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生
勇做“學術中國”的踐行者
○張永生
人類社會每一次重大進步,人類文明的每一次重大發(fā)展,都離不開哲學社會科學的知識變革和思想先導。習近平總書記日前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充分肯定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取得的成績和貢獻,深刻闡述了哲學社會科學的歷史地位和時代價值,為如何繁榮發(fā)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作出了戰(zhàn)略規(guī)劃,對當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fā)展路徑、需要解決的一系列重要問題作出了具體部署。這是偉大時代對偉大理論的呼喚,也是哲學社會科學重大使命的昭顯。
社會大變革時代,必將是哲學社會科學大發(fā)展時代。當代中國正在進行著前所未有的歷史變革,大量新的實踐課題需要從理論上作出回答,許多深層次的熱點難點問題需要釋疑解惑,不斷涌現(xiàn)的實踐經(jīng)驗需要理論概括和提升。這一方面給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和廣闊空間;另一方面,毫不動搖地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提煉出有學理性的新理論,概括出有規(guī)律性的新經(jīng)驗,反映時代精神、凝聚中國力量、指導新的實踐,從而使“學術中國”在世界舞臺上大放光彩,又考驗著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修為與作為。
理論來源于實踐,必須在深入實踐中汲取活力。真正的研究活動講的是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理性與激情的統(tǒng)一。一切有影響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都是時代和社會的產(chǎn)物,只有把準時代脈搏,投身社會實踐,自覺將個人的學術追求匯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潮流,將個人的科學研究融入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進程,并從中汲取源源不斷的動力和靈感,才能充分發(fā)揮學術的價值和作用;只有胸懷人民、胸懷社會、胸懷國家,才能創(chuàng)造無愧于人民、無愧于社會、無愧于時代的精品力作。否則,學術研究和服務現(xiàn)實脫節(jié)甚至對立起來,對服務現(xiàn)實的成果漠然視之甚至冷嘲熱諷,終將淪為構建空中樓閣的臆想。
真正的理論必須能深刻科學地解釋分析客觀實際問題,因此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只有抓住了問題,認識才不會籠統(tǒng)、雜亂,而實踐才會靶向明確、走向徹底。鄧小平同志強調(diào)“摸著石頭過河”,從思想方法上講,所堅持的就是問題導向。馬克思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造世界”,這里的“改造世界”,實際上就是解決問題。由此而言,堅持問題導向必須站在中國立場獨立思考中國的問題,歷史地、辯證地看待改革發(fā)展進程中的問題,同時更要立足中國基本國情,努力探尋解決問題的正確思路和有效辦法。否則,無論是離開問題大談特談理論,還是只盯著問題轉而不思考怎么辦,最終可能不是流于空談,就是產(chǎn)生一些無所裨益的意見。
理論的生命在于創(chuàng)新,必須始終發(fā)揚創(chuàng)新精神。追求獨立思考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不會滿足于既有成果,更不會故步自封;現(xiàn)實中遇到的大量重要問題也不是翻翻書就能解決的,書中往往沒有現(xiàn)成的答案。實際上,回望走過的道路,每一次契合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理論創(chuàng)新,都會引領事業(yè)進入新天地,而事業(yè)前進的每一步,也都呼喚著理論創(chuàng)新。應該指出的是,這種創(chuàng)新應遵循毛澤東同志所說“我們中國人必須用我們自己的頭腦進行思考,并決定什么東西能在我們自己的土壤里生長起來”。否則,或用教條標準取代科學標準,或用“經(jīng)典”話語取代獨立思考,或用“權威”論證取代事實論證,都將落入教條主義的窠臼,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1980年,八十五歲高齡的馮友蘭先生闡述自己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撰寫《中國哲學史新編》心路歷程時說:“值此舊邦新命之際,我應該把我的一點理解和體會寫出來,以加入新長征的行列,跟上新長征的進程。我覺得我有這個責任?!边@種對使命的高度自覺、對社會的高度擔當、對學術的不懈追求,正是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為遵循,從全面推進深化改革的廣闊實踐里,從致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必將實現(xiàn)新的跨越,世界必將傾聽“學術中國”的聲音。
(責任編輯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