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文 王華旭 楊志清 何憲文
(1.熊貓漢達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 210014)(2.海軍北海艦隊司令部 青島 266071) (3.海軍工程大學(xué) 武漢 430033)
LI Xiaowen1 WANG Huaxu2 YANG Zhiqing2 HE Xianwen3
(1.Limited Company of Panda Handa, Nanjing 210014)(2.Navy North Sea Fleet, Qingdao 266071) (3.Naval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Wuhan 430033)
?
基于相控陣短波發(fā)信系統(tǒng)的波束控制技術(shù)研究*
李曉文1王華旭2楊志清2何憲文3
(1.熊貓漢達科技有限公司南京210014)(2.海軍北海艦隊司令部青島266071) (3.海軍工程大學(xué)武漢430033)
論文建立了相控陣短波發(fā)信系統(tǒng)下波束控制模型,可以根據(jù)當前發(fā)射機的通信頻率,通信方向及組陣方式等因素,實現(xiàn)快速準確地查詢計算多通道當前需要配置的特定相位,為天線陣波束合成指向的偏轉(zhuǎn)控制提供移相值。論文針對特定的直立天線排列陣型,提出了一種工程適應(yīng)性強的波束成型算法,并且針對該算法進行了波束成型仿真,經(jīng)過反復(fù)的仿真分析,可以認為波束成形算法得到的波束控制表能夠在理論上實現(xiàn)理想的波束合成的效果。
相控陣; 短波發(fā)信系統(tǒng); 組陣方式; 波束成型
LI Xiaowen1WANG Huaxu2YANG Zhiqing2HE Xianwen3
(1.Limited Company of Panda Handa, Nanjing210014)(2.Navy North Sea Fleet, Qingdao266071) (3.Naval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Wuhan430033)
Class NumberTN914
相控陣短波發(fā)信系統(tǒng)與一般的單通道發(fā)信系統(tǒng)相比,不同之處主要體現(xiàn)在射頻信號處理模塊、功率放大器部分及天線部分由單通道演化成多通道,同時增加了相位采集模塊[1],波束控制模塊,同步模塊及交換模塊相互協(xié)調(diào)、相互配合。
其中,天線陣的波束控制模塊是通過對饋入天線射頻信號的相位進行調(diào)整實現(xiàn)的,因此數(shù)字化相位精確控制和調(diào)節(jié)技術(shù)的研究至關(guān)重要[2,8~10]。波束控制模塊主要作用為根據(jù)當前發(fā)射機的通信頻率,通信方向及組陣方式等因素,快速查詢計算多通道當前需要配置的特定相位,為天線陣波束合成指向的偏轉(zhuǎn)控制提供移相值。其波束控制原理為根據(jù)波束成形算法計算各路射頻信號的相位差,進行存儲并為射頻處理模塊的每路射頻信號提供移相的控制指令。波束控制模塊提供了一種實現(xiàn)相控陣短波發(fā)信系統(tǒng)波束偏轉(zhuǎn)的可靠控制方案。
相控陣具有高增益、強方向性、波束偏轉(zhuǎn)等特點[4],其核心技術(shù)是通過對相控陣各陣元饋入不同相位的射頻信號,利用各陣元輻射場強的矢量和實現(xiàn)波束合成。傳統(tǒng)的波束控制器僅提供理論上的饋電相位,忽視了多通道射頻信號相位一致性的問題,結(jié)果實際方向圖往往偏差過大;本系統(tǒng)所設(shè)計的波束控制模塊將天線陣饋電相位列表與實時相位檢測相結(jié)合進行波束合成計算[5],既能滿足激勵器基帶信號處理模塊實時性的要求,又兼顧實際方向圖修正。該方法是提供了一種短波相控陣系統(tǒng)波束偏轉(zhuǎn)的可靠控制方案。
波束控制模塊主要可協(xié)助實現(xiàn)通信、波束合成、相位校正、遠程控制等功能[5]。天線陣各通道射頻信號的相位會受通信頻率、通信方向、組陣方式等因素的影響,設(shè)置波束控制模塊與主控制機(MCU)接口,根據(jù)通信需求輸入通信目標方向、通信頻率等要素完成配相數(shù)據(jù)的計算,產(chǎn)生用于相控陣天線每個輻射單元的相位,再加上相位采集傳回的相位數(shù)據(jù)綜合計算后,經(jīng)光纖傳輸系統(tǒng)遠程送往射頻處理模塊來做相位補償?shù)奶幚?,完成波束指向的工作。如圖1所示。
圖1 相位綜合處理結(jié)構(gòu)圖
波束控制模塊內(nèi)存儲通過波束成形算法得到的波束控制表,用于系統(tǒng)工作時的波束控制。當與天線波束成形相關(guān)的系統(tǒng)工作參數(shù)(含通信目標方位、通信頻率等)發(fā)生變化時,波束控制模塊由波束控制表得到各路激勵器的配相相位值,并分別送到各射頻處理模塊完成波束控制。
整個波束控制模塊的建立流程如下[7]:
首先,需要在波束控制模塊內(nèi)建立線性天線陣饋電相位列表,按照通信頻率、通信方向、組陣方式等因素提供的基準參數(shù),作為激勵器更新請求時的應(yīng)答參數(shù)。根據(jù)不同的參數(shù)進行波表分塊,采用這種方法可以減少饋電相位計算時間。
然后,通過建立模型、波束成形算法與標校參數(shù)來產(chǎn)生用于相控陣天線各輻射模塊的相位值,生成波束控制表,可以實現(xiàn)天線陣的波束合成。
最后,對生成的波束控制表,通過仿真模型驗證其正確性。經(jīng)上述步驟后,形成相位列表數(shù)據(jù)庫??紤]到天線安裝以后的工程誤差等因素可能導(dǎo)致實際天線陣與理想場地天線陣的輻射特性存在差異,還需對天線陣列各陣元的饋電相位進行監(jiān)測,對多通道射頻信號的相位不一致性進行修正。
相控陣短波發(fā)信系統(tǒng)希望可以根據(jù)當前發(fā)射需要自由選擇組陣方式,因此波表的生成需要根據(jù)不同的組陣方式來設(shè)計。
本文以天線陣采用2×4(2排4列)直立天線為例,可以設(shè)置五種天線組陣方式,即8元天線陣、前排4元天線陣、后排4元天線陣、左側(cè)4元天線陣、右側(cè)4元天線陣。根據(jù)當前的組陣方式,選擇對應(yīng)的射頻信號處理模塊上線,然后控制當前在線的模塊進行信號發(fā)射并且進行當前天線陣元的波束空間合成。天線布陣如圖2所示。
圖2 天線布陣圖
波束控制模塊提供天線陣波束偏轉(zhuǎn)的可靠控制,其波束成形算法為天線陣波束合成的核心。
波束控制模塊即以波束成形算法為核心,建立一套波束成形模型。該算法工程適應(yīng)性強,只需要根據(jù)當前工程天線陣排布組陣情況,就可以更新饋電相位列表。
在波束控制模塊中通過DSP控制模塊對組陣方式、通信頻率、通信方向、通信距離等工作參數(shù)進行實時更新,可以輸出得到在8路陣元的相位配置,使在當前通信方向上增益最大。
波束成形算法整個流程如下所述。
1) 計算當前組陣方式下8個天線陣元的物理方位坐標。
建立笛卡爾坐標系,如下圖3所示:
以每個天線陣相互之間距離為m米,建立笛卡爾坐標系,可以得到每個天線陣的物理方位坐標。
圖3 天線陣坐標系圖
2) 在通信方向θ和通信距離b明確之后,在第一步建立的笛卡爾坐標系中,以天線陣1為標準,計算其他天線陣與天線陣1的距離差Δi。
3) 在通信頻率fc明確之后,以天線陣1為標準,計算其他天線陣與天線陣1的相位差Δφ。
(1)
通過以上流程,可以通過計算得到一張線性波束控制表,在實際工作中通過查表的方式,以減少不必要的運算時間。
波束控制表首先按照組陣方式分為:8元天線陣,前排4元天線陣,后排4元天線陣,左側(cè)4元天線陣,右側(cè)4元天線陣五個部分;其中每部分按照通信頻率,波束指向以及陣元個數(shù)依次排列。通過查詢波束控制表的地址可以實現(xiàn)對特定配置相位的訪問。
根據(jù)波束成形算法,可以得到在特定通信頻率,通信方向和組陣方式下,天線陣8路陣元的相位信息,從而建立8元天線陣下的波束控制表。利用當今市面上最流行的電磁場高頻計算軟件FEKO,建立天線陣增益計算模型,該模型的輸入?yún)⒘繛樘炀€陣各個陣元饋入的相位,通過仿真計算,可以得到該天線陣在各個方向上的電磁波場強大小,從而繪制出波束合成后的天線增益圖。根據(jù)天線增益圖的結(jié)果,來判斷波束控制表的正確性。以下的仿真都是在組陣方式為2×4的8元天線陣情況下建立的。
通信頻率為3MHz,通信方向為0°時天線陣增益圖如圖4所示。
如圖4所示,在通信方向為0°時,通過波束控制表配置8陣元的相位信息,在0°和180°通信方向的時候,天線陣的增益為最大值。在90°和270°通信方向的時候,天線陣的增益為最小值。經(jīng)過分析證明波束控制表配置的相位信息有效并且正確。
圖4 天線陣增益圖
通信頻率為15MHz,通信方向為90°時天線陣增益圖如圖5所示。
圖5 天線陣增益圖
如圖5所示,在通信方向為90°時,通過波束控制表配置8陣元的相位信息,在90°和270°通信方向的時候,天線陣的增益為最大值。在30°、150°、210°和330°通信方向的時候,天線陣的增益為最小值。經(jīng)過分析證明波束控制表配置的相位信息有效并且正確。
圖6 天線陣增益圖
通信頻率為29.5MHz,通信方向為90°時天線陣增益圖如圖6所示。
如圖6所示,在通信方向為90°時,通過波束控制表配置8陣元的相位信息,在90°、200°、340°通信方向的時候,天線陣的增益為最大值。在270°通信方向的時候,天線陣的增益為最小值,增益為0。經(jīng)過分析證明波束控制表配置的相位信息有效并且正確。
經(jīng)過反復(fù)的仿真分析,可以認為波束成形算法得到的波束控制表能夠在理論上實現(xiàn)理想的波束合成的效果。與傳統(tǒng)的相位檢測控制技術(shù)相比本文提出的方法具有通信方向控制準確、方便、實時且可以遠程控制的特點。對生成的波束控制表,要根據(jù)天線安裝以后的工程誤差等因素對天線陣列各陣元的饋電相位進行監(jiān)測,對多通道射頻信號的相位不一致性進行修正,從而進一步優(yōu)化波束控制表。
[1] 何憲文,高俊,屈曉旭等.多信道射頻信號相位檢測的研究與實現(xiàn)[J].通信技術(shù),2014,47(5):478-482.
[2] 劉平,張瑞芳,李風光.基于C8051F410的數(shù)字相位測量系統(tǒng)設(shè)計[J].通信技術(shù),2010,43(2):218-221.
[3] 丁玉美,高西全.數(shù)字信號處理[M].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xué)出版社,2000,12:89-92.
[4] Billam E R.Design and Performance Considerations in Modern Phased Array Radar[C]//IEEE Radar Conference,1982:14-19.
[5] 張磊.穩(wěn)健自適應(yīng)波束合成關(guān)鍵技術(shù)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xué),2010:15-18.
[6] Steyskal H,Cox C,Ackerman E,et al.Digital and optical beam forming techniques[J].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hased Array Systems and Technology,2003(3):616.
[7] 林桂道.現(xiàn)代相控陣系統(tǒng)的波束控制設(shè)計分析[J].艦船科學(xué)技術(shù),2007,29(3):74-79.
[8] 朱娟利,姜曉強,楊陽等.相控陣天線波束控制的基本原理及波控系統(tǒng)的任務(wù)[J].信息通信,2012,3(119):213.
[9] 張光義.相控陣雷達系統(tǒng)[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1994:46-48.
[10] 趙玉潔.相控陣雷達技術(shù)[M].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06:182-186.
Technology on A Beam Control Based on Shortwave Transmission System of Phased Array*
A model of beam control under the shortwave transmission system of phased array is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tate of transmitter including communication frequency, communication direction, arraying method and other factors, configuration-specific phase of multi-channel current state can be inquired and calculated fast and accurately to provide resultant phase shift value of antenna array beam forming for deflection control. For specific vertical antenna arrangement formation, a beam forming algorithm with better engineering adaptability is put forward. Moreover the simulation of beam forming is completed. Repeated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shows the beam control table from beam forming algorithm can realize effect for ideal beam forming.
phase array, shortwave transmission system, arraying method, beam forming
2016年2月12日,
2016年3月23日
李曉文,男,工程師,研究方向:短波無線通信。王華旭,男,工程師,研究方向:通信技術(shù)。楊志清,男,工程師,研究方向:通信技術(shù)。何憲文,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無線通信。
TN914
10.3969/j.issn.1672-9730.2016.08.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