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毅哲
屠呦呦十分享受那段簡單而快樂的讀圖歲月,也就是在這段時期,屠呦呦愛上了醫(yī)學。
1
1930年,屠家唯一的女孩兒降生,開堂坐診的父親摘引《詩經》“呦呦鹿鳴,食野之蘋”,為她取名“呦呦”,意為鹿鳴之聲。
屠家樓頂有個擺滿各類古典醫(yī)書的小閣間,這里是屠呦呦童年時的閱覽室:《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千金方》《四部醫(yī)典》《本草綱目》《溫熱論》《臨癥指南醫(yī)案》……那時,每當父親去書房看書時,屠呦呦也會坐在他旁邊,裝模作樣擺本書看。雖然看不太懂文字部分,但是中醫(yī)藥方面的書,大多配有插圖,童年的屠呦呦十分享受那段簡單而快樂的讀圖歲月,也就是在這段時期,屠呦呦愛上了醫(yī)學。
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屠呦呦慢慢地長大,她開始跑下樓來給父親做幫手,而看到前來求醫(yī)問藥的病人喝下父親煎熬的湯藥后,疼痛逐漸有所緩解,她心里不由得對中草藥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每當父親背起竹簍外出采藥時,少年時期的屠呦呦都會像個跟屁蟲似的一路追隨,或鉆進叢林尋覓,或抄起鐵鏟挖掘,或捧起藥草嗅聞,其間自然會不停地向父親詢問諸種中草藥的點滴知識,比如采收時節(jié)、藥用部分、保存方法、品質療效、貯藏要點……采藥歸來,屠呦呦的勁頭會更大,寧可不吃飯不睡覺,也非要跟著父親一起炮制藥材不可,忙得不亦樂乎。
2
父親的診所曾接診過一位重癥病人,病人已經去過不少地方醫(yī)治,都不見好轉。父親很認真地察看了病人的情況,又問了家屬一連串的問題,都沒能找出病因所在。那天晚上,父親茶飯不思,早早躲進了小閣樓里,翻閱那些厚厚的醫(yī)書。第二天,病人又一次出現(xiàn)在診所里。這一次,父親不再像昨天那樣眉頭緊鎖,而是胸有成竹地給病人診治,并很快確定了他的病因,開出了藥方。沒過幾天,那位病人又來到診所,這一次,他不是來看病的,而是給父親送來一面大紅錦旗。
多年以后,屠呦呦對此仍記憶猶新:“目睹了這一真實的事件之后,我越發(fā)覺得醫(yī)生這一職業(yè)的偉大。治病救人,帶給人新生,這樣的善舉,很讓人感動。我看著父親忙碌的身影,感覺特別崇高。我的眼前好像浮現(xiàn)出自己也穿上白大褂給別人醫(yī)治的模樣。我一定要做一個像父親那樣的好醫(yī)生?!?/p>
心中治病救人的夢想漸漸清晰。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醫(yī)學院(現(xiàn)為北京大學藥學院)藥學系,這在當時是一個少有人問津的專業(yè)。沒有選擇中醫(yī),這讓她的父親頗感意外,但此時屠呦呦對自己的人生已經有了更清晰的目標。她對父親說:“藥物是治療疾病的主要手段。我認為只有藥學專業(yè)才最有可能系統(tǒng)地探索中醫(yī)藥領域。中醫(yī)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父親沉思片刻,說:“我原只希望你長大了做好一個醫(yī)生。沒想到,你比我有更大的抱負!”
得到了父親的贊許,屠呦呦很開心。她說:“因為這個時候,家人給予的支持是我前進的巨大動力。事實證明,我確實在未來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舞臺?!?/p>
3
1967年,一種可怕的瘟疫席卷越南戰(zhàn)區(qū),這種古老的瘟疫正是瘧疾。當時越南向中國求助。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歷史背景下,代號“523”的項目研究組成立,研究的指向明確——找到防治瘧疾新藥。兩年后的1969年,39歲的屠呦呦所在的中醫(y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也參與進來。
篩選樣本、查找文獻、反復試驗……屠呦呦在制取青蒿素的路途中克服種種艱難險阻,終于成功分離出治療瘧疾的有效成分——青蒿素,并通過隨后的努力將之轉化為藥物。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評選委員會主席齊拉特說:“屠呦呦從中藥中分離出青蒿素應用于瘧疾治療,這表明中國傳統(tǒng)的中草藥,也能給科學家們帶來新的啟發(fā)?!?/p>
當時,在進行青蒿素動物實驗期間,屠呦呦體驗藥物時曾出現(xiàn)過某些指標升高等現(xiàn)象。她的家人至今都記得,那段時間她每天回家一身的酒精味,那是她親自服藥試驗留下的味道,而這樣的以身試藥,最后甚至導致她肝中毒。
她對此向來不悔,說:“我是搞醫(yī)藥衛(wèi)生的,就是為了人類健康服務,最后藥做出來了,就是一個挺欣慰的事?!?/p>
接受媒體采訪時,屠呦呦說:“青蒿素這個藥物來之不易,而且其療效也不止于抗瘧,大家要團結起來多做工作,我在這個藥物上做了一輩子,非常希望它能物盡其用。”
“作為一名科學工作者,獲得諾貝爾獎是個很高的榮譽。青蒿素研究獲獎是當年研究團隊集體攻關的結果,是中國科學家集體的榮譽,也標志中醫(yī)研究科學得到國際科學界的高度關注和認可,這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中國科學家的驕傲?!?/p>
這樣簡單的語言之后,是她始終抱有的一個夢想:讓中醫(yī)幫助人類去征服全世界威脅生命的重大疾病,愿全球沐浴在中醫(yī)陽光下的人們健康幸福。
商金友摘自《中華家教 》201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