主義勝利進軍的時代,人們已經(jīng)把上帝從“祭壇”上拉下來、送進墳墓,人們發(fā)現(xiàn)自己就是“造物主”,理性、科學之“圣火”照亮了理想和希望。然而,尼采一方面批判以邏輯、真理、科學、理想為標識的理性王國,一方面逆勢窮追猛打,批判以憐憫、仁愛、天堂、幸福為幌子的“上帝”。他不能忍受蕓蕓眾生被奴役、被欺騙,以至變成孱弱的生物,蒼白得沒有思想,頹廢得亦步亦趨,墮落得毫無價值。他的主張是:張揚生命的意志,釋放生命的潛能,擺脫所有的束縛,實現(xiàn)自我的超越。這就是它的“超人”哲學。
他認為,理性主義雖然取代了上帝的位置,但它不過是資產(chǎn)階級理想化的“王國”,“生命僵死之處,必有法則堆積”。理性光環(huán)下的真理也許是出于自私的偏見,科學推演下的邏輯往往“冷漠而枯燥”。人生要靠無限的熱情支撐,需要真誠的心靈體驗。所以,概念、判斷、邏輯、推理這些理性化、科學化的東西,只能作為手段為人服務,人不能為其做奴隸。當然,更要防止在科學突進與物質繁榮的遮蔽下,使人淪為“螺絲釘”固定在工業(yè)化的大機器上,了無樂趣,徹底失去精神家園。
尼采抨擊最為激烈的是基督教,他對基督教利用各種觀念來束縛人的思想和扼殺人性的光輝深惡痛絕。他說,“教會是一切想象到的邪病中最嚴重的邪病,它把一切有價值的東西都變成廢物,把清白正直搞成卑鄙齷齪”。他批評基督教宣揚“肉體是罪惡”的虛偽性,痛斥基督教將人的生命“懸在稻草上”,弄得人象一具具“活棺材”的殘酷性。他認為,“憐憫說”如病菌一般使痛苦蔓延,侵蝕人的身心,消解人的力量;“罪孽說”把人帶進一個“病弱的世界”,使那些社會“廢物”、“神經(jīng)錯亂者”、孩童似的“白癡”,有了一個“安全”的避難所。
尼采在痛批了宗教和理性之后,從空前的大崩潰中看到了空前的大自由,從從未有過的黑暗中看到了從未有過的希望。他說,世界的這新的霞光和新的白晝就“在一切價值的評估之中,在對一切道德價值的擺脫之中,在對歷來一切被禁止、蔑視、詛咒的事物的肯定和信賴之中”。接下來他呼吁人們要“忠實于大地”。大地的意義是什么?就是指不再把希望寄托于來世、天國,而是返樸歸真,回到塵世,善待肉體,自我超越;不再盲目的被人安排,追求不切實際的理想,而是肯定自身的價值,傾聽來自內(nèi)心深處以及肉體的聲音。他十分惱恨現(xiàn)代文明。他說“一步步頹廢下去——這是我對現(xiàn)代‘進步的定義,倫理壓制本能,科學理性削弱本能,刻板的教育麻痹本能”。他尤其感受到現(xiàn)代商業(yè)化社會就像一個鬧哄哄的大市場,為了增值和賺錢,人們匆忙的活動著,聲嘶力竭地叫喊著。在這樣一個時代里,尼采感到自己是一個“無家可歸的人”,他吶喊,現(xiàn)代人啊,你們離堅實的土地太遠,離自由的天空也太遠。于是,他拋出了“超人”哲學。
“超人就是大地的意義”,這是尼采哲學的根本要義。他說:人是系于禽獸與超人之間的一條繩索,一種危險的路程,一個危險的回顧,一個危險的震顫與停足。其實,他說的“超人”乃是一種精神:人要不斷進取,沒有止境,人凌駕于深淵之上,必須自己面對,其路途之坎坷,進程之驚險,也正是迷人之處。
當然,尼采思想也有其局限性,正如學者周國平所說:尼采脫離人的社會歷史進程考察人性;尼采似的個人主義終究是一種個人主義,它有發(fā)展個性的積極一面,也有排斥社會和蔑視群眾的消極一面;尼采把社會和個人完全對立起來,片面強調(diào)社會于個性的損害,而無視更重要的一面,即社會是自我實現(xiàn)和個性發(fā)展的唯一場所。是的,無論在西方還是東方,作為個體的人,都應該融入社會,守住思想和道德底線,自我約束,有所敬畏。當然,人生的“弓弦”也不能繃得的太緊,適度松一松,會更有張力。自然界亦如此,花開滿樹,停一停,結出了果實;大河奔流,拐個彎,一瀉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