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祖麗
水仙帶來涼的愁
水仙花總是和過年聯(lián)系在一起的。往前倒敘,幼時,臘月里,母親到鎮(zhèn)上置辦些年貨,帶回一塊圓形根莖,說是水仙花。肥白剔透,像長過了頭的大蒜。
白日里,水仙花放在廚房外的窗臺上曬太陽。晚上,再端回廚房桌上。廚房里生著煤球爐子,暖和。沒幾日,根莖上抽出翡翠般的綠葉。再過幾日,葉子長到筷子那么高,盈盈的一小簇,就有了亭亭之姿。
那些年,母親很是辛苦勞碌。父親上班,我們姐妹幾個也是上班的上班上學的上學。田里的農活,家里的家務活,都落在母親身上。但是這并不耽誤母親熱愛花花草草,她是俗語里有雙“仙手”的人,什么花到她手里都養(yǎng)得活開得好。就像母親的小名“巧云”。七月的巧云啊?;蛟S,母親的性格里注定有藍天和白云的色彩。
我把水仙花當作寒假觀察課,照顧了幾天。目睹葉叢中漸漸抽出筆挺硬直的花莖,頂端緊緊覆蓋著白色的薄膜,摸上去硬硬的,像懷揣著不可告人的秘密。母親說,要開花了。我愈加勤勉地每日換水、曬太陽、查看。三五天后,薄膜裂了條縫,探出嫩生生的白色花瓣。就那么一小瓣,散發(fā)滿室幽香。
隆冬飄雪,玻璃窗上結著美麗的冰花。一家人圍坐花下,吃著山芋稀飯,爐子上坐著一鍋水,咕嚕咕嚕地響著。我的水仙花香里,于是帶著暖暖的煙火氣。
一朵花開,很快呼朋引伴,開成一片。水仙花分兩層,外層六片潔白花瓣,完全打開時平展如細白瓷盤。內層的金色花瓣,小很多,緊緊聚攏成圓形,如精巧酒杯?;ㄇo自然下垂,楚楚動人,襯著碧綠繁茂的葉子,徒生顧影自憐之意。
祖母看著歡喜,取了父親寫春聯(lián)的零頭紅紙,剪成細細的條狀,套在水仙花莖上,碗底的飯黏子沾一下,水仙花就像戴了一只只珠紅戒指。祖母說,要過年了,喜慶些。
物質匱乏的年代,過年愈顯隆重和盛大。臨近春節(jié),母親總是格外忙碌。里里外外要收拾打掃,所有的棉被要拆洗,在太陽地里晾曬,再縫制起來。準備各種吃食,新殺的豬肉要腌制,肉圓、藕夾子和十香菜(海帶絲、胡蘿卜絲、肉絲等十樣食材搭配燴制而成)等都要準備起來。祖母坐在天井里揀選黃豆、瓜子、花生,清洗明亮鮮艷的胡蘿卜。母親手巧會縫紉,除了要準備一家老小的新衣新鞋,還要幫著七鄰八舍的做衣服。經常半夜里,模模糊糊看見母親在燈下納鞋底,或者聽到嗒嗒嗒嗒的縫紉機響,不知道她什么時候睡覺的。
早晨醒來,閉著眼睛賴在被窩里。聽到外面各種聲音,廚房的門開了又關,關了又開,木桶上上下下碰撞著井壁,碗盤輕觸的交響,灶臺上有柴火的噼啪聲,門外雞鴨鵝的吵鬧聲。母親的腳步聲總是又快又疾,父親的腳步聲重而沉穩(wěn)。桌子上的水仙花散發(fā)著悠悠清香,一切又都天長地久似的。心里靜靜的,有細細的甜蜜和哀愁。
快起來吃早飯,太陽多高了。母親推開房門,又說,這水仙香的。
關了一夜門,香味特別濃,簡直沖鼻子。
有過一回,水仙花放在外面凍了一夜,早晨發(fā)現,已經結成冰。根莖連盆凍起來,成了白石頭,葉子凍成一簇簇的綠石條,花蕊上也結著冰。母親把花盆放到煤球爐邊,冰倒是慢慢地化了,但是葉子軟軟的,顏色也暗下來,顯得憔悴不堪。母親不讓再端進端出,就放在溫暖的廚房里,三五天后,綠葉抖擻,又生機勃勃的了。
過完春節(jié),又開了一茬花,才慢慢謝了。
花謝葉枯后的球莖拖著纏繞的白色根須,被母親珍重地埋在梔子花樹下。她說,明年冬天挖出來,一樣開花的。
發(fā)際間的木槿
翠湖園的東南角上,生著四株木槿。閑閑散在河邊,錯落有致,有臨水照影之意。
第一次看到它們的時候,大概是七八年前,新植不久,樹根下堆著新翻的泥土,樹高略過人頭,不過大拇指粗細。
木槿,朝開暮落,很美麗的名字。下一次再去看它們,已是初夏,遠遠看到樹下落了一地粉的、白的、藍的花瓣,四株木槿開了三色花,枝頭密密綴滿色澤濃烈的花朵。
我撿了幾朵花放在掌心,它們果真是我童年的花。我的鄉(xiāng)人不知道它叫木槿,只是喚其“屏條花”。
小時候,鄉(xiāng)間隨處可見屏條花。家家門前一畦畦菜園,菜園子四周豎起一圈的菜園芭子,防雞鴨鵝等。春天的時候,將屏條花枝密密插于菜園子周圍,手拉手,排成排,自然成籬障,看護一畦畦的瓜菜。第二年,只需按時修剪,去其旁枝逸葉,不使它長太高太茂。屏條花開的時候,也是很熱鬧的,白的不大好看,是那種灰撲撲的,像捂在手心里的飯團子,故又叫白飯花。粉的,艷若杜鵑,倒也有幾分嫵媚。藍的,亮烈似火焰,似乎吸進鋼筆管里,就可以寫出字來的。
屏條花朝開暮落,花期短暫,但是這邊落,那邊開,亦是生生不息。上學下學都要路過小嬸子家的菜園,我們踩著一地落花,沒心沒肺地走過,也沒人將它當作是花。
直到有一天,看到它被俏俏正正地別在人家黑發(fā)間。
記得是個落雨的黃昏,王大媽隔著廚房窗子招呼母親,神秘地說,黃雀鵮(俗語讀“刊”音,謂之“銜”)牌的王先生來了。母親摘了圍裙就往王大媽家去了。
我也腳前腳后跟了去,王大媽的堂屋里已經圍了一圈人,廊沿上一把破舊的黃油傘在滴水,我擠到母親身邊,看到白頭發(fā)白胡子的王老先生坐在長條凳上,腳下放著他那只神秘的鳥籠。一只小鳥正在籠內上下跳躍,一身金黃色間以翠綠色條紋的羽翼,漂亮極了,一點也不怕人,眼睛滴溜溜轉著,比它的主人可要精神多了。
老先生怎么有陣子沒來了?有人問。
病了些天,老了,不中用了。
這小姑娘哪來的?
無父無母的孤兒,不會說話,胎里帶的,我先領在身邊,哪天我走了,也不知道誰家能收留她。老先生嘆了口氣。
王老先生身后探出只黑腦袋來,烏溜溜的鳥兒一樣的黑眼珠,緊緊攥著老先生的黑布褂子。穿著件白底粉花的罩衫,烏黑的頭發(fā)上別著朵胭脂紅的花,我看了看,是屏條花,花朵上還鮮亮地沁著雨水。endprint
眾人都嘆息著,看上去多好看的一個小姑娘。母親拉著啞女的手,塞了塊糖給她,又塞了塊給我,囑我?guī)ネ妗?/p>
外面下著雨,我們就呆呆坐在天井的門檻上看落雨,看天漸漸黑下來。
屏條花也能戴?我忘了她聽不見。
她眼睛骨碌碌看著我,笑了。
母親說,王先生的黃雀鵮牌算命很準的,一般的黃雀能兩次鵮出同一張牌來,王先生的雀子能三次四次鵮出同一張。
王先生問了母親生辰八字,輕輕拍拍黃雀的腦袋,黃雀低了頭在面前攤開的一堆牌里,啄來啄去,鵮了一張,丟在主人手心,那張牌上,是只豬低頭在槽里吃食。王先生批說,此乃上上簽,一生不愁吃不愁穿的。母親屬豬。
黃雀鵮牌的鄉(xiāng)間把戲,已經看不到了,啞女叫什么名字我也沒問,只是隱約記得她發(fā)際的紅色屏條花,帶著幾滴雨水,開在發(fā)際。
蘭花清夢
蘭花開時,總是令人喜悅。即使素日不開花,也是好看的,端坐在陽臺胡桃木花架上,映著落地玻璃門,帶來一室動人幽綠。
對蘭花最初的印象,來自小時候掛在堂屋兩壁的梅蘭竹菊條屏??锤赣H替人家寫春聯(lián),也常愛寫一句,“竹報平安,蘭蘊幽芳”。雖然看不懂,也知道必定是好意。
后來,外面大爺寫信回家,經常提起蘭花。
大爺就是大伯父,蓮花村人稱大伯父、大伯母為大爺、大媽。
大爺信上說,新養(yǎng)了一盆蘭花。
祖母笑著問父親,什么蘭花,老三見過沒有?
父親含糊地應著,就是堂屋板壁上掛的條屏里,細長綠葉子的。
蓮花村到處都是梅花、菊花和翠竹,倒唯獨沒見有人種過蘭花,條屏中的蘭花只是疏淡的幾筆水墨,祖母說,跟吉祥草一模一樣啊。
我問祖母,大爺為什么不回家啊?
太遠了,不方便,要轉三四趟車。祖母嘆息。
堂屋板壁上掛著大爺大媽放大的半身照,放在鏡框正中。倆人肩并肩,都穿的軍裝,男的濃眉大眼,女的圓臉長辮子,都生得很好看。所有看到的人都說,以為是《大眾電影》上剪下來的演員照。
大爺十七歲就當了兵,因為通曉詩書,在部隊里學了醫(yī)。參加抗美援朝時,車行曠野,暴露了目標,被敵機盯上了,無處可躲。大爺和一個戰(zhàn)友因為靠著車門,危急之中滾下了車。戰(zhàn)友摔斷了一條腿,大爺磕掉了兩顆門牙?;仡^看時,身后一片火光,車上人全犧牲了。
下一封信里,大爺說,蘭花開了,像翩翩飛著的蝴蝶,黃底灑黑點,那個香啊。
我使勁想象一朵長得像蝴蝶的蘭花,很香很香的蝴蝶。
等我讀書識了字,還是識不得大爺的信。大爺的字是個典型的外科醫(yī)生的字,龍飛鳳舞,也像蘭花,細長清瘦里透著一紙清芬。
有一回,大媽寫信來,說大爺愛蘭成癖,家里全是蘭花,很費了些錢。還說,大爺有個戰(zhàn)友新買的蘭花花了兩千多塊錢。
我們聽了信,驚得面面相覷。那時候父親的工資才幾十塊錢。兩千多塊,真是個大數字。
那之后的許多天里,我的夢里全是蘭花,像飛來飛去的蝴蝶。
祖母過世那一年,大爺大媽回來了。大爺一個人在祖母的床頭坐了很久,出來時跟父親說,老三,媽的褲腰帶我留著做個念想。第二天,莊上人都知道了,老大千里迢迢回來什么都不要,只要了母親的一條褲腰帶。
我卻覺得欣然,這符合我對大爺一貫以來的想象。祖母的褲腰帶是一根長長寬寬的藍布條,用舊洗舊了,變得柔軟發(fā)白。
等我到江南讀書,大爺開始給我寫信,信封上是遒勁有力而又端莊好看的鋼筆字??偸前选胞悺弊謱懗伞胞悺?。我第一次知道自己俗氣的名字里還有另外的解釋和來歷,旅行,以及美麗的一對鹿角。他在每封信里跟我談他的蘭花,新培的品種,開花了,或者生蟲害竟死了幾盆。
有一年寒假沒有回家,去了大爺家過年,那是我第一次看到蘭花。光線昏暗的兩居室里,除了鍋碗瓢盆,最多的就是蘭花了,茶幾上,電視柜上,書桌上,陽臺上,長長的綠葉子,靜謐悠遠,襯得一屋子敝舊的家具熠熠生輝。
再也沒有想到,多少年以后,再來到他的城市,是因為他永遠地走了。依舊是那個光線昏暗的兩居室,居然一盆蘭花也沒有,家里最多的是鍋碗瓢盆。
書桌的臺板下,壓著兩張紙,工整的毛筆小楷錄的是五言詩,一首似乎是大爺寫的,一首錄的是李白的《詠蘭詩》。
我掀開玻璃臺板抽出來看了看,預備留著做個紀念,又想著要征得大媽或是堂姐堂哥同意。我把紙條又壓回臺板下面,屋子里亂糟糟的都是人,我寂寞地掉下淚來。
后來也沒拿,不知道是忘了還是因為別的。
但是有些東西一直忘不掉,比如蘭花。亦在心里對蘭花一直懷有愛慕和敬重。
巴根草,綠茵茵
寫草木散文的作家中,喜歡汪曾琪。一草一木,在他筆下,都有表情,有氣韻。而且,他是高郵人,高郵跟金湖是近鄰,語言有許多相同之處。讀他文章中的俚語和方言,宛如有魔力的神來之筆,很輕易地帶我回到溫暖的鄉(xiāng)間童年。
小時候,我們也把芡實呼作“雞頭米”,把知了呼作“都溜”,我的祖母尤愛贊嘆,“梔子花,碰鼻子香”。甚至,他在散文《花園》和《夏天》里寫過兩回的關于巴根草的童謠,我們也念過。仿佛可以看見,扎羊角辮穿花罩衣的一個我,伏在祖母膝上,聽她一字一句教我,“巴根草,綠茵茵,唱個唱,把狗聽?!?我聽見自己問,小狗是誰???祖母說,小狗是你啊。
巴根草是小時候常見的野草,貼地生根,橫七豎八的。早春,越冬的麥苗還未返青,它就已然綠意盈盈。到了夏天,田間地頭蔓延得到處都是。我們挑不到豬菜的時候,就會鏟它們充數。小鍬鏟過的草根冒著綠色的汁液,空氣中留下短短一縷清新甜香。沒過幾天,那些斷根處,就會重新長出更為茂盛的莖葉。
先生寫草木,寫巴根草,一點不土,反而極雅致,極娟秀。讀他的散文,像聽一個鄰家老伯談天說古。他的許多看似口語話和大白話的地方,卻自有境界和深意。似乎,又得了明清小品文的清雅,素樸中流露著灑脫的名士氣。這種道理如做菜,高明的廚師不是用山珍海味攻陷你的味蕾,而是一飯一蔬。家常一道青菜豆腐,也能做出“人間至味是清歡”的驚喜。
讀很多遍他的《花園》《夏天》《人間草木》《葡萄月令》等名篇,想學他文章中那種氣度。讀得多了,有的地方都會背了,比如:
“想起繡球花,必連帶想起一雙白緞子繡花的小拖鞋,這是一個小姑姑房中東西?!?/p>
“香櫞花蒂的黃色仿佛有點憂郁,別的花是飄下,香櫞花是掉下的?!?/p>
這篇《花園》,字字珠璣。散淡清明的行文里,帶著沉郁的調子。大約回憶總是門楣上對聯(lián)紙漸漸褪卻后的舊紅,有著愉快的惆悵。
先生的小說亦散發(fā)草木氣息。他承啟和深化了小說的散文化風格。他說,“散文化小說作者只是畫一朵兩朵玫瑰花,不想把一堆玫瑰花,放進蒸鍋,提出玫瑰香精。人像要求神似,輕輕幾筆,神氣全足。《世說新語》,堪稱范本?!?/p>
1980年,先生六十歲那年,創(chuàng)作了小說《受戒》?!妒芙洹?,一方面是受恩師沈從文的影響,創(chuàng)作出的另一部屬于高郵的《邊城》,另一方面也可以說是散文化小說的范本。故事很簡單,說的是荸薺庵的小和尚明海和鄰家女孩小英子,從青梅竹馬到純美相戀的故事。清清淡淡的白描手法,水墨畫一樣,畫出了水鄉(xiāng)的田園風光,畫出了里下河地區(qū)的民俗人情。
先生說過,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平復過于哀傷的人心,給人快樂。在我心里,《人間草木》一直有治愈作用,如濁世中的一線清流。每次翻開,都會微笑著回到念童謠的年紀。
巴根草,綠茵茵,唱個唱,把狗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