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讓孩子寒假期間“心甘情愿”去培優(yōu)班補習,田女士借鑒了一個“好法子”:孩子去培優(yōu),她就給孩子發(fā)“工資”,起步五元錢,表現(xiàn)好還有獎金,最多一次可獎勵20元。她說,孩子1月23日培優(yōu)至今,共上了8次培優(yōu)課,已經(jīng)賺到70多元錢的“工資”。
用金錢“引誘”孩子去上輔導班,折射了媽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愿,也揭示了媽媽在孩子教育上的無奈和無能——當教育和利益掛鉤的時候,注定其教育是失敗的。
用金錢督促孩子去培優(yōu),只能是“飲鴆止渴”,不僅起不到任何的教育效果,無形中還會讓孩子形成扭曲的價值觀,培養(yǎng)出一個唯利是圖的孩子。這種方法會讓這位媽媽更加遠離自己的初衷,其結(jié)果不僅不能成就孩子,反而會毀了孩子,成為把孩子變“壞”的推手。
其實,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用金錢鼓勵孩子的父母還真的是大有人在,并且有些父母錯誤地認為,此種方法是教育的“良方”、培養(yǎng)的“妙計”。比如,有的父母為了讓孩子干家務活,擦桌子給5角,掃地給1元,刷碗給1元5角,倒垃圾給2元等等。剛開始的時候,這種方法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這種作用的背后卻隱藏了更大的問題,只是有些父母看不到背后的隱患而已。
做家務和學習本應該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承擔的一份責任和義務,也是一個人由自然人向社會人發(fā)展的必經(jīng)之路。會做家務、會學習也是孩子生活、生存所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如果這些都需要用金錢來“買通”,這個孩子能夠成為父母理想中的優(yōu)秀孩子嗎?
金錢能夠讓孩子被動地前行,但是,前行的這段距離,也將會成為親子之間的情感“溝壑”。如果親子間事事都要用金錢來進行交換,那么,家庭中那根聯(lián)結(jié)彼此的情感之線,將會成為一條引爆炸藥的導火線,最終不僅毀了孩子,也將會毀了整個家庭。
讓自己的孩子更加優(yōu)秀,這是每一位父母的心愿,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出人頭地、有所作為。但是,為了培優(yōu)而打出的金錢牌,實在不是一張好牌,此牌一出,真的會是滿盤皆輸。
孩子的教育,并不是用錢就能解決的問題,需要做父母的盡到責任,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是花錢、給錢的簡單行為。平日里多關(guān)注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guān)系,讓孩子能夠感覺到父母的關(guān)愛,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好的成長環(huán)境,這才是孩子成長的有利元素。
除了培優(yōu)之外,孩子假期還有很多更重要的東西需要學習,比如鍛煉他的耐力、毅力、恒心;訓練他的勇敢、堅強、自信等等。從孩子的興趣出發(fā),引導孩子,挖掘他的潛力,讓他自己愿意學習,比用金錢“引誘”要有效得多,效果也要好得多。
(劉平易 中國青少年研究會會員,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yè)委員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