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艷
小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正處于以形象思維為主、逐漸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有少則一幅、多至幾幅的插圖,這些畫工精美的插圖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在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方面也功不可沒。
但是,作為一種顯性且全面普及的教學資源,插圖常常被教師所忽視,他們會花費更多的精力制作多媒體課件。其實大可不必守著金礦去尋寶,如果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好插圖,同樣能讓教學變得高效。下面僅以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為例,談談插圖使用的具體方法。
一、運用插圖理解詞語
直觀展示,化抽象為具體,是插圖最基本的功能。如《練習七》中《處處留心》環(huán)節(jié)的“看圖認花名”即是最好的說明。又如在第1課《長城和運河》中,第一幅插圖畫面恢宏,意境開闊,充分展示了萬里長城的雄偉氣勢?!膀暄选痹谠~典中解釋為:“①蛇類爬行的樣子。②(山脈、河流、道路等)彎彎曲曲地延伸的樣子?!比绻柚鍒D理解本詞則無須多言:長城像一條巨龍穿行于大地,圖上畫的這種形態(tài)就叫“蜿蜒”。
學習第13課《古詩二首》時,教師可以請學生邊看圖邊讀詩,在插圖中找答案。學生對于《望廬山瀑布》和《絕句》中詞語的理解就無須教師擔心了。
同樣,第2課《美麗的南沙群島》一文中的“碧波浩渺、蔚為壯觀”等詞語都可以通過看插圖來理解。
畫家們常說“眼中有,心中才有”。對于兒童來說,這句話同樣適合。教學中運用插圖來理解詞語的好處是:學生對詞語的記憶和理解是立體的、形象的、多彩的,當現(xiàn)實情境再現(xiàn)時,他們馬上能將頭腦中貯存的詞語調(diào)出,并準確表達。
二、運用插圖理解句子
對中年級學生而言,課文中的有些比喻句在理解時有一定困難。這是由于比喻手法的運用,是建立在兩種不同事物的某些共同點基礎之上的。憑借對語言文字細致的分析及耐心的講解,也是可以解決這一問題的,只是這樣的教學顯得低效且枯燥。巧妙運用課文插圖進行指導,學生會學得輕松且愉快。比如《美麗的南沙群島》第3自然段中有這樣一句:“碧波浩渺的南沙海域,連浪濤都是美的,每一個浪頭都托起潔白的浪花,一團團,一簇簇,仿佛是歡迎的人群在揮舞著花束?!痹诶斫膺@句話時,我們可以借助第二幅插圖,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每一簇浪花的形態(tài),再回憶同學們曾經(jīng)揮舞花束歡迎外賓的場面,想想兩者的共同之處,學生對這一比喻句的體會就深刻多了。
又如第12課《荷花》第2自然段中有這樣一句:“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兒。有的花瓣兒全都展開了,露出嫩黃色的小蓮蓬。有的還是花骨朵兒,看起來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作者用清新的語言描摹了荷花的三種姿態(tài)。有的教師為了讓學生加深印象,運用做手勢表演的方式來理解這一處描寫的精妙,雖然課堂氣氛活躍,但是由于忽略了詞語的意蘊,在感受荷花的風姿時缺少了一份綽約,令語言失色了許多。如果換作引導學生觀察插圖,找找看哪朵是才開放的,哪朵是全開的,哪朵還是花骨朵兒,是不是會更有意蘊,也更高效一些呢?事實證明,在這樣的教學設計引導下,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對課文語句的理解能力已遠遠超出教師的預想,他們的選擇十分準確。幾名學有余力的學生,還在圖中補畫了幾朵荷花,誰又能說這幾枚稚嫩的花朵不是孩子心中美育的蓓蕾呢?
三、運用插圖理解重點難點
每一篇課文中重難點的理解設計最讓教師費盡思量,因為它關系著學生對全文的感知,對文章主旨的把握。
如第7課《菩薩兵》一課的重難點為:①理解朱總司令的三段話。②感受朱總司令和紅軍戰(zhàn)士尊重、關心藏族同胞的優(yōu)秀品質(zhì)。針對這一目標,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將第二和第三幅插圖連在一起,讓學生看圖說說:圖中誰是朱德同志?三名藏族同胞的表情有何不同?朱德及紅軍戰(zhàn)士們和菩薩有哪些相似之處?學生通過觀察不難發(fā)現(xiàn),兩名藏族同胞是滿臉喜悅地望著朱德,另一位藏族同胞則是深情地撫摸著紅旗,可見藏胞們對紅軍充滿了感激之情。接下來,再引導學生結合課文找出朱總司令的三段話,體會藏胞的動作、表情中所傳達的思想,這樣就緊緊抓住了文章的重點,難點也迎刃而解了。
又如第20課《恐龍》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為:①了解恐龍的種類、形態(tài)和生活習性。②理解和掌握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在教學時我們可以請學生在插圖中標出“雷龍、梁龍、劍龍、魚龍、翼龍”并說明理由,這樣做可以大大節(jié)約教學時間。
運用插圖突破教學重難點,教師教起來生動有趣,學生學起來也輕松愉快,大大提升了教學效率。
四、運用插圖總結全文
細心觀察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有些課文雖然只有一幅插圖,但卻是對課文內(nèi)容的全面表現(xiàn)。正好可以用來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復述或總結。
如在學習第25課《爭論的故事》一文時,引導學生按照從上到下或是從下到上的順序觀察畫面內(nèi)容,描述一下兩兄弟的表情,說說爭論的內(nèi)容是什么。
又如第24課《鷸蚌相爭》的教學中,引導學生根據(jù)畫面說說漁夫喜笑顏開的原因。
五、運用插圖進行寫話,升華主題
通過寫話訓練升華對主題的理解,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教學辦法。但兒童的語言表達正處于成長階段,具體表達時難免會有順序顛倒或者表述過于簡單的情況。第5課《雪兒》的第三幅插圖是一張非常好的寫話指導圖。畫面表現(xiàn)的是一個小女孩站在陽臺上,頭微微后仰,眼睛看著天空,嘴角微微上揚。她的右手抬高至頸部,手指自然張開,像是在揮手告別,左手則微微抬起,較右手伸得平展些,似乎想要接住什么。畫面的背景是蔚藍的天空。這幅插圖將作者對雪兒的深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一方面為雪兒重返藍天而高興,另一方面又有一點點擔心,怕它傷痛復發(fā),因而不禁伸出手想接住它。本課的課后習題要求學生展開想象寫出作者與雪兒告別的情景,這一問題的設計其實是對本文主題的一個升華。我們可以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畫面的內(nèi)容,體味人物的表情、動作所傳達的深意,學生在寫作時就不會無從下手了。
在學習完第21課《槐鄉(xiāng)五月》后,請學生觀察第一幅插圖,把自己想象成圖畫中的一個小朋友,想想你和伙伴為什么笑得那么開心,你們這是要到哪里去,要去做什么呢。
第12課《荷花》一課的第三幅插圖表現(xiàn)的是滿池盛放的荷花正在微風中翩躚起舞的樣子。我們可以利用這幅圖將文本內(nèi)容內(nèi)化于學生心中。不妨引導學生想象進入畫面,把自己當成一朵荷花、一條小魚、一只蜻蜓,根據(jù)想象展開描寫,也會收到較好的效果。
在語文教學中巧妙運用插圖輔助教學時,教師必須要對文本作充分深入的解讀;在平時就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圖畫進行有順序的觀察、細致的分析;要告訴學生這些靜止的圖畫在腦海里是可以動起來的。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結合已有認識悟出圖畫背后傳遞的信息這一目標。
遵循兒童的認知發(fā)展由具體到抽象的規(guī)律,運用插圖輔助語文教學,不僅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而且能促進學生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審美能力的提升。
(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qū)金閶外國語實驗學校 21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