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丹
四年前,寫完《北京折疊》后,郝景芳“幾乎沒有一刻掛念它的死活”;四年后,《北京折疊》獲得2016年雨果獎最佳短中篇小說獎,郝景芳說:“我個人不希望我的小說成真,我真誠地希望未來會更加光明?!?/p>
“清華大學物理系本科畢業(yè),在清華大學經(jīng)管學院拿到了博士學位,2013年開始在中國發(fā)展研究基金會工作,2006年開始,寫一些科幻小說,后來又寫一些現(xiàn)實主義短篇小說,然后最近新出的這本《生于一九八四》是一個現(xiàn)實主義長篇小說,我的簡歷大概就是這些。” 在《生于一九八四》的發(fā)布會上,郝景芳如此介紹自己。
因為《北京折疊》,她開始被稱為“科幻作家”,但她卻盡可能地避免談及《北京折疊》和雨果獎。
事實上,傳說中的郝景芳遠比她的自我介紹“神奇”得多。
在知乎上有一個聲稱是郝景芳的同學的回憶很有意思:“這姑娘是當年隔壁班的學神,新概念作文她拿的名次貌似是夠北大中文系免考的,然后她竟然考了清華物理系,我當時還覺得這種學神是不是若干年后出現(xiàn)在科研大牛名單里,結(jié)果就看到她入圍雨果獎提名,真是智商碾壓無時無刻不在?!币粋€郝景芳的鄰居也跟著吐槽說,從小就活在這個“別人家的孩子”的陰影里。
郝景芳說之前有個關(guān)于她的報道是“郝景芳超越《三體2》入圍雨果獎”,還有一篇在社交網(wǎng)絡中刷屏的帖子——《白天是清華金融女,晚上是宇宙學女神》,針對一些傳聞,郝景芳笑著回應:“我在國務院很小的一個研究機構(gòu)工作,給政府寫一些報告。我沒有見過習大大。有人傳我給李克強總理寫信,這個事情已經(jīng)被越傳越遠。是不是我接下來身份地位就到了隨便進出中南海?”
而她真實的成長經(jīng)歷,則伴隨著延綿不斷的焦慮。
劉慈欣一直不吝于表達他對郝景芳的欣賞,甚至曾把郝景芳的風格與科幻大師雷·布萊德伯利相比較。稱“她把我們常見的科幻題材灑上了一層很詩意的陽光”
高中時,郝景芳就癡迷物理。海森堡、玻爾等人關(guān)于量子力學的普及版闡釋,震撼了她的世界觀;而薛定諤的《吠檀多哲學與現(xiàn)代科學思想》,更讓她嘆為觀止。“高三的時候我看科學和哲學,看愛因斯坦寫的散文集,以及薛定諤寫的宇宙真實性和個人自我意識的關(guān)系的文章,我感覺就像被閃電擊中了一樣。”
她曾經(jīng)堅定地想做一位杰出的物理學家。因此,她上了清華物理系,并讀到了碩士研究 生。
在清華,她發(fā)現(xiàn)大牛太多了。曾經(jīng)有一次,她鼓起勇氣找班里的大牛請教一道怎么都解不出的題,大??戳艘谎?,實事求是地說:“這道題我覺得比較簡單,就沒做,你看看講義吧。”
感到自己在天體物理學方面無法做出杰出成績后,郝景芳改讀宏觀經(jīng)濟學的博士。這個改變,使她觀察世界的角度更多元,可以從經(jīng)濟學的角度來建構(gòu)她的科幻世界,建立運行規(guī)則。
“外界冠以我的‘學霸女神這樣的東西,我是不能信的,我一旦信了,就會被營造出來的盒子囚禁,然后我會更加在意別人的感受,也就因而更加觸碰不到我的內(nèi)心。”郝景芳承認,有人關(guān)注是好事,但善于焦慮的她也會時刻提醒自己保持冷靜,“這件事并不會令我的寫作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如果有這樣的一種假象,對于我將來的寫作生涯是不利的,一個人的寫作必須是連續(xù)的?!?/p>
因此,她不太愿意別人一再提及她的《北京折疊》,更不愿意大家因此而界定她的寫作。
2002年,郝景芳榮獲全國中學生第四屆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但是她并不像新概念的大部分作家那樣關(guān)注青春與疼痛。
《星旅人》和《孤獨深處》是郝景芳此前出版的中短篇小說集?!侗本┱郫B》便收錄在《孤獨深處》中,而《生于一九八四》則是最新出版的現(xiàn)實類虛構(gòu)作品
“那時候我自己關(guān)注更大一點的問題,我關(guān)注宇宙、量子力學、人的自我意識,關(guān)注人是什么,世界的真相假象;我也特別喜歡看哲學家們寫的關(guān)于人、自我、人類意識等這一類的書。我的關(guān)注就導致我非常眼高手低,這中間巨大的差距是不可彌合的,我自己對校園愛情沒有特別大的興趣,我就想寫關(guān)于人和自我意識這樣的書?!?/p>
過高的志向令她一開始根本沒法落筆,“我最開始根本就沒法兒寫,其實愛因斯坦寫文章的那種舉重若輕是建立在大量的人生經(jīng)驗上,他對于某一個問題有著幾十年的思考。而我過于強求,一上來就想寫大命題,人不能假裝自己懂而去談論一些東西,所以我后來就從一些比較輕巧的、小的東西開始寫,科幻里面假想一些東西,可能都不像文學,但是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探索,后來慢慢加上生活中的所思所感,這樣就不是談論一個終極命題,而是從生活中有小的困惑出發(fā),這樣才能找到一些我確實想寫的。”
2011年,郝景芳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駐北京辦公室實習,隨IMF總裁拉加德穿梭于星級酒店、中南海、國家會議中心,研究宏大的社會性課題,見證著“制度的生產(chǎn)過程”;與此同時,她租住在北五環(huán)外的城鄉(xiāng)結(jié)合部,樓下一片棚戶區(qū),她混雜在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中,主動與出租車司機、餐館老板攀談,了解看病、上學這樣看似正常卻是很多家庭巨大困擾的命題。
她看到了在一個個巨大的數(shù)字之下,是很多人為了生存而奮力地掙扎。重重疊疊卻又天壤之別的片段和場景,在郝景芳的生活里靜默地交匯再平行,看似人盡皆知,一旦細想,便掉入絕望的漩渦。
2012年,她花了三天時間完成了《北京折疊》。她想要表達她感受到的“不平等”。于是,在《北京折疊》中,她建立了一個制度,把“不平等”推向了一個極致。
《北京折疊》沒有宏偉的科幻,唯一的科幻核心是:日漸擁擠的未來北京,晝夜之間空間翻折,因出身和階級劃分的三個空間的人們一起分攤每個四十八小時,輪流蘇醒,交替生活?!暗谌臻g”的人們?nèi)諒鸵蝗赵诤推降慕^望中度過近乎無意義的一生。主角是個五十多歲的老頭老刀,為了孩子學費去干類似走私的行當。雖沒有生離死別,但小說的殘酷之處在于,“第三空間”的底層民眾甚至不具有被剝削的價值,他們存在的意義原本可被“第一空間”發(fā)達的機器人替代,只是“第一空間”的決策者們?yōu)榱俗屗麄儭吧妗毕聛?,便將他們安置在流水線上扮演著“垃圾工”,無知無覺走過一生,而他們的一生被徹底擋在了“第一空間”的通脹之外。
郝景芳并沒對這部作品報以獲獎的期盼。在她看來,一部小說寫完后,它就是脫離了作者的存在,“它的命運與我無關(guān),幾乎沒有一刻掛念它的死活?!敝钡剿@了獎,郝景芳的感覺是:像是得知了某個在遠方的游子的近況——原來你最近過得還不錯。
在得知入圍雨果獎后,她也只是在微博簡單回應:“能入選雨果獎很驚喜。當初小說只發(fā)在一個新創(chuàng)的電子雜志上,沒想到會有這樣的結(jié)果。再次感謝宇昆兄的翻譯。小說的翻譯與被接受程度緊密相關(guān)。不能和大劉的作品一同入選,心中的遺憾甚至大過了驚喜。宇昆兄在幫助華人作品推廣方面居功至偉?!?/p>
郝景芳再一次強調(diào),外在的評價并不是她內(nèi)在發(fā)展的軌跡,“對于我而言,我自己寫作方向道路,寫作計劃都沒有發(fā)生變化,這可能就是個熱潮,對我而言都一樣,我仍舊是按照我喜歡的路子來寫我喜歡的東西和我感興趣的話題。”
獲獎前一個月的那次采訪,郝景芳會盡可能地將話題拉回新書《生于一九八四》。在這部作品之前,郝景芳已經(jīng)出版了三部長篇科幻小說《流浪瑪厄斯》《回到卡戎》和《流浪蒼穹》,還有中短篇小說集《星旅人》《孤獨深處》和《去遠方》,其中,《北京折疊》便收錄在《孤獨深處》中。
不同于以往的科幻題材,《生于一九八四》是一部現(xiàn)實主義題材作品,而1984年,正是郝景芳出生的年份。
這本書以1984年為限,記錄了這之后的三十年過程中兩代人的心路歷程。書中的父親經(jīng)歷了一系列政治運動,上山下鄉(xiāng)回城之后反思自己年輕時的所為,在內(nèi)心負疚的驅(qū)使下前往世界各地,尋求精神出路。女兒自小按部就班上學讀書,生活平穩(wěn),卻在面臨人生方向選擇的時刻感覺迷茫,經(jīng)歷了精神崩潰的痛苦,最終獲得領(lǐng)悟,找到內(nèi)心的清明安寧和立志從事的事情。
作為《北京折疊》的英文譯者,劉宇昆(左)也收獲了一座雨果獎杯(《不存在日報》王編糖匪/攝)
郝景芳說《生于一九八四》緣起于她在清華讀書時的焦慮:“一方面焦慮自己和其他人的比較,覺得自己很多地方不如別人,希望能夠跳出這樣的挫敗感和這種評價體系;另一方面我想找到自己可以依靠的東西,但是我總覺得我的頭腦其實可能空空如也,腦中的東西都是別人灌輸給我的,這種感覺就讓我更加難受。然后那段時間我還會陷入其他的困惑,于是我就是不斷想要勸勸自己說,我這個人是很有價值的。”
“所以我想寫的是我自己的一些困惑、一些想法、一些焦慮的過程,實際上的緣起是一些比較抽象的概念,然后我考慮每一個想法不能是一個人坐在書房里面想,需要有一些人物和經(jīng)歷為載體,后來我腦子里就出現(xiàn)這樣一個女孩子的形象,她每一步是有哪些困惑,她自己做了怎樣的努力,怎樣解決,又有了新的困惑,慢慢的這個女孩子的形象就會越來越清楚,然后我就把她寫了下來?!焙戮胺颊f。
在讀《生于一九八四》時可以發(fā)現(xiàn)有一章是沒有標點的,全都是囈語一樣的碎碎念,她說:“這些其實就是我的一些胡思亂想的意識流,詞語想到哪里就寫到哪里,會有一些場景,然后就把場景里面涉及到的語言、詞匯寫進去。我主要想的是主人公一定有大量的信息在頭腦里碰撞?!?/p>
郝景芳稱此書為“非自傳的自傳體”小說。她說:“如果說這個我和主人公有什么經(jīng)歷上的相似的話,我覺得就是我在寫一種焦慮的心情,所以它其實是相當于一個內(nèi)在的自傳?!?/p>
至于未來的寫作方向,郝景芳還會延續(xù)自己的習慣——假想一個世界,然后去推理,她一定要把邏輯推通了,再往下寫?!拔易约罕容^熱衷于寫社會制度,我喜歡假想一個不存在的國家,類似于《鏡花緣》的。我以后還會寫別的制度,可能跟我們的現(xiàn)實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和現(xiàn)實有著千絲萬縷的映照和聯(lián)系?!?/p>
在這次采訪結(jié)束的一個月后,郝景芳的《北京折疊》擊敗斯蒂芬·金的《訃告》,獲得了2016年雨果獎最佳短中篇小說獎。
發(fā)表獲獎感言時,她說:“實際上,剛才我還在考慮自己去‘雨果獎落選者派對上的樣子。獲獎者派對,落選者派對,我都不知道自己更期待哪一個。科幻作家很喜歡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考慮到,不管好壞,是幸運還是不幸。在《北京折疊》這部小說中,我提出了未來的一種可能性,面對著自動化、技術(shù)進步、失業(yè)、經(jīng)濟停滯等各方面的問題。同時,我也提出了一種解決方案,有一些黑暗,顯然并非最好的結(jié)果,但也并非最壞的:人們沒有活活餓死,年輕人沒有被大批送上戰(zhàn)場,就像現(xiàn)實中經(jīng)常發(fā)生的那樣。我個人不希望我的小說成真,我真誠地希望未來會更加光明?!?/p>
這不禁令人想起《北京折疊》獲得中國科幻坐標獎后,她寫獲獎感言時的情形,那時的她正在計算著明年財政收入預測,這是給全國人大的項目報告,忙得沒有時間吃飯、喝水??粗巴?,天已經(jīng)黑了下來,郝景芳突然有一種因為荒誕感而引起的傷感:“無論我怎么書寫這個世界的荒誕,我還是在這個世界中貌似嚴肅地活著,并為此忙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