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康琪
2015年是《金山》雜志全面改刊后的第二年,對“微”欄目略作調整后,欄目設置更為精當。《金山》以“微”型作品見精彩,受到眾多讀者、作者乃至文學界大家、出版界專家的好評。作為地方文學期刊,取得如此效果,顯然不易。筆者以為有以下兩點值得贊賞。
1.兼顧。《金山》與中國微型小說學會、上海文藝出版社聯(lián)合舉辦“中國微型小說年度獎”活動已多年,得到中國作協(xié)的支持。由于形成了品牌效應,《金山》“微小說”稿源充足,來自全國各地,其中不乏名家。改刊后的《金山》針對這一現(xiàn)象,更為注重兼顧全國與本土,重視對鎮(zhèn)江作者作品的推介,主編親自熱線聯(lián)系,重點約稿,并常以頭條位置刊登,如我市著名作家廬山的《三磨村》、中躍的《禍車》、文學新秀任玨芳的《?!?,陶然的《失約的情愫》《竹笛聲聲》,還有朱巍巍、吳紹祥、張明軍、郝康寧等作者的佳作,都受到讀者的好評。未名作者自發(fā)來稿,也同樣引起編輯關注,如丹陽一家企業(yè)的作者曹隆鑫,與編輯從未見過面,但他的微小說已被多次采用。本市作者的小說作品頻繁發(fā)表于《金山》的風景重新呈現(xiàn),可見辦刊者守土有責的良苦用心。
2.跨界?!督鹕健肥俏膶W期刊,強調文學性是毋庸置疑的。但由于多種原因,從全國范圍看,許多文學期刊發(fā)行量下降,風光不再,有的地市級文學期刊不僅“改換門庭”,內容也變得非純文學了?!督鹕健吩趫猿滞怀鑫膶W性的同時,為增強刊物內容的豐富性,拓展讀者群,不僅特辟了雜談類的“微觀點”、散文類的“微驛站”、記述人物的“微紀實”,還作出“跨界”之舉,適度增加文化類和藝術類的欄目,如“微欣賞”里的影視、音樂評介,為讀者打開了另一扇閱讀窗口;對鎮(zhèn)江藝術名家的評介和刊登的美術、書法作品,更是放大了《金山》全彩印的優(yōu)勢,視覺效果和內涵上皆給讀者以純美的藝術感受。至于“微鏡頭”中一部分反映當下底層生活的攝影作品,凝聚了作者對生活的發(fā)現(xiàn)和思考,似乎是以攝影語言敘述而成的“微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