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金息
“你也覺得奇我也覺得怪,大苗山的石頭千姿百態(tài),心靈手巧的苗山人,在石頭上建起小山寨;云在這里散步, 霧在這里徘徊,云霧繚繞的苗山寨喲,你訴說著過去也召喚著未來……”歌曲優(yōu)美的旋律,讓我對石頭上的苗寨人家魂牽夢繞。
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的元寶山脈深處,有個奇特的苗族小山寨——安太鄉(xiāng)小桑村青山寨。地處華南第三高峰——海拔2086 米的元寶山西麓,村子的平均海拔在600 米以上,是典型的桂西北高寒山區(qū)。青山寨不大,只有100 多戶人家,依山傍水,巨石林立, 村民們依山就勢在裸露的花崗巖石上蓋起了吊腳樓,風(fēng)情濃郁,別具一格, 成為大苗山里獨特的風(fēng)景,被譽為獨一無二的“石上人家”。
石頭上的苗寨人家
從融水縣城去青山寨的道路順著山勢曲折迂回,貝江兩岸風(fēng)光旖旎,青山聳峙,江水蜿蜒,云霧繚繞。一座座苗寨吊腳樓星羅棋布地散落在山坡上,高低層疊,錯落有致,在清晨的薄霧中若隱若現(xiàn),充滿詩情,寫滿畫意。淳樸、勤勞的苗山人,在這片繁衍生息的土地上躬耕勞作,村莊炊煙裊裊, 田野牧歌嘹亮,為苗山的早晨增添了蓬勃生機。每年“放排”季節(jié),把大批砍伐的竹子和木材,一根根地捆扎在一起,扎成竹排或木排,沿貝江順流而下,一串串,一排排,隨波逐流, 氣勢磅礴,篙師的勇敢和智慧令人驚嘆不已!
田間勞作
青山寨里古樸的吊腳樓、光滑的石板路、古老的風(fēng)雨橋,還有蘆笙坪、斗馬場、景觀樓及苗寨民居都保留著苗族原生態(tài)的建筑風(fēng)格。村外山泉潺潺,竹林蔥郁,古樹成蔭。
相傳,當(dāng)年青山寨的先輩們以打獵為生,遷徙至此時,因為四周環(huán)境潮濕, 毒蟲出沒,出于安全考慮,村民們將房子建在了光滑的大石頭上。誰曾想百年之后這些石頭上的房子,竟成就了一道絕妙的景觀!當(dāng)我們走在古老的吊腳樓里,憑欄遠(yuǎn)眺,觸摸著印記斑駁的壁板,仿佛能感受到青山寨悠遠(yuǎn)的歷史。
挑著竹飯簍的苗族婦女
坐落在巨石山林間的青山寨依山而建,一座座吊腳木樓修筑在高低不平的巖石上,木樓的4 個角僅靠4 根木頭柱子和巖石相接,看似岌岌可危, 但卻扎實牢固。建在石頭上的苗族吊腳樓屬于傳統(tǒng)的干欄式建筑,木質(zhì)卯榫結(jié)構(gòu),不用一釘一鉚,相互插接并以楔緊固而成。他們建造房屋不用設(shè)計圖紙, 不需要地基支撐,利用長短不一的木頭巧妙地尋找平衡點和支撐點,與地面相接,用十幾根杉木柱子支起一片小天地。村民們祖祖輩輩在這里起居生活,房屋經(jīng)久耐用,寨子里大多數(shù)木樓都有上百年的歷史,至今完好無損。因山區(qū)多霧潮濕,門前屋后多有鼠蟲蛇蟻出沒,所以吊腳樓的底層架為空心結(jié)構(gòu),一般不住人,主要用于存放柴草、農(nóng)具等雜物。
苗寨吊腳樓的柱子、梁架、墻壁、地板等構(gòu)件全部采用杉木材料,屋檐、柱子端和前門上方沿用古老的傳統(tǒng)制作手法,或雕龍畫鳳、或雕刻葫蘆及花、鳥、蟲、魚等圖案。
“九山半水半分田”。青山苗寨山多田少,每年只種一季水稻,這里種植的糧食以糯米為主。苗民每天喝的是糯米酒,吃的是糯米飯。因為糯米飯“耐餓”,便于遠(yuǎn)出下地干活;糯米飯“耐放”,能久放而不易變餿;糯米飯營養(yǎng)更豐富,在苗寨,人們喜歡把養(yǎng)得胖乎乎的小孩戲稱為“糯米崽”。每當(dāng)收割糯谷的季節(jié),苗家人習(xí)慣將糯谷捆扎成把,一扎扎、一把把的糯谷晾曬在木樓的護(hù)欄或河邊的石頭上。金燦燦的稻谷點綴著金秋的苗寨,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撲面而來,如一幅恬淡迷人的山村風(fēng)情畫卷舒展在大苗山深處。
元寶山千畝杜鵑花賞花節(jié)
青山寨苗族同胞,在長期與自然相處的環(huán)境中生活,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族風(fēng)俗和生活習(xí)慣。方言稱:“苗人不懂禮,煮菜放抓米?!泵缯思以诔床嘶蛘咧鬁臅r候,喜歡放一點糯米,因為糯米香甜、柔軟而帶有粘性, 所以做的菜和湯味道鮮美,口感更好。在缺鹽少油的年代,苗民在炒菜的時候放入一些糯米,就不放油了,理由是糯米中含有米油。
苗族的飲食習(xí)俗以喜歡吃酸、好飲米酒而著稱。酸肉、酸魚、酸鴨三大“葷酸”被譽為苗家風(fēng)味美食的代表。酸肉以豬肉為原料,切成塊,用生鹽腌制兩天,使肉塊完全進(jìn)鹽味后稍稍晾干,然后用辣椒粉、糯米和甜酒糟攪拌均勻, 放入專門腌制酸肉用的木桶,桶口大、桶底小,桶底用木架撐墊,以便漏水。木架上放兩三層竹殼,竹殼上再鋪墊稻谷草桿,然后把拌好配料的豬肉一層層地壓放桶里。最后在豬肉之上再蓋上三四層竹殼,竹殼上用石頭壓上桶蓋, 盡量使之不漏風(fēng)。制作酸肉一般在初冬到立春前,入桶兩三個月后即可食用。在腌制酸肉時通常會放入一些炒香的糯米,一是能增加其香味,二是能起到保鮮的作用。
苗山燒魚
燒魚也是苗寨的特色佳肴,同時又是一項民俗活動。苗族多住在山上, 離大江大河較遠(yuǎn),吃魚很困難。于是, 他們便在自己的稻田里放養(yǎng)鯉魚,平時讓魚吃水草、小蟲,在稻禾揚花時則吃禾花(故稱禾花魚),剪禾(苗族的糯谷通常是用手鐮剪,而不用刀割) 的季節(jié),稻香魚肥。苗家人用竹筒或葫蘆裝上酒,帶上糯米飯、食鹽、辣椒、姜蔥等佐料到田間剪禾。清晨將稻田放水,中午時分水放干了,活蹦亂跳的鯉魚在禾行間擱淺。這時,苗族同胞便在田邊燒起一堆篝火,將田里鮮活的鯉魚抓上來,用樹枝將魚夾成串, 放到火上燒烤。炊煙裊裊,田垌飄香。一家老少在田埂上或蹬或坐,品魚飲酒,敘舊話新,歡聲笑語。
如果到青山苗寨小住幾天,當(dāng)一回苗民,是否也算奢侈呢?白天上山種地,下河摸魚,摘瓜澆菜,喂馬劈柴; 晚上唱山歌、吹蘆笙、喝米酒、品美食, 聽蟲曲蛙聲,任山風(fēng)吹拂,看明月松間照,觀清泉石上流,月光下的苗寨人家, 可謂美妙至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