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杰(烏蘭察布市博物館)
烏蘭察布市卓資縣忽洞壩遼代墓葬
趙 杰
(烏蘭察布市博物館)
卓資縣 忽洞壩 墓葬 遼代早期
1980年春,卓資縣碌碡坪鄉(xiāng)忽洞壩村一位農(nóng)民在采集蓋房基石時(shí),于村南部的沖溝內(nèi)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銅器和少量的金器、銀器及鐵器等物品。烏蘭察布市博物館(原烏蘭察布盟文物工作站)聞?dòng)嵑?,隨即派工作人員進(jìn)行了實(shí)地調(diào)查并確認(rèn)該處為一座古代墓葬。該墓葬位于卓資縣碌碡坪鄉(xiāng)忽洞壩村南端,西北距旗下營(yíng)鎮(zhèn)7公里,東南距卓資縣城管鎮(zhèn)約31公里,地理位置東經(jīng)112°2′032″,北緯40°57′22″,海拔1345.6米(圖一)。
圖一 忽洞壩墓葬位置示意圖
墓地地處大黑河南岸的臺(tái)地上,四周為淺山丘陵所環(huán)繞。地表呈南高北低之勢(shì),大黑河及京—包鐵路由其北部并行而過。因多年的水土流失,在盆地的西南部形成一條蜿蜒北伸大沖溝,北向接入大黑河。忽洞壩墓葬即為此沖溝所毀,只余極少部分殘墓底部掛于溝壁之上,后又被當(dāng)?shù)卮迕癖I挖,故墓葬的形制結(jié)構(gòu)及葬式葬具均已被毀,墓中的隨葬品被洪水全部沖入溝底,埋于泥土之中?,F(xiàn)將收集到的部分遺物簡(jiǎn)述如下。
圖二 出土銅帶扣、帶銙
此次收集到的遺物較為豐富,包括金器、銀器、銅器、鐵器、骨器、石器及陶器等共記167件(套)。
1.銅器占絕大多數(shù),共計(jì)86件,多為蹀躞帶或馬具構(gòu)件或飾件。
帶扣17件。根據(jù)形制可分為5型。
A型:1件。ZHM1:6,扣環(huán)呈扁圓形,上下各有一圓角長(zhǎng)方形穿孔,扣柄呈“S”狀,梯形,素面。長(zhǎng)3.2、寬3.2、厚0.4厘米(圖二,1)。
B型:2件。ZHM1:7,大小、形制相同。桃形扣環(huán),上下分別為橢圓形和圓角長(zhǎng)方形穿孔,扣柄呈“S”狀,梯形,素面。長(zhǎng)3.6、寬3.8厘米(圖二,7)。
C型:1件。ZHM1:8,橢圓形扣環(huán),長(zhǎng)條形扣針與圭形扣把相套結(jié)。環(huán)部和扣把部飾卷草紋??郗h(huán)長(zhǎng)徑5.3厘米,帶扣通長(zhǎng)4.5厘米(圖二,3)。
D形:橢圓形扣環(huán),分大、小兩種。
大銅帶扣 6件。ZHM1:9,大小、形制相同。橢圓形扣環(huán),圭形扣把??郯驯趁嬷脙擅吨鶢钽T釘,將帶扣與皮革固定在一起。素面??郗h(huán)長(zhǎng)徑3.0厘米,帶扣通長(zhǎng)2.9厘米(圖二,4)。
小銅帶扣 2件。ZHM1:10,大小、形制相同,橢圓形扣環(huán),圭形扣把??郯驯趁嬷靡幻吨鶢钽T釘,將帶扣與皮革固定在一起。素面??郗h(huán)長(zhǎng)徑1.7厘米,帶扣通長(zhǎng)2.1厘米(圖二,2)。
E型:方形扣環(huán),分大、小兩種。
大方形銅帶扣 2件。ZHM1:11,大小、形制相同,方形扣環(huán),圭形扣把。扣把背面置兩枚柱狀鉚釘,將帶扣與皮革固定在一起。素面??坩槡垼郗h(huán)長(zhǎng)徑2.6厘米,帶扣通長(zhǎng)3.6厘米(圖二,6)。
小方形銅帶扣3件。ZHM1:12,大小、形制相同,方形扣環(huán),圭形扣把??郯驯趁嬷脙擅吨鶢钽T釘,將帶扣與皮革固定在一起。素面??坩槡?,扣環(huán)長(zhǎng)徑1.9厘米,帶扣通長(zhǎng)3.1厘米(圖二,5)
帶銙19件。皆為銅質(zhì),模鑄。根據(jù)形制可分為7型。
A型:3件。ZHM1:13,大小、形制相同,呈長(zhǎng)方形,四邊皆呈波狀,凹背,背部古眼上端置2枚柱狀鉚釘。正面飾對(duì)稱卷草紋。高2.2、寬2.5厘米(圖二,8)。
B型:2件。ZHM1:14,大小、形制相同,呈圓角方形,邊部呈波狀,下部置橫向長(zhǎng)條狀古眼,古眼中部上端凸起,凹背,背部古眼上端置2枚柱狀鉚釘。正面飾對(duì)稱卷草紋。高2.0、寬2.4厘米(圖二,9)。
C1型:2件。ZHM1:15,大小、形制相同,呈橢圓形,下部置橫向長(zhǎng)條狀古眼,古眼中部上、下端凸起,凹背,背部古眼左、右端各置1枚柱狀鉚釘。正面飾對(duì)稱卷草紋。高1.9、寬3.0厘米(圖三,1)。
C2 型:2件。ZHM1:16,形制相同,呈橢圓形,下部置橫向長(zhǎng)條狀古眼,古眼呈橢圓形,凹背,背部古眼左、右端各置1枚柱狀鉚釘。素面。高1.9、寬3.0厘米(圖二,10)。
D形:3件。ZHM1:17,銅質(zhì)鎏金。大小、形制相同,呈五角狀,下部置橫向長(zhǎng)條狀古眼,凹背,背部古眼左、右和上端各置1枚柱狀鉚釘。素面。高2.2、寬2.4厘米(圖三,2)。
E型:1件。ZHM1:18,大小、形制相同,呈扁圓狀,上部稍圓,下部稍平。下部置橫向長(zhǎng)條狀古眼,中部上端凸起,凹背。背部古眼左、右和上端各置1枚柱狀鉚釘。素面。高2.0、寬2.5厘米(圖二,11)。
F形:3件。ZHM1:19, 形制相同,呈桃狀,上部圓凸,下部稍平。下部置橫向長(zhǎng)條狀古眼,中部上端凸起,凹背。背部古眼左、右和上端各置1枚柱狀鉚釘。素面。高2.0、寬2.5厘米(圖三,4)。
G型:3件。ZHM1:20,形制相同,呈半圓狀,上部稍圓,其余三面稍平。下部置橫向長(zhǎng)條狀古眼,中部上端凸起,凹背。背部古眼左、右和上端各置1枚柱狀鉚釘。素面。高2.4、寬2.4厘米(圖二,12)。
銅箍 7件。銅質(zhì),模鑄。根據(jù)形制可分為3型。
A型:3件。ZHM1:21,形制相同,呈長(zhǎng)方形。素面。長(zhǎng)1.5、寬1.1厘米(圖三,11)。
B型:1件。ZHM1:22,鎏金。呈橢圓形。素面。長(zhǎng)徑1.9、短徑1.1厘米(圖三,16)。
C型: 3件。ZHM1:23,呈扁圓形。外壁飾瓦棱紋。長(zhǎng)徑1.5、短徑0.9厘米(圖三,17)。
圖三 出土銅帶飾
桃形帶銙 2件。ZHM1:24。銅質(zhì),模制。呈桃形。中部鏤空桃形孔。正面飾對(duì)稱卷草紋。凹背,背部穿孔,左右各置一柱狀鉚釘。高1.7、寬徑1.7厘米(圖三,18)。
尾3件。銅質(zhì),模鑄,根據(jù)形制可分2型。
A型:1件。ZHM1:25,圭形,凹背,背面置2枚柱狀鉚釘,正面飾對(duì)稱卷草紋。長(zhǎng)2.6、寬1.5厘米(圖三,9)。
B型:2件。ZHM1:26,半圓形,凹背。正面飾對(duì)稱卷草紋。長(zhǎng)1.5、寬1.7厘米(圖三,12)。
圖四 出土隨葬品
節(jié)約 8件。銅質(zhì),模制。根據(jù)形制可分為2型。
A型:4件。ZHM1:27,鎏金。大小、形制相同,平面呈圓形。正面中心凸起,上飾三角形紋。中部三條交叉的帶將整個(gè)圓形分成三個(gè)相等的區(qū)域,每區(qū)各為一鏤空弧狀穿孔。凹背,緣部等距置三枚柱狀鉚釘。直徑3.3、厚0.8厘米(圖四,1)。
B型:4件。ZHM1:29,銅質(zhì),大小、形制相同。平面呈“T”形。凸面,凹背。正面飾對(duì)稱卷草紋。背面置三枚柱狀鉚釘。高3.7、寬5.5厘米(圖四,2)。
帶飾 58件。銅質(zhì),模制。
葫蘆形銅吊扣2件。大小、形制相同。ZHM1:30,上部為一方形穿鈕。中部接桃形環(huán),環(huán)為一桃形大穿孔。下部伸出“舌”形直鋌。凸面,凹背。正面飾對(duì)稱的卷草形花紋。長(zhǎng)8.9、最寬3.5厘米(圖四,3)。
豆莢形銅帶飾 1件。ZHM1:31,呈三角形,上部為一條狀橫穿。凹背,背部置2枚對(duì)稱的柱狀鉚釘。穿部因長(zhǎng)期使用磨損而斷。素面。殘高1.5、寬5.5厘米(圖三,5)。
束腰形銅帶飾1件。ZHM1:32。銅質(zhì),模鑄。兩端圓凸,中部有一長(zhǎng)方形穿孔,穿孔上部鉚接一拱形鈕,背部置兩枚柱狀鉚釘。凹背,正面及鈕部皆飾卷草紋。長(zhǎng)3.4、最寬2.5厘米(圖三,8)。
拱形銅鈕1件。ZHM1:33。銅質(zhì),片狀,兩端稍圓,上部飾卷草紋。長(zhǎng)3.0、寬1.1厘米(圖三,14)。
平尾圭形銅帶飾8件。ZHM1:34。大小、形制相同。銅質(zhì),模鑄。平面呈圭形,凸面,凹背。背面置2枚柱狀鉚釘。正面飾對(duì)稱卷草形紋飾。長(zhǎng)3.3、寬1.6厘米(圖三,3)。
菱形銅帶飾12件。ZHM1:35。大小、形制相同。銅質(zhì),模鑄。平面呈菱形,凸面,凹背。背面置2枚柱狀鉚釘。正面飾對(duì)稱卷草形紋飾。長(zhǎng)3.3、寬1.6厘米(圖三,6)。
平尾圭形銅帶飾9件。ZHM1:36。大小、形制相同。銅質(zhì),鎏金,模鑄。平面呈圭形,凸面,凹背。背面置3枚柱狀鉚釘,正面呈三竹節(jié)狀。長(zhǎng)2.8、寬1.4、厚0.5厘米(圖三,7)。
平尾圭形銅帶飾19件。ZHM1:37,大小、形制相同。銅質(zhì),鎏金,模鑄。平面呈圭形,凸面,凹背。背面置3枚柱狀鉚釘,正面呈二竹節(jié)狀。長(zhǎng)2.8、寬1.4、厚0.5厘米(圖三,10)。
平尾圭形銅帶飾ZHM1:38。大小、形制相同。銅質(zhì),鎏金,模鑄。平面呈圭形,凸面,凹背。背面置2枚柱狀鉚釘。長(zhǎng)2.0、寬1.4、厚0.3厘米(圖三,13)。
長(zhǎng)方形銅飾件2件。ZHM1:39,大小、形制相同。銅質(zhì),鎏金,模鑄。平面呈長(zhǎng)方形,凸面,凹背。背面置2枚柱狀鉚釘。長(zhǎng)1.6、寬0.8、厚0.3厘米(圖三,15)。
銅杖 1件(套)。ZHM1:40,銅質(zhì),鎏金。由杖首、杖身和杖托三部分組成。杖首呈“T”形,銅質(zhì),鎏金。模制、鏨刻、焊接成型。上部由三個(gè)半圓組成,中部為北天王,身著鎧甲,頭戴王冠,右手托塔,左右兩部各為半橢圓形,上均飾龜鶴仙人圖,頂部有鐵銹殘跡。下部接管狀長(zhǎng)銎,銎部外壁飾錯(cuò)落有序的仰蓮紋。通高15.4、寬12厘米(圖五,4)。杖托(鐓) 銅質(zhì),管狀銎??诓考敖┒颂幐髦靡汇~箍。長(zhǎng)11、銎口徑2.4厘米(圖五,5)。杖首及杖托銎口內(nèi)留有朽木殘留物,估計(jì)杖身應(yīng)為木質(zhì)。
2.金器僅見耳環(huán)2件。
ZHM1:1、2,圓環(huán)狀,截面呈圓形,環(huán)直徑3.0、截面直徑0.3厘米。重12.45克(圖四,4、5)。
3.銀器 數(shù)量較少,以生活器具為主。
盞托1件。ZHM1:5,以銀片錘鍱、鏨刻、模壓、焊接成型。由托碗、托盤和圈足組成,托碗托盤連一體。托碗為敞口,圜底,底部模壓雙魚紋,內(nèi)壁飾卷草紋。托盤為平折沿,內(nèi)側(cè)凹折,外緣部起凸棱,沿面鏨刻5組牡丹紋,以魚子紋為地。沿內(nèi)側(cè)凹部飾以卷草紋,且等距鏨刻3條游動(dòng)的魚。圈足呈喇叭狀。通高3.6、口徑15.0、圈足高2.2厘米(圖五,1)。
杯2件。ZHM1:4,大小、形制相同,錘鍱成型。器形呈五瓣花形,花式敞口,弧腹較深,平底,底部留有圈足焊接痕跡。素面。高3.0厘米,口徑7.2 、底徑3.6厘米(圖五,2)。
圖五 出土隨葬品
笸籮 1件。ZHM1:3,以銀片錘鍱、鏨刻、焊接成型,直口微侈,弧腹,圜底,腹部及底部壓印柳斗形紋,壓印之紋透內(nèi)。仿木口沿外側(cè)飾四組對(duì)稱豎向線紋。高7.0厘米,口徑13.5、口沿厚0.1厘米(圖五,3)。
4. 鐵器 以馬具和工具為主,也見武器類。大多殘破不全。
馬鐙 5件。ZHM1:42。鑄造而成,大小、形制相同。上部為方形高鼻,鼻中有長(zhǎng)方形帶孔。下接膽狀蹬環(huán),踏板呈弧形。吊鈕高1.5、鈕寬5.4、踏板寬5.4、通高15.2厘米(圖五,6)。
鎖 1件。ZHM1:41,鍛制而成。為橫式鎖,鎖深筒形,外接曲尺狀長(zhǎng)柄。插簧為三叉式。通長(zhǎng)17.2、寬5厘米(圖五,9)。
5.骨器 在遺物中數(shù)量較少。
算籌 20件。ZHM1:43,骨質(zhì),磨制。為四棱長(zhǎng)條柱狀。截面呈方形。長(zhǎng)12.2~12.9厘米(圖五,8)。
6.陶器 僅一件。
罐ZHM1:44,體型較小。泥質(zhì)灰陶,侈口,圓唇,矮弧頸,肩部微折,鼓腹,下腹斜收,凹底。底部飾橫向細(xì)弦紋數(shù)周。口徑4.8、底徑3.4、高6.8厘米。(圖五,7)。
此外,還有一些保存狀況較差的鐵器,如馬嚼、錛、斧、劍、鏃及骨鳴鏑等。
圖六 出土銅器
圖七 出土金、銀、銅器
忽洞壩墓葬曾在《烏蘭察布文物》1982年第2期(內(nèi)部刊物)發(fā)表過。現(xiàn)依據(jù)原報(bào)告及遺物重新整理成文。
首先,從忽洞壩墓葬中出土的遺物來看,礪石、骨板、算籌、馬鐙等物,多為遼代墓葬中常見出土之物,其中鳴鏑的形制與涼城縣忻州窯子遼代墓葬出土的B型鳴鏑相似①,陶罐與科右后旗呼斯淖契丹墓出土的小陶罐相近②,盞托和銀杯分別與陜西耀縣柳林背陰村出土的銀茶托、銀茶杯制作風(fēng)格相同③,銀笸籮與巴林左旗白音漢公社發(fā)現(xiàn)的遼代銀器窖藏的柳斗形銀杯相同④。
其次,從墓葬出土的帶具及馬具飾品來看,忽洞壩A型節(jié)約與赤峰縣大營(yíng)子遼墓M1(遼駙馬鄭衛(wèi)國(guó)王墓)⑤中圓盤形節(jié)約相近,B型節(jié)約與赤峰大營(yíng)子遼墓M1(遼駙馬鄭衛(wèi)國(guó)王墓)中凸形節(jié)約形制相近⑥,而忽洞壩墓葬中出土的葫蘆形吊扣與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巴扎拉嘎1號(hào)契丹墓出土的鎏金銅吊扣形制相近。鐵鎖又與赤峰縣大營(yíng)子遼墓M1(遼駙馬鄭衛(wèi)國(guó)王墓)出土的鐵鎖相似⑦。以往已發(fā)現(xiàn)遼墓中出土比較少見的豆莢形帶飾(ZHM1:31 )在科右后旗呼斯淖契丹墓⑧和內(nèi)蒙古涼城縣水泉遼代墓葬⑨均有出現(xiàn)(M27:145)且形制相同。啞鈴形帶飾也與內(nèi)蒙古涼城縣水泉遼代墓葬中出土的(M27:123)形制相似。A型銅帶扣與涼城縣水泉遼代墓葬中出土的方形銅帶扣(M27:63)相同。
從忽洞壩出土的生活用具來看,金銀器器形及紋飾極具晚唐制作風(fēng)格。從帶飾來看,也具有契丹早期的特征。如葫蘆形吊扣與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巴扎拉嘎1號(hào)契丹墓出土的鎏金銅吊扣形制相近,此器物體形修長(zhǎng)中間鏤空較大,按照孫機(jī)先生的說法此種吊扣似乎更早,而且又具有一定的突厥文化色彩⑩。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忽洞壩墓葬中出土有一件鎏金銅杖,杖首中部為北天王身著鎧甲,頭戴王冠,右手托塔,左右兩部各為半橢圓形,上飾龜鶴仙人圖,下接管狀長(zhǎng)銎,銎部飾錯(cuò)落有序的仰蓮紋,可見其受唐文化影響之深。
忽洞壩墓葬的發(fā)現(xiàn),對(duì)于研究?jī)?nèi)蒙古中南部地區(qū)遼代早期契丹民族的政治、經(jīng)濟(jì)、文化及手工業(yè)等方面的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實(shí)物資料。
繪 圖:郝曉菲 栗媛君
攝 影:劉艷農(nóng)
翻 譯:謝 芳
注 釋
①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所:《涼城縣忻州窯子遼代墓葬清理簡(jiǎn)報(bào)》,《草原文物》2012年第2期。
②張柏忠:《科右后旗呼斯淖契丹墓》,《文物》1983年第9期。
③劉相群、朱捷元:《陜西耀縣柳林背陰村出土一批唐代銀器》,《文物》1966年第1 期。
④巴右文、成順:《內(nèi)蒙古昭烏達(dá)盟巴林右旗發(fā)現(xiàn)遼代銀器窖藏》,《文物》1980年第5期。
⑤前熱河省博物館籌備組:《赤峰縣大營(yíng)子遼墓發(fā)掘報(bào)告》,《考古學(xué)報(bào)》1956年第3期。
⑥前熱河省博物館籌備組:《赤峰縣大營(yíng)子遼墓發(fā)掘報(bào)告》,《考古學(xué)報(bào)》1956年第3期。
⑦前熱河省博物館籌備組:《赤峰縣大營(yíng)子遼墓發(fā)掘報(bào)告》,《考古學(xué)報(bào)》1956年第3期。
⑧張柏忠:《科右后旗呼斯淖契丹墓》,《文物》1983年第9期。
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所:《內(nèi)蒙古涼城縣水泉遼代墓葬》,《考古》2011年第8期。
⑩孫機(jī):《論近年內(nèi)蒙古出土的突厥與突厥式金銀器》,《文物》1993年第8期。
責(zé)任編輯:黨 郁
Zhuozi County; Hu Dong Ba; Tombs; Early Stage of Liao Dynasty
In the spring of 1980, a farmer who lived in Ping Xiang Hu Dong Ba, Zhuozi County found a tomb burial in the south of the village. The burial destroyed by the natural gullies, and only a few graveyard bricks hung on the trench wall. Most objects in the tomb were flushed out into the ditch. And we found a large number of bronze pieces and a small amount of gold, silver, iron pieces and other items. Such as gold earrings, silver shallow dish and silver lamp holder, gold Die Xie belt harness, calculation device and some daily life appliances, etc. According to the features of the unearthed relics, we infer that the tomb belongs to the early stage of Liao Dynas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