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中學
初秋暑熱未退,濕氣當令,此時人體的胃腸功能經(jīng)過一個盛夏的消磨,正處于一年四季中的最為脆弱時期,尤其是老人和小孩,容易出現(xiàn)脾胃失調(diào)、消化不良等,嚴重的甚至會導致腸道傳染病的發(fā)生,如秋季腹瀉。因此,初秋養(yǎng)生要特別注意健脾祛濕。
立秋后可適當多吃些薏仁、蓮子、山藥、扁豆、白蘿卜等健脾祛濕的食物,如山藥薏米粥,取薏米20克、山藥50克、白扁豆15克、赤豆15克,加水煮爛后加入白豆蔻1克,再煮3分鐘食用即可,有健脾胃化濕的功效。此外,山藥山楂粥也不錯,可取山藥50克、山楂30克、粳米50克,將山藥去皮切成塊狀,山楂洗凈,剖開去核,加粳米一起加水煮粥食用,有健脾胃消食的作用。
薏苡仁是禾本科植物薏苡的干燥成熟種仁。薏苡仁在中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種植,部分地區(qū)將薏苡仁作為農(nóng)作物生產(chǎn),因為薏苡仁是傳統(tǒng)的食品資源之一,可做成粥、飯、各種面食,供人們食用。
薏苡仁還是一種很好的中藥材,其健脾祛濕的作用早在秦漢時期就已被人們發(fā)現(xiàn)和利用。《后漢書》記載,漢光武帝劉秀麾下的將軍馬援奉命遠征平定南疆叛亂,由于水土不服,眾將士患上一種“軟腳病”,也就是現(xiàn)代所說的腳氣病。馬援就命令他們常吃薏苡仁,因薏苡仁能除瘴氣,久服能輕身延年。這樣就克服了疾病的困擾,最終取得了南征的勝利。
薏苡仁具有很好的醫(yī)療保健作用,中藥學經(jīng)典《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將其列為上品,更有“ 禾本科植物之王”、“生命健康之禾”等美譽。中藥理論認為,薏苡仁味甘、淡,性涼,歸脾、胃、肺經(jīng),具有利水滲濕、健脾止瀉、除痹、排濃、解毒散結(jié)的作用,常用于治療水腫、腳氣、小便不利、脾虛泄瀉、濕痹拘攣、肺癰、腸癰、贅疣、腫瘤等疾病。臨床上,提取制成的薏苡仁油可用于治療氣陰兩虛、脾虛濕困型肝癌和肺癌。
濕邪困脾,人就會出現(xiàn)面目肌膚發(fā)黃、色晦暗如煙熏、肢體浮腫等癥狀。薏苡仁長于健脾燥濕,脾濕一除,面部顏色自會改善,因此薏苡仁具有一定的美白功效。建議大家平日常服,尤其推薦山藥薏苡仁粥。取懷山藥、薏苡仁各100克,加水熬粥,每日服用,可健脾益腎、抗衰老。需要注意的一點是,薏苡仁有一定的導致滑胎的風險,孕婦應(yīng)避免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