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蓉
摘 要: 高中數學教師應在教學活動中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的直觀性、豐富性和形象性,將多媒體教學資源滲透和運用到數學知識和問題教學活動中,讓學生開展行之有效,卓有成效的學習活動。
關鍵詞: 高中數學 多媒體技術 應用策略
現代教育技術是當前教育的制高點。這是因為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的運用,不僅會導致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深刻變革,而且將最終導致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與學的理論乃至整個教育體制的根本變革。隨著多媒體技術和網絡通信技術的發(fā)展,多媒體教學應用已成為現代教學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多媒體的教學應用離不開多媒體教學課件,因此研制開發(fā)高質量的多媒體教學課件是開展現代教育技術工作的重要內容。那么,如何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巧妙運用多媒體呢?下面我談幾點看法。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良好的興趣就有良好的學習動機,但不是每個學生都具有良好的學習數學的興趣。“好奇”是學生天性,他們對新穎的事物、知道而沒有見過的事物都感興趣,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就必須滿足他們的這些需求。將多媒體信息技術融于教學課堂,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圖文并茂、聲像并舉、能動會變、形象直觀的特點為學生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可激起學生各種感官的參與,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動機和興趣。這充分說明了多媒體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例如:《解析幾何》中橢圓性質的應用涉及人造衛(wèi)星的問題,用計算機以動畫方式演示人造衛(wèi)星的運行過程與地球間的位置關系,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無疑是其他媒體所無法比擬的。又如,在講授“變量和常量”概念時,內容抽象空洞,語言難以表述清楚,教師難講、學生難懂。應用多媒體技術就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在制作課件時可以設計插入一段動畫片《旋轉的地球》,時間是半分鐘,在同學認真觀看的同時,配合教師精彩的講解,使學生對變量與常量的認識在抽象—具體—抽象的過程中達到深刻理解。
二、化難為易,突破難點
高中數學具有較強的抽象性與邏輯性。學好數學需要較好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思維能力,而這正是學生所欠缺的,因而“談數色變”成為一種普遍現象?,F代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和廣泛應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對教育產生了深刻影響。它能幫助學生有效理解知識點,突破重點,化解難點,也有利于解決常規(guī)教具難以完成的問題。例如,在學習球內接正方體、長方體,或正方體、長方體內接球的知識時,由于受到空間思維的限制,許多學生不會識圖,有些學生甚至看不出空間元素的前后位置關系,也不會合理作圖。利用多媒體技術,動態(tài)兩者結合體的旋轉模型,就能形象、直觀地揭示兩者的本質聯系,學生也就很容易地觀察出球的直徑和內接正方體、長方體的對角線相等的關系。又如,在學習橢圓的性質時,當離心率e發(fā)生變化時,橢圓的形狀會怎樣變化?指數函數、對數函數的底數a發(fā)生變化時,函數圖像會怎樣變化?這些難點,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對結果是難以理解的,但如果我們運用信息技術手段,讓靜止的圖形動起來,呈現出圖形隨著某些變量變化而變化的過程,這些教學中的難點就顯得形象、具體,學生就容易理解了。
三、幫助學生,探索發(fā)現
數學教學過程,事實上就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數學問題的解決方法進行研究,探索的過程,繼而對其進行延拓、創(chuàng)新的過程。于是,教師如何設計數學問題,選擇數學問題就成為數學教學活動的關鍵。而問題又產生于情境,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創(chuàng)設情境就是組織課堂教學的核心?,F代多媒體信息技術如網絡信息,多媒體教學軟件等的應用為我們提供了強大的情景資源。例如,在講解與空間四邊形有關的問題時,如果只利用模型讓學生觀察,在黑板上作出空間四邊形的平面直觀圖,大部分學生在課后解決相關的問題的時候,總是自然而然地認為空間四邊形兩條對角線是相交的。我在教學中利用三維立體幾何畫板導入基本圖形,現場制作旋轉運動的空間四邊形圖形,現場添加線條,在旋轉運動過程中讓學生感受空間立體圖形的形象,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察和思維能力,從而使他們在觀察過程中留下空間四邊形兩條對角線不相交的深刻印象,在解決其他有關問題時不致出錯,同時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發(fā)現了異面直線的概念,為后面異面直線的教學奠定了基礎。由此可見,多媒體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情境產生的作用是傳統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
四、合理運用,提高效益
多媒體技術應注意遵循教學本身規(guī)律,遵循因材施教原則,遵循效益性原則,不能無視教學實踐效益而不加選擇地運用多媒體技術。有些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技術過程中,過分夸大其功用,從引入開始,到教學內容,到練習,到練習答案,全由多媒體顯現。教師幾乎不動用課本,學生基本未接觸教材,一切都跟著多媒體轉,這是違背教學規(guī)律的。利用多媒體技術應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該用則用,不該用則不用,切忌“黑板搬家”,利用多媒體技術還應注意不能整堂課充滿影視畫面,因為看到過分熱鬧的畫面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喧賓奪主。因此,多媒體技術應強調注意其輔助性,不管計算機發(fā)展到什么程度,它只能輔助教師的教,只能輔助學生的學。如數學例題的講解,教師不可能知道所有學生的想法和做法,單靠媒體顯然不能預料可能會發(fā)生的事情,因此有些必要的分析歸納過程和運算推理過程還應通過板書或板演充分暴露給學生。使計算機在課堂教學中真正體現“輔助”的作用,確保學生在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合理推理能力與邏輯推理能力的同步發(fā)展。
總之,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巧妙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具有刺激多種感官同步進行活動的直觀效果,能做到圖文聲像并茂地展示教學情境,使學生聞其聲、見其形、入其境,豐富感知,呈現思維過程,更能極大地支持學生對邏輯推理、問題解答和數學觀念的尋求與研究,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借助于觀察、比較、練習,更快、更準、更深把握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深刻地把握知識的本質。形象生動的畫面,悅耳動聽的音樂,言簡意賅的解說,即時有效的反饋,給高中數學課增添了無窮魅力,使學生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真正優(yōu)化高中數學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張曉風.如何在高中數學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20.
[2]馬玲.在高中數學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的體會.數學學習與研究,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