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馨
【摘 要】本文將以國內一些優(yōu)秀的新聞評論節(jié)目為研究對象,通過對節(jié)目形式和內容的分析,得出新聞評論類主持人在節(jié)目中應知曉的評論禁區(qū)、應掌握的評論技巧。為了更好地研究以上和新聞評論主持相關的問題,本文分別參考了新聞學、新聞評論、有聲語言表達、副語言運用、哲學、社會學等相關學科,以求從多個角度分析判斷新聞評論節(jié)目主持人應該具備的素質。
【關鍵詞】新聞評論 角色定位 評論禁區(qū) 評論技巧
新聞評論節(jié)目主持人要以發(fā)表見解和主張,表達意見信息和整體評判為己任,通過“立言”的方式成為節(jié)目的塑造者和引領者。主持人不僅要善于“直接立言”,還必須成為能夠“迂回表態(tài)”的“提問者”,這也是當前錯綜復雜、瞬息萬變的社會現(xiàn)實對新聞評論節(jié)目主持人的要求。
新聞評論節(jié)目主持人評論的六大禁區(qū)
雖然新聞評論節(jié)目主持人在節(jié)目中擁有很大的話語權,但不能想什么說什么,要知道什么可以評,什么不可以評,最根本的是要知道可評的“度”在哪里。
1.牽涉敏感政治的不可評。“講政治”是每一個主持人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素質,作為黨的喉舌,主持人必須時刻與黨的宣傳方針政策相一致,通過媒體的力量實現(xiàn)通暢的“上傳下達”,更好地代表黨和政府為人民服務。所以,主持人必須將把握政治敏感度視作主持節(jié)目時最重要的一件事,無論是國家內部還是國家外部,主持人在敏感政治問題上的處理不妥,都有可能造成極其嚴重的后果。
2.違背法律道德的不可評。違背法律與道德的言論,同樣也是評論節(jié)目主持人的絕對禁區(qū)。或許有人會覺得這樣的禁區(qū)用不著提醒,畢竟現(xiàn)在的主持人都是受過高等教育,具有較高素質的媒體人,難道這還會出錯?可事實卻是,偏偏有些主持人,容易忽略這點。比方說,某些主持人在評論一些“有情可原但法理不容”的司法案例時,往往忘記了法律的尊嚴,一味地在輿論上偏袒犯罪嫌疑人,盲目體現(xiàn)“人文關懷”,給司法機關帶來很大的社會壓力,阻礙了司法公正。再比如,有的主持在節(jié)目中出現(xiàn)了口誤,引發(fā)道德爭議,如“這場精彩的大火燒了三天三夜”“死亡人數(shù)有望突破300人大關”等等。當評論節(jié)目主持人在“正面展示”某種錯誤時,受主持人特殊“光環(huán)”的影響,這種“錯誤”的言行就會潛移默化地誤導受眾的判斷。
3.冒犯民族信仰的不可評。世界上,延續(xù)時間最長、最難以解決、最有可能產生矛盾的問題,恐怕就是民族信仰問題了。不同民族有各自不同的信仰、各自不同的習俗、各自不同的忌諱,這些可以說是一個民族最為敏感的區(qū)域。一旦本族的信仰遭到侵犯,極有可能演變成大規(guī)模的矛盾、爭斗,甚至升級成政治對立、軍事對抗。
我國,由于56個民族呈現(xiàn)出“大雜居、小聚居”的生活格局,不同民族也有各自的生活習慣與民族信仰,因此怎樣創(chuàng)造一個各民族和諧共存的社會,同樣也是社會各方面共同關注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媒體理應發(fā)揮巨大的作用。因此,主持人在遇到與民族紛爭和民族信仰有關的新聞時一定要慎之又慎,在沒有完全了解事件實質時切不可妄加評論。
4.評論不可宣揚封建迷信。反對封建迷信,一直是媒體從業(yè)人員十分重要的任務。目前仍然有一些古舊的、惡俗的封建迷信活動披著“民間風俗”、“傳統(tǒng)文化”、“宗教活動”甚至是 “泛科學”的外衣到處橫行。因此,新聞評論節(jié)目主持人一定要準確區(qū)分哪些是封建迷信,哪些是宗教信仰,哪些是真正的科學,不可混為一談,恣意評論。遇到真迷信和偽科學,要毫不猶豫予以正面打擊,揭露其虛假的本質;而遇到吃不準或者暫時無法求證的宗教信仰方面的問題時,寧可舍棄也不可擅作主張妄加評論。
5.評論不可貶損他人尊嚴。主持人占據(jù)著節(jié)目的話語權,個別主持人口無遮攔甚至是口出狂言,用貶損評論對象的方式來炫耀自己,這對評論節(jié)目主持人來說可是大忌。想要做一個合格的評論節(jié)目主持人,首先要學會做一個合格的人,而尊重他人則是為人之道最基本的要領。在對事件進行評論時要盡量就事論事、對事不對人,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往往事件的主因只出現(xiàn)在極個別人身上,不要一竿子打翻一船人。而即便是對犯錯誤或者有問題的人物進行評論時,也要客觀評論,有理、有據(jù)、有節(jié),不可因為評論對象有問題,而貶損他人尊嚴。
6.他人隱私不可評。尊重評論對象隱私,是新聞評論主持人最基本的一種智慧表現(xiàn)。在國際禮儀中,他人的隱私權被放置最重要的地位。評論新聞人物時避免舉對方的隱私為例。新聞評論的基本要求是客觀公正,如果作為評論者的主持人以他人隱私為論據(jù),則只能在受眾面前暴露出自己的粗鄙和無理,從而喪失了公眾的信任感。如果主持人能夠充分注意到個人隱私和公眾信息之間的界限,這樣的主持人必定是具有智慧的。
新聞評論節(jié)目主持人的評論技巧
1.“一針見血”。新聞評論類節(jié)目主持人要多層次、多視角地觀察思考問題,不說過頭話,防止情緒化,不帶主觀性、片面性,力求客觀公正,決不圖一時痛快,把事情推向反面,引發(fā)諸多矛盾。當然,新聞評論不能回避一定的尖銳性,如果到了該“評”的時候你輕描淡寫、隔靴搔癢,甚至采取回避矛盾的對策,那就會使論據(jù)本可能引申出的深邃含義受到嚴重削弱,從而喪失作為輿論所發(fā)揮的引導作用。而這時候就需要“一針見血”的評論。“一針見血”就是在評論中不拐彎抹角兜圈子,要點擊精準、一點即中、切中要害、潑辣鮮明。這種犀利點評展現(xiàn)了主持人語言表達的又一功力。
2.“先禮后兵”。當新聞評論主持人在主持一些深度報道類節(jié)目時,難免會對某些個人、企業(yè)或政府部門提出批評。在這個時候,主持人不應當僅僅看到批評本身,而要理解批評的目的——批評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不是與人為惡。先客觀地指出對方過去的成績、現(xiàn)今的狀況、面臨的苦衷,然后再善意地提出其“在這個問題上的處理存在不妥”,這樣解決問題的效果會比劈頭蓋臉痛罵一頓好得多。這樣說的話,既不會造成對方的對立情緒,也不會讓其他觀眾覺得主持人太過霸道。
3.“綿里藏針”。這用一句通俗易懂的話說就是軟中帶硬。軟就是說話時的語氣和態(tài)度都比較和緩;硬就是其中表達的內容有比較強硬的成分。使用綿里藏針的評論方法,關鍵在于你的“針”既要硬,又要扎得準。這種評論往往是反論多,正論少。因此,它的針對性和諷刺性極強。為適應這種評論的特殊性,就需要主持人在運用反語上要恰到好處,分寸適當。同時要注意動用敬詞、委婉語,以“綿”爭取人心,又要適當使用反問句等,闡明自己的觀點,不忘“藏針”。其實,評論的目的就是在于讓人接受,明確了這點主持人才能把持住以寬闊的胸懷去說理的狀態(tài)。
4.“留白”。對于受眾來說不需要主持人把道理“喂”進嘴里,主持人要做的是將事實詳細告知受眾,使受眾得出自己的結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主持人所作出的結論未必能得到每一個受眾的認可。與其向受眾灌輸一個難以認同的結論,還不如把更多的話語、更多的時間用于向受眾陳述事件的詳細情況。
在新聞類節(jié)目中,主持人那幾套陳舊的說辭早已在聽眾的耳邊磨出了繭。無論是“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引起重視,盡快予以解決”,還是“在此,我們提醒廣大觀眾朋友提高警惕、加強安全防范意識”,此類的“大道理”早已成了空話套話。如果主持人想不出更有新意的總結詞,還不如給節(jié)目一個適當?shù)摹傲舭住?,給受眾一個思考的空間。
結論
電視新聞評論節(jié)目主持人的發(fā)展趨勢是評論員與主持人的統(tǒng)一,有相對獨立和完全的話語姿態(tài),是真正意義上的新聞傳播者。他擁有很大的話語權,卻不能恣意妄評,要注意規(guī)避評論“雷區(qū)”,接受法律與道德的約束,使用規(guī)范用語。遇到評論“灰色區(qū)域”時,不要消極回避,可巧妙智慧地使用各種評論技巧爭回話語權,樹立自己乃至整個媒體有責任、有擔當?shù)牧己眯蜗蟆?/p>
(作者單位:遼寧廣播電視臺)
【參考文獻】
[1]白貴,王艷.電視新聞評論員的角色定位分析.《聲屏世界》.2004-1;[2]杜春玲. 電視新聞評論類節(jié)目的一支響箭——《第七日》.《今日南國》.2008-3;[3]張雨雁.從電視新聞評論類節(jié)目興起看新聞評論員隊伍建設.《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0-2;[4]劉婷.從《新聞1+1》看電視新聞評論類節(jié)目的發(fā)展方向.《影視藝術欣賞》.2010-8;[5]劉柏青.辦好評論類新聞專題節(jié)目要把握的幾個問題.《記者搖籃》.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