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瘞(yì)鶴銘》,南梁摩崖石刻,楷書,刻在江蘇省鎮(zhèn)江市焦山,背山臨江,因山崩裂而墜于江,每逢潮水升漲,全刻均沒于水中,風(fēng)雨沖刷,石面剝蝕嚴重。此銘文字內(nèi)容是述葬鶴之事,作者是誰,眾說紛紜,宋代黃伯思考為南朝陶弘景所書,后人多認可其說。
《瘞鶴銘》雖為南朝石刻,但觀其體勢,圓筆藏鋒,雄強勁健,已現(xiàn)楷書日臻成熟的面貌。曹士冕在《法帖譜文》中說:“筆法飛妙,為書家冠冕?!薄动廁Q銘》在用筆上留有篆隸遺意,有渾厚古樸的氣勢。黃庭堅有詩云“大字無過瘞鶴銘”,并將其結(jié)體與王羲之的《蘭亭序》作比較,說:“結(jié)密而無間,《瘞鶴銘》近之;寬綽而有余,《蘭亭》近之?!贝算懹虚e云野鶴之態(tài),神韻上飄飄有仙氣之姿,傾倒了古往今來眾多的書家。
陶弘景畫像
陶弘景(公元452——532年),字通朗。齊高帝引為侍讀,后辭官,號華陽隱居,梁武帝仍問書不絕,時人謂之山中宰相。工草隸,行書尤妙。著有《古今刀劍錄》等,后人輯有《陶隱居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