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陶琦
小清新的蕹菜
◎文/陶琦
平日經(jīng)常到菜市里閑逛,有時并不為買東西,就是想看一看新上市的水果和蔬菜。隨著天氣逐漸轉(zhuǎn)熱,蕹菜也應時而至,青翠的葉片,肥厚的梗莖,水靈靈的,樣子頗為誘人,只是價格有點高,不少想要嘗新的人問了問價,撇撇嘴就走開了。蕹菜的季節(jié)長得很,嫌貴的人都是暫存著心思,等到價格回落再吃。
說蕹菜,不少人乍聽之下,思維或會一時半刻轉(zhuǎn)不過彎來。但若是說空心菜,人們就會恍然大悟,原來是這個東西。我個人卻不怎么喜歡空心菜這個名稱。幼時看《封神演義》,紂王為妲己所惑,要挖皇叔比干的玲瓏心煎湯,為妲己治病。比干被挖心后,幸得姜子牙賜符保命,可是他走出宮門不遠,就路遇一個婦人叫賣空心菜,比干頓然喪命。
這個情節(jié)機巧的神話故事,曾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得空心菜這一名稱,被莫名注入了一絲悲情內(nèi)涵?!斗馍裱萘x》是明人許仲琳編著的,就文本意義而言,這一情節(jié)足可說明,蕹菜在明代就是很普通的蔬菜,并且也可以由此找到相關的傳承。屈大均《廣東新語》載,明末清初,廣州西郊一帶多為池塘,當?shù)厝嘶蝠B(yǎng)魚,或種植菱角、蓮子、慈姑,但最多的是在水面培育水蕹。因蕹菜極易生長,無須過多人力照管,亦無須施肥,且能改善池塘的水質(zhì),浮田下面還可以繼續(xù)養(yǎng)魚。
屈大均有詩贊曰:“上有浮田下有魚,浮田片片似空虛。撐舟直上浮田去,為采仙人綠玉蔬。”當時,廣州西郊的浮田不僅是鄉(xiāng)間一景,蕹菜也被視為是蔬菜之珍。而如今,隨著城市化的進程,不少地方的水澤池塘已大為減少,已罕有浮田,蕹菜也多為旱地栽植的品種了。
早市上,蕹菜水嫩嫩的莖葉,碧綠如翡翠,很能勾起人們嘗新的意愿。買了回去,拍幾粒蒜子下熱油爆香,再投入蕹菜以猛火煸炒,臨起鍋前淋上少許蠔油和腐乳汁,就是一盤佐膳的清爽好菜。一筷子叉下去,卷起一大把塞入口中咀嚼,在味蕾充分感受莖葉的柔滑嬌嫩之后,再順喉而下,那感覺,就別提有多舒爽了。
香港美食家蔡瀾吃蕹菜,喜歡將之焯熟,然后舀一勺豬油淋在上面,待融化后拌勻而食。不過,這種“重口味”吃法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欣賞的。一些愛美的女孩,是借蕹菜來達到節(jié)食的效果,吃飯時間,就到街頭小店要一碗燙菜。小販將一小把蕹菜投入沸水中焯熟,撈出濾干水,添上少許腐竹、花生和酸筍絲,最后舀入一勺螺螄湯。翠綠的蕹菜被浸泡在紅彤彤的螺螄湯中,形成了鮮明的色彩對比,很能喚起食欲。吃起來,淡淡的蔬香又混合著螺螄獨有的清鮮,滋味十分濃郁,既能哄飽肚子,又可保身材無虞。
蕹菜最好吃的部位是梗莖。很多人買蕹菜,都是把葉子和梗莖分開烹飪,以吃梗為主,菜葉尚在其次。做法是把蕹菜梗切成寸段,混合番茄、蒜子、辣椒一同烹炒,再滴幾滴醋,燜至入味。好的蕹菜梗,被炒熟后也不會癟塌下去,仍然是飽滿如藤,充滿了彈性,令人吃的時候要忍不住銜在嘴里,像吹笛一樣吹幾吹,清香之余,也是別有趣味。其酸酸辣辣的味道,脆嫩爽口,無論就粥或下飯,抑或夏天做涼拌面條,用來作為菜碼,都極為開胃。若是晾冷了吃,味道更美。在湖南鄉(xiāng)間,還會用黑豆豉和辣椒一同烹炒蕹菜梗,味道亦甚佳妙。
炎熱的夏季,許多家庭的生活,就是每天從一鍋白米粥、一碟素炒蕹菜梗開始的。
摘自中新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