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祖遠
前些天,有朋自海外歸來,談及異國就職時,一聲嘆息:“唉,在家事事順,出國處處難?。 ?/p>
朋友是一位廚師,持有國內(nèi)頒發(fā)的二級廚師證。起初到紐約一家中餐館應聘,藍眼睛的老板問他是否能稱職,朋友心想謙虛是美德,于是回稱沒有完全的把握,但會一邊干一邊學,作出努力的。老板聽后,思慮了許久,說:“你還是去別處看看吧!”后來,朋友又找過幾家,其結(jié)局都差不多。帶去的錢所剩無幾,只好打道回府。
朋友的這種謙虛之道,在國內(nèi)又稱為“夾尾巴”,是一種圓滑的處世之道。朋友在國內(nèi)工作時,就憑這謙和乖覺、與人無爭的“夾尾巴”而受到單位和人們的一致稱道。
可為何到了國外卻屢屢碰壁、不受人歡迎呢?
究其原因,他的這種處世心態(tài),到了以敢說敢為、自信自強為榮的西方國家,就不被認為是優(yōu)點,相反還會被視為弱點。朋友如能在藍眼睛老板面前拍拍胸脯,表下決心,或是上去露上一手,讓老板親口嘗嘗,說不定老板早就豎起大拇指,連聲“OK”了??蛇@種表現(xiàn),在國內(nèi)就可能被視為“翹尾巴”,不知天高地厚。
這真有趣:“夾尾巴”在國內(nèi)被認為是一種美德,可在國外卻成了缺乏自信、膽怯無能的象征;反過來,“翹尾巴”在國內(nèi)被視為驕傲自大,在西方則是自信能干的表現(xiàn)。
細細看來,還有別種情況,比如,在中國講義氣、重感情、夠朋友的人,在西方一些國家則被視為“法制觀念不強,只憑關(guān)系辦事,不守規(guī)矩”;在中國熱情好客,請吃請喝,西方一些國家則認為浪費錢財、浪費時間,甚至“動機不純”;在中國有耐心、善等待、不急躁的辦事態(tài)度、方式,則被西方人視為辦事拖拉低效率。還有,“知足常樂”在中國被認為是一種修養(yǎng)境界,在西方則被認為是不思進取。就是一些在國內(nèi)很優(yōu)秀沒“尾巴”的人,一到西方發(fā)達國家,也會很快被人發(fā)現(xiàn)、抓住“尾巴”。
這是怎么回事?文化傳統(tǒng)、審美觀念、價值取向不同,各國有各國認同的“尾巴”。比如,美國人愛冒險、逞能,自主自立意識強,而中國人則“中庸”些,互視對方時自然會看出各自看不出的問題。但從總體上看,西方人觀念更適應市場經(jīng)濟要求。
長期以來,在“寧為人后,勿為人先”“木秀于林,風必摧之”“槍打出頭鳥”等傳統(tǒng)文化觀念的熏陶及大量活生生的事實教育下,一些國人的朝氣、銳氣和自信、自強心逐漸被磨損,養(yǎng)成了一種好“夾尾巴”的消極的處世心態(tài)。就是沸騰著青春血液的年輕人,有不少也瞻前顧后,不敢競爭,怕當先進。這樣一種心態(tài),到國外去不屢遭挫折、處處碰壁才怪哩!
當然,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也有積極進取、無所畏懼的精神,許多人并不時時“夾著尾巴做人”。在我國歷史上,曾有過敢于直犯“龍顏”的魏徵,有過勇于自薦的毛遂,有過“彈鋏而歌”的馮諼,中國革命先驅(qū)們一身傲骨、雄視天下的氣概,也很令人敬佩。西方人也并非是沒有“尾巴”,他們的文化里也有糟粕,需要一一甄別。
(摘自《雜文月刊》 圖/高加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