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家松
一、閱讀下文,完成文后各題。
用寬容作生活的底色
“寬容”一詞出自拉丁文,原意是寬大有氣量,能容忍別人?!恫涣蓄嵃倏迫珪方忉尀椋涸试S別人自由行動或判斷;耐心而毫無偏見地容忍與自己的觀點或公認(rèn)的觀點不一致的意見。寬容是人類良知的聲音。
歷史上由于信仰、道德、風(fēng)俗等的不同,人類形成了大大小小的集團,每個集團總是居住在一定區(qū)域內(nèi),用偏見和固執(zhí)這個堅固的屏障抵御外界和外來的影響。不寬容來自對人類生存的恐懼。斯特恩有句名言:“只有勇敢的人才懂得如何寬容;懦夫決不會寬容。”
寬容是一種優(yōu)秀的品質(zhì)。與正直、善良、誠信等中華傳統(tǒng)的優(yōu)秀品質(zhì)一樣,寬容的品質(zhì)對一個人在處理人際關(guān)系時彌足珍貴。寬容,展示的是一種大度的氣量,一種寬闊的襟懷,釋放的是一種善良的意愿;寬容,是自我人格的完善,是情感的升華,是人氣、人脈的積累與拓展。季羨林老先生在烈日下為傲慢的北大新生看守行李,他用寬容告訴莘莘學(xué)子什么是君子一諾,什么是高尚人格。
寬容是一種智慧的藝術(shù)。威廉·詹姆斯說:“智慧的藝術(shù)就是懂得該寬容什么?!眱簳r的沈從文活潑好動且貪玩。有一次上學(xué)時偷跑去看戲,把書包藏在土地廟里,結(jié)果書包丟了??缮驈奈牡睦蠋煂捜莸匕堰@理解為孩子的天性,然后把他帶進辦公室慢慢地開導(dǎo):“人必須要求進取,不能自輕自賤而要自尊自貴?!币痪湓捜珲囗敚屔驈奈尼θ换谖?。從此,沈從文知恥而后勇,一改往日的頑劣脾性,認(rèn)真學(xué)習(xí)文化知識,為后來成為一代大文學(xué)家打下了堅實基礎(chǔ)。一個極具寬容心態(tài)的教師,他深深地知道:“年輕人犯錯誤,上帝也會原諒”“諒解也是教育”。寬容是我們最完美的作為。
寬容還是一種理性的態(tài)度。一天清晨,音樂家施特勞斯下榻的旅館來了兩位怒氣沖沖的俄國軍官,他們是來找他決斗的。原來,其中一位軍官的妻子每天都讓花店給施特勞斯送去幾朵玫瑰花,俄國軍官懷疑其妻送花之舉,有獻(xiàn)媚于施特勞斯之意,遂遷怒于施特勞斯。施特勞斯得知事情原委后,帶著兩位軍官來到了擺滿各色鮮花的房間里,然后對軍官說:“不知二位先生能否將你們所說的那些花挑出來?”望著房子里一大堆五顏六色的鮮花,兩位軍官相對無言,遂向施特勞斯表達(dá)歉意,行了軍禮后不好意思地告辭而去。一句寬容的話語化解了一場危機。高爾基說:“理智是一切力量中最強大的力量,是世界上唯一自覺活動著的力量。”面對火氣正旺的俄國軍官,施特勞斯如果以牙還牙,勢必釀成嚴(yán)重后果。人生在世,總會碰上一些讓人頭疼的人和事,更難免有被人誤解的時候。此時,我們當(dāng)然可以橫眉冷對,針尖對麥芒。然而,爭執(zhí)只會制造敵人,而不能交到朋友。只有懂得寬容與讓步的人,才能消除雙方的矛盾和誤會,懂得寬容的人,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與友誼。施特勞斯的寬容讓人從中看到了理智的光輝。
寬容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尺度。人性萬種,有容乃大;以大度兼容,則萬物兼濟。弘一法師在《格言別錄》中說了一段對寬容獨到見解的話:“人之謗我也,與其能辯,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與其能防,不如能化。”“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xì)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保ā独钏怪G逐客書》)人生在世,誰沒有被別人傷害的時候,無論對方是有意,還是無意,我們都應(yīng)當(dāng)用智慧和大度的胸懷去化解。倘若人人都能寬容,則溫情四起,世界將變得更加美好。讓我們都用寬容作為生活的底色,涂抹和諧社會的今天與明天。
(選自《福建日報》2014年9月5日)
1.閱讀文章,結(jié)合你的感受,仿照畫線的句子在下面的橫線處補上合適的句子。
寬容是一種高貴的品質(zhì),是一種美好的修養(yǎng),是一種崇高的境界;
;寬容是一種寬廣的胸懷,是一種仁愛的光芒,是一種無上的福分;寬容是一種生存的智慧,更是一種生活的藝術(shù)。
2.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為了證明中心論點,作者又提出了哪些分論點?
3.下面的兩個事例是從文中抽取出來的,請仔細(xì)分析,說說這兩個事例用于證明哪個分證點更合適一些?并簡述理由。
(1)在英國,調(diào)皮的麥克勞德在上小學(xué)的時候,偷偷地殺死了校長的狗,校長懲罰他畫兩張解剖圖:狗的血液循環(huán)圖和狗的骨骼結(jié)構(gòu)圖。這個包含寬容的懲罰讓小麥克勞德追悔莫及并深深地愛上了生物學(xué)。
(2)安妮·莎莉文默默撿起洋娃娃的碎片,用寬容向生活在寂靜黑暗世界里的海倫·凱勒詮釋了愛和幸福。
4.人類的不寬容來自什么?讀了這篇文章之后,請說說我們應(yīng)如何來寬容別人?
5.面對找他來決斗的軍官,施特勞斯為什么帶著他們來到了擺滿各色鮮花的房間?我們應(yīng)從施特勞斯的做法中學(xué)習(xí)什么?
二、閱讀下文,完成文后各題。
善是精神的契約
□陳全忠
如果沒有你,便沒有我之為我;
如果沒有我,便沒有你之為你;
如果沒有我們,便沒有他之為他;
如果沒有先于我們者,便沒有我們;
如果沒有我們,便沒有廣闊的世間中的任何一個人。
——[黎巴嫩]米哈依勒·努埃曼
1935年,在紐約市一個最貧困、最臟亂地區(qū)的法庭上,一名老婦人因偷竊面包而正被審問。老婦人頭發(fā)凌亂,手微微發(fā)抖,囁嚅著說:“原諒我。我需要面包,來喂養(yǎng)我那幾個餓得直哭的孫兒,他們好幾天沒吃東西了……”她抬手抹去眼角的淚水。法官依然冷若冰霜,當(dāng)庭宣稱:“我必須秉公辦理,你可以選擇10美元的罰款或者10天的拘役?!?/p>
判決宣布后,時任紐約市長的拉瓜迪亞從旁聽席上站起來,脫下帽子,放進5美元,然后向其他人說:“現(xiàn)在,請諸位每人另交50美分的罰款,這是為我們的冷漠付費,以處罰我們生活在一個要老祖母去偷面包喂養(yǎng)孫兒的城市。”旁聽席上的每個人聞之動容,認(rèn)認(rèn)真真地捐出了50美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和人之間,并非是孤立無關(guān)的。人來到這世間,作為社會的動物,是訂有契約的;物質(zhì)利益的來往,有法律的契約;行為生活的交往,有精神的契約。
蕓蕓眾生的世界,其實就是兩個人的世界??此萍姺睆?fù)雜的精神契約,也只是兩個人的契約,丈量的是自己和外人的關(guān)系。這契約就像上帝給我們的一柄長勺,只有互相喂給,對方才能吃到食物;也是鋒利的刻刀,只靠一種自我雕琢遠(yuǎn)遠(yuǎn)不夠,還需要別人的幫助才能最終完成生命本色的浮凸。善,并不僅僅是一種與冷漠、奸詐、殘忍、自私自利相對的一種品質(zhì),還是一種精神契約,它是自為的,沒有誰強制你。
善就是感同身受,同情人之不幸,理解人之需要,給予恰當(dāng)?shù)膸椭?。善更多的是精神的補償。善者,內(nèi)心有光,周身有愛。對世間常懷惻隱之心,人生就不會輕??;意識到自己對于他人的重要性,就會產(chǎn)生自信、自尊的感受。
我想起一位名叫馬丁·尼莫拉的德國新教牧師,他在美國波士頓猶太人屠殺紀(jì)念碑上銘刻了一首短詩:“在德國,起初他們追殺共產(chǎn)主義者,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共產(chǎn)主義者;接著他們追殺猶太人,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猶太人;后來他們追殺工會成員,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工會成員;此后他們追殺天主教徒,我沒有說話,因為我是新教教徒;最后他們奔我而來,再也沒有人站出來為我說話了?!边@正是背棄精神契約的最終結(jié)局。
人心只有向善,才能被陽光照耀,所以善的契約才在世界普遍存在。懂得珍惜這種契約的人是高貴的,懂得為冷漠付費的人是明智的。背棄精神契約的人,最終將被世界拋棄。
[選自《思維與智慧(下半月)》2014年第8期]
1.閱讀全文,概括文章的主要觀點。
2.試分析文章第三段在文中的作用。
3.請賞析文中第四段的畫線句。
這契約就像上帝給我們的一柄長勺,只有互相喂給,對方才能吃到食物;也是鋒利的刻刀,只靠一種自我雕琢遠(yuǎn)遠(yuǎn)不夠,還需要別人的幫助才能最終完成生命本色的浮凸。
4.文章第六段引用馬丁·尼莫拉的短詩有何作用?談?wù)勀愕睦斫狻?/p>
5.閱讀下面的材料,然后結(jié)合本文說說你的感受。
聯(lián)合國秘書長安南卸任后,在得克薩斯州的一個莊園里舉行了一場慈善晚宴,旨在為非洲貧困兒童募捐,應(yīng)邀參加晚宴的都是富商和社會名流。當(dāng)天慈善晚宴的主角不是倡議者的安南,不是捐出300萬美元的巴菲特,而是僅僅捐出30美元零25美分的小露西。她說了這樣一句話:“慈善的不是錢,是心?!弊屓珗龅娜烁袆硬灰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