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勒·克萊齊奧出生于法國海濱城市尼斯,那時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勒·克萊齊奧童年的大部分時光,都是在德國占領軍和納粹的陰影下度過的。7歲時,勒·克萊齊奧跟隨母親和弟弟一起前往尼日利亞探望在那邊做英軍戰(zhàn)時醫(yī)生的父親。10歲時,他和家人重返尼斯。高中畢業(yè)后,又去英國、法國求學,因而勒·克萊齊奧整個青少年時代,都是在遷徙中度過,這種遷徙留給他的除了復雜的過往,還有對于旅行的想象以及后來寫作的原材料。
在地中海沿岸長大的勒·克萊齊奧依稀記得自己家族的全部根系都根植在充滿秘境的毛里求斯島,他也正是在關于這座島的記憶中長大的,除了與兄弟在碼頭玩耍的記憶,還有家里那些巨大的書架和滿滿當當的藏書,“有了那些書、地圖、各色的貝殼以及一直伴隨我逃難的小玩意兒,我的記憶便在真實與傳說的混雜中形成了”。
那些風格迥異的書極不協(xié)調地混在一塊兒,讓小勒·克萊齊奧萌生了在文字中旅行的愿望。他曾經深情回憶:“1947年,我7歲的時候就與母親踏上了漫長的旅途,乘船去東非見我因戰(zhàn)爭而分離的父親。我隨身帶著練習簿,在船艙里歪歪扭扭地寫下了我第一個故事,名字就叫作《漫長的旅途》。但這個故事與現實的關聯很少?;蛟S從那時開始我就在這種錯位中寫作,就像一直懷著一種對未來的直覺在寫。但我覺得這正是我在文學中所追尋的。現實嚴謹的敘述讓我覺得厭煩,我也不相信現實主義。我在書頁間守候著逃逸而出的一切,它們一躍向前或者躲閃一邊,這正是我們可以稱為想象的東西。所謂‘想象,便是生于現實與回憶這般天地之中,它從感覺和真實中,從模糊的記憶與直覺中獲得滋養(yǎng)?!?/p>
二十來歲的時候,勒·克萊齊奧曾在一份文學問卷上作答:“寫作30%是個人回憶,20%是文學追憶,10%是純粹的剽竊,30%是想象?!比欢F在的他卻認為,“想象的比重已經大大降低,余下的通通是追憶與記憶”。
為什么會這樣?在勒·克萊齊奧看來,人與樹木一樣,衰老不過是表象,每一度春秋都會為生命揭去一層面紗,讓曾經為青蔥歲月所掩蓋的作品越發(fā)明晰。隨著歲月的日升月落,人生的年輪刻在內心,自己的所得所思,自己人生的積淀,都會在寫作中一點一點地展現出來。同時,他也覺得這個寫作的過程本身就可以幫助人們“更加深入地探索內心的國度”。
事實上,勒·克萊齊奧覺得作家是不應該寫回憶錄的,因為“從記憶中掘出的一切都面目全非”。他更認同的是像普魯斯特那樣,不把自己的作品當成記憶的練習,而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展現的是布滿神經的存在之機;或者像老舍那樣,用文字去留住一個逝去世界的依稀鏡像和情感。
在勒·克萊齊奧看來,回憶是寫作的源泉,這個世界只因作者的存在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