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售臺兩艘“佩里”級護衛(wèi)艦該起什么名字,在臺灣政壇引起爭議,因為這兩艘軍艦可能叫做“銘傳”和“逢甲”?!般憘鳌笔羌o念清代首任臺灣巡撫劉銘傳,“逢甲”則是紀念光緒年間臺灣進士,曾經(jīng)在割讓臺灣之后參與“臺灣民主國”的丘逢甲。劉銘傳和丘逢甲這兩位歷史人物,通常被用作強調臺灣與大陸之間歷史上就關系密切。但是在“立法院”綠營占多數(shù)的現(xiàn)在,用他們的名字來命名軍艦,可就起了爭議。
表面上看起來,這個爭議和“統(tǒng)獨”意識形態(tài)關系不大,因為提出質詢的民進黨“立委”蔡適應認為,不論是劉銘傳還是丘逢甲,都和海軍沒什么關系。不過國民黨政府從二戰(zhàn)之后為軍艦命名,只要是人名似乎都和海軍沒什么關系,遠一點的有紀念張靈甫的“靈甫”號,近一點的有“成功”(鄭成功)、“鄭和”、“班超”、“田單”、“岳飛”、“繼光”(戚繼光)、“子儀”(郭子儀)、“張騫”。除了鄭成功和鄭和勉強可以與海上武力說是有點關系之外,其他的都是陸地作戰(zhàn)的所謂“歷史名將”。而且命名“成功”,也把臺灣西部原住民給惹了,因為他們認為鄭成功當年曾經(jīng)“屠殺原住民”。
臺灣海軍現(xiàn)在服役中的四艘“紀德”級驅逐艦,原本也是要按照“紀律嚴明,同揚武德”而取名為“紀德”、“明德”、“同德”、“武德”,但是“立法院”在2005年通過一項決議,要求未來海軍軍艦要以臺灣的人名和地名來命名。但是,即使有了這種決議,軍艦的命名似乎還是和政治關系密切,例如臺灣前不久下水的“沱江”級快艇,因為沱江在中國大陸的四川省,故而被說成是“不夠臺”。
有些“立法委員”說,應該像美國一樣以海軍知名的陣亡將士之名命名,但是臺灣政府中“為國捐軀”、“英勇犧牲”的海軍人物,幾乎全部都是在二戰(zhàn)初期,所以,也不符合“用臺灣人名和地名”命名軍艦的“立法院”決議。如果比照美國的航空母艦用總統(tǒng)的名字命名,在臺灣的爭議就更大。聰明一點的話,也許就該按“紀德”級驅逐艦命名的方式,也就是四個大港口的“基隆”、“蘇澳”、“左營”還有“馬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