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美松
吳魯福建最后一個狀元改革了中國近代學制
盧美松
吳魯(1845—1912),晉江池店鎮(zhèn)人,祖上三代皆為平民,清光緒十六年殿試狀元及第,授翰林編修,為科舉時代福建最后一個狀元。
吳魯?shù)摹翱歼\”十分順暢: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得福建學政孫毓汶賞識,登拔萃科,入國子監(jiān)。翌年,以拔萃科朝考一等,授刑部七品京官,任滿升刑部主事,充秋審處總辦。光緒十二年(1886年),考軍機章京;十四年(1888年),順天鄉(xiāng)試中舉;十六年(1890年)庚寅恩科(為慶賀光緒帝“親政”而特開)進士及第,同榜進士共336人,吳魯為狀元。據(jù)翁同龢所記,七位讀卷大臣“復加評次”,一致推舉吳魯為第一。
中狀元不過四年,就遇上了甲午(1894年)中日戰(zhàn)爭,吳魯上呈《請迅調戰(zhàn)將以臨前敵書》,指出:“請旨迅調戰(zhàn)將,以分賊勢?!?/p>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lián)軍攻陷天津,吳魯上《請飭沿海水師互相聯(lián)絡以振全局疏》,指出:“宜以北洋為提綱,以南洋為關鍵;以陸軍扼守其要區(qū),以水師會哨其???。”他向當局進言,要以史為鑒:“甲申之役(指1884年中法馬江海戰(zhàn)),法人擾我馬江(今福州馬尾),當時茍能以聯(lián)絡聲勢,互相策應,敵船何敢深入?即徑入焉,我軍內外夾攻,使之腹背受敵,夷船雖猛,其能飛渡乎?”主戰(zhàn)派官員因此薦其為“總軍務”。
吳魯頗具軍事謀略,他的《紙談》所論兵法并非“紙上談兵”,全是行軍駐扎、用兵布陣之法。吳魯建議對義和團“勒以部伍,與官兵長短相間,協(xié)同作戰(zhàn)”。他還倡議辦理民團,以民間武裝力量與國家兵力共拒外敵。
八國聯(lián)軍攻陷天津時,吳魯作《代軍務處大臣復馬玉昆書》指出:“如今之計,宜合各軍,聯(lián)絡一氣,申明紀律,分路誓師,同時進取……克服津郡,保衛(wèi)畿疆,此上策也。”惜未能行,終至北京也陷落。他取道襄、漢,奔赴皇帝行在。
困居北京孤城時,吳魯在南柳巷晉江會館,“憤時感事”作《百哀詩》,收詩156首,歷述八國聯(lián)軍攻占天津、北京,“禍亂之原因,流離之狀況,宮廷之憂辱,人民之慘傷”。人們評其詩“堪稱庚子信史”。
吳魯從政早年,以振興文教為己任。督學安徽時,他捐俸五千金,倡導規(guī)復太平府翠螺書院,并為之作記。卸任時,安徽人立碑頌其德政。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吳魯出任云南鄉(xiāng)試主考官,翌年8月,轉任云南學政,獲得留任。吳魯提出:“……以中學為普通,西學為專門,應兼者兼之,應分者分之?!彼吹揭颉俺踝冃抡拢娘L不竟”,所以為學校添設新課,自己還“捐廉獎賞”,當小學缺乏教材時,他親自編寫《蒙學初編》(2卷)。吳魯離滇之日,“諸生送行者絡繹于道”。士紳們?yōu)樗麡洹暗陆瘫庇诹謩t徐“去思碑”之右。
吳魯做過三任學政,三任主考,有“六掌文衡”之譽。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朝儀停止科舉,令各省學政專司考校學堂事務。
吳魯在云南學政任上,于1905年上《請裁學政疏》,主張“朝廷振興庶務,以興學育才為第一要義”。同時提出四條綱領性建議:“一是廣籌經(jīng)費,遍立學堂;二是嚴督各府、廳、州、縣,實力奉行;三在遴委道、府精于學務者,認真考察;四在鼓勵本籍紳士協(xié)力相助。凡此四端,皆宜統(tǒng)歸督撫經(jīng)理,方能確著成效?!弊嗾鄄痪玫玫脚鷾省?/p>
翌年4月,朝令“裁撤學政,設提學使司,往轄地方學務”。吳魯返回北京,不久升為代理吉林提學使,一改以往“泄沓之風”,而使學務“稍易著手”。
當時吉林初設提學,諸事草創(chuàng),吳魯一到任即捐俸五千金,措辦提督學政公署,繼又捐資一千六百金改建文廟,并偕各省提學使赴日本考察政、兵、工、商各學務及憲政,以為振興學堂之準備。
他在《小學教育管理序》中指出“日本興學,由小學而中學而大學,循序漸臻”,對此做法極表贊同,主張興學要因材施教,按部就班。
在吉林提學使任內,他倡辦《吉林教育官報》,大力提倡教學研究與學術討論,以促進教育改革。同時他身體力行,為中學堂編寫講義,兼訓兵學,躬歷各校,登壇演講,走遍東北各地。他尤其重視小學教育,認為應“耐煩耐苦”勸辦小學,并以三品大員身份日蒞一校,為學生諄諄講解。在職僅一年半,吉林全省“自小學、師范、方言、實業(yè)、政法、模范諸學堂,以及中學、女學依次而立”。
在“廢科舉、興學堂”風氣中,吳魯積極倡導新學,是中國近代學制改革的先驅。
吳魯故居,位于晉江池店錢頭村,是吳魯中狀元后所建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至宣統(tǒng)二年(1910年),吳魯受召入都任職。他的晚年,繼續(xù)以振興文教為己任,捐資辦學。致仕返鄉(xiāng)后,他初寓廈門名士林菽莊宅,不久回晉江錢頭,1912年10月病逝。
吳魯墓在晉江磁灶鎮(zhèn)張林村馬鞍山。御史江春霖為吳魯撰寫墓志銘,評價他“科名至大魁,仕宦至文衡,皆人生至榮”。原配盧夫人,繼室王夫人。有子五人:鐘鑒、鐘銘、鐘庸、鐘善、鐘勛,女二,男孫十。其子吳鐘善編輯遺稿為《正氣研齋文集》。
吳魯書法以行楷見長,江春霖稱其“書法精絕,名噪都下”,許多士子競相效仿,人謂之“吳體”。弘一法師曾在為吳魯法書作跋時寫道:“吳肅堂書法嚴肅端莊,能副其名,可寶也。
(摘自《海峽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