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秀梅
【摘 要】一組精彩的記者口述,會讓廣播錄音報道簡潔明了、生動活潑、悅耳動聽,收到最佳的宣傳效果。要寫好和說好記者口述,必須了解和掌握記者口述在錄音報道中的作用。
【關鍵詞】記者口述 舉足輕重 串聯(lián)作用 解說作用 補充作用
在廣播新聞的錄音報道中,記者口述連同人物談話和同期聲,成為常見的三要素。其中的記者口述是由記者寫作,并用語言加以表達。記者口述在錄音報道中的作用舉足輕重。如果寫得不好,說得也不好,錄音報道就會邏輯混亂,讓人感到不知所云,甚至根本聽不懂。而擁有一組精彩的記者口述,錄音報道才會簡潔明了、生動活潑、悅耳動聽,收到最佳的宣傳效果。記者口述寫得好不好,說得好不好,與作者對記者口述作用的了解多少有關。要寫好和說好記者口述,必須了解和掌握記者口述在錄音報道中的作用。
一、串聯(lián)作用
記者口述像羊肉串的竹簽,把若干段音響有機地串聯(lián)起來,使錄音報道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所以有人也將記者口述稱為串聯(lián)詞。要制作一篇錄音報道,首先要采錄音響。一般情況下,音響需要三段以上甚至更多。根據(jù)采訪計劃和稿件需要采錄的音響,可以是一個采訪對象的談話錄音,也可以是多個采訪對象的多段談話錄音;可以是一個地方的同期聲,也可以是多個地方的同期聲;可以是圍繞一個新聞事件,從多個角度去采錄采訪對象的談話,也可以是就一個稿件主題,采錄多個新聞事件的音響。但是,不論采錄何種音響,每段音響之間并沒有邏輯聯(lián)系。音響與音響之間如果不加記者口述,生生地拼湊在一起,誰也聽不懂。這就需要記者口述把這些音響連接起來,構成一篇聽眾聽得懂、又不乏精彩的錄音報道。
二、解說作用
記者口述像展覽館里解說員說的解說詞,把新聞事件當中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和結果告訴聽眾。由于廣播只靠聲音傳播,看不到像電視中的圖像,也讀不到像報紙上的文字,新聞事件的新聞要素和發(fā)生發(fā)展,只靠幾個段落的音響是表達不明白的。我們不能將新聞事件的音響從頭至尾完整地播送出去,即使完整播出也聽不懂。這樣,記者口述的解說作用就顯得不可或缺。所以,記者口述在錄音報道中起著主導作用。有了記者口述的解說,聽眾才能了解新聞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來龍去脈和最終結果,例如,遼陽臺獲得遼寧廣播新聞獎一等獎的錄音報道《女“板爺”詠嘆調》的開頭有這樣一段解說:“6月12號是個大熱天,氣溫達到30多度。下午兩點,一位70多歲的老人拄著雙拐,從遼陽市傳染病醫(yī)院走了出來。看到一輛女人蹬的三輪車,便打起了招呼。”這樣一段解說,就把看病的老人要乘坐三輪車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解說得清清楚楚。如果稿件一開頭就出錄音,聽眾就會感到莫名其妙。
三、補充作用
記者口述像一種填充物,把人物談話和同期聲表達不了的新聞要素充實完整。新聞事件的音響部分(包括人物談話和同期聲),其采錄不可能完整,即使從頭錄到尾,也不能完滿地將全部內容展示給聽眾,因為新聞事件當中還有部分是沒有聲音的,音響就無法表現(xiàn)出來。再說,對一個新聞事件的錄音,也沒有必要從頭錄到尾,那樣可能錄到一些與主題無關的無效信息,浪費時間和精力。以上兩個問題,只有記者口述能夠解決,這就是它的補充作用。補充作用體現(xiàn)在以下幾點:一是事實補充。補充事實中沒有聲音顯示的部分。就是說,錄音報道中的音響部分不能表達的事實,就寫成文字,用記者口述加以表達,使事件的某些情節(jié)不至于遺漏,給聽眾一個完整的信息和故事。二是背景補充。新聞背景是指新聞事實發(fā)生發(fā)展的歷史條件和環(huán)境條件。新聞背景是與新聞事件相關,用來解釋、說明和強調新聞事件的過時材料,往往沒有音響資料,也需要利用記者口述予以補充。三是錄音補充。為什么說錄音還要補充呢?這是因為,由于錄音設備的問題,抑或采訪現(xiàn)場的嘈雜,或是遠離采訪對象等原因,錄出來的音響效果較差,聽不清楚。但是為了真實需要,稿件中還要利用這段錄音。怎么辦?就用記者口述的方式解決。通常的句式是:將這段不清楚的音響播出個開頭,以顯示這是真的,然后就將音響的音量減弱作為背景聲音,用記者口述說出音響表達的意思和內容,俗稱“壓低混播”。四是人物談話補充。有些采訪對象的文化素養(yǎng)不高,語言表達能力一般,再加上方言土語的摻雜,錄出來的人物談話難免質量較差。如實播出,影響錄音報道質量。這時也可以采用“壓低混播”,用記者口述彌補音響要表達的意思和內容。還有的領導人的報告和廣播講話,不能用音響和盤托出,這時也需要“壓低混播”,用記者口述彌補講話的內容。如果人物談話的內容與主題相關,但過于分散,也需要采用記者口述的方式彌補,其表現(xiàn)形式有兩種。一種是記者口述先概括人物談話不集中的內容,再引出人物談話的錄音。句式為:某某說,……(出錄音)。另一種是將人物談話內容不集中的錄音先播出一段后,再由記者口述概括補充余下的錄音內容。句式為:(出錄音)某某說,……
除了以上三個總體作用外,記者口述還有六個具體作用。
1.交代作用。交代新聞要素,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經(jīng)過、結局等。
2.介紹作用。介紹錄音談話人物的自然情況,包括所在單位、職務和姓名,引出人物談話的錄音。
3.描述作用。描述錄音中表達不出來的事物和人物。如遼陽臺獲得遼寧廣播新聞獎二等獎的錄音報道《蝴蝶谷里的護林人》,文中用記者口述這樣描述護林人李阜的住處和本人:“李阜的住處是一個簡易的小窩棚。歲月的沖刷,小窩棚已經(jīng)顯得陳舊和破敗。李阜今年58歲,看上去比他的實際年齡要老得多。瘦小的個頭,油黑的臉龐,散亂的花白頭發(fā),一副飽經(jīng)風霜的模樣。”
4.解釋作用。對稿件中的一些簡稱和所用的背景材料,需要用記者口述加以說明。如遼陽臺獲得遼寧新聞獎和遼寧廣播新聞獎一等獎的錄音報道《在遼陽經(jīng)商的新疆人》,就有一段記者口述的解釋作用:“小吃鋪墻上懸掛的橫幅‘政府扶持,維漢團結8個大字格外醒目。這是小吃鋪主人沙比·司迪克為了感謝市政府的扶持,特意制作的標語?!S是指維吾爾族,‘漢是指漢族?!?/p>
5.說明作用。說明稿件中沒有展開的事實或背景材料。如錄音報道《蝴蝶谷里的護林人》的一段記者口述:“在一片茂密的山林中,我們終于找到了要采訪的對象——被當?shù)卮迕穹Q為‘野人的李阜。從1985年至今,李阜就一直撇家失業(yè),只身守護承包的2500多畝山林,很少下山。所以被人起了個‘野人的外號?!?/p>
6.過渡作用。稿件中的錄音與錄音之間需要銜接過渡。沒有記者口述的過渡,兩段沒有關聯(lián)的錄音銜接在一起,會給聽眾“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感覺。而在兩段錄音中間加上一段記者口述來過渡一下,就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兩段錄音就有了內在的聯(lián)系。
(作者單位:遼陽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