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臺縣宋家莊中心學校 苗江辰
補齊制約寄宿生成長的「短板」
——中小學寄宿生分離焦慮癥的原因分析及應對策略
邢臺縣宋家莊中心學校苗江辰
初次面對寄宿生活,學生普遍會產(chǎn)生一種畏懼感。環(huán)境的轉換,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很大的挑戰(zhàn)。因此,引領學生平穩(wěn)地度過心理轉換期,對他們未來的發(fā)展大有益處。本文主要針對由家庭養(yǎng)育方式不當造成的分離焦慮心理障礙而采用的應對策略進行探究。對于成因復雜的分離焦慮心理障礙,比如遺傳因素等,或者嚴重焦慮且難以控制的情況,則需要求助心理醫(yī)生并結合藥物治療。
案例1:8歲的萌萌(化名)是三年級的一名新生,從未離開過父母的她成為一名住宿生。寄宿生活完全打亂了萌萌的日常規(guī)律,身體方面的一系列不適讓家長驚慌失措。萌萌一到學校就會出現(xiàn)腹痛、嘔吐、出汗、臉色蒼白、失眠等癥狀。她上課無心聽講,一下課就給父母打電話要求回家。家長不得不放棄工作,做起了萌萌的“全天陪讀”??墒橇钊朔艘乃嫉氖牵改笌结t(yī)院檢查后,萌萌身體的一切指標均為正常。
案例2:初一新生露露(化名)入學已經(jīng)有一段時間了,但是她仍然沒有適應住宿生活。她在學校里無精打采,并找出各種理由要求回家。如果得不到老師的允許,她就用“小刀割手”“頭撞墻”“絕食”等自殘的方式來博得老師的關注和同情,進而達到回家的目的。
以上案例中,萌萌和露露的表現(xiàn)即為分離焦慮癥,又稱離別焦慮癥,主要是指兒童與親人分離后產(chǎn)生的一系列不安、恐懼、不知所措等明顯焦慮的情緒,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的紊亂而引發(fā)的身體上的不適,從心理學來講是一種精神障礙。
一般人都以為,分離焦慮癥大多發(fā)生在學齡前兒童身上。事實上,這樣的情緒障礙在初次離家住校的中小學生中也會存在,比如,不適應住校生活,不會料理自己的生活,處理不好與周圍同學的關系等。嚴重的分離焦慮癥有可能會危害個體的身體健康,比如案例2中露露的自殘行為,同時還阻礙了學生學習、生活能力的發(fā)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筆者主要針對家庭養(yǎng)育方式造成的心理障礙進行分析。要想消除焦慮,需要挖掘孩子內心的深層次原因,以便對癥下藥。常見的心理方面的原因有:
1.依賴心理。案例2中的露露,父母長期在外地打工,她從小由奶奶撫養(yǎng)長大,奶奶就是她心目中的“媽媽”。奶奶平時對露露呵護備至,樣樣事情都為她代勞。露露每天都枕著奶奶的胳膊睡覺,否則就睡不著。這種隔代的“保姆式”教育,使露露產(chǎn)生了極強的依賴心理。雖然這只是個案,但是在獨生子女眾多的學生群體中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家長不舍得放手,總是怕孩子做不到、做不好,擔心孩子吃苦,孩子就會缺乏獨立性。生活上的依賴會加深孩子心理上的依賴,主要表現(xiàn)為自我評價偏低、缺乏自信心。這種依賴型人格障礙,會導致孩子們無法盡快適應寄宿制生活。
2.交往障礙。在成長過程中,家長如果對孩子過度“保護”,干涉較多,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覺得自己什么也干不好。尤其是性格內向、敏感的孩子,他們不善于交流,缺乏和同伴的溝通,會逐漸產(chǎn)生孤獨、畏懼心理。他們通常不懂得怎樣與他人相處,沒有朋友,沒有友誼,人際關系緊張,甚至對任何人都會采取拒絕的態(tài)度。在家里,他們會把家長看成自己唯一的朋友和精神支柱,一旦和家長分開,進入陌生環(huán)境后,由于缺乏與他人交往的經(jīng)驗,內心就會感到不安和緊張。這時,他們對任何人和事都會啟動內心防御機制,感到厭煩,嚴重者變?yōu)榭謶?,進而焦慮,甚至不惜自殺或自殘。
3.學習恐懼。家長“恨鐵不成鋼”,對孩子期望值過高,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尤其是一些平時刻苦學習的學生,更是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負擔。過重的心理負擔,容易導致學生記憶困難、思想不集中、甚至出現(xiàn)考試焦慮。他們一旦受挫,便陷入惡性循環(huán),不能自拔。家長不切實際或操之過急的要求,往往讓孩子陷入認識誤區(qū)和行為誤區(qū)。家長的一次次否定,會導致孩子心理上產(chǎn)生畏懼、內疚、焦慮、精神上的緊張甚至導致身體上的不適。這種學習恐懼表現(xiàn)為分離焦慮,最終會造成過高的期望與現(xiàn)實的嚴重反差。學習能力差的學生,學習上會失去興趣,喪失信心,產(chǎn)生自卑、消極的情緒,容易自暴自棄。
1.幫助孩子做好獨立寄宿生活的心理準備。面對新的環(huán)境,孩子們容易產(chǎn)生獨立成長的恐懼,這是由于情感過度依賴和生活重心轉變造成的。家長應盡早有意識地引導孩子,消除他們的失落感、陌生感和恐懼感??梢宰尯⒆犹嵩缃佑|學校的環(huán)境,接觸曾經(jīng)在學校住宿的學生,介紹寄宿的愉快生活,使孩子受到感染和熏陶,從心理上愛上學校,愛上寄宿生活。
2.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自理能力。一般來說,自理能力越強的孩子,對父母的心理依戀越弱。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提出:“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币虼?,家長不應包辦孩子份內的事,比如,獨立整理學習用具,整理自己的房間,清洗自己的衣物,獨立完成作業(yè)等。家長應給孩子創(chuàng)造鍛煉的機會,引導孩子逐漸掌握自理的方法和技能。
3.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案例1中的萌萌,一直認為班里所有同學都不友好,壞毛病很多,實質上是因為萌萌自身存在交往障礙。家長應培養(yǎng)孩子積極主動、勇于交往的信心,為孩子和同伴交往創(chuàng)造條件。應尊重兒童的同伴關系,教給孩子與人相處的原則,比如真誠、熱情、寬容等,也要為孩子樹立榜樣。家長與教師應加強聯(lián)系,溝通孩子在同伴關系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及時采取有效教育措施。因為不融洽的同伴關系容易導致學生不適應學校生活,這也是兒童分離焦慮的一大誘因。反之,良好的同伴關系能幫助孩子應對生活中出現(xiàn)的種種緊張和壓力,使孩子獲得安全感和歸屬感。心理學研究表明,具有良好同伴群體關系的孩子,容易表現(xiàn)出友好、謙虛的品質,更能順利適應各種環(huán)境。
4.幫助孩子建立合理的目標。
前蘇聯(lián)兒童心理學的開創(chuàng)者維果斯基提出了“最近發(fā)展區(qū)”的思想,即在現(xiàn)有發(fā)展水平的基礎上,在恰當?shù)闹笇逻_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通俗地說,即“跳一跳,就能夠摘到桃子”。如果父母不考慮孩子的年齡特點、智力水平,盲目地為孩子設置過高的期望與要求,容易給心理承受力弱的孩子造成壓迫感、挫敗感、自卑感。遠離父母寄宿在校的孩子,極易出現(xiàn)緊張、焦慮、退縮等情緒問題,甚至引發(fā)對上學的恐懼。因此,家長應給孩子積極恰當?shù)钠诖S著孩子自身情況的不斷變化,家長對孩子的期望目標也要做出合理的調整。
5.幫助孩子排除心理上的障礙。傾訴對于孩子來說是內心困惑和壓力的釋放,傾聽則是家長和教師與孩子心與心之間的溝通。當孩子遇到情緒困惑或出現(xiàn)極端行為時,家長和教師應努力打開孩子內心深處的“閘門”,鼓勵并引導孩子自由地表達思想。既要體現(xiàn)對孩子的尊重,又要保護孩子敏感的自尊。
在案例1中,為了找出萌萌表現(xiàn)出的離家綜合癥的真正原因,學校心理教師通過沙盤游戲療法,引導萌萌把心中無法用語言表達和宣泄的焦慮情緒釋放出來,萌萌的離家焦慮癥漸漸得到緩解。
造成孩子分離焦慮心理的其他因素很多,比如自身個性特點、父母思想行為的影響等。因此,教育工作者應對寄宿學生給予更多關注,多理解,多鼓勵,讓每一個需要面對寄宿生活的孩子不再焦慮,為孩子未來的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