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
覺醒和迷茫:電影《黃金時代》中蕭紅的“離家”困境
王芳
電影《黃金時代》一開場,便是一段黑白影像的蕭紅自述:“我叫蕭紅,原名張乃瑩,1911年6月1日,農(nóng)歷端午節(jié),出生于黑龍江呼蘭縣的一個地主家庭,1942年1月22日中午11時病逝于香港紅十字會設(shè)于圣士提反女校的臨時醫(yī)院,享年31歲?!边@寥寥數(shù)語,概述了蕭紅短暫而凄惶的一生。
蕭紅出生于辛亥革命爆發(fā)的1911年,求學(xué)于五四新文化運動澎湃的20世紀20年代,病逝于抗戰(zhàn)烽火中的1942年,正值一個風(fēng)起云涌的大時代。其間中國女性獲得了空前的解放,涌現(xiàn)出一批追求個性解放、自由平等的“新女性”。她們大多出身于當(dāng)?shù)赝?、官紳家或者殷實人家,有機會接受新式教育,女性主體意識逐漸覺醒,從此踏上了“走出家庭”“追求自由”的道路。但是這種“自我解放”的道路卻充滿了艱辛和苦難、寂寞和孤獨。女作家蕭紅也不例外,在風(fēng)云變幻的時代里,她毅然沖破封建家庭的網(wǎng)羅,開始了孤苦漂泊的一生。
蕭紅的童年生活是寂寞的。電影《黃金時代》通過小時候在后花園掏鳥窩、被困旅館時對母親早逝的回憶、對父親吝嗇而又疏遠親人的不解以及冬日里與祖父剝橘子吃的幾個鏡頭,大致勾勒出蕭紅的家庭情況和成長環(huán)境。用電影中蕭紅的一句自白來概括,“我是從祖父那里知道,人生除掉冰冷和憎惡以外,還有愛和溫暖。”由此可以想見,童年蕭紅每天的生活多么單調(diào)?。 澳昴攴N著小黃瓜,大倭瓜,年年春秋佳日有些蝴蝶、螞蚱、蜻蜓的后花園,堆滿了破舊東西,黑暗而塵封的后房,是她消遣的地方;慈祥而猶有童心的老祖父是她唯一的伴侶。”[1]這種寂寞的童年在蕭紅心靈上留的烙印有多深,可從她長大后求學(xué)、戀愛、寫作等幾個關(guān)鍵階段顯現(xiàn)出來。
電影《黃金時代》劇照
電影《黃金時代》對蕭紅三次離家求學(xué)的經(jīng)歷刻畫不多,只是以旁觀者蕭紅的弟弟講述了她第二次抗婚離家的經(jīng)過。至于蕭紅接受了怎樣的教育、思想發(fā)生了如何的變化、她為什么要抗婚、為什么要與表哥陸哲舜私奔北京求學(xué),這一系列的問題都沒有在電影中交代清楚,不能表現(xiàn)蕭紅就讀中學(xué)期間敢于反抗封建家庭、追求個性解放的女性主體意識的覺醒,反而使得人們?nèi)菀渍`解蕭紅的離家私奔是多么的任性和荒唐。
事實上,小學(xué)畢業(yè)后的蕭紅之所以能離開呼蘭縣,來到大都市哈爾濱求學(xué),也是她向家庭、家族進行了各種努力和抗?fàn)幍慕Y(jié)果。正像她自己所坦言:“當(dāng)年,我升學(xué)了,那不是什么人幫助我,是我自己向家庭施行的騙術(shù)?!盵2]在哈爾濱第一女中,蕭紅曾度過了讀書求知的美好時光,也曾熱血沸騰地參加進步學(xué)生的愛國活動。三年的讀書生活,使她從一個懵懂無知的鄉(xiāng)村少女成長為思想進步的熱血青年。她追求的不再是回歸傳統(tǒng)女性那樣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過一種訂親、成親、相夫教子的生活,而是用自己的眼光對人生、愛情、自由等問題加以審視和思考,對父親安排的包辦婚姻表示不滿,要求父親為她解除婚約。此事不但沒有得到父親的同意,反而促使他下決心盡早完婚。父親對待此事的專橫態(tài)度,進一步加深了蕭紅與家庭的隔閡。畢業(yè)在即的蕭紅處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她必須作出抉擇:要么遵從父命回家完婚,做一個封建婚姻的犧牲品;要么離家抗婚,走一條女性解放的自由之路。內(nèi)心渴望繼續(xù)求學(xué)、不愿向父親妥協(xié)的蕭紅毅然選擇了后者,與表哥私奔赴北京求學(xué)。但到京不久,蕭家和陸家不斷地向兩人施加壓力,表哥陸哲舜最終向家庭妥協(xié)了,萬般無奈下的蕭紅只能返回東北。
電影《黃金時代》對蕭紅返鄉(xiāng)后的境況描述不多,只有兩段臺詞,一是蕭紅的自述:“我的私奔事件成為呼蘭縣聳人聽聞的惡行,我們家聲名狼藉。我從北平落魄而回的當(dāng)天半夜,我父親就下令舉家離開呼蘭河,悄然遷往他的老家阿城鄉(xiāng)下?!绷硪欢问鞘捈t友人舒群的講述:“蕭紅在鄉(xiāng)下被監(jiān)禁了十個月之后,逃到了哈爾濱。后來蕭軍幾次問她是如何逃出來的,她都守口如瓶。”至于蕭紅和父親經(jīng)歷了什么樣的對峙、她在鄉(xiāng)下受到了怎樣的冷遇、她為什么選擇再次離家出走等一系列問題,仍然無法從電影中找到明確的答案。這樣的劇情設(shè)計就使得蕭紅的“離家”顯得突兀、生硬、不容易被人理解。大家不禁要問,蕭紅何以要一而再再而三地逃離家庭?
應(yīng)該說,電影《黃金時代》只是簡單化地呈現(xiàn)了蕭紅“離家”這一動作和結(jié)果,而對“離家”的過程以及背后深藏的原因,卻鮮有深入地挖掘??v觀近代婦女解放的發(fā)展歷程,“對于民初女性解放來說,最重要的一步是‘離家’。能否成功逃離家庭,特別是脫離父母包辦的婚姻,往往是女性能否走出傳統(tǒng)習(xí)俗社會,走向大城市的關(guān)鍵”?!爱?dāng)這些受過新式教育的女性決定離家時,她們往往有著現(xiàn)實的被迫性,其中最主要的是抗婚。‘抗婚’的出現(xiàn)不僅因為新女性受到了‘自由婚姻’思想的鼓動,更包含了新女性對個人前途的擔(dān)憂,擺脫社會束縛的愿望”[3],以及女性自身主體意識的覺醒。對于蕭紅而言,觀念上很容易接受對家的批判,行動上也易于逃離家庭,但在情感上卻有著極其復(fù)雜的家之情結(jié),尤其是離家后的現(xiàn)實生活讓她陷入“解放的困境”。
蕭紅的離家與五四時期備受推崇的“娜拉”出走有著相似之處,體現(xiàn)了她反抗家庭的勇氣。魯迅先生認為出走的“娜拉”式新女性,在無法實現(xiàn)經(jīng)濟自立的情況下,只有兩條路可走:不是墮落,就是回來。電影《黃金時代》極力刻畫了蕭紅離家后的坎坷命運,她從鄉(xiāng)下逃到哈爾濱,沒有經(jīng)濟來源,過著居無定所、眾叛親離的生活。與弟弟在哈爾濱街道的偶遇,顯現(xiàn)了此時蕭紅的“家”情結(jié)。電影中弟弟重復(fù)多次的臺詞“還是回家好”以及蕭紅的獨白“弟弟的眼睛是深黑色的”,都成為特定環(huán)境下“家”的意象,既深藏著眷眷親情,又隱含著某種壓抑。倔強的蕭紅不愿向家里妥協(xié),但生活的窘迫又逼她不得不選擇了另一條苦澀的道路。
在走投無路的時候,蕭紅投靠了原包辦婚姻的未婚夫汪恩甲。她的這種抉擇,在某種程度上雖是對父親之家的妥協(xié),但有其自我堅持和追求的東西,那就是為了繼續(xù)求學(xué)。遺憾的是,透過電影《黃金時代》的鏡頭,我們看見的是在汪恩甲面前狼吞虎咽、陪他抽大煙、懷上他孩子的蕭紅,儼然成了一個“庸俗墮落”的女人,全然不見這種選擇所蘊含的積極因素。事實上,蕭紅去找汪恩甲,并非如電影所表現(xiàn)的那樣僅僅為填飽肚子,而是要求汪恩甲與她一起到北平讀書。后來汪恩甲背信棄義,根本就不想再去北平讀書,這就使蕭紅為她的這種冒險選擇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被汪恩甲遺棄在旅館,為抵債被迫當(dāng)人質(zhì),從而失去人身自由。
之后與蕭軍的偶遇,改變了蕭紅的命運。不久,兩人產(chǎn)生了感情,后因價值觀、愛情觀及性格的差距,二蕭分手,蕭紅嫁給了端木蕻良。蕭紅與這兩個男人的情感經(jīng)歷正是電影《黃金時代》凸顯的主體部分,這其中依然貫穿了蕭紅的“家”情結(jié),她依然走在“離家”的路上。正如電影一開始蕭紅的獨白:“20歲那年,我就逃出了父親的家庭,直到現(xiàn)在還是過著流浪的生活?!彪m然蕭紅以決裂的方式離開父親之家,但她對祖父和“家”懷有某種難以釋懷的情愫,這使她對“溫暖”和“愛”的家懷著永久的憧憬和追求。對她而言,原生的父親之家已無法回歸,要想緩解情感上的困境,只能通過婚姻的方式,把要寄托的感情從父親之家轉(zhuǎn)入自己的小家庭,從而實現(xiàn)家內(nèi)情感的轉(zhuǎn)化??上У氖?,蕭紅未能與蕭軍走向婚姻家庭,她對蕭軍的自我犧牲以及全身心的依戀,并沒有穩(wěn)住蕭軍的心。不僅如此,蕭軍還時不時實施家庭暴力,蕭紅只能無奈的哀嘆道:“我幼時有一個暴虐的父親,他和我父親一樣了!”可以看出,從20歲開始離家漂泊的蕭紅,從一個父權(quán)之家走向了另一個夫權(quán)之家,這不是她追求的生活,也不是她想要的家庭,因此二蕭分手是必然的。
蕭紅選擇嫁給端木蕻良,主要不是因為愛情,而是她需要一個安定漂泊心靈的家。電影《黃金時代》有一段蕭紅在婚禮上的表白:“掏肝剖肺地說,我與端木蕻良并沒有什么羅曼蒂克式的戀愛歷史,是我在同蕭軍永遠分開的時候,我才發(fā)現(xiàn)了端木。我對端木沒有什么過高的希求,有的我只想過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沒有爭吵,沒有打鬧,沒有不忠,沒有譏笑,有的只是諒解、體貼、愛護?!比欢鴦邮幍臅r局以及端木蕻良的自私和懦弱,并未給蕭紅帶來真正的充滿“溫暖”和“愛”的家的歸屬感。影片中香港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那一場,端木為尋求突圍經(jīng)常不回家,委托駱賓基代為照料生病的蕭紅。這與之前蕭軍不在家吃飯,不顧蕭紅感受外出幽會如出一轍。重病在床的蕭紅對照顧她的駱賓基說道:“太疲倦了。拉著我的手,我想打個盹兒,這樣我就安心多了?!蹦欠N極度的無助感、孤獨感和恐懼感襲面而來,她對家的理想徹底破滅了。
中國傳統(tǒng)女性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她們所有的情感關(guān)系都是圍繞“家”而展開,因此家庭成為她們最重要的依戀對象。對于蕭紅來說,當(dāng)她與父母斷絕關(guān)系后,實際上成了社會意義上的孤兒。她只能在時代所提供的歷史契機中尋求新的情感,去填補因與原生家庭割裂而產(chǎn)生的安全缺乏感和虛無感。電影《黃金時代》中的蕭紅如是說:“我總是一個人趕路,以前在東北,到了上海后去日本,現(xiàn)在到重慶,都是我一個人趕路,我好像命定一個人趕路似的?!睆碾x家開始,蕭紅從一個異鄉(xiāng)漂泊到另一個異鄉(xiāng),直至最終客死他鄉(xiāng)。作為文學(xué)家,她終其一生書寫故鄉(xiāng),又終其一生遠離故鄉(xiāng);作為女人,她用盡一生逃離家庭,但又用盡一生憧憬家庭。她始終逃不出孤苦的漂泊命運。
離家后的蕭紅一直采取“情感轉(zhuǎn)化”的方式填補內(nèi)心的安全感,希望以婚姻共同體的情感代替父母之家的情感。在電影《黃金時代》中,我們已經(jīng)看到,當(dāng)初蕭紅和家庭奮斗,一定要為自由犧牲一切的時候,是何等氣概!后來離家總算取得了勝利,建立了一些新的情感關(guān)系,比如與朋友、魯迅之間的情感,乃至與蕭軍、端木蕻良之間的愛情,試圖以此來填補原生家庭情感缺失后的虛無。但蕭紅離家后的生活依舊是苦的多樂的少,而且可希冀的事情更少了,精神世界依然苦悶。我們不禁要思考,這種“情感轉(zhuǎn)化”是否能夠完全代替已經(jīng)破裂的原生家庭情感?
電影《黃金時代》結(jié)尾處再現(xiàn)了蕭紅的童年生活:呼蘭河小城、年邁的祖父、自由的后花園、嚴厲的父親……這些都是她忘卻不了、難以忘卻的童年記憶和家的印象??途铀l(xiāng)、重病在床、心情苦悶的蕭紅把所有對家鄉(xiāng)、家人的思念和怨恨之情訴諸筆端,完成了長篇小說《呼蘭河傳》,以此慰藉內(nèi)心的離家之痛。這種心痛,不僅是蕭紅早逝的癥結(jié)所在,更是蕭紅之所以成為蕭紅的關(guān)鍵所在。
[1]茅盾.《呼河蘭傳》序[M]//曉川,彭放主編.蕭紅研究七十年1921—2011中.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11:353.
[2]蕭紅.蕭紅自述[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4:13.
[3]杭蘇紅.“觀念解放”還是“情感解放”——民初湖南新女性“離家”的實踐困境[J].婦女研究論叢,2016(1):66.
王芳,女,山東泰安人,中共貴州省委黨校馬克思主義與黨的建設(shè)研究院副教授,歷史學(xué)博士,主要從事近代文化史、黨史黨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