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蔻蔻
剛到荷蘭讀碩士時,我去聽一個關于公共衛(wèi)生管理和交流的講座,談的是公共衛(wèi)生署這類政府機構在與公眾進行健康普及和宣傳時的措辭問題。
印象很深的是談到“免費”這個詞。
臺上專門負責社會公共交流的教授,不斷強調(diào),政府是絕不能使用“免費”這個詞的。因為政府不是生財創(chuàng)利或是有生產(chǎn)力的商業(yè)機構,它的每一分錢都來源于公民繳納的稅收。政府對公民的服務本已被民眾提前交稅了,談何“免費”?
而“提供”“給予”這類詞,也是政府需要小心使用的。理由同上,政府是通過與企業(yè)或是其他機構合作,才能調(diào)配產(chǎn)品和服務的,這不是政府自身提供和給予的,所以不能用這類詞,而是用“組織”“調(diào)集”“規(guī)劃”這類詞語。
舉個例子。
荷蘭公共衛(wèi)生部門在針對流行病免疫的“國家免疫接種計劃”里,慎重地聲明這個計劃“不付費”。他們謹慎地避免了“免費”這個商業(yè)性詞匯。因為“國家免疫接種計劃”本來就是用納稅人的錢來做的公共健康項目。大家已經(jīng)都繳了稅,而政府要說是“免費”的確太不恰當了?!安桓顿M”就要好很多,表明除了已交的稅,不用再二次收費了。
可想而知,荷蘭公共衛(wèi)生部門,絕對不敢用“國家免費提供疫苗接種”這類方式說話。這是大大違規(guī)的。要敢這么說,政府就要被告了。政府的做事流程和公共交流方式不當,是荷蘭最容易發(fā)生的政府被告案例。
最初,我覺得好像這只是在“摳字眼”而已,后來我懂了,其實公權力和民眾間的相互制衡和尊重關系,無非也就是從平時點點滴滴說話的措辭和行事的方式來決定的。再說開點,人與人之間的禮儀和交往,不也就是在小處懂得交流的分寸嗎?
反過來,關系到公眾的責任義務,荷蘭政府的用詞嚴謹和責權導向也是不容有疏漏的。
比如,納稅意識是每個公民要有的觀念和首要義務。政府不遺余力地在方方面面確認公民對此的認同感,用詞更是滴水不漏。
有一回我選車,一輛輕型省油的小車引起我的注意。車廠的銷售員告訴我,由于該車的環(huán)保輕便性能,無須每月交納路稅,這是購買該車的優(yōu)點。我怕銷售員糊弄我,事后致電到荷蘭車輛交通稅務部門去查實。
電話接通了,我說明事情原委,并把車子的型號報上,詢問是否可以不用交納路稅。
對面?zhèn)鱽矶悇展賳T和善沉穩(wěn)的聲音:“魏女士,在荷蘭每輛車都要交公路稅,這是公民的義務……”
聽到這里,我心想,見鬼,果然被那個銷售騙了。
稅務官員的聲音繼續(xù)穩(wěn)穩(wěn)地傳來:“您剛才提到的這款車需要交納公路稅,每月繳納的公路稅費為0?!?/p>
(摘自“WeikoMagazine微信公眾號” 圖/高加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