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聞
(中國社會科學院 歷史研究所, 北京 100732)
?
被遺忘的皇妃
——新見《唐故淑妃玉真觀女道士楊尊師(真一)墓志銘》考釋
雷聞
(中國社會科學院 歷史研究所, 北京 100732)
本文是對新見《唐故淑妃玉真觀女道士楊尊師墓志銘》的詳細考釋。由于史料有限,之前學界大多認為唐玄宗早年的楊淑妃與肅宗之母元獻皇后楊氏是同一人,但墓志的記載否定了這個推測。楊真一出自隋朝貴戚觀王楊雄之弟楊士貴一系,這也是唐代前期最重要的外戚家族之一。然而,由于楊真一的叔父楊均身為韋皇后面首且因涉嫌毒殺中宗而被誅,其家族因此面臨巨大的生存危機。作為罪臣之侄女,楊真一卻很快被選為太子良娣,并在玄宗即位的兩月之后晉封淑妃。本文推測,她很可能是在當時玄宗與睿宗、太平公主激烈斗爭的背景之下,被后者安排到玄宗身邊的眼線。正因如此,當玄宗最終平定太平公主之亂、獨掌大權之后,就開始清理太平公主安插在后宮之人,面臨巨大壓力的楊真一最終選擇了入道遠禍之路。從此以后,她就不僅被玄宗刻意遺忘了,而且最終默默消失于史籍之中。
楊真一; 楊淑妃; 唐玄宗; 玉真觀; 太平公主
《唐大詔令集》卷二五《妃嬪》中收錄了一道延和元年(712)十月的《皇帝良娣董氏等貴妃誥》:
《關雎》之始,化于國風;貫魚之序,著于大《易》。用能輔佐王道,葉宣陰教?;实哿兼范?、良娣楊氏、良媛武氏等,門襲鐘鼎,訓彰禮則,器識柔順,質性幽閑。美譽光于六寢,令范成于四教。宜升徽號,穆茲朝典。董氏可貴妃,楊氏可淑妃,武氏可賢妃。①
早在2011年,陳麗萍先生就將此誥文中的楊淑妃與唐肅宗生母元獻皇后楊氏勘同②,但并未解決《新唐書·后妃·元獻楊皇后傳》中“帝即位,為貴嬪”的記載與此誥文中“楊氏可淑妃”之間的矛盾。在后來的研究中,她也始終將這位楊淑妃等同于元獻皇后③。最近,霍斌先生又對這道誥文的時間、背景與涉及的三位人物進行了詳細解讀,同樣認為這位楊淑妃“極有可能就是后來的元獻楊皇后(唐肅宗生母)”④。由于資料的缺乏,這些觀點只是一種基于情理的推測,而沒有堅實的證據(jù)。隨著近年楊淑妃本人墓志的發(fā)現(xiàn),我們才知道這個推測與史實不合,她與元獻皇后完全是不同的兩個人,而楊淑妃本人則因其政治立場被迫遁跡于道門,在漫長的歲月中,她被唐玄宗刻意冷落,甚至也因此完全被后人遺忘。通過對楊淑妃生平事跡的鉤沉,對于我們理解唐代皇室婚姻的政治背景及后宮與道教的關系當有所裨益。
2014年底,承蒙西安碑林博物館王慶衛(wèi)先生厚意,發(fā)給我一幅趙力光先生所藏拓片的照片,即天寶八載(749)八月的《唐故淑妃玉真觀女道士楊尊師(真一)墓志銘》(以下簡稱《楊真一墓志》),后來我亦有緣在西安坊間購得一套拓片,使這個工作成為可能。此志為方形,高、寬各61厘米,正書,27行,滿行27字,無撰、書人的姓名(圖1)。盝頂志蓋高、寬各34厘米,四殺為線刻的四神圖案,篆書銘文3行9字:“大唐故楊尊師墓志銘”(圖2)。先錄文如下:
唐故淑妃玉真觀女道士楊尊師墓志銘并序
尊師諱真一,字真一,弘農人也。開府儀同三司鄭國公崇敬之曾孫,使持節(jié)太州刺史志誠之孫,兵部郎中昌寧伯澄之長女。祖德家聲,播于今古矣。尊師天發(fā)韶彩,穆然玉潤,神縱深識,瑩乎珠圓,不師而禮容自昭,不學而婦
圖1
圖2
工彌劭,故能光膺典冊,式荷寵章。先天初,今上養(yǎng)德東朝也,特以名家,冊太子良娣。及乘乾纂運,進冊淑妃,扶翼樹壺,弼諧陰教,六宮之內,皆取象焉。先是,季父得罪,舉家遷謫,旋有圣旨,將擢天倫,因泣訴非辜,特回殊造,再構門戶,永雪冤酷。偕復諸父之位,竟讓昆弟之榮,豈伊宗族稱孝,鄉(xiāng)黨稱悌而已!雖古之貞義,孰云比德?繼而恩遇滋深,猜阻間起,悟貴寵之難極,恐傾奪之生舋,乃棲心服道,懇愿從真。天且不違,人欲卒獲,久而方許內度,固請還家,申孝養(yǎng)也。恭惟承順慈顏,友愛同氣,赒急姻族,澹泊榮利,混色空而齊駈,由物我于一致,動有名賢之節(jié),盡非常人之事。遭家多難,荼苦仍集,上延圣善之罰,薦鍾友于之痛。以孝追遠,以仁撫孤,茹毒終喪,銜哀過等。愛弟未立,令妹始笄,咸佩教訓,克修志業(yè),罄膏沐之資,備婚姻之禮,能事具舉,人無間言。方退守黃庭,精求玄理,噫!昊天不吊,寢疾彌留,將歿之際,撫孤侄寀而泣曰:“生必有滅,物無不化,且居生滅之境,豈逃物化之間哉!所嘆女更年已衰,爾祿未及,是吾遺憂矣。”天寶八載六月廿四日,歸神于西京景云觀,春秋五十有八。法流追慟,中外如失。以其年八月十日,封樹于咸寧縣洪原鄉(xiāng)少陵原,陪先塋,禮也。嗚呼!常聞神道昭彰,報應猶響,今也則昧,胡然我欺。仁兄恒王府司馬黯、介弟扶風司功參軍黰、襄陽別駕黓等,載感仲由之戚,共深宣父之悲。爰假菲才,宣揚懿范。詞不虛美,書無慚德,敢銘遺烈,昭示泉宮。其詞曰:
五公之裔兮四德彰,承寵命兮升椒房,心所思兮無何鄉(xiāng),辭鸞殿兮掛霓裳。大運盡兮舟不藏,丹旌歸兮玄夜長。少原之色系寒蒼蒼,唯有松風兮吹夕旸。
據(jù)《墓志》記載,楊淑妃“諱真一,字真一”,不過,這更像是她入道之后的法名,其本名今天已經無從查考了。她系“開府儀同三司鄭國公崇敬之曾孫,使持節(jié)太州刺史志誠之孫,兵部郎中昌寧伯澄之長女”。顯然來自隋唐時期威望顯赫的弘農楊氏,確切說來,她的五代祖正是觀王楊雄之弟楊貴(字士貴)。
關于漢唐之間的弘農楊氏,目前學界已經有了不少研究,如趙超先生就利用墓志資料對《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的楊氏部分進行了訂補⑤。之后,王慶衛(wèi)等先生又利用新出墓志做了進一步梳理和討論⑥。值得一提的是,在氣賀澤保規(guī)先生的主持之下,日本明治大學的《駿臺史學》雜志曾于2012年推出過一期弘農楊氏的研究專號⑦,不僅有專題論文,還有一些工具性的文章如弘農楊氏的墓志目錄等,極便使用,而田中由起子所編《弘農楊氏系圖》更為進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礎。在這幅圖表中,列出了楊雄、楊士貴、楊士達、楊白澤等兄弟四人的譜系,我們還可根據(jù)新出資料做進一步補充。事實上,除《楊真一墓志》之外,她這一房還有另一些碑志材料存世或出土,例如其祖父楊志誠的神道碑就保存在張說的文集之中⑧,而其兄楊點、其弟楊黰的墓志亦于近年相繼刊布⑨,這些材料對于了解楊真一的家世及其生平都具有重要意義。
關于楊雄諸兄弟各房在隋唐時的貴盛,《舊唐書·楊恭仁傳》描述曰:“師道兄子思玄,髙宗時為吏部侍郎、國子祭酒。玄弟思敬,禮部尚書。師道從兄子崇敬,太子詹事。始恭仁父雄在隋,以同姓寵貴,自武徳之后,恭仁兄弟名位尤盛,則天時,又以外戚崇寵。一家之內,駙馬三人,王妃五人,贈皇后一人,三品已上官二十余人,遂為盛族。”⑩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楊真一所在的楊士貴一系。
楊真一的高祖楊譽在史籍中材料很少,唯一一次亮相卻似乎并不光彩。據(jù)《唐會要》記載:
至于楊真一的祖父楊志誠,事跡主要見于張說所撰的神道碑。此碑對于理解楊氏家族的際遇頗為重要,現(xiàn)略引如下:
從碑文來看,楊志誠在世時,官位并不顯赫,雖然一度擔任了吏部員外郎,但最終的官職不過是“隴州司馬”,至于“太州刺史”,只是在神龍時因二子貴顯而追贈的。碑文沒有提及楊志誠的卒年和年歲,其夫人在他去世之后教育諸子,“三十年內,八子登朝”,而她卒于景龍二年(708),三十年前則是678年,然則楊志誠當卒于高宗儀鳳二年前后。
根據(jù)上述考證,我們可在田中由起子《弘農楊氏系圖》的基礎上,將從楊士貴到楊真一的家族譜系列表如下:
不難看出,楊真一的家世非常顯赫,這個家族多次聯(lián)姻皇室,成為最重要的外戚之一。不過,也正因如此,他們也多次卷入政治風波之中,歷經挫折。這一點,在楊真一本人的身上也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楊真一墓志》中的這段話特別值得注意:“先是,季父得罪,舉家遷謫,旋有圣旨,將擢天倫,因泣訴非辜,特回殊造,再構門戶,永雪冤酷。偕復諸父之位,竟讓昆弟之榮,豈伊宗族稱孝,鄉(xiāng)黨稱悌而已!雖古之貞義,孰云比德?”所謂“季父”,通常是指叔父之中年齒最小者,他會是楊澄八個弟弟中的哪一位呢?經過我們的考證,發(fā)現(xiàn)這位“得罪”的“季父”,應是在《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記載的楊均,其“得罪”的因由,正是他因附會韋后而在唐元政變中被誅殺。
正因楊均犯下如此大逆不道的罪行,楊氏一族受到了嚴厲處罰,即《楊真一墓志》所云“季父得罪,舉家遷謫”。這也使其母趙氏一直無法安葬,《楊志誠碑》即稱:“間者遭家遷播,幾筵靡托,而今蒙國昭洗,情禮獲申,以先天元年十月二十五日合葬于少陵原,禮也?!庇捎跅罹闹杜畻钫嬉辉谶@個月被晉封為唐玄宗的淑妃,“旋有圣旨,將擢天倫”,她乘機為諸叔父求情,才“偕復諸父之位”,當然,這不會包括楊均在內。從《楊志誠碑》可知,當時“第二、第三子夫人在堂而沒,長子、第八子在殯而亡”,加上已被處斬的楊均,則被官復原職的“諸父”只剩下包括楊泚、楊湑在內的4人而已。而其祖父楊志誠與祖母趙氏的合葬,也在此時得以完成,并請來大手筆張說撰寫神道碑,都是在這個背景下實現(xiàn)的,而犯事被誅的楊均則被選擇性遺忘了。對于楊氏一門而言,這無疑正是《楊真一墓志》所云“再構門戶,永雪冤酷”的大貢獻。
《楊真一墓志》還強調了她對家族的責任感和對兄弟子侄的關愛:“恭惟承順慈顏,友愛同氣,赒急姻族,澹泊榮利,混色空而齊驅,由物我于一致,動有名賢之節(jié),盡非常人之事。遭家多難,荼苦仍集,上延圣善之罰,薦鐘友于之痛。以孝追遠,以仁撫孤,茹毒終喪,銜哀過等。愛弟未立,令妹始笄,咸佩教訓,克修志業(yè),整膏沐之資,備婚姻之禮,能事具舉,人無間言。”如上節(jié)考證,楊真一可能有6位兄弟和一位妹妹,她的年紀小于黯、點、默三位兄長,而長于黰、黓及另外兩位弟、妹。從墓志來看,作為長姊,她也主持操辦了這些弟、妹的婚、宦大事。案楊真一的五弟楊黰卒于天寶九載二月,“春秋二百七十甲子”,即44歲上下,要比楊真一小15歲左右??紤]到如此之大的年齡差距,我們似乎就可以理解楊真一對弟、妹的關照和愛護了。
眾所周知,唐代對佛道教的管理非常嚴密,正式出家的僧、尼、道士、女冠都有與百姓一樣的戶籍,稱為“僧籍”或“道籍”。那么,作為一個離開宮廷的女道士,楊真一需要有一個掛籍的道觀。從《楊真一墓志》題為“唐故淑妃玉真觀女道士楊尊師墓志銘”來看,她的道籍很可能是掛在玉真觀的。不過,她“天寶八載六月廿四日,歸神于西京景云觀”,這里很可能是她平日修道之處。我們在此有必要對這兩座道觀的情況略作說明。
以上通過《楊真一墓志》的記載,我們考察了這位曾在唐玄宗早年后宮之中地位顯赫的楊淑妃的家世與生平。楊真一出自隋朝貴戚觀王楊雄之弟楊士貴一系,這個家族在唐代前半期始終是最重要的皇室通婚對象之一,楊真一的曾祖楊崇敬之妹是太宗愛子吳王恪之妃,其叔父楊泚也曾迎娶了中宗李顯(時為皇太子)的長女新都郡主。然而,由于她的另一位叔父楊均身為韋后面首且涉嫌毒殺中宗皇帝,在唐元政變中被玄宗處斬,其家族陷入巨大的生存危機之中,而楊真一則成了改變家族命運的那個人。
據(jù)《墓志》記載,楊真一“特以名家,冊太子良娣”,并在玄宗即位的兩月之后進封淑妃,其后宮地位僅次于王皇后與董貴妃。然而,據(jù)我們分析,她很可能是在當時李隆基與睿宗、太平公主激烈斗爭的背景之下,被后者安排到玄宗身邊的。正因如此,玄宗與她不僅沒有感情,反而得處處加以提防。當玄宗最終平定太平公主之亂、獨掌大權之后,就開始清理太平公主安插在后宮的宮人,面臨巨大壓力的楊真一最終選擇了入道遠禍之路,并出宮隸籍于玉真觀。從此以后,她就不僅被玄宗刻意遺忘了,而且最終默默消失于史籍之中。
附記:本文初稿得到陳麗萍先生的指教,本刊審稿人也提供了許多寶貴意見,謹此致謝!
注釋
①《唐大詔令集》卷二五,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81頁。此詔又見《全唐文》卷一九,題為《冊封皇帝良娣董氏等誥》,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227頁。
②陳麗萍:《讀兩〈唐書〉札記四則》,見黃正建主編:《隋唐遼宋金元史論叢》第一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第202-212頁。
③陳麗萍:《兩〈唐書·后妃傳〉輯補》,香港: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2012年,第80-81頁;同氏:《賢妃嬖寵:唐代后妃史實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第119-121頁。
④霍斌:《〈唐大詔令集〉“妃嬪”條考釋》,收入氏著:《唐五代內官制度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5年,第152頁。
⑤趙超:《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集校》卷一《楊氏》,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第121-149頁。
⑥王慶衛(wèi)、王煊:《隋代華陰楊氏考述——以墓志銘為中心》,《碑林集刊》第11輯,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年,第243-270頁;同氏:《隋代弘農楊氏續(xù)考——以墓志銘為中心》,《碑林集刊》第12輯,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年,第199-222頁;龍仕平、毛遠明:《隋代弘農華陰楊氏家族再考述》,《文獻》2010年第1期。關于弘農楊氏,還可參看魏宏利:《中古弘農楊氏發(fā)展再評述》,《寶雞文理學院學報》2013年第6期;呂冠軍:《從軍功貴族到官僚士大夫——弘農楊氏越公房在唐代的發(fā)展道路考察》,《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14年第1期。
⑦《駿臺史學》第144號,2012年3月。
⑩《舊唐書》卷六二《楊恭仁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2384頁。
責任編輯梅莉
A Deliberately Forgotten Royal Concubine:Note on the Newly Discovered Epitaph of Yang Zhenyi
Lei Wen
(Institute of Histor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2)
This article makes a close study on a newly discovered epitaph of Yang Zhenyi, a former royal concubine of Emperor Xuanzong of the Tang Dynasty. This epitaph provides much 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her life and her family. For the first time we know that she and the mother of Emperor Suzong are totally different person.Yang’s family got into big trouble when her uncle Yang Jun, a lover of Queen Wei,involved in the murder of Emperor Zhongzong. However, Yang Zhenyi was chosen as a concubine of Xuanzong by Princess Taiping and Emperor Ruizong. In fact, she might play a role of spy for the Princess. When Xuanzong defeated the Princess, Yang felt great pressure because of her covert political attitude. Finally,Yang was forced to leave the palace and became a female daoist. From then on, she was deliberately forgotten by Xuanzong, and even disappeared in the official literature of the Tang.
Yang Zhenyi; Emperor Xuanzong of the Tang Dynasty; Yuzhen Temple; Princess Taiping
2015-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