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鋒
(上海體育學院 經(jīng)濟管理學院,上海 200438)
?
發(fā)達國家大眾體育參與現(xiàn)狀與測量研究
——兼與上海比較
劉東鋒
(上海體育學院 經(jīng)濟管理學院,上海 200438)
摘要選取有一定代表性和典型性、大眾體育發(fā)展成效較顯著的發(fā)達國家,圍繞各國體育參與調查方法、參與水平、年齡與性別差異以及參與體育俱樂部、運動項目等維度進行比較分析,把握國際大眾體育的發(fā)展規(guī)律與趨勢。同時在與上海大眾體育參與比較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大眾體育實際,提出建議。
關鍵詞發(fā)達國家; 大眾體育參與; 測量; 體育人口; 國際比較
Author’s address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
發(fā)達國家經(jīng)過長期的積累與發(fā)展實踐,在大眾體育參與的測量與調查方面積累了大量可供借鑒的經(jīng)驗與做法。本文擬通過對部分發(fā)達國家大眾體育參與情況的追蹤與比較分析,把握國際大眾體育的發(fā)展規(guī)律與趨勢,同時在與上海大眾體育參與比較的基礎上,為我國全民健身計劃的制定與實施提供參考。
1研究對象與方法
通過文獻研究可以看出,由于不同國家政府政治架構、文化傳統(tǒng)等方面的差異,各國大眾體育發(fā)展在管理體制、政策重點、運行機制、組織結構等方面差異極大,在大眾體育參與的測量與調查方面同樣也各具特色。因此,本文擬通過選取有一定代表性和典型性、大眾體育發(fā)展水平較高的發(fā)達國家進行案例分析。
1.1研究方法(1) 案例研究:通過選取英國、澳大利亞、日本、美國、德國等發(fā)達國家作為案例,深入剖析其大眾體育的發(fā)展現(xiàn)狀。
(2) 檔案研究:多渠道收集以上國家大眾體育發(fā)展的政策文件、政府或體育組織的原始文檔、研究報告約20份,并進行深度解讀與分析。
(3) 專家訪談:通過對所在國家部分專家學者的訪談,更好地把握有關國家大眾體育參與發(fā)展實踐、研究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
(4) 比較研究:通過比較歸納,把握國際大眾體育發(fā)展的規(guī)律與趨勢,并在與上海市比較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建議。
1.2資料來源英國:倫敦市體育規(guī)劃(2009—2012);倫敦及沃爾瑟姆福雷斯特區(qū)體育參與報告(2014);英格蘭體育參與8號國家指標分布表(2014);謝菲爾德哈勒姆大學體育產業(yè)研究中心研究員威爾遜女士訪談記錄(2015)。
澳大利亞:墨爾本市大眾體育戰(zhàn)略(2007—2016);澳大利亞體育參與報告(澳大利亞體育委員會,澳大利亞統(tǒng)計局,2013);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體育參與報告(澳大利亞體育委員會,澳大利亞統(tǒng)計局,2013);澳大利亞體育產業(yè)統(tǒng)計報告(澳大利亞統(tǒng)計局,2013);維多利亞大學施華茨教授訪談記錄。
日本:日本體育白皮書(2014);日本2012體育生活調查報告解讀[1]。
德國:德國成人健康與體育活動調查報告[2];德國體育俱樂部調查報告(2014);歐盟體育參與調查報告(歐盟委員會,2014);科隆體育大學副校長布魯爾教授訪談記錄。
美國:2015美國體育參與報告(體育活動委員會,2015);美國國民健康調查報告(美國衛(wèi)生部疾控中心、健康統(tǒng)計中心,2014);美國公共休閑與體育設施標準指南(NRPA)。
上海:主要引自2015年上海城鄉(xiāng)居民健身活動狀況專項調查報告。
2研究結果
2.1英格蘭大眾體育參與水平與測量實際上英國是由4個相對獨立的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等“國中之國”(地區(qū))組成的國家,因此又稱為聯(lián)合王國。4個地區(qū)的政治、經(jīng)濟等都相對獨立,體育亦不例外,尤其是大眾體育。負責英格蘭地區(qū)大眾體育事務最重要的機構是英格蘭體育理事會(Sport England),定期開展全英格蘭的體育活動參與情況調查并形成報告,本文所選英國部分也主要聚焦英格蘭地區(qū)。
為了衡量和掌握民眾的體育運動參與情況,英格蘭體育理事會每年開展一次全英格蘭地區(qū)的“體育參與問卷調查”(Active People Survey,APS),調查工作委托給著名的市場調研公司Ipsos MORI完成。該調查始于2005年,調查的對象是16歲及以上民眾(2012年后擴展至14歲),通過電話調查的方式,第7輪APS(2012—2013)調查的樣本量達到16.6萬人。APS調查依據(jù)對體育參與的界定口徑不同提供多個指標體系,其中包括體育運動參與指數(shù)(participation in sport)和體育運動與積極休閑活動指數(shù)(participation in sport & active recreation,又稱8號國家指標或NI8) 。兩者的區(qū)別在于,后者包括了休閑步行(類似于我國的健步走)與休閑騎行。因為NI8自2007年推出以來,是英格蘭作為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體育參與的績效考核指標,因此以下重點介紹該指標的調查結果。NI8反映的是英國成年人口平均每周參加體育運動或積極休閑活動3次或以上,每次活動不少于30 min且在中等強度以上的人口比例。
2012—2013年度NI8指數(shù)(16歲及以上)調查結果顯示,倫敦每周1次及以上和每周3次及以上體育參與人口比例分別為53.9%和23.7%,且與全國水平非常接近;英格蘭分別為53.0%和24.7%。同時,倫敦16歲及以上人口中參與體育俱樂部的比例達到21.1%,與英格蘭水平也基本相當(21.0%)。從參與(每周3次及以上)的性別差異看,英格蘭男性參與體育活動的人口比例(28.3%)遠高于女性(21.3%);倫敦男性(27.6%)也比女性(19.9%)高。
從倫敦Waltham forest區(qū)體育參與(每周3次及以上)的人口年齡分布看,16~25歲年齡段參與率最高(31.3%);26~34歲次之(27.3%),接下來是35~55歲(23.4%),而55歲以上年齡人口參與率最低(9.0%)。
從參與的項目看,英格蘭民眾按參與頻率高低依次為:健步走、游泳、健身房健身、跑步、足球、自行車、高爾夫球、羽毛球、網(wǎng)球;而倫敦民眾參與項目也非常類似,只是位次稍有不同,從高到低依次為:健步走、健身房健身、游泳、跑步、足球、騎行、高爾夫球、羽毛球、網(wǎng)球。
2.2澳大利亞大眾體育參與水平與測量自2001始,澳大利亞每年開展健身休閑與體育電話調查(Exercise,Recreation and Sport Survey)。該調查由聯(lián)邦、州及地方政府共同資助,以掌握15歲及以上民眾體育參與的情況,一直持續(xù)至2010年。2011年始,該調查被澳大利亞統(tǒng)計局2年一度的多用途入戶調查(Multi-Purpose Household Survey,MPHS)所取代。2011—2012年MPHS調查樣本量為13 630人,調查的體育參與頻率指標包括從未活動、每周不足1次、每周1~2次、3~4次和5次及以上等不同水平。其中每周3次及以上參與者被稱為經(jīng)常性體育參與人口。本次調查的澳大利亞體育參與情況顯示,墨爾本所在的維多利亞省每周1次及以上與每周3次及以上參與人口比例分別為49.4%和25.4%,且與全國水平非常接近。調查結果同時顯示,澳大利亞參加體育俱樂部的人口比例為15.4%。
從澳大利亞的情況可以看出,與英國不同,體育參與的性別差異不大,而且男性參與體育活動(每周3次及以上)的比例(24.7%)還略低于女性(26.5%)。總體上看,墨爾本與整個澳大利亞的差別也很小。墨爾本是維多利亞州的首府,約占整個州人口的3/4,因此,維多利亞州的情況基本可以反映墨爾本市的情況。維多利亞州每周3次及以上參與體育活動的男性為24.7%,也低于女性(26.2%)
從年齡分布看,澳大利亞的體育參與(每周3次及以上)人口年齡分布較為均勻,其中以55~64歲人口參與率為最高(表1)。從參與的項目看,澳大利亞民眾參與的項目按頻率高低依次為:健步走、健身房健身、游泳、自行車、跑步、高爾夫球、網(wǎng)球、足球。
表1 澳大利亞體育參與者(每周3次及以上)年齡分布Table 1 Participation in sport and physical recreation in Australia by age (at least 3 times a week)
2.3日本大眾體育參與水平與測量為了掌握日本成年人參加體育活動的動向,從1992年開始,日本笹川體育財團(以下簡稱SSF)每2年進行一次全國體育活動的調查,并發(fā)布日本體育白皮書。SSF調查根據(jù)運動頻度、時間、強度設定5個水平,水平0為過去1年中從未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口;水平1為1年參加1次以上,每周未滿2次的人口(1~103次/年);水平2為每周參加2次以上但每次活動未達到30 min的體育活動的人口(104次以上/年);水平3為每周參加2次以上體育活動,每次30 min以上但強度未達到中等以上的人口;水平4為每周參加2次以上,每次30 min以上,運動強度為中等以上的人口。其中水平4為日本厚生勞動省與美國體育醫(yī)學院推薦的體育參與水平,被SSF稱為積極體育參與人口。
2012年調查的樣本量為2 000個,結果顯示,20%的日本人達到了水平4的日本厚生勞動省推薦體育參與水平,其中男性占20.4%,略高于女性(19.5%),但性別差異較小。結果還顯示,日本成人中是體育俱樂部會員的比例為19.7%。
從年齡分布看,日本的體育參與年齡分布也相對均衡,但60~69歲人口參與率最高,達到26.2%,高出平均值6.2%(表2)。從參與的項目看,日本民眾參與的項目按參與頻率高低依次為:散步、健步走、體操、保齡球、力量訓練、跑步、高爾夫球、場地高爾夫球、釣魚。
表2 日本積極體育參與人口的年齡分布Table 2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and physical activities in Japan by age
2.4美國大眾體育參與水平與測量在美國,由美國體育、健身與休閑領域的六大行業(yè)協(xié)會組成的體育活動委員會(the Physical Activity Council,簡稱PAC )多年來一直追蹤美國民眾的體育活動參與情況。在2015年的調查中,通過在線方式共獲得了10 778個樣本量的數(shù)據(jù)(5 067個人與5 711個家庭樣本)。同時,美國衛(wèi)生部對積極體育參與人口的界定如下:每周至少150 min中等強度以上的體育活動,或每周至少75 min高強度體育活動的人群。美國衛(wèi)生部也定期進行美國體育參與情況的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2013年美國49.9%的成人達到了美國衛(wèi)生部設定的積極體育人口的標準,男性為54.1%,遠遠高于女性的46.1%(該結果與美國另一家機構蓋洛普調查極為接近)。另外,美國成人體育參與呈現(xiàn)出隨年齡遞減的趨勢(表3),而PAC的調查結果顯示,美國民眾參與的運動項目按參與頻率高低依次為:健步走、健身房健身、跑步、釣魚、自行車、臺球、籃球、保齡球、棒球。
表3 2013年美國成人積極體育參與人口的年齡分布Table 3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physical activities in U.S.by age in 2013
2.5德國大眾體育參與水平與測量德國成人健康調查“German Health Interview and Examination Survey for Adults” (DEGS1) 是德國羅伯特科克研究院國民體質健康檢查系統(tǒng)的一部分。其于2008—2011年開展的、針對18~79歲德國成年人的調查獲得了8 152個樣本,選取的參與水平核心指標是美國衛(wèi)生部推薦的每周至少150 min的體育參與。與美國的指標不同,本次德國調查未包含每周75 min及以上高強度體育活動的人群,因此,比例有可能被大幅度低估。與此同時,德國科隆體育大學Breuer教授及其團隊開展了一次體育參與的全國性調查,樣本量為26 263個(包括4 675名3~17歲受眾)。
調查結果顯示,73.6%的德國民眾(3歲及以上)每周至少參與1次體育活動,每周至少150 min運動的人口中男性比例為25.4%,女性比例為15.5%。值得一提的是,德國體育俱樂部在大眾體育發(fā)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截至2012年,德國體育俱樂部總數(shù)已達91 148個。德國體育俱樂部由于數(shù)量之多、會員之眾,成為德國競技體育、群眾體育以及民眾休閑娛樂活動的堅實基礎。
從整體上看,德國成年人(18歲及以上)的體育參與水平隨著年齡的增加呈現(xiàn)下降趨勢(表4)。參與的運動項目按參與頻率高低依次為:自行車、游泳、跑步、健身、體操、步行、足球、北歐式行走、舞蹈、網(wǎng)球。
表4 德國成人積極體育參與人口的年齡分布Table 4 Active adults participation in physical activities in Germany by age
2.6上海與發(fā)達國家大眾體育發(fā)展比較為及時了解上海市城鄉(xiāng)居民體育健身活動開展的狀況,向相關部門提供評估上海城鄉(xiāng)居民體育健身和消費水平及質量的基礎數(shù)據(jù),同時也作為國家體育總局開展的“2015年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的一部分,統(tǒng)計局上海調查總隊2015年開展了一次上海市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調查分為青少年組和20歲及以上成人組,在全市17個區(qū)縣開展,每區(qū)調查700個樣本,全市共調查有效樣本11 900個,其中成人樣本8 020個,青少年3 880個,較好地反映了上海市民體育參與的情況,以下比較中上海的數(shù)據(jù)主要來源于本次調查報告。
2.6.1大眾體育參與調查的實施許多發(fā)達國家均將體育參與視為衡量大眾體育發(fā)展水平的關鍵指標,并進行了長期、系統(tǒng)和科學的研究與跟蹤調查。從國外的實踐看,大眾體育參與調查已成為一項常態(tài)化的工作,調查的主體或資助機構以體育行政部門、衛(wèi)生部門或政府授權的公共機構為主,調查的實施一般由專業(yè)第三方機構或統(tǒng)計局承擔,以保證調查結果的客觀與權威。
包括上海市在內,我國目前仍未開展常態(tài)化的大眾體育參與情況調查。國家體育總局自1997年首次進行全國范圍的群眾體育狀況調查以來,近20年僅僅開展過4次全國范圍的群眾體育狀況調查。最新開展的包括上海在內的“2015年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距離2007年的調查已時隔7年,國家體育總局的官方文件也認為“遠不能滿足當前群眾體育研究和決策的需求”[3]。
在我國體育參與調查的實踐中,從實際承擔機構看也存在一定的局限。例如:雖然本次上海市全民健身調查委托統(tǒng)計局完成,應該說專業(yè)機構的調查保證了調查結果的準確性與權威性,但是作為全國全民健身調查的一部分,其他省市則出現(xiàn)了較大的分化。國家體育總局在《2015 年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工作方案》[4]中,對調查隊的說明沿用了前幾次的做法,即由各地承擔抽樣的地市體育局負責組建調查隊,開展入戶調查。在實踐中,大部分地區(qū)的體育行政部門往往通過抽調行政工作人員或臨時招募社會人員的方式組建臨時的調查隊伍,完成調查任務,調查的質量監(jiān)控和結果的準確性難以保障。從總體上看,我國體育參與水平調查的系統(tǒng)性、延續(xù)性和科學性有待進一步提高。
2.6.2大眾體育參與測量指標的選取從各國對體育參與水平衡量指標的選取看,口徑差異較大,核心指標的選取不盡相同,并不存在所謂統(tǒng)一的“體育人口”概念。在實踐操作中,大多數(shù)國家采取了比較務實的做法,一方面確定一個重要的核心指標,按體育參與的程度劃分多個層次,其中還對完全或基本不參與體育活動的人口進行統(tǒng)計(往往稱為“體育活動消極人口”)并進行重點關注,從而相對全面、客觀地反映國民體育參與的實際情況。各國在測量時,往往選取某個年齡(如16歲及以上)為起點的國民作為調查對象,結果也僅限所確定的年齡范圍內的國民參與情況,而不會推算至全體國民。
我國長期以來存在對“體育人口”概念的誤用,往往還會將學生或青少年兒童作為所謂自然的“體育人口”推算全體國民的體育人口比例。例如,最新公布的《2014年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公報》顯示:“2014年全國經(jīng)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shù)百分比為33.9%(含兒童青少年),比2007年增加了5.7個百分點?!辈坏y以客觀呈現(xiàn)國民體育參與的實際水平,還會造成不必要的誤解,讓人無法確定到底是特指某個年齡段還是全體國民的比例。再如,同樣是基于前3次全國群眾體育狀況調查的結果分析,李寧[5]提出2001年我國體育人口為33.90%,2007 年達到37.10%,得出“我國體育人口數(shù)量上也呈逐年遞增的趨勢”的結論。李國等[6]卻指出,2007 年我國城鄉(xiāng)居民達到“經(jīng)常鍛煉”人數(shù)比例為28.2%(含在校學生),比2001年的33.9%下降了5.7%,從而得出“我國經(jīng)常參與鍛煉人數(shù)下降已成事實”這樣完全相反的結論。這種反差與矛盾正是由對體育人口概念的誤用與濫用造成的結果,若依據(jù)2014年度的結果,且2007年的數(shù)據(jù)采用28.2%,意味著中國的體育人口從2001年的33.9%下降到2007年的28.2%(下降了5.7%)后,又于2014年恰好反彈回升5.7%,回復至15年前完全相同的水平,在統(tǒng)計學上也讓人感覺比較“驚訝”。
2.6.3體育參與的水平比較從各國所選取的核心參與指標比較看(表5),上海成年居民經(jīng)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口比例總體水平并不低,其中每周參加體育活動至少3次,每次活動不少于30 min且中等強度以上人口比例為31.3%,甚至遠遠高于一些發(fā)達國家。從年齡結構看,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即上海居民中年輕人“經(jīng)常鍛煉”的人數(shù)比例相對較低,20~29歲為26.2%,30~39歲年齡組人數(shù)比例僅為25.5%,而中老年人“經(jīng)常鍛煉”的人數(shù)比例高,60~69歲年齡組最高,為41.9%,50~59歲為39.8%,70歲及以上為28.8%,40~49歲為28.4%。表明與發(fā)達國家相比,上海老年人經(jīng)常參加體育鍛煉人口的比例遙遙領先,但年輕人的比例并不高,甚至低于一些國家。
2.6.4體育參與的項目比較從參與程度最高的運動項目比較看(表6),發(fā)達國家居民參與的體育項目往往包括健身房健身、網(wǎng)球、高爾夫球等相對時尚的付費項目,而上海居民參與的體育項目中往往以走路、跑步、舞蹈等簡單易行、不太需要專業(yè)器材與設施的免費運動項目居多,顯示上海居民體育參與的項目專業(yè)化程度相對較低,仍處于初始階段。
表5 體育參與水平測量核心指標及結果對比Table 5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key sport participation indicators
表6 參與度最高體育活動項目對比Table 6 Comparison of participation in most popular sports
2.6.5體育俱樂部參與情況本次上海市的調查結果顯示,被訪成人居民認為,影響自身參與體育健身的主要障礙中除了“工作忙,缺少時間”等個人因素外,客觀因素主要包括“缺乏場地設施”“沒有人組織”以及“缺乏鍛煉指導”等。在發(fā)達國家,體育社會化程度非常高,其中一個重要基礎就是國外發(fā)達的體育社會組織,許多國家大眾參與體育俱樂部的比例非常高。研究結果還顯示,體育社會組織不僅在促進大眾體育參與方面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其意義還遠遠超越了體育本身。例如:德國今天的體育俱樂部早已不滿足于僅僅停留在體育服務的供給層面,而是自視為促進公共福利的重要力量,對于促進志愿者精神、消除歧視、減少犯罪、培育公平競爭與社會包容的氛圍、增加社會資本等方面有著重要價值,從而對德國社會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7-8]。目前在我國包括上海等東部發(fā)達城市在內,體育社會化的程度還很低,體育社會組織的發(fā)展仍處在早期階段,在促進體育參與和社會功能方面的價值尚未充分體現(xiàn)。
2.6.6體育場館設施的比較通過上海與發(fā)達國家或城市的比較看,目前上海作為中國經(jīng)濟最發(fā)達的城市之一,在體育設施的建設上比較滯后,不僅人均擁有的體育設施數(shù)量遠低于發(fā)達國家,不到中國近鄰日本的60% (表7),而且在游泳池、足球場、網(wǎng)球場、室內體育館等重要體育設施上差距更大(表8),人均游泳池的數(shù)量不到倫敦的1/2,只有日本的1/8。
表7 上海與發(fā)達國家人均體育設施數(shù)量比較Table 7 Comparison of per capita facilities between Shanghai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注:以上設施不含健身步道與路徑
表8 上海與發(fā)達國家每萬人擁有常用體育設施數(shù)量比較Table 8 Comparison of popular sports facilities between Shanghai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per 10 000 persons 個
3建議
從對各國體育參與調查資料的比較可以看出,各國所選取衡量體育參與水平的指標差異較大,并不存在一個統(tǒng)一的所謂“體育人口”界定,同時,抽樣方法等也大相徑庭。每個國家或地區(qū)應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體育參與調查指標體系,并且一以貫之地執(zhí)行,從而積累歷史數(shù)據(jù);同時也可以通過國家或區(qū)域內的橫向或縱向比較,為各項大眾體育政策的制定與實施提供參考。基于對部分發(fā)達國家及與上海的比較分析,提出以下建議。
(1) 加強對全民健身體育參與的研究,借鑒發(fā)達國家經(jīng)驗、結合國情與本地實際,建立和完善體育參與調查指標體系,提高調查的質量。同時核心指標的選取要在借鑒發(fā)達國家或世界衛(wèi)生組織等權威機構推薦指標的基礎上,通過對我國居民的實證研究,科學合理
地確定有效體育參與水平,并作為推薦指標向社會公布,納入體育參與的調查指標體系。
(2) 建議調查中合理劃分體育參與的水平層次,合理確定調查對象的年齡劃分,同時區(qū)分學校體育與大眾體育的參與情況,避免將學生視為所謂“自然的體育人口”,從而更加系統(tǒng)和全面地反映市民體育參與的實際情況;同時也便于對不同群體提供差異化的公共體育服務,從而提高大眾體育政策與措施的針對性與有效性。
(3) 建立常態(tài)化的大眾體育調查工作制度。建議由第三方專業(yè)機構或統(tǒng)計局每年定期開展體育參與的抽樣調查,以便及時掌握和追蹤大眾的體育參與現(xiàn)狀與變化趨勢,并通過對調查數(shù)據(jù)結果的深度挖掘,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參考依據(jù)。
(4) 優(yōu)先發(fā)展民眾喜聞樂見的體育項目,特別應加大對深受市民歡迎的體育項目的體育場館設施的投入與建設力度。
(5) 大力發(fā)展體育社會組織。在發(fā)達國家,單項體育協(xié)會與體育俱樂部是大眾體育的組織保障,也是政府推動全民健身的最重要的合作伙伴與公共體育服務政府購買的配送對象。不僅如此,體育俱樂部還可以在培育志愿者精神、促進和諧社會建設、增加社會資本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參考文獻
[1]Naoyuki Fujiwara,Yasuko Kudo,Kazutoshi Watanabe,et al.The 2012 SSF national sports-life survey:Sports participation in Japanese adults[J].Journal of Asian Sports for All,2015,13(1):45-53
[2]Krug,Jordan,Mensink,et al.Physical activity:Results of the german health interview and examination survey for adults[J].Bundesgesundheitsbl,2013,56:765-771
[3]國家體育總局辦公廳.關于開展2015年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的通知[EB/OL].[2014-11-14].http://www.sport.gov.cn/n16/n33193/n33208/n33418/n33598/5877564.html
[4]國家體育總局.2014年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公報[EB/OL].[2015-11-16].http://www.sport.gov.cn/n16/n1077/n1422/7300210.html
[5]李寧.我國群眾體育發(fā)展趨勢研究——基于全國 3 次群眾體育調查結果的比較分析[J].體育學刊,2012,19(1):31-34
[6]李國,孫慶祝,劉超.我國3次群眾體育現(xiàn)狀調查比較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3(4):27-31
[7]Breuer,Feiler.Analysis of the situation of sports clubs in Germany[R].Koln:Sportverlag Strau B,2013:6-7
[8]Wicker P,Breuer C.Scarcity of resources in German non-profit sport clubs[J].Sport Management Review,2011,14(2):188-201
收稿日期:2015-10-13; 修回日期:2016-01-21
基金項目:上海市體育局委托項目
第一作者簡介:劉東鋒 (1977-),男,江西九江人,上海體育學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Tel.:(021)51253271,E-mail:liudongfeng@sus.edu.cn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5498(2016)04-0027-05
DOI10.16099/j.sus.2016.04.005
Sport Participation in and Measurement of Popular Sports in Developed Countries—And a comparison with Shanghai∥
LIU Dongfeng
AbstractThis paper seeks to examine the participation level in popular sports and measurement in developed countries by selecting several typical and representative case countries,trying to find out the laws and trends of popular sports in international countries.Th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along measuring method,participation level,impact of gender and age,as well as club membership.The paper also concludes with suggestions by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 situation in China.
Keywordsdeveloped country;popular sport participation;measurement;sports population;international compari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