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波
奧運會和世界杯是國際體壇兩大標(biāo)志性盛會,意義同樣重大,地位不可或缺,但定位和性質(zhì)卻大不相同。用個也許不太恰當(dāng)?shù)谋扔鳎簥W運會是國家層面的舞臺,而世界杯更多地屬于個人?;蛘咴俸喕稽c:奧運乃國事,足球是人生。
經(jīng)歷:先愛世界杯再戀奧運會
我是從1974年開始關(guān)注世界杯的,當(dāng)時沒有電視直播,只能通過看參考消息上的外電報道來了解那年的西德世界杯,盡管這也足以讓此前對世界杯完全沒有概念的我如癡如迷。絕大多數(shù)資深中國球迷是從1978年阿根廷世界杯起逐漸喜歡上這項世界第一運動的,因為從那屆世界杯的決賽起,央視開啟了自己至今38年的世界杯直播史。而從1982年西班牙世界杯起,央視直播了迄今歷屆世界杯所有場次的比賽,這在全世界的電視臺中是獨一無二的。
而奧運會,相信國人大都跟我一樣,對奧運會的了解和喜愛,始自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那是重返奧林匹克大家庭后,新中國第一次派出代表團正式參加奧運會。此后便一發(fā)而不可收。就我個人而言,在世界杯之外,又有了另一個每4年可以盡情享受的盛大節(jié)日。不過,早在那時,奧運會和世界杯在我心目中的位置就有所不同。
奧運會的焦點是本國運動員,高潮是奪金牌、升國旗、奏國歌,尤其是那些年中國還很落后,沒有什么能比奧運會上奪取金牌后,在雄壯的《義勇軍進行曲》伴奏下看著五星紅旗冉冉升起,更能激動人心、振奮國威的了。
世界杯就是另一種感覺。國足歷史上唯一出線進入世界杯決賽圈的經(jīng)歷,直到2002年韓日世界杯才出現(xiàn),而且小組賽便3戰(zhàn)皆負(fù)凈丟9球未進1球打道回府,也就是說,此前此后那么多屆世界杯,包括我在內(nèi)的中國球迷,是在沒有自己主隊的情況下,堅守著對這項賽事的熱愛的。不光中國球迷,世界上大多數(shù)國家和地區(qū)的球隊都沒有打進過世界杯決賽圈,可這些國家的球迷對世界杯的癡迷,絲毫不亞于來自那些世界杯??偷淖闱驈妵膿碥O們。他們都有喜歡的球隊,雖然不是自己的國家隊。這就是足球的,特別是世界杯的特殊魅力。
中國國際地位的逐步上升,奧運會是個再真實不過的參照物。奧運會體現(xiàn)的是一個國家體育的綜合實力,而體育綜合實力是綜合國力的反映。1984年中國首次參加奧運會時,因長期閉關(guān)鎖國,國力和體育實力都是比較弱的。所幸那年蘇聯(lián)及其東歐盟國因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遭到西方國家集體抵制(起因是蘇聯(lián)入侵阿富汗),亦集體報復(fù)抵制,在諸多體育強國缺席的前提下,中國一鳴驚人地贏得了15塊金牌。只是4年后的漢城奧運會,東西方所有體育強國都到了,要憑真實的能力競爭,中國的金牌數(shù)便驟降至5塊。
此后,中國在改革開放的道路上高歌猛進,國力和體育綜合實力提升迅速。從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起,金牌總數(shù)和獎牌總數(shù)的排名幾乎每屆都上新臺階。進入本世紀(jì),隨著國家入世,國民經(jīng)濟在全球化浪潮下迎來爆發(fā)期,加上舉國體制的特殊作用,中國體育在奧運會上的表現(xiàn)亦日新月異。中國成為世界第三、第二大經(jīng)濟體,是近10年的事情,而這10年,中國先是在2000年悉尼奧運會上躋身金牌總數(shù)前三,緊接著又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升到第二位,2008年北京奧運會更是一舉奪得第一!其后2012年倫敦奧運會,美國奪回榜首,但中國仍居次席。目前正在進行的里約奧運會,中國的金牌總數(shù)依然有把握坐二望一。金牌大國地位不可動搖。
遺憾:職業(yè)生涯沒正式采訪過奧運會
作為資深體育記者,職業(yè)生涯沒能正式采訪過奧運會,是個莫大的遺憾。
我是1993年秋天起,到齊魯晚報工作的,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是我體育記者職業(yè)生涯中遇到的第一屆奧運會??晌以?995年12月,就跳槽到了1996年1月正式創(chuàng)刊的濟南時報,擔(dān)任副總編輯兼任體育部主任。1996年8月的亞特蘭大奧運會,我在后方主持奧運會報道。2000年悉尼奧運會,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申請去現(xiàn)場采訪,可惜陰差陽錯,被代理簽證手續(xù)的中介公司耽擱了簽證時間,未能成行。2004年雅典奧運會時,我已經(jīng)擔(dān)任濟南時報總編輯,沒有精力再以一名體育記者的身份去奧運會采訪了。
好在,2004年上半年,中國晚報學(xué)會組織部分晚報都市報的老總或體育部主任,到雅典進行奧運會前期采訪,時間10天左右,我參加了這個團,到雅典實地采訪了奧運會的前期準(zhǔn)備情況。這是我離在境外舉辦的奧運會最近的一次。也正是這次采訪,讓我看到了一屆顛覆我們習(xí)慣思維的奧運會,并引發(fā)了對奧運會宗旨和意義的反思和再認(rèn)識。
2008年奧運會在北京舉辦,本土奧運會總該去采訪一次了吧?可此時我已是報業(yè)集團的副總編輯,分管的報紙亦從以體育新聞報道見長的濟南時報變?yōu)榧瘓F主報濟南日報,再去申領(lǐng)奧運會采訪證就更不合適了。于是,與北京奧運會的淵源,就是主持策劃了集團“三報一網(wǎng)”奧運會報道的招商,以及賽會期間黨報的報道工作。當(dāng)然,還抽周末時間跑到秦皇島,去看了兩場奧運會足球賽。一場是巴西國奧對阿根廷國奧,梅西小羅都見到了;一場是中國女足對阿根廷女足。阿根廷女足小組每戰(zhàn)皆北早早出局,可次日我們在秦皇島街頭看到出來逛街的阿根廷女足姑娘,她們的放松和興高采烈令人驚訝和贊嘆。奧運會對她們來說就是一種享受。
幸運的是,2008年7月,我被選為北京奧運會的火炬手,以濟南第25號火炬手的身份,參加了奧運會的火炬接力。這種機會難能可貴。我把它理解為奧運會對我多年來對體育的熱愛和探求所給予的回報,也是對我身為體育記者無緣正式采訪一次奧運會的最好的補償。
思考:奧運的意義不僅僅在于金牌
沒有正式采訪過奧運會賽事,的確是個極大的遺憾。但是,這并未妨礙我對奧運會的關(guān)注和思考。
從1984年我還是個業(yè)余體育愛好者的時候開始關(guān)注奧運會,一直到中國申辦2000年奧運會失敗,我對奧運會的理解,還基本停留在奧運健兒爭奪金牌為國爭光這一階段。北京輸給悉尼后,失望之余,我曾一度用心去探索為什么會輸。記得外電有條消息,說是某位國際奧委會委員在投票結(jié)果出來后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中國的委員到悉尼看過,也會投悉尼一票。他的理由是,環(huán)境、綠色奧運的意識、人性化的理念,是悉尼勝出北京的關(guān)鍵。我這才感悟到,原來奧運會不止是硬件設(shè)施和是否舍得花錢的比拼,給客人創(chuàng)造最佳的比賽、訓(xùn)練、生活的條件,讓所有的記者和國際體育組織的官員享受種種免費待遇等等,固然重要,可更重要的,還是那些在我們的概念里似乎太“虛”和太“軟”的東西,終究要歸結(jié)到價值觀的東西。
其實,與早年創(chuàng)始時相比,如今的奧運會有了深刻的演變,理論上還在堅持業(yè)余性質(zhì)、參與原則,但實際上,職業(yè)化、市場化的氛圍早就深入骨髓。附著在奧運會和奧運金牌之上的利益因素越來越多,這也是困擾國際體壇的以興奮劑、假球黑哨、賭博等為代表的丑聞不斷發(fā)生的根源。不過,奧運會“更高更快更強”的宗旨和“重在參與”的精神,仍是奧運會生生不息的基石所在。比較之下,中國體育過于看重金牌,過于顧及奧運的政治功能的傾向,顯然是需要改變的。
據(jù)說,當(dāng)2008年北京奧運會那“無與倫比”的開幕式結(jié)束時,現(xiàn)場觀摩的下屆倫敦奧運組委會官員“口服心服”:4年后,倫敦不可能為奧運會奉獻(xiàn)如此宏大壯觀的開幕式,因為他們?yōu)殚_幕式留出的預(yù)算,僅是北京的十分之一!可4年后,倫敦依然上演了一屆成功的、特色鮮明的奧運會!同樣,幾乎每個到北京采訪過2008年奧運會的外國記者,都會對那屆奧運會的接待水平贊不絕口,都會認(rèn)定此前和此后的所有奧運東道主,都不可能與北京相比。然而,倫敦用北京十分之一的預(yù)算,里約用倫敦十分之一的預(yù)算,辦出的奧運會,誰能說它是不成功的呢?
事實上,時代已經(jīng)變了,奧運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也在變。如今的中國,早就超越了要靠一塊奧運金牌來壯國威、振民心的階段。百姓亦然,對待金牌的態(tài)度變化很大,體育即金牌的概念過時了,他們要金牌,更要健康的身體,還要能滿足自己興趣愛好的職業(yè)體育。無論國家還是民眾,依然重視和期待金牌,但他們注重奪金的結(jié)果,更注重爭金的過程。金牌不再是他們情系奧運的唯一理由,甚至不再是第一位的理由。這次里約奧運會,很少有人再從關(guān)乎國家名譽的角度去看待中國運動員在賽場上的進退得失。最火的明星不是5金在手的吳敏霞、陳若琳,而是僅拿到一塊銅牌的“洪荒少女”傅園慧。
因此,中國的奧運戰(zhàn)略、體制也必須改了。如果金牌仍然是體育界衡量政績的基本標(biāo)準(zhǔn),如果金牌上面承載的內(nèi)容依舊沉重,運動員是不可能真正放松身心去追求、去享受爭金過程中豐富的人生體驗和價值的。讓金牌回歸它的競技本質(zhì),讓體育回歸它的游戲本質(zhì),奧運才能真正給世人帶來快樂和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