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我所理解的文藝評論價值體系的理論建設

2016-08-19 18:34:01劉俐俐
江漢論壇 2016年5期
關鍵詞:文學理論文學批評價值體系

劉俐俐

摘要:體系是人類為了某方面目的有意識建構的一個整體。是主客觀相互吻合的產物,體系具有穩(wěn)定性、整體性和活動性。我國新時期文藝學的核心思想是以審美意識形態(tài)為本質的文學活動概念,此概念覆蓋的諸多思想相互關聯(lián),具有系統(tǒng)性的整體性,并以大于它的社會歷時共時環(huán)境的活動性為條件。論文考辨了以“事實認知”為主要目的、以分析見長的批評理論與以“評價與導向”為主要目的、以評價見長的批評理論的相互分割的理念,分析了其背后的將一般文學觀念和文學價值觀相區(qū)分的思路并認為是自相矛盾的悖論。進而提出一般文學觀念自身即具價值維度,即可衍生出評價與導向的批評理論。緣于體系的活動特性和論證,論文得出價值體系與批評實踐之間不是印證式關系而是例證式關系:實踐性批評的意義在于向價值體系建設提出復雜性和豐富性要求;以其歷時動態(tài)因素向價值體系提出不同語境的差異問題等結論。論文最后將文藝評論價值體系定位于文學基本原理。除了具有一般體系/系統(tǒng)具有的穩(wěn)定性、整體性、活動性之外,還具有科學性和知識性的特征。

關鍵詞:文藝評論;價值體系;文學理論;文學批評

中圖分類號:1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54X(2016)05-0071-09

《文藝評論價值體系的理論建設與實踐研究》是2015年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本論文從“我所理解”的角度,闡述對此課題若干方面的基本理解。因為著眼課題涉及的最大外延和最基本問題的初步規(guī)劃和設想,所以,粗線條提出的可能研究的若干問題不可能也不打算詳細展開。目的是得到同行學者的討論與批評,以便后續(xù)深入研究。

一、如何理解價值體系

體系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體系有怎樣的特質特征?體系自身以及與外在環(huán)境有怎樣的關系?

1.體系的概念

漢語的體系/系統(tǒng),體制(名詞)在英文中均對應為“noun”。英語中此詞語的基本意思有兩個:第一個意思,一整套同時運作的事物,通常被看作是某個結構或某個具有內部聯(lián)系的網(wǎng)絡的組成部分的總和;一個復合的整體。例如國家鐵路系統(tǒng):液體經由管道系統(tǒng)進行傳送。第二個意思,按照已經完成的部分制定的整套規(guī)則或程序:有組織的計劃或方法。例如政府的多黨制體系;公立教育系統(tǒng)。從英文原來的涵義,翻譯成漢語后,在不同場所,分別有體系、系統(tǒng)以及體制等表述。

我國《辭?!返摹绑w系”條目說:“若干有關事物互相聯(lián)系、互相制約而構成的一個整體。如理論體系;語法體系;工業(yè)體系”。從該辭條的關鍵詞“構成”可知,體系是人類為實現(xiàn)某方面目的的人為建構,即有意識的主觀行為。雖說是人為建構,也必須依賴于對客觀規(guī)律的認識與把握。例如語法體系,說話是人類原本既有的自然行為,于不自覺狀態(tài)中遵循特有規(guī)律。語法學家將這種規(guī)律總結提升概括為“語法體系”。因此,所謂體系,是基于對于客觀存在事物或者事實的準確認識和把握之后有意識建構的整體。

如上介紹均出自“體系”的本體論角度界定和理解。那么,方法論角度,關于體系會有怎樣的說法呢?“所謂系統(tǒng)方法。就是要求把對象作為一個整體加以認識和改造的方法。就是把系統(tǒng)和環(huán)境的關系聯(lián)系起來看成一個更大整體來考察對象的方法。也就是說,它是從整體出發(fā)。始終著眼于整體與部分、整體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從而綜合地處理問題,以達到最佳目的的一種方法”。這里的“把系統(tǒng)和環(huán)境的關系聯(lián)系起來”是個非常重要的思想。讓我們再借助皮亞杰在《人文科學認識論》中曾經就“結構”這個概念的討論,來看體系和系統(tǒng)就更清楚了。皮亞杰說。機體即“—個活的結構構成一個‘開放系統(tǒng)。也就是說,它在與外界不斷的交流中保存了自己。但它并不因此而不含有一個自身封閉的系統(tǒng),其要素在從外界吸取給養(yǎng)的同時通過相互作用而得到維持。……這樣一種結構就能作靜態(tài)描述,因為它盡管永遠活動著,仍保存著自身,但原則上它是活動的,因為它構成種種不斷變化的相當穩(wěn)定的形式”。由于結構本身可理解為是一個系統(tǒng)/體系。所以,可將皮亞杰關于“結構”的“與外界不斷的交流中保存了自己”的思想借用來認知系統(tǒng)/體系。

2.體系的特性與特征

本體論和方法論兩個角度的界定,讓我們看清楚了體系的特征和特性。

第一,體系是人為建構的結果。體系是人類為了某方面目的而有意識建構的一個整體。當建構的一個整體訴諸邏輯性的文字表述時,即為該體系的理論形態(tài)。緣于人為建構,所以,系統(tǒng)必定具有不斷調整的任務和可能調整的機制。比如,公立教育系統(tǒng),就要不斷調整到符合國民經濟發(fā)展和人民對教育的需求。還要與社會其他部門協(xié)調和諧等。質言之,體系建構與調整是有意識的有目的的行為,建構與調整都遵循其相應規(guī)律。規(guī)律是客觀的,體系建構是主觀的,因此,體系是主客觀相互吻合的產物。

第二,體系具有穩(wěn)定性、整體性和活動性。體系遵循自己所屬的規(guī)律。人類建構體系有目的,在尊重規(guī)律基礎上期望體系穩(wěn)定和完整。比如,公有教育體系,一旦形成就具有各層次教育的搭配協(xié)調。以保證其穩(wěn)定和完整。此即穩(wěn)定性和整體性。穩(wěn)定性和整體性如何得到保障?依靠其活動?;顒拥暮x,包括體系內部的各層次和組成部分之間的調整,也包括“把系統(tǒng)和環(huán)境的關系聯(lián)系起來”,根據(jù)環(huán)境變化而對體系進行調整。這就形成了活動性。活動性乃為體系的重要特性之一:體系之內各個部分以及各部分均分別地與整體具有內在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是維持其活動性、穩(wěn)定性和整體性的保證。

第三,體系的相對性。體系多大呢?從如上皮亞杰關于結構的理解和表述中可以看出來,體系是相對性概念,不是大小概念。對外在環(huán)境來說,它是一個整體即體系,對它內部的某個部分來說,這個整體相應地又成為了外在環(huán)境。即任何一個體系都有其內外兩個方面的相對性。比如公有教育體系,其外在的社會整體是一個體系,其內在的某個層次的教育也自成一個體系。相對特性決定了它的活動性,對內對外的活動,以維持其穩(wěn)定與完整。體系的相對性,要求體系的設計者具有辯證思維。

那么。什么是價值體系?這就需要首先確定文藝評論。文藝評論的性質和文藝評論價值體系的價值,都與文學觀念密切相關。而對于體系的準確理解,才能準確理解以怎樣的文學觀念為基石建構文藝評論價值體系,所以,文藝評論、價值、體系是三個互相牽制的概念范疇。此部分只好暫且放下“文藝評論”和“價值”兩個概念。在如下幾個方面,基于體系的本體論和方法論兩方面綜合性理解,來探討建構價值體系必須的理論基礎和邏輯起點及相關問題。

二、文藝評論價值體系建設的理論基礎和邏輯起點

“文藝評論”的“價值體系”建設是人為的有意識的理論工作,有怎樣的文學觀/文藝觀,就有怎樣的文藝評論價值體系理論建設的邏輯起點。古今中外有過很多種文學觀,文藝觀,認可和選取哪種?筆者以為,我國新時期是文學研究廣泛汲取中西方歷時與共時的文學思想資源并加以反思、批判與創(chuàng)新的重要時期。也最具系統(tǒng)論思想方法,是最值得關注和珍視的理論時期。這個時期文藝學重要的理論成果可以作為理論基礎和邏輯起點。

1.系統(tǒng)論視野中的新時期文藝學重要理論成果的考察

新時期30余年,我國文藝學界建設當代文學理論有四個方面的資源:其一是當下文學創(chuàng)作經驗的總結:其二是“五四”以來建立起來的現(xiàn)代文學理論;其三是中華古代文學理論;其四是西方文論中具有真理性的成分。在如此理論資源及其繼承創(chuàng)新實踐背景下,我國新時期文藝學創(chuàng)獲了諸多理論成果。其中得到學界共識并在批評實踐中不斷得到檢驗的重要理論成果有:文學審美特征理論、文學反映論、文學是顯現(xiàn)在話語蘊藉中的審美意識形態(tài)觀念、文學活動論、文體詩學、比較詩學、文藝心理學等理論。那么。這些理論之間具有怎樣的內在關聯(lián)性?具有關聯(lián)性并且自洽,則表明這些理論可以與一個關于文學的共同本質的原理相統(tǒng)一?;蛘哒f。以某種關于文學本質的理論與相關理論可自成一體地成為文學基本原理。

獲得學術界共識的文學理論成果及其相互之間的內在邏輯聯(lián)系如下:“審美特征”論。確認了“審美”是文學整體性結構關系生成的一種形而上的新質。審美是主體與客體、個人與社會所締結的一種特殊關系?!瓕徝赖母竟δ苁菫榱藙?chuàng)造人的完整的精神生活,為了獲得完滿的人性,為了使人成為“全面的人”。審美特征論探究起步于文學本質的理論反思。反思之結果是取代了“形象特征”說。最后落腳于文學基本特征理論。文學反映論,此理論是從文學與整體性生活關系的角度,以文學審美特征區(qū)別于一般認識論的對于整體性生活的審美反映。這就決定了存在與意識、社會基礎與上層建筑乃至意識形態(tài)關系的維度,可順乎學理地得出“文學是顯現(xiàn)在話語蘊藉中的審美意識形態(tài)”的觀念,此觀念被有的學者看作新時期文藝學第一原理。朱立元等在總結“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工作中,也認為“審美意識形態(tài)論不僅是新時期文藝理論對于文藝極端政治化、意識形態(tài)化反撥的結果,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對肇始于20世紀初我國現(xiàn)代文藝理論意識形態(tài)論和審美論兩脈的揚棄與重建,代表了新時期以來文藝理論建設和發(fā)展的重要成果”。當然,關于審美意識形態(tài)概念及其思想辨析,需要單獨研究。而且此概念在錢中文教授和童慶炳教授,以及其他一些教授的理解和表述中也有差異。但諸位學者以此為文學的基本性質這一點上沒有大的分歧。童慶炳教授將文學認定為具有審美與意識形態(tài)雙重性質,而且表述為文藝學的“第一原理”。這樣,文學審美特征論、文學反映論和文學審美意識形態(tài)論三者就構成了關于文學本質的基本理論。他將馬克思主義的“人的活動”思想引入了文藝學理論,認為文學以活動的方式存在,是整個人類活動中一種高級的特殊的精神活動:這樣的審美活動。是人與對象的詩意情感關系,導致人的自覺能動的文學創(chuàng)造,同時確認了文學是人的本質力量的體現(xiàn)。這就構成了文學活動論思想,文學活動包括作家的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之結晶的文學作品、作為文學接受者的一般讀者和批評家。構成這個活動得以運行的是人類生活的世界。文學活動處于運轉中,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并非直接連接,新時期文藝學充分注意學理性。認為作家與作品、作品與接受者等各個部分之間,以及各個部分內部,均存在若干尚不十分清楚的需要探索的過渡性因素。這些過渡性因素恰恰是文學基本理論更加細化的部位。從文藝學界既有探索和研究成果來看,業(yè)已發(fā)現(xiàn)并論證了世界與文學活動中的主體(筆者認為包括作家和接受者)的“一般中介”——社會心理,以及文學活動中的主體(筆者認為包括作家和接受者),以及該主體與作品之間的“特殊中介”——藝術文體。僅從作品這個組成部分自身來說,則存在著形式與內容的互相征服說,相互征服之結果的文體,則具有若干層面,這些理論涉及到新時期頗有成就的文藝心理學理論、文體詩學理論以及中西比較詩學等理論領域。文學審美特征、文學是顯現(xiàn)在話語蘊藉中的審美意識形態(tài)等關于文學本質的觀念與思想,均合乎邏輯地滲透在文學活動過程中。童慶炳教授所著的《文學活動的審美維度》一書全部四章的題目最準確地標示了如上理論邏輯:“第一章:文學活動的審美本質”,“第二章:文學創(chuàng)作的藝術規(guī)律”?!暗谌拢何膶W作品的審美結構”,“第四章:文學接受的藝術規(guī)律”等。從如上梳理和辨析,可以合乎邏輯地認為,從文學活動論切入,可以順乎學理地與文學審美意識形態(tài)的本質以及細部的文體學、文藝心理學等相關的具體理論相互兼容與支持。由此。筆者嘗試從文學活動論切入,考察從該活動系統(tǒng)可否延伸出文藝評論價值體系理論建設的內在要求。

2.文學活動的系統(tǒng)性與文藝評論價值體系理論建設問題

如果說,文藝評論價值體系理論建設是一個人為的任務,那么,這個任務是怎樣提出來的?從上面介紹的新時期各種得到共識的文學理論成果來看,它們相互之間圓融自洽,體現(xiàn)了文學的系統(tǒng)性與整體性。其中的審美意識形態(tài)作為本質,滲透于文學活動全過程,這就形成了一個以審美意識形態(tài)為本質的文學活動的概念。那么,文學活動的內涵與特征如何?

文學活動的內涵是:“第一,文學活動是滿足人的高層次需要的一種高級精神活動。……第二,人的需要作為人的活動的動力,決定著活動的本質。文學活動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活動主要是為了滿足人的審美需要而產生的。因而文學活動的獨特本質是審美。”文學活動具有哪些要素呢?“人的活動的要素共有兩個:主體及其能動性,客體及其屬性。所謂活動就是這兩個要素之間所產生的復雜關系。具體到文學活動,其要素是四個:第一主體及其能動性(作家),第一客體及其屬性(生活),第二主體及其能動性(欣賞者),第二客體及其屬性(作品)。這四個要素,構成了兩組關系,即第一主體及其能動性與第一客體所形成的關系(作家與生活的關系),第二主體及其能動性與第二客體所形成的關系(欣賞者與作品的關系)”。這個文學活動的思想與美國學者艾布拉姆斯的“藝術批評的諸座標”即四要素的思想,殊途同歸。

藝術接受者包括哪些主體?童慶炳教授在《文學活動的審美維度》的第四章《文學接受的藝術規(guī)律》中提出“審美接受可分為一般讀者的欣賞性接受和批評家的批評性接受兩種。欣賞性接受更重感性,批評性接受更重理性,但審美則是它們的共同特征”。由此可知,在文學活動思想中,批評家處于接受者位置,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欣賞者。批評家秉承怎樣的文學觀念、評價標準。以及批評發(fā)生怎樣的效應等,都將存在于文學活動中,并且與整個文學活動的其它部位發(fā)生內在聯(lián)系。在我看來。第一,批評家對于作品的批評、對于文學發(fā)展整體的把握和評價、對于新萌芽的文學思想和思潮的警覺與表述、總結等,其中影響較大者,均推動了特定時代的文學思潮、審美追求等,并以各種方式和渠道滲透并影響到作家創(chuàng)作的各方面。無論作家認可與否。第二,一般讀者雖然不是批評家,但是他們有自發(fā)性的評論。即法國文學批評家蒂博代區(qū)分出的三種批評之一的自發(fā)的批評。街頭巷尾、親人聚會等都隨時議論自己看過的電影、電視劇和閱讀的文學書籍,這是自發(fā)的評論。自發(fā)式批評是構成社會精神文化生活的軟性存在方式。批評家與一般讀者同為接受者。但是批評家對作品的品鑒與評論對一般讀者的藝術接受都會發(fā)生影響。第三,批評家批評的主要對象是藝術作品。批評既有對于藝術魅力程度的評鑒,更有對于其藝術價值構成機制的分析,并通過分析而合乎學理地轉向審美價值的評價。第四,批評家對作品做學理性分析與評價,作為對于文藝作品內部藝術規(guī)律的不斷發(fā)現(xiàn)和逐步深入,對于藝術作品的理論凝煉產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第五,無論對于作家、一般讀者。還是對作品的品鑒、評價和判斷,都以審美評價的方式,通過各種復雜的渠道影響到社會生活。特別關涉到人文理想等精神價值領域。質言之。與世界發(fā)生了聯(lián)系。當然影響不是直接發(fā)生的,而是經過“一般中介”——社會心理所發(fā)生的。既然批評家在文學活動中處于如此位置,有其特定功能,并且與其他各部分有內在關聯(lián)。那么,在批評實踐中,批評家以怎樣的文學觀念及融匯于其中的價值取向予以批評實踐?這種實踐是否有益于文學活動健康發(fā)展和人的審美需要?這些問題需要理論來回答,即應建設批評家可秉持的價值取向、立足點、評價標準等理論,質言之,從文學活動論的讀者接受部分,以及批評家部分,自然可延伸出文藝批評價值體系的理論問題。換個角度說。即這種理論問題的提出,緣自文學活動論邏輯鏈中的作家創(chuàng)作論、藝術作品論、鑒賞論等理論,當然,更是來自文學活動的各個部位的實踐。

3.文藝評論價值體系的邏輯起點

第一,文學活動論各個組成部分的相互制約關系,是文藝評論價值體系建設問題提出的理論依據(jù),活動的實踐則是問題提出的現(xiàn)實依據(jù)。第二,文學活動論本身的“世界”因素,就是以一個更大于文學活動的外在環(huán)境即社會環(huán)境及其活動為條件的。質言之,文學活動論體現(xiàn)了系統(tǒng)論思想方法,具體涉及到價值,則給予價值產生于關系的思想方法。第三,因為文學活動論以系統(tǒng)論為思想方法。所以,可以恰當?shù)亟鉀Q文藝,文學的區(qū)分和關聯(lián)問題。

三、從兩種批評理論的關系與內在悖論看文藝評論價值體系理論建設

文藝評論是有意識的理性活動。涉及文學觀念和不同層次的批評理論等諸方面。文學觀念問題,通過前面的理論梳理,確認文學是審美活動,是顯現(xiàn)在話語蘊藉中的審美意識形態(tài)。以此文學觀念為基石延伸出來的文學理論各組成部分具有自洽性和內在邏輯性。

1.既有文學批評理論及其實踐的現(xiàn)狀分析

既有文學批評理論,蔚為大觀的主要為探究文學作品藝術價值形成機制的批評理論。我們承認,文學以審美特質即其藝術魅力而掌握住讀者,換個角度說,讀者被其藝術魅力所感染使其價值得以實現(xiàn)。因此,批評以確認作品藝術魅力為前提,但是,批評家與一般讀者的不同,在于他要繼而說清楚,這樣的藝術效果是如何獲得的,如何獲得就是藝術作品的藝術魅力形成的內在機制,也可表述為藝術價值形成機制。那么,與這樣的批評目的相關的具體批評理論有哪些種類呢?筆者從自身研究經驗和對諸如敘事學等理論的掌握和理解,認為可以分為如下兩種。

第一種,具體文體的作品本體理論。比如詩歌藝術本體論、小說藝術本體論等。一塊金幣的這面是本體論,另一面就是方法論。例如敘事學,就是關于敘事作品構成的本體理論,敘事學關于敘述人稱、視角和敘述時間等形式方面的理性探究,關于敘事作品作為一個陳述句,它有怎樣的故事語法的說明等,如果批評家將之用來批評敘事性作品,即為探究藝術價值形成機制的學理性批評理論。運用敘事學理論可以分析敘事性作品如小說“怎么樣”(有沒有藝術魅力)、“如何”(藝術效果有哪些)等,即能說清楚該小說作品如此吸引人感染人的審美效應的原因。從工作原理和方法說,這種理論和運用此理論的具體批評。必定是分析性質的。新時期以來,由于廣泛地借鑒中國古代文論、中國現(xiàn)當代文論和西方古典和現(xiàn)代文學理論,這樣的具體文體的作品本體理論。成果非常豐碩。

但是從如上理論,自然引發(fā)出了一個問題:探究文學作品藝術價值形成機制的批評理論,畢竟屬于分析性理論。分析性理論可否與評價性理論銜接?如果可以。那么,分析性批評就可以自然地轉換為評價性批評,即可理解為,分析性理論和評價性理論具有學理的自洽和兼容性。評價性理論也就應該歸屬于文學理論范疇。而不是文學之外的用來評價的什么理論了。如果不可以,那么,就可認為分析性批評理論屬于文學理論范疇。而評價l生批評理論則屬于文學理論范疇之外的其他理論領域。筆者認可前一種,當然具體論述和形成系統(tǒng)理論的任務非常復雜。

第二種,分析性批評理論學理性地轉向評價的批評理論。文學理論已經區(qū)分出詩歌學和解釋學兩種文學研究模式。“詩歌學以已經驗證的意義或者效果為起點,研究它們是怎樣取得的。而解釋學則不同,它以文本為基點,研究文本的意義、力圖發(fā)現(xiàn)新的、更好的解釋”。前述的第一種,目的就是研究作品的意義或者效果是怎樣取得的。從邏輯上說。如果一部作品經得起藝術價值形成機制的分析,說明它確實具有藝術價值。那么,所謂的藝術價值是什么呢?是合乎人類與現(xiàn)實的詩意情感關系,確證了人類對于向往的精神家園的審美追求,體現(xiàn)了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那么,應該說,這樣的作品就是有價值的。由此可知,分析性和評價性理論的銜接以及評價性理論的具體內涵和內容,就是筆者所說的第二種理論。目前這種理論尚未存在。筆者基于經典文學作品文本分析理論與實踐,逐步產生這個理論設想。認為“文學作品的文本分析。怎樣進行價值判斷和評價?不是主觀隨意地、無根據(jù)地判斷和評價,而是基于分析的判斷和評價。即從學理分析自然轉換至判斷和評價”。有了此判斷和評價。分析性批評才真正落實在文學的人文屬性之上。筆者既往對敘事性作品的研究中曾經做過若干探索,諸如文本內外方法互相結合轉換:以及晚近的故事理念文學批評觀之下的“作品內外精神同構的故事批評方法”、“系統(tǒng)觀視閾的故事批評方法”、“‘宏隱喻視閾的故事批評方法”、“口頭與書面相通的故事批評方法”、“互文視閾的故事批評方法”、“品味與辨析講述者的故事批評方法”、“文學文體學視閾的故事批評方法”等。筆者表述為“此書所謂方法論是以故事為切入點的文學批評方法論”。但這個探索性研究的論題限定在敘事性文學作品批評方法論范圍,尚未提升到一般文學原理層面。現(xiàn)在,從如上兩種批評之間的關聯(lián)性來看,文藝評論價值體系視閾中重新探究的理論任務自然提了出來。

目前的批評實踐中側重分析陛的批評,一般具有學理性,屬于學術性批評。側重價值性的批評,常與分析分開而脫離了學理。即直接介入評價和判斷。筆者以為。這呈現(xiàn)為理論上的自相矛盾,乃為悖論,作為一個問題需要研究。

2.既有批評理論及其觀念的悖論分析

既然既有批評理論存在上述問題,那么,與文學理論的既有觀念有怎樣的內在關聯(lián)性?

我國學術界有學者認為。應該區(qū)分出“一般文學觀”和“文學價值觀”兩種觀念。認為“一般文學觀念側重于認知對象‘是什么方面的問題,……一般文學觀念屬于‘事實認知,……是一種以思維方式為核心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本質上是闡釋性的、說明性的、其最高層次是科學的、系統(tǒng)的文學知識體系”。側重認知對象“是什么”方面的問題。屬于“事實認知”。文學價值觀側重于認知對象“應該如何”方面的問題,屬于“價值認知”,是一種以基本評價標準為核心的價值信念。本質上是一種價值尺度,其最高層次是審美理想,即內在的、穩(wěn)定的評價模式。以“事實認知”為主要目的的批評理論,置于一般文學觀念之下。以“價值認知”為主要目的的批評理論。置于文學價值觀之下。筆者以為,如此區(qū)分必定會相應產生一些理論困難。

認為“事實認知”為主要目的的批評為分析性的、知識特性,這點筆者沒有任何異議。但是,如果認為“價值認知”不屬于知識,自然不能屬于文學原理范疇,對此我有異議。因為,這涉及了若干問題:一般文學觀念是否含有價值成分?對作品價值評價的理論是否可納入文學理論知識體系?筆者進一步整理了我國目前的批評理論,以為目前將一般文學觀和文學價值觀分而置之的理念和思路有一定問題。如果從文學審美特性角度和審美意識形態(tài)的本質論來看,一般文學觀念就是文學價值觀念。文藝作品“應該如何”的理論理當屬于一般文學觀念覆蓋之下的批評理論。我國新時期的文學審美特征論認為。“文學的對象和內容必須具有審美價值,或是在描寫之后具有審美價值”。這就可推導出,文學是與審美價值相關聯(lián)的事物。文學具有審美價值。不僅取決于“文學的對象和內容必須具有審美價值”,諸如與人的精神具有感應的優(yōu)美、壯美、崇高等感情,而且,還取決于那些經過描寫之后具有審美價值的生活??梢娢膶W審美在對象、內容以及反映方式兩個方面。都有自己的特性。從審美反映的對象看待對象,總是以審美情感來判斷與評價。以對象能否契合和滿足主體自身的審美需要為原則。從審美目的看,“由于審美的對象是事物的價值屬性,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美的正負價值(即事物的美或丑的性質),而美是對人而存在的,是一對象能否滿足主體的審美需要,從審美對象中獲得某種滿足而引起的。所以,從審美愉快中所反映出來的總是主體對對象的一種直接或間接的(即通過對丑的否定來肯定美)肯定的態(tài)度,亦即‘應如何的問題。這就決定了審美反映不可能以陳述判斷,而只能是以評價判斷來加以表達”。質言之,作家藝術家面對創(chuàng)造題材和對象內容,以審美原則為選擇評價之根本。讀者閱讀和接受文學藝術作品,也以審美原則為選擇和評價之根本。文學本身即關涉人們的精神家園的審美活動,其發(fā)生本身就有實實在在的功利性,或者按照康德所說的,其呈現(xiàn)為無目的的合目的性。表面超功利無目的,內在本質上卻合乎人們追求自由、美好生活的總目的。這是一般美學表述,文學原理的表述,則是“文學是顯現(xiàn)在話語蘊藉中的審美意識形態(tài)”,不僅由于意識形態(tài)與人們的情感和精神世界的互融滲透關系,還因為意識形態(tài)會反作用于社會生活,不斷改變人們精神生活環(huán)境等,由此自然地具有了功利性。因此,從文學本性來說,作為原理的文學理論,也就具有價值特性。所以,作為文學原理的文藝批評理論應該含有兩種義項:擔負搞清楚“應如何”的藝術是如何構成的?其藝術價值形成機制如何?從批評任務自身來說,就包含價值判斷和評價。

筆者以為,恰恰是從目前批評理論的現(xiàn)狀出發(fā),我們發(fā)現(xiàn)了這個觀念性問題。也再次證明:文藝評論價值體系的理論建設之必要。

3.文藝評論價值體系視野的批評理論假設

文藝評論價值體系中題中應有之義的批評理論,應是怎樣的理論?

在尊重既有具體文學批評理論基礎上。探尋價值體系范圍之內的某種銜接批評理論,以便與既有具體文學批評理論兼容。這種理論既是從文學活動中的批評家延伸出來的,同時,又遵循文學基本原理范圍內部各種因素特質的邏輯聯(lián)系,因此,也具有文學原理之本質。它的特性應該具有兩個方面:其一,從體系來說,它是知識性的、原理性的、穩(wěn)定性的。其二,此批評理論用于文學批評,即可體現(xiàn)“應該如何”的價值判斷與引導的功能。質言之,將以往脫離學理的直接價值判斷和評價的文學批評,納入到學理性批評范圍之內,從非學術活動轉變?yōu)閷W術活動。

這既可以看作是一種理論設想,也可理解為是文學批評理論自身呈現(xiàn)的文藝評論價值體系理論假設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四、文藝評論價值體系與批評實踐的關系

1.價值體系與批評實踐的印證關系抑或例證關系

為什么提出這樣的區(qū)分性問題?所謂印證關系,就是說本文列出的四個批評實踐性子課題,對批評實踐歷時與共時的考察應該能夠印證文藝評論的價值體系。那么,可以印證嗎?根據(jù)托馬斯-阿奎納的看法。形而上學或存在論所探討的固有對象即是“是”自身。他在論證“是”自身的時候。指出“是”包括本質與存在兩種形態(tài)。存在形態(tài)先于本質形態(tài),存在的“是”是“是”最具體、個別的、實體的獨一無二的完美實現(xiàn)。這是他區(qū)分出“原初性存在”和“邏輯性存在”的基礎。因為。他認為存在形態(tài)先于本質形態(tài),所以,他強調“原初性存在”的“是”重于“邏輯性存在”的“是”。對應于我們的話題,具體的批評實踐是原初性存在,而價值體系則是邏輯性存在。這符合事實,因為批評總是分散的自發(fā)性存在。價值體系則是在考察和歸納、總結批評實踐基礎上,并依據(jù)一定理論起點而形成的理論體系。但是,這樣的體系一旦成型,就不再直接與批評實踐直接對應了。從實踐到理論的體系性,中間經歷若干范疇的、具體理論環(huán)節(jié)的轉化,由此,已經不可能互相對應,根據(jù)此原理,本文不取印證式關系,而采取例證式關系的研究邏輯。所謂例證式關系,是指在考察具體批評實踐的時候,根據(jù)這些批評各自特點并從某個側面可以證明價值體系的理論。就表明作為體系的理論具有合理性。因為普遍性具有最大覆蓋性和包容性。理當能夠覆蓋住各種批評實踐的特殊性?;蛘哒f,批評實踐的特殊性中因為具有普遍性因素,才可被普遍性的體系所覆蓋。

2.實踐性批評對于文藝評論價值體系建設的意義

如果說實踐性批評對于價值體系是例證式關系,那么,實踐性批評自身的本體性意義在哪里?明了了這一點,即為抵近“實踐研究”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實踐性批評的意義在于:第一,實踐性批評涉及到文學的各個門類、各個階段及其意識形態(tài)環(huán)境、各個民族和各種文體,所以,它自身攜帶著全部豐富性和復雜性。向價值體系提出了自己的要求。這就實際地規(guī)約著價值體系理論的外延、范圍和覆蓋性。比如,我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其口頭文學的模式、母題、類型等,在當下作家書面文學中依然占有很大比重,特別是對于敘事文學產生深遠影響。批評如果尊重這個特點,那么,少數(shù)民族敘事文學批評的實踐性個案。就要求價值體系建設要考慮此因素。第二,實踐性批評自身就是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而且橫向地與當下社會環(huán)境和文化語境、意識形態(tài)背景等密切關聯(lián)。最突出的例子是,中國古代文學經典在當代依然有大量讀者,特別是被如香港、臺灣和澳門的人們閱讀,則可能出現(xiàn)不同價值觀背景下的審美判斷差異乃至相反理解。這就向價值體系提出了歷時的縱向的動態(tài)因素問題。也提出了不同語境的差異問題。再如。兒童文學隨著生活的變化,文體、傳播和媒介都不斷發(fā)生變化。以往界定文學作為審美意識形態(tài)本質的時候,幾乎是將兒童文學忽略不計。兒童文學似乎不存在意識形態(tài)性成為歷來的潛意識。但其實不然。比如,圍際知名兒童文學研究專家彼得·哈林戴爾(Peter Hollindale)在1988年提出“童書與意識形態(tài)”,從意識形態(tài)角度來看兒童文學,哈林戴爾由此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就此話題發(fā)言的專家。再如,杰克·齊普斯(Jack Zipes)側重童書/童話對兒童社會化的影響問題研究,極有影響。賀伯特·寇爾(Herbert Kohl)舉西方孩童耳熟能詳?shù)耐瘯洞笙蟀桶汀返墓适聻槔?,深入剖析成人、童書與兒童的權利運作關系問題。賈桂琳·羅絲(Jacqueline Rose)擷取精神分析理論,以西方兒童文學名著《彼得潘》為例,闡明“兒童”概念乃是成人欲望的想象。這些遍布世界各地的兒童文學批評及其理論,相對于價值體系,是實踐性的,但給予我們以靈感:兒童文學和童書,在孩子價值觀形成中的地位和機制是什么?非常值得研究。需要納入價值體系思考中。以往我們理解的兒童文學就是孩子睡前的講故事,現(xiàn)在則必須放置于文化傳播重要手段的地位來思考了。

價值體系與批評實踐的關系,概而言之,體現(xiàn)了關于系統(tǒng)/體系的特質和特征。最主要地是體現(xiàn)了前面所述的體系/系統(tǒng)只有在與外界交流互動中才能保存自身的特質和特征。但它并不因此而不含有一個自身封閉的系統(tǒng)。批評實踐則是作為環(huán)境/外界與價值體系交流最密切相關的方面:由此可見,“文藝評論價值體系的理論建設與實踐研究”選題,具有內在科學性、合理性和實際可操作性一作了如上幾個方面的大致討論和理論設想,現(xiàn)在可以初步給予文藝評論價值體系的理論建設一個定位了。

五、文藝評論價值體系的必要說明與定位

1.說明及其簡要論證

說明之一:關于文藝評論。

文藝評論,字面看應該指包括文學、影視、繪畫、音樂等所有當代藝術分類所可囊括的所有藝術樣式。但是,考慮到倘若顧及所有藝術樣式。勢必分散力量,與“有限規(guī)?!钡囊蟛环?,故而將“文藝評論價值體系”界定在文學評論(批評)的價值體系。

那么,如何理解并解決以文學評論(批評)的價值體系界定“文藝評論價值體系”,并能體現(xiàn)包含各藝術門類的“文藝評論的價值體系”的應有內涵?

首先,歷史依據(jù)。受蘇聯(lián)學術命名和規(guī)范的影響,建國初期,我國將研究文學發(fā)生發(fā)展、文學創(chuàng)作以及作品形式和文學接受活動等原理和規(guī)律的學科,認定為文學學。照顧漢語習慣稱之文藝學。

其次,學理論據(jù)。關于文學“審美意識形態(tài)”論,1988年童慶炳的《文學理論導引》從三個層次討論文學的本質特征,分別為,第一層次。文學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與其他社會意識形態(tài)有共同的本質。都是社會生活的能動的反映。第二層次,文學這種意識形態(tài)在內在內容和形式上有它的特殊本質:文學是一種審美意識形態(tài),它以人的整體的具有審美屬性的生活為獨特內容,以藝術形象為反映生活的獨特形式。第三層次,作為語言藝術,文學又有區(qū)別于其他藝術的特性,即藝術形象的間接性,描述生活的寬廣性、蘊含恩想的深刻性和語言媒質的韻律性。這個論證邏輯顯示出,僅在第三層次上,才區(qū)分文學與其他藝術的不同,可倒向推導出,所有藝術門類均具有第一、二層次的屬性。那么,如果具體到文藝/文學之關系,筆者以為,在認可審美意識形態(tài)的前提下,可以將層次作些調整。即可否把文藝價值最基本的審美情感設置為第一層次。這是超越于時代、民族具有共同性的因素。意識形態(tài)則為第二層次,第三層次為藝術形式等技術方面因素。著名美學家蔣孔陽在1980年發(fā)表的《美和美的創(chuàng)造》一文提出,“藝術的本質和美的本質,基本上是一致的。美具有形象性、感染性、社會性以及能夠實現(xiàn)人的本質力量的特點。藝術也都具有這些特點,正因為這樣,所以我們說,美是藝術的基本屬性。不美的‘藝術不能成為真正的藝術。從事藝術工作的人,不管他辦不辦得到,但從本質上說,他都應當是創(chuàng)造美的藝術的人,創(chuàng)造美和創(chuàng)造藝術,在基本的規(guī)律上是一致的”。我以為,蔣孔陽教授的表述可為支撐。倘若如此理解文學作為審美意識形態(tài)并兼顧到其他藝術門類,在邏輯上如果行得通,是否可解決以文學代替或者代表文藝卻不周延的問題?

最后,理論發(fā)展事實的依據(jù)。中國和西方,指稱文學的詩學,都是發(fā)源最早到目前為止也最成熟的藝術種類的理論。西方從柏拉圖的《理想國》對詩人的理解、界定與態(tài)度,以及亞里斯多德的《詩學》等理論的著重點均為文學。中國先秦有儒家和道家,雖然也有文學之外的如音樂理論《樂記》,但非常側重音樂的感物而動與樂察民心的價值。總體來說,是綜合性討論藝術。藝術觀念與思想中對文學的關注非常明顯?,F(xiàn)代門類藝術概念的發(fā)生是18世紀的事情。1746年法國神學家和藝術理論家阿貝·巴托(Abbe Batteux)以認識論哲學為基礎,在《歸結到同一原則下的美的藝術》一文中,首次對藝術進行了分類。其“美的藝術”含有音樂、詩、繪畫、雕塑和舞蹈等五個藝術門類。與“美的藝術”并列的還有“居中的藝術”(含有建筑和論辯術)以及“機械的藝術”(含有紡織等)??梢娝囆g門類區(qū)分及其理論比文學理論要晚得多。其理論成熟程度自然要有所不同。至于影視藝術、攝影藝術等依賴現(xiàn)代技術而出現(xiàn)的藝術門類,其理論更為晚近。所以,以成熟的文學為討論藝術的本體有其合理性。

說明之二:關于價值。

何為價值?

《辭?!返摹皟r值”辭條表述為:“指事物的用途或積極作用。如參考價值:有價值的作品。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商品的基本屬性之一?!?。辭條乃為最基本與客觀的表述。其實,關于價值為客觀自在存在,還是在關系中存在,始終是價值理論的不同思想。

價值理論從古希臘的柏拉圖起就誕生了,但是。直到19世紀初,超越于經濟范圍的價值論,作為哲學分支的獨立理論和學科方才誕生。馬克思主義價值概念,起步于經濟學并超越于經濟學,進而轉向了并進入一般價值理論。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馬克思說:“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在物的關系中產生的,是人們所利用并表現(xiàn)了對人的需要的關系的物的屬性,表示物的對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等等的屬性。馬克思關于價值的最值得關注的思想,是他在《資本論》中提出的“價值對象性”概念。馬克思把物的社會存在描述為物的“價值對象性”。并且把價值的對象性和價值予以區(qū)分。將價值看作是價值對象性的表現(xiàn)形式。捷克哲學家弗-布羅日克汲取了馬克思的這個概念。將其提升為價值論的基本范疇:“這是個富于獨創(chuàng)性的見解。他所謂的價值對象性,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為我之物(不論是自然的還是人造的)對社會的人具有的功能?!奔础皟r值對象性”是建立在價值和價值需求評價主體之間的關系性概念。由于價值對象性是與人有關系的概念。方可理解為是“為我之物”。概而言之,凡是和人類建立了功能性關系的事物。就是價值對象性存在物。這就應和了馬克思關于價值與價值對象性相互區(qū)分的思想。而且可以概括為:表現(xiàn)為一定價值的價值對象性,是由客體在社會實踐中所獲得的地位和功能所決定的。由此,關于價值,可概括為:其一,不存在自在的孤立的價值,所謂“指事物的用途或積極作用”,一定是指事物對誰有用途或積極作用。即“將價值看作價值對象性的表現(xiàn)形式”。其二,價值存在于和需要評價主體的關系中。在這個角度看,價值的存在即價值對象性存在。其三,價值因為與人的需求關系密切而具有類別和等級。

如上介紹了價值產生于關系的思想,在價值哲學中的體現(xiàn)和表述。其實,本論文以文學作為審美意識形態(tài)并存在于文學活動論為本課題理論基點,已經蘊含了審美價值產生于關系的文學思想和思維方式。

2.文藝評論價值體系理論的定位

第一,定位于文學基本原理。

由于從文學活動延伸出來的理論與實踐性問題,而文學活動業(yè)已有自身的基本性質的規(guī)定,關于此性質的理論即為文學原理,所以,文藝評論價值體系理論定位于文學原理,邏輯上應該說得通。按照邏輯,如此定位應該具有下面一些特點:首先,它具有自律性,也就是說,它自成體系,又與既有文學原理具有兼容、貫通、內在邏輯關聯(lián)性,由此而具有整體性。其次,它也受其他諸多因素影響而出現(xiàn)他律特征,因為外在環(huán)境會有變化,文學原理內部和理論之間相互銜接部位的若干新理論的出現(xiàn)和更加細化,都需要不斷有所調整,由此具有活動性。最后,因為與文學原理各部分有互相兼容貫通和內在邏輯聯(lián)系,所以,它總是通過學理論證而獲得的。由此而具有知識性和科學性。這些乃為人文科學的特點。質言之。該體系建立后屬于文學基本原理,即文藝評論價值體系是具有穩(wěn)定性、完整性、活動性、科學性與知識性的理論。

第二,文藝評論價值體系的總體面貌假設。

總體面貌假設:由基本文學觀念為其核心。該文學觀念自身即含有文學價值元素和特質。與文學觀念相互聯(lián)系的是一系列相關文學思想。體系可分為基本原則和不同層次。基本原則為統(tǒng)帥。不同層次劃分。以便將穩(wěn)定的部分和具有不斷調整的部分相互區(qū)分。評價標準也將區(qū)分為不同層次。出于認真負責和嚴謹?shù)膶W術態(tài)度,此面貌的假設目前不宜過細。

猜你喜歡
文學理論文學批評價值體系
文學批評新生代
重要農業(yè)文化遺產價值體系研究
倡導一種生命理想——論謝有順的文學批評及其文學批評觀
薩義德文學理論中國化:“洋為中用”為人民
《青花瓷藝術品價值體系建構》摘要
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自成體系的文學批評
華中學術(2017年1期)2018-01-03 07:24:05
回族文學批評的審視與反思——以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文學批評為例
新課標背景下師范院校文學理論教學反思
文學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22
新世紀文學理論與批評:廣義修辭學轉向及其能量與屏障
中國修辭(2015年0期)2015-02-01 07:07:14
地域文學理論批評史的有益嘗試——評《世紀轉型期的湖北文學理論批評研究》
贡山| 舒兰市| 开阳县| 平凉市| 锡林郭勒盟| 万载县| 仁布县| 合水县| 平安县| 同德县| 沾化县| 鹤岗市| 祁连县| 昌乐县| 海城市| 玛纳斯县| 随州市| 赤水市| 青龙| 平阴县| 清镇市| 江川县| 兴仁县| 彭州市| 丹巴县| 高唐县| 泰兴市| 永和县| 锦州市| 威宁| 宣化县| 腾冲县| 长丰县| 肃南| 五指山市| 卫辉市| 北辰区| 云安县| 安新县| 望都县| 襄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