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玥+茶峒
南京雨花臺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人最集中的殉難地,在雨花臺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
雨花臺,早已從一處地名衍生成了一個精神圖騰。在那個年代,“雨花臺”暗藏的意義就是“赴死”,進而也成為了革命者信仰堅定與否的終極檢驗場所。他們的事跡流傳至今,信仰的力量,也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包括雨花臺在內(nèi),南京有近150處革命遺址和海量紅色史料資源。這些文化資源,都構(gòu)成了這座城市寶貴的精神財富。
他們的名字鑄成精神豐碑
“國不可以不救。他人不去救,則唯靠我自己;他人不能救,則唯靠我自己;他人不下真心救,則唯靠我自己……”這是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青年運動領(lǐng)導人惲代英的堅守。
“人生自古誰無死,況復男兒失意時。多少頭顱多少血,續(xù)成民主自由詩。”這是堅持地下工作為黨搜集情報的謝士炎的追求。
“革命是我第一生命,我決不退社!”這是年僅19歲就獻出生命的郭鳳韶的吶喊。
“死是沒有什么可怕的,我自從入獄的那天起,就準備隨時犧牲。如果我死了,只有兩件事感到遺憾:一件是再不能革命;還有一件是我只活了十九年,還沒有戀愛過?!边@是常常以“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來激勵自己的曹順標的心聲。
他們犧牲時平均年齡還不到30歲。
雨花英烈大多出身富家,受過良好的高等教育,到底是什么樣的力量讓衣食無憂的他們情愿慷慨赴死?唯一的答案就是,堅定的共產(chǎn)主義理想和信念。
時任中共吳縣縣委書記的朱杏南,家境富足,有田產(chǎn)200多畝,還跟朋友合資興辦酒坊,為了籌集革命活動經(jīng)費,他舍得變賣家產(chǎn),為了營救被捕的同志,還動員妻子賣掉了金銀首飾;任天石曾是醫(yī)生,收入豐厚,但卻棄醫(yī)從戎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他說,“做個醫(yī)生,只能救命;若要救民,必須救國?!?/p>
“‘雨花英烈精神與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一樣,是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基礎(chǔ),蘊含著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國革命的歷史實踐?!敝醒胛墨I研究室副主任陳晉說。
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程中,雨花英烈精神是中國共產(chǎn)黨一脈相傳的精神譜系中的重要坐標。
如今,硝煙散去,但他們的故事和精神仍深刻在歷史的豐碑上。
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調(diào)研期間指出:“在雨花臺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他們的事跡展示了共產(chǎn)黨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為民犧牲的大無畏精神”,并強調(diào)“用好用活豐富的黨史資源,使之成為激勵人民不斷開拓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
“無一字無出處”觸動心靈深處
有諜戰(zhàn)、對峙、諷刺、更飽含理想信念的話劇《雨花臺》,便是以惲代英、冷少農(nóng)、郭鳳韶、曹順標等在雨花臺就義的烈士故事為原型進行的創(chuàng)作。
2015年9月開始,這部劇陸續(xù)在全國各大高校上演。劇本里,以1927年國共內(nèi)戰(zhàn)開始至1949年南京解放期間為時代背景,南京雨花臺附近的一座監(jiān)獄為故事地點,以三個審訊室為場景,將惲代英、冷少農(nóng)、施滉等在不同年代、卻同樣犧牲在雨花臺的烈士們的事跡濃縮在一個為保護潛伏戰(zhàn)友、送出重要軍事情報而爭相赴死的驚險故事之中。兩個小時不到的劇目,濃縮了十多個雨花英烈的人生故事。
這部戲的最大亮點是,無一字無出處??雌饋硎且徊恐餍傻淖髌罚_詞并不“高大上”和“喊口號”。大部分臺詞就是把真實史料——烈士寫的信、家書、口供,原本搬到了這部戲里,全然的那個年代的口氣。虛構(gòu)的只是結(jié)構(gòu),編劇將幾個不同時空的故事,通過一條主線揉在了一起,但每一個事件、人物都是真實的。送反圍剿的情報、在監(jiān)獄里策反獄卒,所有的故事都真實存在。
為了寫劇本,編劇高城翻了幾十萬字的檔案。對他來說,創(chuàng)作的過程,就是一次和英烈們心靈對話的過程。寫完劇本后,他在心里默念:“真希望你們能回來看看,這樣到底行不行。”
4月4日到23日的北京巡演,《雨花臺》原本計劃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演出8場,因在北大首演反響熱烈,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專門要求加演兩場。10場演出觀眾達1.3萬人次。
惲代英的侄子惲希良在北大觀看了《雨花臺》首演,這位87歲高齡的老人感慨,“真是一次勇敢、大膽的嘗試……這部戲把烈士的真實經(jīng)歷進行了藝術(shù)加工,很有創(chuàng)意。堅持理想、不怕犧牲、為革命獻身的精神體現(xiàn)得很充分,也很感動人。”
在清華大學看完演出后,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話劇研究所所長劉彥君不吝贊美,“這部劇藝術(shù)呈現(xiàn)方式很新穎,人物關(guān)系和懸念的設計很能抓住觀眾的心,而且不是說教性的,讓觀眾能夠坐得住,進而進入戲劇人物的內(nèi)心?!?/p>
相隔一世的年輕人也被這份真實打動了。北大百周年紀念講堂,幾次謝幕,幕一合上,觀眾就嘩啦嘩啦鼓掌,演員們只好再返場,直到廣播里傳出提醒觀眾退場的聲音:“今天的演出已經(jīng)全部結(jié)束,請大家有序退場……”
劇組還參加了北大、清華清明公祭,組織了到演學校的劇本誦讀會、學生演員招募培訓、同臺共演等一系列活動,讓高校學子們從觀看者變成參與者,飾演了一位無名烈士的大二學生說,“戴上手銬腳鐐那一刻,我真的感受到了烈士當年慨然赴死的決絕心情,一直到謝幕時,心情依然很沉重。大幕落下,我們脫下戲服還是大學生,可以繼續(xù)過自己的幸福生活,而當年雨花英烈們的謝幕就是生命的終結(jié),他們是用自己的生命來為后人換取一個美好的明天?!?/p>
話劇《雨花臺》在北京巡演大受好評,高城終于放下了忐忑的心,“烈士們的故事比劇中更動人心魄,觀眾的認可說明真實的力量有多么強大。”
只有真正對話到烈士們的靈魂層面,才能演繹出這種震撼。
惲代英的飾演者崔鐘這么理解那個年代共產(chǎn)黨員的信仰:“我就是追求我的信仰,讓全天下老百姓都過上好日子。他們的這種堅守,哪怕赴死都無所謂?!边@種堅守讓他反思,“理想是什么?換了現(xiàn)在,讓我去赴死,不可能,但是我把大事化小,化到我自己身上,我能做到的就是愛崗敬業(yè)。把本職工作做好,踏踏實實,每一個人都能夠嚴格要求自己,這就是一種愛國。”
從演員到觀眾的共鳴,讓《雨花臺》成為了當代人對話雨花英烈的文化通道之一。
讀書寫作傳遞信仰力量
“紅色題材書籍的作用,其實是引領(lǐng),而不僅僅是教育?!?南京出版社副總編輯樊立文說。
南京出版?zhèn)髅郊瘓F·南京出版社作為英烈殉難地的城市出版社,將“雨花英烈精神”作為出版工作的重點?!坝昊ㄓ⒘摇毕盗械膮矔?,已經(jīng)發(fā)行了5種14冊。
2013年9月出版的《戰(zhàn)斗在敵人心臟里的南京紅色特工》,精選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曾經(jīng)生活、戰(zhàn)斗并犧牲在南京的錢壯飛等四位革命烈士的生平事跡,以圖文并茂、通俗易懂的表現(xiàn)形式,刻畫了他們深入虎穴、機智勇敢的英勇形象;2015年6月出版的《信仰的力量——雨花先烈事跡選編》,則介紹了部分雨花英烈的英勇事跡和偉大精神并選編了10位烈士的書信、詩文等,中國共產(chǎn)黨人和先進分子信仰至上、對黨忠誠、舍生為民、勇于擔當?shù)木褴S然紙上。
南京出版社副總編輯樊立文介紹,“雨花英烈”系列圖書的出版,不僅尊重了史實,為了更貼合年輕人的閱讀習慣,在可讀性上也做了很多的研究和實踐,增加了連環(huán)畫、漫畫的表現(xiàn)形式。比如全套5冊的“雨花英烈畫傳”叢書,就是以四格漫畫形式再現(xiàn)了雨花英烈的英勇事跡。
在傳統(tǒng)的圖書出版之外,南京出版社還設計制作了“雨花英烈精神”的周邊文創(chuàng)產(chǎn)品,如創(chuàng)意筆記本、紅色文化手繪地圖、明信片等,計劃進入景點和書吧,將精神和信仰層面的追求,以觸手可得的方式進行呈現(xiàn)。
與此同時,在南京的各大中小學校園里,也正在進行著一場以雨花英烈精神為主題的書信創(chuàng)作活動。
4月21日的第十二屆江蘇讀書節(jié)暨第二十一屆南京讀書節(jié),開幕式落地南京雨花臺烈士陵園。讀書節(jié)的主題就是,閱讀英烈故事,弘揚雨花英烈精神。在年初“家·信”書信創(chuàng)作活動中評選出的一些優(yōu)秀學生書信原創(chuàng)作品,由學生作者在雨花臺烈士紀念碑下大聲誦讀。
《不為人知的家族史》便是被誦讀出來的一篇。作者是南京實驗國際學校小學一部的明星羽。外婆給她講了一段太外公的故事,明星羽悉數(shù)記在了心里,并寫成了一篇家書。她的太外公叫吳學義,曾先后擔任南京中央大學、武漢大學的法學教授。1946年,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在東京審判日本戰(zhàn)犯,以梅汝璈為首的中國法官,用自己的行動捍衛(wèi)了中華民族的尊嚴,而吳學義便是中國代表團的顧問之一。通過這封家書的寫作,明星羽與太外公完成了一場跨越時空的交流,更讓她明確了自己未來的努力方向,“以太外公為榜樣,做一個在家族上和社會上有用的人才。”
正如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黃莉新所說,在新時期,“雨花英烈精神”代表一種信念、一種思想、一種意志,呈現(xiàn)的是精彩故事,推動的是整個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