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目標】
1.明確景物描寫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2.掌握景物描寫的基本方法。
【技法指津】
景物是客觀的,而寫景之人是有情感的。觀察、描摹景物的過程本身就是表達主觀感受的過程。因此,最重要的是在字里行間寓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物我一體。
具體來說,同學們可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情隨景生,觸景生情
生活中,我們常常在看到某種景物時忽有所感,思緒滿懷,進而借著對景物的描寫把自己的感情表達出來,同時賦予各種景物以鮮明的感情色彩,這就叫“情隨景生,觸景生情”。如朱自清對春天深沉的感情,就是通過描繪春天各種景物來抒發(fā)的。作者既描繪了各種果樹的花朵,又描繪了草地上盛開的野花,并把賞花的欣喜之情傾注于字里行間,內(nèi)在的感情與外在的景物交融為具體可感的藝術(shù)形象,畫面也因此抹上了濃郁的抒情色調(diào)。
二、以景襯人,以人帶景
為了把景物寫活,有很多作者常常采取以人帶景的方式行文。換句話說,就是通過人物的視角寫景,以景物烘托人物的心情。如老舍《濟南的冬天》一文中寫到濟南溫晴的特點:“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真的,濟南的人們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覺得有了著落,有了依靠。”山活起來了,竟然還有著人一樣的動作;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居然還會說話,這就烘托出人們心滿意足的心情,同時表達了作者對濟南強烈的熱愛之情。
三、移情于景,借景抒情
作者帶著強烈的感情來描繪景物,把自己的感情注入景物中,所寫之景就被作者賦予了濃厚的主觀色彩,這就是“移情于景,借景抒情”。這時,作者往往會展開想象,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借助對景物的描寫表達自己的情感態(tài)度。
【牛刀小試】
為北湖點贊
□鄧婷悅
我所生活的小鎮(zhèn)是極為普通的,若將它比作一個人,那也必定是個有張大眾臉而又沉默寡言的無趣之人吧。
在我家附近,能勉強算得上公園級別的,就只有北湖了。雖然它不如才知商業(yè)街高端大氣上檔次,也不及市民廣場寬闊廣遠有格調(diào),更沒有言程公園幽深秀美的雅致……可它卻如一杯香茗,只有細細品味,才能體會到那沁人心脾的甘甜與醇美。
早晨,北湖的空氣里氤氳著悠然的氣息。波瀾不驚的湖邊,晨跑的人們臉上掛著比云朵還柔軟、比陽光還明媚的笑容。古樸典雅的亭子下,尚有醉心于悠揚二胡的大爺,癡迷于清越長笛的老人……人人心醉神迷,個個陶然忘我。有時興致高漲,也會咿咿呀呀地亮上一嗓子。上揚的唇邊、微彎的眼里流淌著的是滿滿的快樂。清晨的北湖,處處洋溢著樂觀向上的情緒。
傍晚,湖邊的垂柳在清風的吹拂下?lián)P起了柔美的枝條,宛如散開發(fā)髻的小姑娘在風中翩然起舞的頭發(fā)。此時的天空往往也十分美麗,天邊的云像極了少女的紗裙,也像被梳理過的羽毛。云是多么常見啊,但同婀娜的垂柳相比,卻顯得無比的嫵媚動人,讓整個天空與北湖和諧地融為了一體。
倘若是在炎熱的夏季,微涼的湖面便開始熱鬧起來了,一只只俏皮的小船滑行于水面,湖水很安靜,像一匹翠色的絲綢。頭頂上是一望無際的藍天,身邊是沉靜的綠水,耳畔是遠遠的說話聲……即使就這樣默默坐在船上,也會感覺無比愜意。在北湖,在小船上,時間仿佛變得很慢。也許是因為太美好,讓時間都忍不住駐足吧。
北湖自然不算最美的公園,然而它所散發(fā)出來的樂觀、美好的氣息,卻使我難以忘卻。每個人的心中也許都會保留一片最美的風景,對于我,這風景,便是北湖。
北湖一瞥,一瞥銘心。
點評:文章開篇即用對比手法凸顯北湖的特點,總領(lǐng)下文;然后以時間為序,凸顯北湖早晨之樂觀、傍晚之嫵媚與夏季之美好等特征;最后收束全文,升華中心。文中恰當?shù)剡\用了詳略得當?shù)谋憩F(xiàn)手法,詳寫充滿活力的北湖之晨與令人沉靜愜意的湖水,略寫湖邊的柳與云,尤其是對人物活動精心描述,超高的人氣讓北湖成為人們心中最美的風景。
此外,文章運用多種表達方式,用詞準確,生動傳神,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使北湖之景活靈活現(xiàn),令人有如臨其境之感。
【指導并置評:黃松?!?/p>
【誤區(qū)提醒】
一、單純寫景,缺少感情?!耙磺芯罢Z皆情語”,沒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只不過是蒼白的“軀殼”,難以達到感人的目的。即使你直接抒情,也顯得空洞。
二、缺少修辭,語言生硬。多數(shù)同學在寫作時沒有從形、色、聲等方面來寫景,只是將景物原封不動地照搬到作文中去,只寫靜景或只寫動景,千篇一律,沒有特點。
【延伸訓練】
請以“校園的四季”為題目,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思路點撥:寫作時,同學們首先應用心觀察校園,選取最能體現(xiàn)校園四季特點的景物來描寫,如花壇一角、林蔭大道、角落野花等。其次,要選好觀察的角度,定好觀察點,可以是空間的變換,也可以是時間的變化或游覽的先后順序。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融入感情,做到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