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清廉
炎夏酷暑,當(dāng)你心煩口渴之際,若能吃上一根冰棍或一杯冰淇凌,便會暑氣頓消,令人心曠神怡,好不愜意??墒蔷驮谝粋€多世紀(jì)前,冰箱、制冰機尚未問世時,就連至高無上的皇帝,夏季也沒有吃冰棍的口福。不過我國食冰,并以冰為避暑之物,卻由來已久。相傳,北宋徽宗年間,一年盛夏氣候炎熱,一天徽宗皇帝因貪圖涼爽而“食冰太過”,損傷了脾胃之陽,致腹瀉無度,御醫(yī)多方治療無效而束手無策。后來將民間名醫(yī)楊介召入宮中,楊介診斷完畢,用大理中丸為方,用冰水煎服,徽宗服后病遂痊愈。
冰,古時又謂之凌,通稱冰凌。古人將冬日之冰,藏于地下冰窖之中,至夏日取出謂之“夏冰”。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朝王室就設(shè)有專管采冰、藏冰的官吏—凌官。《周禮》一書就曾明確記載:“凌人,掌冰……賓客共冰”。宮中窖藏之冰,除供皇室享用外,還往往賜與寵信的大臣,得此賞賜之人,無不視為殊榮。那時每當(dāng)冬季“大寒”到來之時,凌官就開始忙碌起來,由于當(dāng)時的冰窖簡陋,藏冰到了夏季融化較快,故常需窖藏夏天冰塊需求量的三倍以上方才夠用。由于冰塊在夏日用途較廣,周朝以后的各個朝代無不重視冬季藏冰工作,明人劉侗所著《帝京景物略》一書,便詳細(xì)記載了當(dāng)時北京城內(nèi)皇家冬季采冰之事。每年陰歷十二月初八前,大批民工便冒著嚴(yán)寒將冰面鑿成一尺見方的冰塊,然后運至安定門和崇文門外山陰處的地窖內(nèi)。一般窖深二丈,上用稻草和泥土復(fù)蓋成山丘狀,再搭上蘆棚以遮陽蔽日。冬日鑿冰是一件十分辛苦的差事,《清嘉錄》里有一首“冰窖歌”:“窖戶重裘氣揚揚,指揮打冰眾如狂,窮人愛錢不惜命,赤腳踏冰寒割脛?!毙蜗蟮孛枥L了窮苦民工為了養(yǎng)家糊口而赤腳采冰的場面。
直到19世紀(jì)初,美國一位醫(yī)生為了治療需要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個原始冰箱,終于制造出了第一塊人造冰。而電冰箱的歷史則更為短暫,只有百年,從此之后,冬天割冰窖藏的時代才宣告結(jié)束。
關(guān)于食冰,在宋代市面上開始出現(xiàn)了用刀或刨切削冰塊并加入糖、果汁配制成香甜涼爽的“冰酪”。宋代著名詩人楊萬里在《詠冰酪》一詩中說:“似膩還成爽,如凝又似飄,玉來盤底碎,雪向日邊消?!笨梢哉f這就是冰淇淋的雛形。后來改朝換代,愛喝牛奶的元朝人來了,于是便有了“冰奶酪”,近似現(xiàn)代的“牛奶冰淇淋”。后來,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將這種消暑美食帶回意大利。意大利一名叫夏爾的商人在他帶回的配方中加入了橘子汁、檸檬汁等,造出了最具現(xiàn)代意義的“夏爾信”冰淇淋,所獲得的豐厚利潤使夏爾成為了那個時代的“比爾·蓋茨”。到了法國國王亨利二世時,他的廚師在冰淇淋中又加入了香料和顏料,并刻上了各種花紋,使它更具美麗的外形和芬芳的香味。
冰,性味甘寒無毒,早在唐朝,孫思邈就已將冰用于醫(yī)療。陳藏器在《本草拾遺》中就認(rèn)為冰能“去煩熱”。明代李時珍還曾用冰置于膻中穴治療“傷寒陽毒、熱盛昏迷者”,使高熱昏迷之人清醒過來,從而開創(chuàng)了用冰外敷降溫的先河。
在現(xiàn)代,冰更廣泛用于醫(yī)療。
用于鎮(zhèn)痛 如在注射前,在注射部位先用冰塊冰敷15秒鐘,然后消毒注射,患者即不會感到明顯的疼痛。
用于高熱癥的物理降溫 對于高熱癥患者,用冰水擦浴或用冰敷頭額、腋下等部位有良好的降溫作用(嬰幼兒不用或慎用)。
防止感染 冰使細(xì)菌處于靜止?fàn)顟B(tài),細(xì)菌便不能繁殖。
凝血止血 皮膚表面或皮下出血時(如急性挫傷時),把冰塊敷在出血部位,可抑制血管,明顯減少血流量,從而達到止血凝血目的。若需要醫(yī)治的地方面積較大,可把冰砸成小塊,放在大毛巾中,然后把毛巾疊起來(形狀、大小要適合于患部),把冰放上面直至冰溶化,如還需要要及時更換。
冰凍貯存藥物、食品 用于食品、藥品等物品的長途運輸。
此外,近代由于科學(xué)的進步,不但發(fā)明了多種用途的冰箱,還創(chuàng)造了諸如冰帽之類的先進醫(yī)療設(shè)備。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冰,誠然有清熱、除煩、解暑、止渴之效,外敷治病量可不拘,然而各種冷食冷飲內(nèi)服則必須限量。唐代陳藏器就特別強調(diào):“夏暑盛熱食冰……誠恐入腹冷熱如激,卻致諸疾也”。《醫(yī)林纂要》也指出:“冰不可過食,冰過食則傷陽,命火以衰,脾胃不能化矣”。徽宗皇帝“食冰太過”致腹瀉不止就是很好的教訓(xùn)。老人特別是體弱脾胃陽虛者、兒童特別是嬰幼兒,因其臟腑衰退或嬌嫩,吃各種冷食冷飲更應(yīng)有所節(jié)制。若恣意嗜食,就可能造成脾胃衰敗的嚴(yán)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