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培昭++趙婧夷++李兮言++趙靈敏
從突然表明立場,站到以卡梅倫為代表的“留歐派”的對立面,到帶領“脫歐派”在全民公投中獲勝;從被輿論普遍視作最熱門的繼任首相人選,到如今退出競選,成為英國新外相,短短數(shù)月,約翰遜牽著全世界的目光,在英倫一再上演反轉(zhuǎn)劇情,也將自己的任性演繹得淋漓盡致。
北京時間2016年6月30日晚間,“脫歐派”核心人物、倫敦市前市長鮑里斯·約翰遜在記者會上宣布,自己將不參加首相競選。當消息通過網(wǎng)絡傳播開來,全世界都愣住了,卻又隱隱覺得,這件事發(fā)生在約翰遜身上實在不足為奇。
在大部分人眼中,這次“脫歐公投”本是一場由卡梅倫主導的“政治秀”,“留歐派”信心滿滿地期待著想象中的勝利,卻因為約翰遜的半路殺出滿盤皆輸。公投結(jié)果出來后,卡梅倫在第一時間宣布辭職,選民們的后悔情緒也彌漫開來。倒是約翰遜,似乎完全沒受到這種氛圍的影響。
鮑里斯作為市長代表倫敦在北京奧運會閉幕式上結(jié)過奧運旗幟
此后一連數(shù)日,約翰遜頻頻向持“留歐”立場的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示好”,試圖爭取“留歐派”的支持,并在牛津郡鄉(xiāng)間家中會見競選團隊的4名議員。他還在《每日電訊報》發(fā)表專欄文章,稱“脫歐公投”是自己“此生經(jīng)歷的最杰出政治事件”,并樂觀暢想,一旦“脫歐”,英國“將不必再把一大筆錢送往布魯塞爾,而可用于國家醫(yī)療服務系統(tǒng)等優(yōu)先事務”,還能擺脫歐盟的束縛,與“全球多國達成自由貿(mào)易協(xié)定”,“并按照英國的需要制定法律和出臺稅制”。
約翰遜的這一系列舉動和表態(tài),被英國媒體普遍解讀為“招兵買馬”和“發(fā)表施政綱領”。直到他親口向媒體確認了不參加競選的消息,人們才發(fā)現(xiàn),實在低估了約翰遜的任性程度。
事實上,這并不是約翰遜第一次不按常理出牌。幾個月前,他在眾人眼中還是卡梅倫的“忠實盟友”,并與其站在“留歐”的統(tǒng)一陣線上。今年2月21日,始終未在“脫歐”問題上明確表態(tài)的他終于下定決心,給卡梅倫發(fā)去短信。他引用前首相丘吉爾的話說,“(英國)這個曾將議會民主制帶給世界的國家,不應受到歐盟‘合法殖民的壓迫。”9分鐘后,他打開自家大門,向等在門外的記者發(fā)表演說:“我已經(jīng)別無選擇,我將鼓勵大家在‘公投時為‘脫歐投上一票。”
當時,約翰遜的反轉(zhuǎn)震驚了英國媒體和民眾,他和卡梅倫共同效力的保守黨也在一天之內(nèi)遭遇了“規(guī)模最大”的分裂。300多名議員中,超過半數(shù)的人表示要反對卡梅倫,支持“脫歐”。
情急之中,卡梅倫向約翰遜許諾外交或內(nèi)政大臣等高級內(nèi)閣職位,試圖將他挽留在“留歐”的陣營,卻為時已晚。約翰遜已是鐵了心要與卡梅倫分道揚鑣。在隨后的造勢活動中,約翰遜毫不留情地發(fā)表政見,用尖銳的語言猛烈抨擊、貶低卡梅倫提出的“留歐”觀點。卡梅倫提出每個英國家庭將為“脫歐”付出4300英鎊(1英鎊約合8.89元人民幣)代價,約翰遜立即語帶譏諷地回應,“留歐”代價更大,每個家庭將損失4600英鎊,以支付每日5000萬英鎊的歐盟會員費。
有人說,約翰遜此舉不過是為了迎合英國人的“保守心理”,也有人說,他是在“撈取政治資本”。盡管他的父親一再辯解,認為這些都是無稽之談,但不可否認,約翰遜正是在此次“公投”的造勢過程中,贏得了更多曝光率和支持者。
約翰遜雖然是個堅定的“脫歐派”,但他家其實與歐盟關系頗深:他的祖父詹姆斯·法塞特爵士曾擔任歐盟人權委員會主席,父親斯坦利·約翰遜曾任歐洲議會議員,兄弟喬·約翰遜也是“留歐派”??蛇@么一個家庭,偏偏出了個叛逆小子。
約翰遜1964年6月19日出生于美國,幾年后隨家人遷回倫敦。雖然頂著一頭亂糟糟的金發(fā),看起來與傳統(tǒng)英國紳士大相徑庭,但他的成長經(jīng)歷著實很傳統(tǒng)。他在牛津郡長大,后拿到獎學金,進入著名的伊頓公學,成為卡梅倫以及威廉、哈里兩位英國王子的學長。1983年,他進入牛津大學學習古典文化,并與卡梅倫一同加入頂級精英聚集的秘密社團——布靈頓俱樂部。
大學畢業(yè)后,約翰遜進入《泰晤士報》當了一名實習生。之后,他加入《每日電訊報》,從駐布魯塞爾記者一路做到助理主編和首席政治專欄作家。1999年,又成為《旁觀者》雜志主編。
2001年,約翰遜在牛津郡亨利選區(qū)勝出,成為一名保守黨的地方議員,正式步入政壇。3年后,他成為保守黨副主席,卻在同年11月,因被曝與一名《旁觀者》女性采編人員長期保持不正當關系,被解除職務。
卡梅倫成為保守黨領袖后,約翰遜當上了保守黨“影子內(nèi)閣”的教育大臣。2007年,他辭去這一職務,全力以赴競選倫敦市長,并在第二年如愿以償。
對于大多數(shù)政客來說,形象就是一切,每一次亮相、每一個表情、每一個動作都要精心安排,英國政客更是如此。約翰遜卻是個另類!他似乎從不修邊幅,頭發(fā)亂得好像每天從床上爬起來就直接出門一樣。
對于這樣一個看似不靠譜的約翰遜,很多人最初是不太看好的。有評論說,他之所以能夠當選倫敦市長,只是倫敦市民想換換口味而已,英國《獨立報》則更直言不諱地認為:“他缺少政治智慧,很難想象他會笑到最后。”
但大家漸漸發(fā)現(xiàn),約翰遜的確讓倫敦發(fā)生了改變:他借著舉辦奧運會的機會著力打造發(fā)展相對落后的倫敦東區(qū),使其從污染嚴重、失業(yè)率和犯罪率雙高的角落變成奧林匹克公園、奧運場館和社區(qū)林立的新區(qū);他在2011年倫敦騷亂期間頂著罵名上街,扛著掃帚與民眾一起清掃騷亂留下來的垃圾,最終使奧運會順利召開;他主導出臺了“幫助黑人青少年”計劃,聘請千名導師前往社區(qū)“助學”,使倫敦青少年犯罪率大幅下降……憑借著點滴細節(jié),約翰遜的民意支持率不斷攀升,并最終在2012年的選舉中擊敗對手,連任成功。
不按常理出牌,也慢慢成為約翰遜的獨特“商標”。他一改英國政治家說話嚴謹、注重形象的傳統(tǒng),成為英國目前唯一讓人們直呼其名的政治家;他喜歡穿著西服在倫敦街頭騎自行車;在奧巴馬訪問溫莎王宮和唐寧街10號時,他甚至不合時宜地開口討要巨額交通擁堵費……所有這些,在喜歡他的人看來是真性情的流露;那些另有立場的英國媒體,卻更愿意將他形容為一只“穿著泰迪熊外衣的狡詐狐貍”,看似不著邊際,實則心機十足。
約翰遜最敬仰的政治家就是英國前首相丘吉爾?!睹咳锗]報》曾刊登過一張照片,照片上,約翰遜大口抽著雪茄,無論動作、神態(tài)都有意模仿丘吉爾,并且酷似。
在丘吉爾莊園有一幅高懸的丘吉爾語錄:“我們有自己的夢想和使命。我們同歐洲在一起,但并不屬于它。我們對它感興趣,愿意與之交流,卻不能被它吸收。如果英國必須在歐洲和廣袤的海洋中做出選擇,我們一定會選擇海洋?!焙翢o疑問,約翰遜繼承了丘吉爾潛在的“脫歐”意識。
事實上,從1973年l月1日,英國正式成為歐共體一員的此后數(shù)十年,英國與歐盟一直若即若離。在歐洲一體化的進程中,英國幾乎步步遲到,也處處“特殊”:不使用歐元,不加入申根區(qū),不接受難民統(tǒng)一配額……再加上歐債危機、歐美關系等各個方面的影響,英國“疑歐派”的力量不斷壯大。
2013年1月,時任英國首相卡梅倫正式承諾:“若保守黨贏得2015年大選,則將在2017年底前就英國是否退出歐盟舉行全民公投。”他本以為歷史會重演,卻沒想到假戲真做,猝不及防地被約翰遜擊敗。
一度,人們將約翰遜視為這場政治游戲最大的贏家,一邊艷羨他的“飛來橫?!?,一邊將他置上假想的首相寶座,盤點起擺在他面前的一道道待解難題——市場、英鎊、蘇格蘭問題、境外英國人、英國境內(nèi)歐洲人、需要廢除和修改的批量文件……可約翰遜任性地揮一揮手,將這些難題拋得遠遠的:我不做首相,你能奈我何?
約翰遜留下了一個瀟灑的背影……
不,不,不,這當然不是真的,要知道這不是好萊塢的個人英雄主義電影,而是政治!真真實實的政治。
人們對他的印象,長期以來都停留在一個古怪、頻頻失言的政治家。然而,在看似笨拙的“蓄意粗魯”后面,隱藏著一個目標明確、充滿野心的精明男人。很多人相信,約翰遜對首相這個寶座,已經(jīng)“覬覦”了很長時間。
“他整個人生都為了那個位置而設計、創(chuàng)造、定位,”約翰遜傳記《金發(fā)雄心的故事》的作者Sonia Purnell表示,“他永遠都不會滿足于當一個平凡的政治家?!?/p>
作為這樣一個政客,而且是綽號“穿著泰迪熊外衣的狡詐狐貍”的政客,面對英國首相的寶座怎么可能會主動出局?所以,約翰遜的退出是不得已而為之!
真相是約翰遜的功敗垂成,和他本人的性格有關,更和英國保守中庸的政治文化有關。
原本被認為是繼任首相不二人選的前倫敦市長鮑里斯·約翰遜,因為和卡梅倫割席、賣力為脫歐拉票等行為,遭到黨內(nèi)留歐派的一致反對;和約翰遜同為脫歐派哼哈二將的司法大臣邁克爾·戈夫竟然在此時背后又捅了約翰遜一刀,四處宣揚他不能承擔領導英國走出脫歐后的困境,而且反戈一擊,宣布不支持約翰遜接任首相的同時,突然又宣布自己報名參加黨魁選舉。但因為第一次背叛卡梅倫、第二次背叛約翰遜,政治品格遭到廣泛質(zhì)疑,邁克爾·戈夫很快出局。
約翰遜為何會招致黨內(nèi)人士的幾乎一致反對?
約翰遜雖然名校出身,但和卡梅倫的一板一眼相比更為隨性不羈,他有多次的婚外情記錄,騎自行車多次闖紅燈,時常笨手笨腳地犯一些低級錯誤,比如被卡在滑索上、錄節(jié)目時誤吞蒼蠅等等。在今天這個社交媒體時代,這些在普通民眾眼里都是優(yōu)勢,約翰遜因此收獲了一群鐵桿粉絲。在意大利或美國,約翰遜可能早成了首相,但在英國這個崇尚保守中庸的國家,約翰遜的做派在上層并不那么討喜。
根據(jù)保守黨黨魁的選舉規(guī)則,第一輪要先在議員中進行投票,產(chǎn)生兩位候選人后才付諸全體黨員表決。而留歐派在保守黨議員里占了半數(shù)以上,他們完全不支持的話,約翰遜自然當不上黨魁。英國實行的議會民主制也決定了,黨魁并不需要是得票最多的那個,而是本黨議員和高層最能接受的那個。這些游戲規(guī)則,使得英國首相的產(chǎn)生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民粹的干擾,保持相當?shù)木⑸省?/p>
約翰遜出局這一現(xiàn)象,在英國歷史上并不鮮見。1990年,第三次贏得大選、聲望如日中天的撒切爾夫人在保守黨內(nèi)遭到前國防大臣邁克爾·赫塞爾廷的挑戰(zhàn),黯然下臺。赫塞爾廷雖然在推翻鐵娘子的事情上立了頭功,但并沒有能當上保守黨領袖,最終坐在首相位子上的是約翰·梅杰。約翰遜過分不羈和出位的行為,阻斷了他的首相夢,這也算是英國體制在社交媒體時代的一種自我保護。
現(xiàn)在,與英國首相失之交臂的約翰遜出任了英國的外交大臣,但因為之前的大嘴巴,他得罪了不少人,包括美國總統(tǒng)貝拉克·奧巴馬、美國民主黨總統(tǒng)競選人希拉里·克林頓和土耳其總統(tǒng)雷杰普·塔伊普·埃爾多安等等。英國媒體預測,這位新外交大臣今后出訪估計將遭遇不少尷尬。但這對約翰遜會是問題嗎?
關于未來,不到最后一秒,或許連約翰遜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是結(jié)局。
(綜合摘編自《環(huán)球人物》《南方人物周刊》《時代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