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董安霞
酸甜同共燕銜泥——記陳玉圃、楊桂珍伉儷(二)
文董安霞
陳玉圃和楊桂珍
孤舟寒
睡完午覺,陳玉圃必定要畫上兩筆,畫畫對于他仿佛成了呼與吸,每天都離不開。
完成了一幅畫的創(chuàng)作。他看著窗外,云煙俱凈。功與名對于他來說都已經(jīng)云淡風輕。他住在北京一處近郊的房子里,這里遠離鬧市,他也早就已經(jīng)遠離了世間的喧囂,功與名的風再怎么刮也吹不到他內心深處了?,F(xiàn)在的生活也像他的畫作一樣自然而自由,但是四十多年前,卻是另一番天地,他想起最不堪的時候,曾有過那可怕的閃念……
有的人天生就是為繪畫而生的,而陳玉圃就是那類人。從有記憶開始,畫畫就對他有一種致命的吸引力。
陳玉圃志在丹青,從小到大,初心未改?!岸邭q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讀書和畫畫,讓他的生命有了生機。
小的時候,他從《芥子園畫譜》上學習繪畫,只是喜愛,并無它想。沒想到,16歲那年的一場際遇讓他對自己有了新的定位。那時,陳玉圃為了買畫紙經(jīng)常往返在家與濟南的路上。有一次,他無意中見到了一位叫黃芝亭的畫家。黃芝亭先生看見他抱著紙就好奇地問:“小孩,你買紙干什么呀?”陳玉圃說:“畫畫的。”黃先生說:“我也是畫畫的,你要不要到我家去看看呢?”于是,陳玉圃跟著黃先生到了他的家。然而,陳玉圃發(fā)現(xiàn)黃先生畫的是油畫,他并不喜歡油畫,就大著膽子向黃先生提出了黑伯龍的名字。那個時候,黑伯龍在山東畫界已經(jīng)是個響當當?shù)拿至?。黃先生顯然很喜歡這個孩子,他答應陳玉圃一個星期后帶他去見黑伯龍。
那一天,恰逢大雨,水深的地方漫過了陳玉圃的膝蓋,早上他趟著水來到車站,坐上了從郭店到濟南市的火車。陳玉圃特意帶了他自己創(chuàng)作的幾幅畫,有山水也有人物,家里除了畫,也再無別的東西可帶了。
到了濟南,黃先生領著陳玉圃在東門橋旁吃了油條和豆?jié){,那頓早餐成了陳玉圃抹不去的記憶,以后吃的油條再也無法和這一次相比。
就這樣,又瘦又小、穿著一身補丁衣服的陳玉圃,在黃芝亭的介紹下拜師黑伯龍,黑伯龍教他從古人那里學習、讀書。從此,在繪畫上他有了正脈的血統(tǒng)。
黃芝亭先生雖然沒有在繪畫上給過陳玉圃專業(yè)的指導,但他對這個勤奮的年輕人也傾注了極大的心血。所以,在陳玉圃內心深處也是一直尊他為師的。
有一回,兩人路過濟南的大明湖,看到有人在下棋,黃先生遠遠地指著問陳玉圃會不會下?陳玉圃說會一點。黃先生嘆了一口氣,說多少寶貴的時間都這樣浪費了!從此,陳玉圃不再下棋。只到多少年之后,老來寂寥的他才會陪著楊桂珍下下棋,解解悶。
后來,同樣是在黃芝亭先生的介紹下,他又遇到了另一位恩師——陳維信。
這一路遇到貴人,有人說是幸運,所謂的幸運,更確切地說,是他的天分與努力的回報。
別的不說,因為家境困難,吃飽飯都成了問題,有地瓜面吃也就阿彌陀佛了。難以下咽時,陳玉圃就會一邊讀書一邊吃,這樣,沉浸在書的世界,就會忘記難以下咽的飯菜。陳玉圃也是用這種辦法來抵御寒冷的。冬天,正畫著畫,陳玉圃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毛筆和墨都成了硬的,原來是凍住了,就用開水化了冰,再畫。為了保障繪畫時間,他自己立下規(guī)矩,11點之前,絕不睡覺,不論嚴寒還是酷暑,再困再累也得熬到點再睡覺。
正是因為這些,陳玉圃在繪畫上才有了自己的一番天地。
1969年,在老師陳維信的關照下,陳玉圃開始學畫人物畫,為了畫好人物,他辭去了小學教員,重新當起了農(nóng)民。一年后,他的人物畫《夜雨支書歸來遲》在山東美術展和《大眾日報》一亮相,就引起了山東畫界的關注。
所以,當歷城豫劇團需要一個畫布景的人時,有人馬上想到了陳玉圃。本以為,苦日子要熬出頭了,但是追求往往伴隨著磨難,如果一片平靜,或者也就從此止步,這就是生活的辯證法吧。
歷城豫劇團前來協(xié)商的人前腳才出大隊的門,大字報、大標語就貼到了陳玉圃的家門口,指責他想入非非,不肯好好種地。
那是1970年,讀書識字竟然成為了他被整的借口。陳玉圃成了反革命詩人,反革命,其遭遇可以想見,干最臟最累的活不說,有時還要去蹲學習班。
轟轟烈烈的運動令人失去了獨立思考的勇氣,派性斗爭讓原本和睦和諧的村莊變得動蕩不安。其實,何止是不同派系之間在相互斗爭,那個時候,父子、兄弟、夫妻之間的信任感都會在轉瞬間當然無存。陳玉圃此時難以避免地成為一個首當其沖的受害者。
“文革”前陳玉圃失去了報考美術學院的機會,“文革”中雖然又有幾個單位來要人,想調陳玉圃搞繪畫宣傳工作,但這只能更加激怒當權者,他對前來調檔的人員說:“陳玉圃是我的農(nóng)民,不是你們的干部,只要我活著一天,休想逃出我的手掌心?!?/p>
陳玉圃成了“不可接觸者”,沒有人敢和他說話,他把自己關在屋子里,不愿出門。冬天,已經(jīng)失去了季節(jié)的意義,而是住在了一個人的心里。這突起的寒風,讓他不知道走向何處,回頭看,灰蒙蒙的一片,因為曾經(jīng),有一個聲音催著他走,他一步一步地走過來了。現(xiàn)在,那個聲音也好像突然從他的身體里抽空了。往前走,前方是那樣的陌生,他不知身在何處。
1980年與恩師黑伯龍合影
那天,他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白衣女子,抱著他向他求救,那女子哭啊,哭啊,他卻無能為力。夢醒后,發(fā)現(xiàn)淚水打濕了枕頭。
二十年心事付茫然。
這個家庭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吃不飽,穿不暖,還要擔驚受怕,楊桂珍則天天帶著孩子四處求人借貸。
沒有了夢想,沒有了感情,沒有了自由的靈魂,生活朝不保夕,有尊嚴地活著都成了奢望,一條條無形的繩索捆綁著,人就剩下了一個沒有血肉的皮囊,成了一株失缺了水分的殘枝枯柯。
陳玉圃枯萎了下去,有時自言自語,有時蹦蹦跳跳,有時抹一把鼻涕抹一把淚,就吃了下去,完全是一幅癲瘋之態(tài),連一向支持他的父親這次也喪失了判斷的能力,跟人商量著是否應該把他送到精神病醫(yī)院去。
他真的無力與生活抗爭了,只有用這種方式來逃避。所以,聽到父親跟人的談話,他想,還是回到所謂的“正常人”的狀態(tài)吧!
但是,人回來了,出路又在哪里呢?
他問山,山不說話;他問河,河不作答。所有的不得志匯集在一起,便有了他對自己的徹底放逐和絕望,最無助、最絕望的時候,他想到了那個一直無悔付出的女人,他抱著她說:“我們自殺吧。”
楊桂珍幾乎所有的事都依著陳玉圃,被貼大字報,陳玉圃無法出聲,于是,他坐鎮(zhèn)指揮,她會替他發(fā)聲,沖鋒陷陣。他瘋癲賣傻,別人擔驚受怕,她卻一點也不在意,相信他說的話。他跟她說過:“放心,我沒事?!钡?,惟獨這件事,她不能聽他的。她知道,是壓力壓得他無法喘息,她可以理解,但絕不能夠放棄。
她對他說:“我們不能死,我們要活著,活得比他們還要好?!?/p>
陳玉圃從楊桂珍的眉眼間看到的不是絕望,她的眼神飽滿而豐盈,那是一往直前的力量,讓他感受到了溫暖。
直到現(xiàn)在,他仿佛才開始認識這個女人,這個女人不止勇敢,還蘊含著一種內在的力量,他不知道,這種力量來自哪里,但是卻足以將他一瞬間燃起的閃念熄滅……
陳玉圃畫畫的時候,楊桂珍從陳玉圃的畫室里走了出來,她似乎聽到了小兒子陳文璟說話的聲音。
現(xiàn)在她和丈夫陳玉圃的生活狀態(tài)就像一對遷徙的候鳥,到南方海南過冬,夏天就回到北方來過。大兒子陳文瑛在南方發(fā)展,小兒子陳文璟在北方工作,兩邊都有個照應。他們從海南搬回北京后,兒子陳文璟每周都會來看他們一兩次,這讓陳玉圃夫婦感到欣慰。
用楊桂珍的話說,陳玉圃在家里總是被照顧著,哪怕是凳子倒了,他都不會扶起來,更不要說做家務了,吃飯的時候往桌子上一坐,筷子就送到了手里。所以,陳玉圃所有的精力都是放在事業(yè)上,其他的事是家人在打理,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就由陳文璟來做。
若不是身體每況愈下,相信現(xiàn)在家里的這些事她是足以應付的。就說十幾年前,陳玉圃從廣西藝術學院調到天津南開大學任教,而他們又住在北京。為了讓陳玉圃安心工作,楊桂珍主動學了駕駛。那一年她56歲,一個年近六十的女人學開車,這在當時也轟動了全系。每天都是楊桂珍開車帶著陳玉圃去上課。無論到哪,她都跟著,讓他在事業(yè)上絕無后顧之憂。他帶著學生出去寫生,她也會前去照顧,洗衣、做飯,以至于他的學生對她的感情甚至比對老師還要深,家里因此經(jīng)常聚攏著前來看她的學生。無論是過去生活的艱難,還是后來生活的寬裕,只要是關于這個家的,她可以做任何的犧牲,何況,在她眼里,那算不得犧牲。
這是不是已經(jīng)成了一種習慣呢?
陳玉圃也已經(jīng)習慣了有她照顧,但是自從她十年前做了心臟手術,她明顯地感覺到有些力不從心了。
所以,當看到小兒子陳文璟為這個家忙來忙去,她有時覺得像是看到了另一個自己。
人與人之間的緣份,仿佛是冥冥中的安排,母與子、父與子,也是如此吧。他曾經(jīng)以為,他們永遠無法相見。那辛酸的過往和現(xiàn)在看到兒子時的溫暖,讓她常常暗自慶幸那一年的陰差陽錯……
那時陳玉圃困在陳家?guī)X,被貼大字報,成為所謂的反革命,他仿佛一夜之間成了被壓在五行山下的孫猴子,任一身的本領也使不出來。這件事鬧得滿城風雨,陳玉圃躲在家里,不敢發(fā)聲,完全變了一個模樣。
人倒霉的時候,別人都會來踩上一腳。同樣的活,他們家干的,就只能是六個工分,人家就是七個工分。家里掙的工錢才只有4毛錢,又是缺糧戶,生活一天比一天難過。
麥子的位置在麥田里,要種到麥田里,才能生根發(fā)芽,楊桂珍明白陳玉圃的位置。生活再難,她也沒有要求過陳玉圃放下畫筆。
楊桂珍記得,陳玉圃20歲就能把石濤的作品臨摹得氣象萬千。
她或許不懂得陳玉圃的報負,不懂得那些巖石,那些流水,那些飄霧對于他意味著什么,但她知道,繪畫是他的驕傲,沒有了繪畫,他是不完整的。
她會無條件地支持他,無怨無悔地幫他撐起這個家。這對陳玉圃來說,就是最大的理解,最大的懂得。
1970年,陳玉圃的人物畫在《大眾日報》發(fā)表,在山東畫界有了一些名氣,這無疑給了陷入低谷的陳玉圃一線光明。但對于這個家來說,生活并沒有帶來什么樣的變化。
不久,大兒子陳文瑛就出生了。家里又添了丁,也就多了一張吃飯的嘴,一則喜一則憂。
轉眼到了1972年,日子還是困頓得無以為繼。
偏偏就在這個時候楊桂珍又懷了孕。肚子都填不飽了,怎么還能要孩子呢?陳玉圃說孩子以后再要吧。
她相信咬咬牙一切都會過去的,為什么要打掉孩子呢?
是啊,有誰能明白孩子對于一個女人來說意味著什么呢?楊桂珍輾轉難眠,痛在深夜里蔓延。她知道,陳玉圃壓力太大了,這個時候,生下來,只能加重他的負擔,她只有尊重他的選擇。
第二天早上,她跟著陳玉圃去了醫(yī)院。那家醫(yī)院離他家有30里路,陳玉圃騎自行車帶著楊桂珍。
楊桂珍默默地坐在后面,自行車飛快地前行著,她希望這條路遠些,再遠一些……
想起一會將要失去孩子了,她又忍不住要落淚了。
醫(yī)院沒有電,陳玉圃很著急,但也無濟于事。
楊桂珍卻暗自竊喜,心情瞬間晴朗起來?;丶业穆飞希吹铰愤呌匈u油條的,油條透著飽滿的黃色,那是一種果實自落的顏色,楊桂珍看了看自己的肚子,她突然想起餓了。
陳玉圃買了一斤油條,楊桂珍坐在自行車上,吃了起來。是油條太好吃,還是太餓了,又或者是太高興了,她已經(jīng)分不清了,最后,一斤油條竟然全都吃光了。
但是,這一次是躲過去了,楊桂珍又開始擔心下一次。
幾天后,陳玉圃又帶著楊桂珍去醫(yī)院,又是一路的忐忑不安。再一次來到醫(yī)院,奇跡再一次發(fā)生了,醫(yī)生竟然不在家。這一次,陳玉圃氣得把自行車丟到路邊的溝里。
然后是下一次。早上他們又準備出發(fā),就被昨晚探聽了消息的母親攔住了,她大怒,說一個兒子還能養(yǎng)不起?養(yǎng)不起我?guī)湍沭B(yǎng)!面對母親的憤怒,陳玉圃沒有了任何辦法,他只能放棄。
這一次次的巧合,也仿佛驚醒了夢中人,陳玉圃看著楊桂珍的肚子,好像有一種莫名的感應。他記得最困頓的時候,他曾經(jīng)做過的一個夢,夢里有位老者告訴他不要放棄,以后會有人幫他?,F(xiàn)在想起來,這個孩子或許就是上天派來幫助他的吧。
陳玉圃決定不再去醫(yī)院了,這讓楊桂珍興奮不已。隨著肚子越來越大,楊桂珍覺得她和這個小家伙有一種莫名的親近。她非常慶幸當初沒有打掉孩子,想想幾次到醫(yī)院的經(jīng)歷,她常常感到后怕。
1973年臘月,孩子降生了,他們?yōu)樗∶沫Z,希望孩子的出生能為這個家?guī)砗玫拈_始。
可是,日子卻過得更加艱辛。
楊桂珍也知道,孩子生下來意味著什么?
照顧老人和孩子是小事。關鍵是一口飯以前三口人分,現(xiàn)在要四個人分。
不過沒關系,生活不是和藝術一樣嗎?用心挺過去就是艷陽天。
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其他的,她可以完全化解掉。她不是感覺不到苦,苦也有苦的味道。朝不保夕的日子,會更真切地感受到幸福的簡單。只要聽到彼此的呼吸,只要看到家人的笑容,只要有陳玉圃在身邊,楊桂珍就感覺到歲月風和日麗。
對生活有信心,日子不會太難過。她總感覺,好日子馬上就要來了。一個人有了志氣就不會被打垮,一個家也是如此吧。
1981年,陳玉圃(右)與恩師嶺南派大師黃獨峰(中)
責任編輯/斯 日
(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