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純
作為世界戲劇史上的四大悲劇作家之一,莎士比亞以他獨特的表現(xiàn)手法與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為我們呈現(xiàn)出了《哈姆雷特》這部世界級名著,這部作品在世界文學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與價值。近年來,隨著電影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進步,一些導演開始將視野投向對名著的改編與呈現(xiàn),《夜宴》便是在這種趨勢下應運而生的。該影片一經(jīng)上映,便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極大關注,并入圍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1]本文將基于電影與戲劇文學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對《哈姆雷特》以及《夜宴》的劇情設置以及人物塑造進行比較分析,探究這兩者所所蘊含的藝術魅力。
一、 電影《夜宴》與戲劇作品《哈姆雷特》的異同
(一)《夜宴》與《哈姆雷特》的共同點
《夜宴》是由我國著名導演馮小剛執(zhí)導的一部電影作品,主要靈感來源于英國戲劇作家莎士比亞的作品《哈姆雷特》,可以說《夜宴》是對《哈姆雷特》的改編,因此,在欣賞影片《夜宴》這部作品時,或多或少會看到《哈姆雷特》的影子。首先,從形式上來看,《夜宴》與《哈姆雷特》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夜宴》中的人物形象都能夠在《哈姆雷特》中找到原型,可以說完全與《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形象一致。[2]比如,《夜宴》中的皇子無鸞實際上就是王子哈姆雷特的原型;《夜宴》中的皇上厲帝也正與克勞狄斯相對應;而電影中的青女與《哈姆雷特》中的奧菲利亞也是相互對應的,甚至在影片中被無辜殘害而設置的冤魂情節(jié)也是出奇的相似。另外,在影片的情節(jié)發(fā)展過程中,甚至劇情的線索都是完全依據(jù)《哈姆雷特》來設置的。在《夜宴》中,首先是皇子離奇死亡,然后太子被緊急召回宮中,卻發(fā)現(xiàn)母后已經(jīng)改嫁他人,然后便上演了一出“戲中戲”的精彩片段,雙方都想對對方予以試探,并設下了陰謀詭計展開了謀害與反謀害的智謀斗爭,將自己偽裝成為一個善人的形象,背地里卻設下圈套去進行復仇,故事最終也以一個悲劇結尾。[3]在這個過程中,“戲中戲”情節(jié)的設置完全與戲劇作品《哈姆雷特》相一致。從謀殺、復仇、愛情再到各種斗爭,影片《夜宴》的情節(jié)設置幾乎都是對《哈姆雷特》的效仿,兩者具有極高的相似性。
(二)《夜宴》與《哈姆雷特》的區(qū)別
電影與戲劇作品畢竟不同,一部名著更多的是追求思想內(nèi)涵以及對人物的完美刻畫,而電影則偏重于追求場面的真實性與內(nèi)在的商業(yè)價值,也就是票房。因此,從這點來說,電影《夜宴》與名著《哈姆雷特》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在影片《夜宴》拍攝的初期,就決定了它的動機更多是為了追求商業(yè)利益,它在對《哈姆雷特》高度模仿的基礎上,又添加了許多現(xiàn)代電影具備的基本條件,對人物形象的刻畫與塑造以及故事情節(jié)的設置上有所欠缺。名著中的哈姆雷特本是一個充滿矛盾斗爭的個體,他的內(nèi)心有著豐富的理想,但性格上又有延宕特征,做事過于小心謹慎,想得多做得少,以至于屢次錯失機會。這種矛盾的心理使人物性格更加豐富。而影片《夜宴》中與哈姆雷特相對應的無鸞,則是一個缺乏生動性與豐富性的人物形象,其心理上的變化以及性格的轉變未能完全表現(xiàn)出現(xiàn),不容易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觀眾所看到的無鸞王子實際上一個任由環(huán)境擺布的懦弱者,與作品中的哈姆雷特有著明顯的差別。[4]
二、 電影《夜宴》與戲劇作品《莎士比亞》人物形象塑造比較分析
(一)陰謀偽裝下的悲劇人物
在《哈姆雷特》中,莎士比亞通過精心的塑造,使王子哈姆雷特成為經(jīng)典的文學藝術形象。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雷特,被定位成一個新時代的具有人文主義的人,他有著自己獨特的人生追求,并且喜歡思考,具有著鮮明的個性,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由于在他的身上存在著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難以調和的矛盾,二者之間的差異不斷折磨著他,為了生存他只能屈從于殘酷的現(xiàn)實,承受著強大的壓力,所以他總是比常人更多地思考。由于哈姆雷特自身有著非常強的責任感,他通過認知和探索家庭之中所存在的矛盾與悲劇,而聯(lián)想到外面的世界和社會中的相關問題。為了看清事實的真相他更加努力去發(fā)現(xiàn)、探索,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思考和努力找到所需要的答案,并最終完成自己復仇的目的。由于莎士比亞使哈姆雷特所具備的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使這位王子在行動過程之中也體現(xiàn)出多愁善感的特征,使人物的性格更加豐富,也為他最終選擇刺殺自己的叔父,并與之同歸于盡作出了思想鋪墊。而在電影《夜宴》之中,馮小剛對無鸞太子這個人物的塑造就顯得比較單薄和蒼白,而且無鸞太子不具有哈姆雷特那貫穿始終的思考精神,使他只是為了復仇而復仇,缺少了更深層次的思想境界。更有一些影評人指出,在電影《夜宴》之中無鸞太子的性格太過陰柔,缺少男性角色所應有的張揚與剛強。當他喜歡的對象卻被自己父親冊封為皇后之時,他卻只是心灰意冷不敢面對這個現(xiàn)實,因此他逃離宮城,并且離開了一直深愛著自己、一起青梅竹馬長大的婉兒,到了吳越選擇用舞蹈音樂來麻痹自己。雖然無鸞太子和哈姆雷特有著一樣的家庭背景,都是國家的王位繼承人,但是無鸞太子的多愁善感用舞蹈音樂去逃避,他離開宮城也只是因為在宮城之中難以找到理解他的人,他選擇帶上素白面具來逃避現(xiàn)實,而不是像哈姆雷特一樣去努力思考尋求解決方法。因此《夜宴》中的無鸞太子形象在思想境界上還與原著哈姆雷特有著一定的差距。
(二)追逐權力而無所依
哈姆雷特中的克勞迪斯和《夜宴》中的厲帝都被塑造成反面人物,他們兩個都通過謀殺自己的兄長而得到了最高的權力,成為了君主。他們?yōu)榱双@得世人的仰慕、為了自己心儀的權力而不顧倫理世俗,通過卑鄙的計謀,以弒兄的方式來獲得王位,而在這個過程之中他們卻沒有一點懺悔和良知的掙扎,他們的內(nèi)心已經(jīng)被野心吞噬,只剩下陰暗與邪惡。[5]從古到今,人們對于權力的爭奪就從沒有停止過,不擇手段謀取政治權力的故事也極為常見。但往往所處的地位權力越高越難以獲得溫情與幸福,那些奪取權力地位的人內(nèi)心所剩下的也只是冰冷與寂寞。因此,從政治權力的角度分析《夜宴》中的厲帝與《哈姆雷特》中的克勞迪斯在性格,有一定的相同之處,而單從人物感情角度分析二者又有些許不同。[6]在《哈姆雷特》中很難發(fā)現(xiàn)克勞狄斯與皇后喬特魯?shù)碌母星橐蛩兀皇且粋€極其渴望政治權力的人,他只是想滿足自己的私欲,不會顧及到皇后以及其他人的感受,更不會為了皇后而放棄皇位。而厲帝卻是一個癡情的人,他雖然也對于權力瘋狂的追求,但是卻始終愛慕著皇后,他在政治上雖然冷酷而殘暴,但是卻極力討好皇后,最后甚至接受了皇后敬的自知是毒酒的酒杯。與《哈姆雷特》中的勞迪斯相比,《夜宴》中的厲帝性格更為多樣。
(三)欲望斗爭的犧牲品
電影《夜宴》與名著《哈姆雷特》中都塑造了一個悲劇的人物形象,王后喬特魯?shù)屡c婉兒。首先喬特魯?shù)率且粋€性格懦弱的悲劇女性形象,她的丈夫意外身亡,而她自己也即將成為新任國君的王后,她的內(nèi)心是痛苦的,但是行為上卻只能逆來順受,接受命運的安全,完全沒有一絲一毫的反抗。她對自己的兒子也充滿了情感,因此當她看到兒子與新任丈夫敵視、仇恨時,只能在心中暗自落淚,卻不能化解二人之間的矛盾,她唯一擁有的就是她的美麗,而也正是因為她的美使她更具悲劇特征。最終她只能選擇死亡來實現(xiàn)心靈的救贖。而《夜宴》中的婉兒則與喬特魯?shù)掠兄鴺O大的不同,當她成為王后之后,她的政治野心逐漸暴露出來,她將自己的所有希望都放在無鸞身上,然而無鸞只屬于他的藝術,無心參與政治,這無疑使婉兒處于一個絕望的境地。在對太子無鸞數(shù)次激勵無果后,她只能憑著自己的力量去追逐理想。她與喬特魯?shù)峦瑯邮怯窢幍臓奚?,但是與后者相比,婉兒的人物性格更加豐富,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 藝術樣式塑造人物形象的差異性
在《哈姆雷特》這部作品中,莎士比亞將哈姆雷特塑造為一個具有矛盾性格的人物形象,他有自己的人生理想,且十分有頭腦,然而,他的理想與現(xiàn)實的殘酷構成了極大的矛盾,使他的性格也隨之發(fā)生了變化。為了探索真相,找到殺害父親的兇手,他忍受著屈辱與折磨,甚至安排了一出“戲中戲”來對叔父和母親進行試探,這也是他責任感的體現(xiàn)。當他發(fā)現(xiàn)父親的確是由叔父設計殺害時,他的內(nèi)心是極端痛苦的,再加上性格上的延宕,他的復仇之路受到了阻礙。最終他選擇了與自己的叔父同歸于盡,這無疑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而在影片《夜宴》中,太子無鸞這一人物形象就顯得單一、無力,他的身上缺乏哈姆雷特的責任感與思考精神。作為影片的主人公,他的身上更多體現(xiàn)的是懦弱與柔媚,缺乏雄性男子氣概。作為王位的繼承人,沒有太多的謀略與社會責任感,反而整天多愁善感。[7]他的心中倍感寂寞而又無人傾訴,因此他選擇了離開皇宮,然而當他最終無法徹底擺脫世俗限制時,他的悲劇特征逐漸顯露出來。與哈姆雷特相同,無鸞對母親也是充滿了愛,這種愛甚至讓他對母親選擇了寬容,這一點哈姆雷特的情感相對更為深刻。
結語
電影《夜宴》以《哈姆雷特》為原型,為觀眾呈現(xiàn)出了一部豐富的視覺盛宴,取得了較高的藝術成就。然而,在電影界,關于這部影片也存在一些爭議,將《夜宴》認為是對《哈姆雷特》的完全抄襲,這是不公平也是不科學的。電影藝術與戲劇文學藝術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差異,我們在對《夜宴》進行評價時,要注重把握其與《哈姆雷特》的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不同,體會兩者不同的價值與魅力。
參考文獻:
[1]楊淑敏.一個無鸞和一千個哈姆雷特——從《夜宴》和《哈姆雷特》看電影與戲劇文學的形象塑造[J].電影評介,2013(23):31.
[2]米學軍.《夜宴》是東方的《哈姆雷特》嗎?——評馮小剛的《夜宴》[J].電影評介,2007(6):31-32.
[3]李彥春.從《夜宴》和《哈姆雷特》看電影與戲劇文學的形象塑造[J].戲劇之家,2014(17):150.
[4]高旭東,蔣永影.《哈姆萊特》在當代中國的研究、改編與藝術重構[J].外國文學研究,2014(6):128-135.
[5]馮凱寧.外國文學中國影像化改編中的文化碰撞——以《哈姆雷特》和《夜宴》為例[J].河北聯(lián)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30-33.
[6]董麗敏,呂姣榮.對月流珠鮫人淚——從《夜宴》的人物塑造中再讀莎士比亞《哈姆雷特》的藝術形象[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3(4):15-17.
[7]周忞.《哈姆雷特》在商業(yè)化解構中性別魅力的缺失——淺析《哈姆雷特》到《夜宴》的電影改編[J].劍南文學(上半月),2015(4):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