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鏵文
讀完《我還是想你,媽媽》,正是母親節(jié)前的深夜,這本書的作者斯維特蘭娜·阿列克謝耶維奇曾經(jīng)獲得2015年諾貝爾文學(xué)獎,這是繼丘吉爾之后,紀(jì)實文學(xué)作者第二次獲得諾貝爾文學(xué)獎。
初看書名的時候,我以為這會是一本像兒童繪本一樣的書,有著美好而溫馨的短故事,訴說著母親離去的悲傷。翻開第一頁,我才知道這是多么沉重的一個命題,這是書里101個孩子中的一個講述的經(jīng)歷:1941年5月,這個叫科夏克的8歲孩子正在參加少先隊員夏令營,戰(zhàn)爭忽然爆發(fā)了,孩子們被集體送上火車送往大后方,沒有人敢在他們面前提起“媽媽”這個詞,因為,所有的孩子都會號啕大哭。在整個戰(zhàn)爭期間,科夏克都在等待,他等著戰(zhàn)爭結(jié)束,然后去尋找媽媽,直到鄰居們告訴他,他的爸爸媽媽在某次轟炸中失蹤了,他們是在尋找科夏克的路上,在奔向火車站的路上失蹤的。可即使到現(xiàn)在,即使有了自己的孩子,51歲的科夏克還是想媽媽……
101位孩子的敘述
小小的年紀(jì),他們知道如何去埋葬死去的人,如何去尋找能吃的東西,如何躲在角落里不出聲以避免被德國人發(fā)現(xiàn),如何不去思念,如何不哭泣。
他們就是這樣活下來的,在原本應(yīng)該唱著歌跳著舞追打嬉戲的年紀(jì),偷偷地恐懼著,偷偷地活著。書里的很多孩子都會提到,“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活下來的,我不知道為什么會活到現(xiàn)在”。仿佛,從那個時候起,他們便停止了思考,只是憑借本能活著。哀莫大于心死。
余華的《活著》里有一個情節(jié),縣長夫人難產(chǎn)大出血,福貴唯一的兒子有慶因為獻血過多,死了。這種近乎荒誕的情節(jié),在戰(zhàn)爭中卻真實地存在著。德國人相信健康孩子的血液能夠讓受傷的士兵早日康復(fù),很多孩子被送進了這樣的保育院里,有一天,他們忽然被很溫柔地對待,有好吃的東西,然后,就一去不復(fù)返。
即使這樣虛偽的溫柔,對于處在深淵的孩子來說也是莫大的慰藉。一個4歲的孩子只記得媽媽是穿著白大褂的醫(yī)生,當(dāng)她看到來抽血的穿著白大褂的女人時,還拼命爬過去喊媽媽。
一個孩子發(fā)現(xiàn)被帶走的吃飽飯的孩子從來都沒有回來過,于是,他總是躲在那個吆喝吃飯的阿姨身后,他一直都沒有被帶走,直到戰(zhàn)爭結(jié)束。
還有一個住在集中營的孩子記得自己的妹妹有一雙美麗的深藍色眼睛,有一天她被帶走了一整天,回來的時候氣息奄奄,在幾個月后的一天清晨離開了這個世界。
在封鎖列寧格勒的900天里,每人每天只有一兩百克的面包配給,那里的人想盡辦法吃光了所有能吃的東西,包括貓,包括狗。一個孩子回憶說,他媽媽的朋友養(yǎng)了兩只貓,舍不得吃掉,送給了媽媽,后來又送來了一只大狗,大狗很溫順,在家待了兩天大家都沒有舍得殺掉它。后來,媽媽把孩子們趕到大街上去,那天他們吃到了肉餅。還有一個孩子,在領(lǐng)救濟糧的時候遇到了一只尾隨他的狗,他用糧食將狗引回了家,他在回憶的時候,一直在說著“小狗,對不起,對不起”。他們說,列寧格勒有很多紀(jì)念碑,但是少了一座動物紀(jì)念碑。
這些孩子能夠辨認(rèn)出所有能吃的野菜。甚至連泥土都是可以吃的,賣得最貴的是榨油坊的泥土,因為里面有殘留的油脂,還有一些放過腌魚木桶的散發(fā)著咸腥味的泥土。解除封鎖之后,市民轉(zhuǎn)移到了其他城市,一個孩子跟著父母轉(zhuǎn)移到了烏拉爾的卡爾平斯克市。到了那里,孩子們立刻被放到了公園里,他們不是去玩,而是去尋找食物,落葉松的松針——是那么好吃!從一開春,公園和植物園里就沒有剩下一片葉子。保育院里全是列寧格勒的孩子,人們很久都喂不飽他們。有一天,他們看到了一只活貓,所有的孩子開始追趕它,當(dāng)?shù)氐谋S龁T就像是在看一群瘋子。他們無法理解,一只貓對于那些經(jīng)歷過極度饑餓的孩子來說,意味著一個月的吃食。在保育院,孩子們不玩游戲,不到處打鬧,他們坐著,看著,吃下所有的東西。
人性的溫暖
無數(shù)人被槍殺,一個孩子哭著問奶奶,為什么他們要用子彈打媽媽的臉,媽媽那么漂亮。一個孩子從昏迷中醒來,他和媽媽數(shù)了數(shù)身上的傷口,一共9個,他就這樣學(xué)會了數(shù)數(shù)。憲兵執(zhí)法隊按照名單槍殺百姓,如果少一個,就開始搜索,在床下、炕爐后面找到孩子,找齊之后,開槍打死。一個孩子幸存了下來——他家一共6個人,他中槍昏迷,被趕來的外祖父救起,剩下的5具尸體都被燒掉了,收拾回來的骨頭還盛不滿一個小籃子。
無數(shù)房子被燒毀,一個孩子回到燒成瓦礫的家中,夜晚躺在院子里睡覺,他將腳伸到灰燼里取暖。一個孩子看到一座被燒毀的房子窗臺上的令箭荷花還在像火一樣開放著。
一個11歲的孩子,在父親的帶領(lǐng)下去收殮遺骨,過了幾個星期,他和爺爺一起收殮了父親的遺骨,再后來,就剩下他一個人。但,在那個滿眼都是惡魔的世界里,還有人存在著。一位母親帶著兩個女孩住進了兩個猶太老人的房子,為了避免她們被自己連累,猶太老人主動去了集中營,再也沒有回來。一個在森林里撿拾武器的孩子和兩個游擊隊員一起被捕了,在被送去槍決的途中,兩個游擊隊員撲向押送員,孩子逃走了。
集中營里的一個孩子被拉去做勞工,去河里打撈原木,一個老人沖過去代替了她的位置,后來,老人再也沒有回來。
浩劫之后
戰(zhàn)爭勝利了,城市在重建,新的生活就此展開,可是,這些孩子無論最終成為博士、教師、畫家,還是擠奶工、裁縫、電視工作者,他們的心都已經(jīng)滿目瘡痍。很多人終其一生無法與人親近,很多人的家中不能談?wù)搼?zhàn)爭和死亡。有人將這段戰(zhàn)爭記憶深埋了起來,過著不完整的人生,有人害怕汽車發(fā)動的聲音、飛機引擎的聲音,還有的女性一輩子沒有結(jié)婚,因為她們害怕男人。一個孩子殺了一個德國人,幾十年以后,這件事情變成了一場持續(xù)的噩夢,當(dāng)夜晚降臨,就會出現(xiàn)。另一個孩子在夢里看到了被殺死的媽媽和妹妹,她們在她的夢里哭泣,這個孩子不能原諒自己讓她們?nèi)绱藗牡乜?,她一直活在為什么只有自己還活著的內(nèi)疚中。
這本書讓我想起曾經(jīng)看過的一部紀(jì)錄片《浩劫》,那是一部長達9個小時的漫長的紀(jì)錄片,里面只有人在講述,有人請求幸存者回憶,幸存者開始說,一直說到說不下去,鏡頭長時間地停留在他們的身上、臉上。冷靜得近乎冷酷。
(楚 塵摘自《大學(xué)生》2016年6月下,李曉林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