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赴澳大利亞特約記者 朱曉琳
造幣廠通常戒備森嚴,可是在澳大利亞,造幣廠全年向公眾開放并可自由參觀,位于堪培拉的澳大利亞皇家造幣廠隸屬于澳大利亞財政部,主要負責鑄造澳大利亞2元以下的硬幣。前不久,筆者一行參觀了這家造幣廠。
澳大利亞皇家造幣廠坐落在首都堪培拉一條幽靜的街道上,由幾座極其普通的兩層建筑組成。造幣廠的門并不是筆者想象中的厚重鋼板鑄成,只是一道普通的玻璃門,門口連一個門衛(wèi)都沒有,隨便出入。一進門處有一個圓形金幣池,里面的鍍金硬幣重600公斤,價值10萬澳元。通往二樓的樓梯也全都鑲嵌了一枚枚的鍍金硬幣。一樓主要是商店,賣各種紀念幣。
二樓玄關對面的小電影房內可以觀看造幣廠的介紹和造幣的視頻。二樓的硬幣收藏展覽有澳大利亞早期具有歷史意義的罕見硬幣,有這里設計鑄造的2000年悉尼奧運會獎牌,還有失誤造壞了的硬幣。
這里每天定時會有講解員免費講解半個小時,我們幸運地趕上了講解。聽了講解我才知道鑄造硬幣需要10道工序,從最初的選料到最后的包裝,每一道工序都是一絲不茍,這些硬幣的流通在損耗方面也是很小的。
在二樓透過玻璃窗可以看見敞亮的造幣車間。紀念幣和流通幣的車間是分開的。金銀紀念幣因為價值較高,工藝難度大,一枚枚都是手工制作,所以這個車間人比較多,每人一個工作臺。而流通幣的車間幾乎都是自動化流水線,最多可以看到幾個偶爾走過的工人。造幣廠有許多機器人,而Titan 被譽為最強壯的機器人,一次可以舉起1000公斤重的硬幣筐。它還可以忙里偷閑給觀眾們跳個舞。
參觀完車間后,可到造幣機上投入兩元澳幣,造出可以流通的1 元紀念幣一枚。筆者的兒子馬上自制了一枚。2元硬幣換1 元硬幣, 對造幣廠來說,這個生意穩(wěn)賺不賠。
澳大利亞使用硬幣的歷史非常悠久。在18世紀早期殖民地時期,就混用英國、荷蘭、俄國、西班牙等國的硬幣。19世紀的淘金熱促進了澳大利亞造幣事業(yè)的發(fā)展。1855 年起,各州開始在悉尼、墨爾本、珀斯等地鑄造發(fā)行各自的流通硬幣。1965 年,澳大利亞皇家造幣廠在堪培拉成立,統(tǒng)一負責全澳硬幣的鑄造和發(fā)行。這個造幣廠的產能和技術提高很快,是世界上第一個通過ISO9002 認證的造幣廠,此外,它還幫亞太地區(qū)的新西蘭、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和尼泊爾等國鑄造貨幣。
我驚訝地發(fā)現(xiàn)造幣廠官網上還有購買紀念幣等物品的頁面。仔細看看,種類還真是琳瑯滿目: 有金銀的耳環(huán)、項鏈、戒指、手鏈、手表、鋼筆、開瓶器、T恤等等。有意思的是一包可以放在圣誕節(jié)布丁里的紀念幣套裝,類似中國春節(jié)餃子里包的硬幣,誰吃到了就象征新年好運。最有趣的是價值300 澳元的猴年紀念金幣和銀幣。上面居然還用中文刻了一個“猴”字。下面的注釋里還特意說明,2016年是農歷猴年,這一年出生的人機智,善于輕松地解決復雜問題。
澳大利亞造幣廠或許不是最大的,開放程度在全世界卻是很高的。有朋友前幾天參觀了美國造幣局,那里不允許拍攝內部場景。
游客個人參觀造幣廠不用預約,如果團體參觀,可以在造幣廠的官網預約。除了圣誕節(jié)等重大節(jié)日,造幣廠每周7天都開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