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近千年來被譽為畫界神品、生動再現(xiàn)了北宋汴京的繁華盛景的《清明上河圖》不僅是簡單地描繪北宋社會風情的風俗畫,而且是一幅飽含憂患意識的盛世危言圖。
2010年,朋友介紹我認識了周延亭先生,多次參與他《揭秘清明上河圖》一書寫作的前期研討。我對他的實證方法,哪幅圖是蔡京,哪幅圖是梁山好漢,宋江與張擇端的關系等研究方法是持有不同意見的。我個人認為,《清明上河圖》是藝術作品,我們不能用藝術作品去反證現(xiàn)實生活中的真實人物。但對其中關于“盛世危言”的觀點是贊同的。
2011年,我讀了不少關于宋史的書籍,包括王夫之的《宋論》《宋史十二講》《宋史解讀》《大宋王朝之趙家天下》《北宋時期自然災害與政府管理體系研究》等,對《清明上河圖》的創(chuàng)作背景有了些許研究,于是結合與周延亭先生的多次交流,結構了一篇對話,試圖讓《清明上河圖》背后的“盛世危言”說,更充實。
這篇對話的部分內容,曾分別發(fā)表在《當代藝術》雜志和新華社“每日電訊”上,但都不是全本。今天,借《博覽群書》一角,把全部對話分享給讀者,也愿意聽到不同聲音。
發(fā)現(xiàn)這個秘密的是北京一位注冊環(huán)評師周延亭先生。他把研究成果寫成一本書——《揭秘清明上河圖》。
壹
雷收麥:翻看了您的簡歷,20世紀80年代,畢業(yè)于清華大學環(huán)境工程系。曾在北京市環(huán)保局、北京地鐵研究所工作,職稱是高級工程師和注冊環(huán)評師。您怎么會轉向去研究與您所學專業(yè)沒有聯(lián)系的《清明上河圖》呢?
周延亭: 2006年,我去延慶郊游,看到有些村子為了增加耕地,把原始溝谷推平了。這是幾十萬年才形成的原始黃土地貌,一下子就消失了,感覺很可惜。我就租下了玉皇山南麓最原始的300畝荒地,想建設一個生態(tài)文化旅游點。出于對《清明上河圖》的喜愛,我請了6位農民畫家繪制了一幅長55米,高5米,是原圖一百倍的大型清明上河圖壁畫(玉皇山照片)。
雷收麥:聽說壁畫完成后,您面壁三年,總在壁畫前深思揣摩,發(fā)現(xiàn)放大后的畫面愈顯玄機密布,迷霧重重。您還查閱了《清明上河圖》的流傳歷史,查閱史書。
周延亭:《清明上河圖》是在北宋末年繪制的,完成后的第二年,北宋就滅亡了。我在想,張擇端為什么在王朝末日前嘔心瀝血,舍生忘死地繪制《清明上河圖》?繪畫的動機究竟是什么?
雷收麥:一般認為,《清明上河圖》是北宋的現(xiàn)實主義風俗畫,描繪了汴京東部汴河區(qū)的經(jīng)濟繁榮景象。汴京是當時世界上城市化較早的城市之一。有資料介紹,北宋年間,汴京有人口100多萬,而同時期的倫敦才有1萬多。再說,從圖中也能看出當時的資本主義萌芽,比如商業(yè)、稅收、城管……
周延亭:沒錯,我們一般都認為宣和年間存在著一種繁華,但是如同老子所說的“福兮禍之所伏”,正是在這虛假的繁華下,掩蓋著諸多社會矛盾?!肚迕魃虾訄D》運用繪畫的表現(xiàn)形式,提示了當時的種種社會矛盾,并表現(xiàn)了北宋滅亡前的回光返照。
關于《清明上河圖》創(chuàng)作目的的質疑和爭論,自它誕生以來就沒有間斷過,最為直接的證明是《清明上河圖》后面的十四個題跋。其中以元人楊準和李祁的質問最為尖銳。李祁說:“觀賞這幅畫卷的人,難道只是贊賞羨慕就可以了嗎?是否還感到需要常懷憂患而心存戒懼呢?”
雷收麥:這就說明,他們也看出了《清明上河圖》是有弦外之音的。我們還是來說說您的發(fā)現(xiàn)吧!
周延亭:好。2008年,在玉皇山上繪制放大百倍的《清明上河圖》時,農民畫家總遇到一些問題,常常畫不下去。比如畫卷開始不久,就有一棵大柳樹,它是完全斷開的,樹冠本來應該是砸落下來的,但是原圖卻讓它高高地懸在那里。如果按照原圖來畫,就很可笑,最后只好把斷樹連接了起來。
雷收麥:我讀過幾本寫宋朝歷史的書,《宋史讀解》、王夫之的《宋論》,也簡單地翻看了《東京夢華錄》《夢粱錄》《大宋宣和遺事》等,了解了北宋最后一個皇帝宋徽宗這個風流天子的情況。一般而言,史學家對他的評價是政治昏庸,生活奢靡,癡迷道教,寵信奸佞。
周延亭:徽宗于1100年18歲即位,以宋徽宗和蔡京為首的王朝統(tǒng)治長達25年,這是北宋最為黑暗的歷史時期,其間對內盤剝,對外失信,農民起義頻發(fā),北方民族崛起,致使王朝危機四伏,風雨飄搖,民心思變是當時社會思潮的主流。實際上,《清明上河圖》深刻地表達了畫家對腐敗王朝的憤恨,對黎民百姓的同情,對國家前途的擔憂?!肚迕魃虾訄D》不僅是一幅社會風俗畫卷,更是一幅盛世危言圖。
雷收麥:我想,您得出這個結論,絕非空穴來風,一定是經(jīng)過嚴密考證。您剛才說,打開《清明上河圖》,首先闖入眼簾的是一棵樹,這是全卷的第一棵樹。這是一棵被折斷的老樹,位置十分突出。您的研究就是從這棵樹開始的?
周延亭:請您認真看一看,它被折斷的樹枝至少有七處,齊根斷掉的樹枝有六處。如果不注意,我們會覺得它就是一棵斷枝的老樹??墒牵斘覀冋J真觀察以后,就會發(fā)現(xiàn),它斷的不是旁枝而是主干,也就是說斷的是頭。還有一棵樹,斷枝就如一把利劍,指向京城。
雷收麥:2010年冬天,我們登廬山時,就發(fā)現(xiàn)不少樹奇形怪狀。自然界什么樣的樹都有啊,這有可能就是自然形成的啊,比如說雷劈的、刀砍的啊。這是不是源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張擇端就是在寫生??!
周延亭:如果您的這種說法成立,這樣的樹是自然界原有的,按理它應該是獨一無二的吧?大自然不可能另外再造化出一棵完全相同的樹吧?然而,與此完全相同的另外一棵樹在畫卷中再次出現(xiàn)了。
它出現(xiàn)在虹橋東南角的店鋪院內。這棵半枯的無頭老樹,尤其是那白骨一樣的枯干完全是開卷那棵老樹的再現(xiàn)。這棵無頭的老樹,依然有奇特的樹形、猙獰的枝干,依然有一段無頭的主干。慘白的樹樁,以同樣有力的角度指向汴梁城。
它們竟是如此相同,甚至色調和形狀都絲毫不差。這就不能不讓我們懷疑它是自然生成的說法了。
《清明上河圖》畫卷中繪有857個人物,其中女人和小孩57人,245棵喬木,149間屋舍,25艘船只,41頭驢騾,15頭牛,14匹馬,除這兩段枯樹干完全相同以外,無一雷同。難道是張擇端忘記在卷首已經(jīng)畫過同樣的枯樹干了嗎?像張擇端這樣的大師,難道會黔驢技窮,再也想不出第二種枯干的畫法,只好抄襲一遍嗎?
雷收麥:經(jīng)過您這么一講,我倒是注意到了,這兩棵老樹過于相似的外形,讓我們不能不認為這可能是畫家有意識這樣畫的。張擇端把一棵無頭樹畫在卷首這樣明顯而特殊的位置,就是為了讓觀賞者從一開始就注意到這幅畫卷與眾不同。
周延亭:正是這些奇怪的樹成為打開《清明上河圖》這座偉大迷宮的鑰匙,使我們一步一步地把這座千古迷宮轟隆隆地打開。
貳
雷收麥:一般而言,人們都會認為《清明上河圖》是描寫清明時節(jié)北宋汴京的生活的??墒且灿腥颂岢霾煌捶ǎJ為是圖中有一個牌坊,叫清明坊,宋徽宗才題名《清明上河圖》的。
周延亭:把《清明上河圖》左展二尺,一支踏春而歸的長長隊伍,騎馬抬轎飛奔而來,他們身穿短衣短褲,轎子上插滿了新枝,這是一幅游春的圖景。
這一頂插滿了新枝的轎子說明這一天是清明節(jié)。查一下萬年歷得知,宣和三年的清明節(jié)是三月十日,即公元1121年3月29日。
但是,《清明上河圖》又不僅僅畫的是春天。踏青歸來情境的下面,是一行五人在凜冽的寒風中艱難前行的圖景。五個人穿得嚴嚴實實,逆風而行。
把視線從此處向左上方移動可見,在遠處一片菜田里,有人正在播種和灌溉,這是一幅春播圖。從此處向左下方看,一個蓬頭垢面、赤裸上身的乞丐正在衣服里捉虱子,這個赤身裸體的乞丐與“古道西風”中瑟瑟發(fā)抖的五人只有咫尺之遙。
雷收麥:《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是哪個季節(jié),是畫卷的一個謎,是無法回避的問題。有關《清明上河圖》的論文和專著,幾乎無一例外地涉及這一問題,爭論自古有之,已經(jīng)持續(xù)了數(shù)百年,有“春景說”,有“秋景說”,也有“夏景說”。但是,“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么個亂穿衣的節(jié)氣,會不會讓我們產(chǎn)生季節(jié)的錯亂呢?
周延亭:《清明上河圖》的季節(jié)是根據(jù)思想表達的需要而變化的。這個特點不僅表現(xiàn)在季節(jié)上,還表現(xiàn)在許多方面。畫家是怎樣處理咫尺之遙冰火兩重這樣矛盾的畫面的呢?畫家是用一堵圍墻把它們隔開的。我們會很自然地把視線轉移到這堵圍墻上。我們看到,這堵圍墻的功能與季節(jié)的功能是一樣的,是隨著畫家的需要而改變的。
如果不較真,這堵圍墻畫得很有質感,它圍著一個貧苦的農戶。首先,它是一堵院墻;其次,它又是瓦房的西山墻;再次,它還是這間瓦房的南墻。
圍墻的功能是把兩個季節(jié)分開,這就值得我們深思。
叁
周延亭:在《清明上河圖》卷首的邊緣很不起眼的地方,小橋西面荒野沼澤的南側有一塊石頭,那頗具典型特征的園形孔洞告訴我們,那是一塊太湖石。
雷收麥:太湖石是我國古代四大玩石之一,因產(chǎn)于太湖而得名。歷史上遺留下來的著名太湖石有蘇州留園的“冠云峰”、上海豫園的“玉玲瓏”等園林名石。宋人洪邁(1123—1202)在《容齋逸史》中記載說:等到徽宗登基的時候,蔡京父子想鞏固他們的地位,于是就倡導“豐亨豫大”的說法,以達到恣意蠱惑的目的。
周延亭:童貫隨后在蘇杭開設了造作局,用以制作皇宮用的器物,又引來蘇州人朱勔進獻花石以取悅皇上,皇上逐漸奢靡,每年都要增加?;春雍豌旰拥拇笆孜蚕噙B,號稱花石綱,以至于阻擋了運糧餉的綱船。花石綱船上的篙師和舵工,都倚勢欺人,貪婪蠻橫,欺壓州縣,在路上遇到都不敢交談,只能以目示意。
雷收麥:宋人張淏《艮岳記》上也有記載,政和年間……,(宋徽宗)大興土木,建造壽山艮岳,命令宦官梁師成專門監(jiān)督這件事。當時有個叫朱勔的人,選取浙中的珍異花木竹石進獻,號稱“花石綱”,還專門在平江設置了應奉局,所用錢財動輒以億萬計。調集老百姓在山林湖澤里搜尋,陰暗隱匿的地方也不放過。運輸?shù)闹鄞B綿不斷,日夜不絕……
周延亭:《大宋宣和遺事》描繪說,那時,遇到好的花石,不管有沒有墳墓,都要發(fā)掘出來。大的石頭高達數(shù)丈,用巨船裝載,上千人纖拉,鑿河斷橋,毀壩拆閘,幾個月才能運達京城。一株花卉要花費數(shù)千貫錢,一塊石頭要花費數(shù)萬貫錢,可見是勞民傷財?shù)氖隆1彼我惨驗榛ㄊV而失去了人心。
雷收麥:很多人把亡宋的原因歸結于花石,元人郝經(jīng)曾有詩云:
萬歲山來窮九州,
汴堤猶有萬人愁。
中原自古多亡國,
亡宋誰知是石頭。
周延亭:花石致使南方動蕩,方臘因花石之禍而發(fā)動起義,令朝野震驚。宣和三年(1121)正月二十三日,宋徽宗不得不授命童貫取消了花石綱,同年艮岳也已接近完工。張擇端繪制《清明上河圖》時(1121年3月),汴河中已經(jīng)沒有大批的花石綱船了(后來又有少量恢復)。由于花石船隊所過之處,當?shù)氐陌傩找X谷和民役;有的地方甚至為了讓船隊通過,拆毀橋梁,鑿壞城郭。因此往往讓江南百姓苦不堪言,《宋史》有記載花石綱之役:“流毒州縣者達20年?!?
肆
雷收麥:“并刀如水,吳鹽勝雪,素手破新橙。錦幃初溫,麝香不斷,相對坐調箏?低聲問:向誰行宿?城上已三更,馬滑霜濃,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p>
初讀周邦彥的《少年游》,感覺不錯,把青年男女如火如荼的情感和盤托出??墒敲耖g一直流傳著,這首詞是周邦彥約見李師師時,宋徽宗來了,情急之下,他藏身床下。詞寫的就是宋徽宗與李師師相見時卿卿我我的一切,這首詞曾讓宋徽宗醋意大發(fā)。
周延亭:不管周邦彥是不是鉆到李師師床下藏身,但宋徽宗與名妓李師師的情感糾葛卻是有記載的。
《續(xù)資治通鑒》卷93記載,宣和元年(1119)十二月十九日:自政和以來,皇帝經(jīng)常便裝外出,乘小轎子,只有幾個太監(jiān)隨從。有人問行幸局,局里便說宮中安排有宴會。如果第二天沒回來,就傳旨說皇帝有病,仍不上朝。秘書省正字曹輔曾上疏諫曰:陛下不愿意居住在處理政務的地方,經(jīng)常坐小轎到街市郊野去,游樂盡興再回來,臣下想不到您身擔祖宗的重托,卻不計安危,以至于此?;实叟c百姓,本應人心相合,合才能成為心腹,離就會成為楚、越那樣的仇敵。合離之間,在于一念之間,實在可怕。萬一您的小轎稍有不備,有歹徒包藏禍心,即使有神仙保佑,也損傷您的威嚴了。更何況還有臣下不愿意說的事情呢,怎么能不戒備呢?
皇帝接到這個疏,讓宰相看了,命令帶曹輔到大堂審問,此后便把曹貶到了郴州。
雷收麥:我想,北宋年間娼妓制度很是盛行,幾個人愛上一個妓女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即便涉及皇上也不是什么難以啟齒的大事,要不然張擇端怎么敢冒天下之大不韙,連宋徽宗私幸李師師的故事,也能畫到《清明上河圖》上!
周延亭:《清明上河圖》中,有一座神秘的宅院,墻頭上栽著蒺藜,墻邊斜靠著旗幡和長矛,衙屬是朝廷辦公機構,門前不可能只有一座僅容一騎一轎的小橋。恰恰是這座小橋和環(huán)繞宅邸的彎曲小河以及高大的古樹,說明這里是一處十分隱秘、幽靜而又高雅的私人宅院。
宅門大敞遙開,一根粗重的門栓靠在影壁上。大門內外有親兵十三人,有六個在昏睡,看他們的睡姿,說明他們幾乎通宵達旦地守候在這里,已經(jīng)很長時間了。另外三個親兵在觀摩算命。上馬石上坐著三人,也已十分疲憊,卻絲毫不敢懈怠,隨時待命。門左邊的一位侍從手中還端著一個魚盤,魚盤里面是一條大魚,這自然是給主人送的烹飪好的魚。大門內一個親兵斜臥在石階上熟睡,手里還牽著馬韁,顯然也是在待命。駿馬沒有馬飾,說明來者是以平常身份而非官員身份前來私訪的。墻邊那桿斜靠的華蓋說明了一切,此人非皇帝莫屬。
雷收麥:是不是野史書上記載的金錢巷呢?
周延亭:不敢說。但這幅畫面間接回答了宋徽宗幽會李師師是在李師師的家里而不在青樓,文獻也有這樣的記錄。請注意,就在此畫面的上方,一座神秘的私宅墻邊,斜靠著相似的一柄華蓋,這是皇帝的華蓋?;实鄣娜A蓋也稱“萬民傘”,有庇護百姓之意?!肚迕魃虾訄D》中有很多大傘,老百姓的傘都張著,唯有這把大傘收著,靠在私宅的院墻邊,由此確定,來者必是徽宗。
雷收麥:錢鍾書先生的《宋詩選注》選了劉子翚三首詩,后面是組詩5首《汴京紀事》,最后一首如下:?
輦轂繁華事可傷,師師垂老過湖湘;?
縷衣檀板無顏色,一曲當時動帝王。
可見,徽宗與師師有染,在當時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
伍
雷收麥:孔子的學生子貢曾經(jīng)問他的老師:“要保有一個國家,什么條件最重要?!笨鬃诱f:“足食,足兵,民信之?!弊迂曈謫枺骸凹偈褂捎谀撤N原因的限制,不得不在三件之中少做一件,是應該先去那一件?!笨鬃诱f:“去兵?!弊迂曈謫枺喝f一碰到這種情況,國家非常貧窮困苦,把軍事經(jīng)費撤銷了還不能維持,對于足食和立信又應該先去哪一項??鬃訑嗳徽f:“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p>
周延亭:“民無信不立?!笨鬃拥脑捠怯械览淼摹N覀儚摹肚迕魃虾訄D》所表現(xiàn)的民生不難看出當時“兩極分化,貧富懸殊”的狀態(tài),一個充斥著乞丐與流民的國家,老百姓能有信心嗎,對官府還有信任嗎?
《清明上河圖》里有一幅勞人賣苦力和乞丐討飯的凄慘場景。右上方的赤膊者,站在飯館門前,進退之間,躊躇不前。他的頭發(fā)胡亂地束在頭頂,厚重而骯臟的棉衣掉落下來,露出清晰的肋骨,他雖然有堅實的臂膀,卻難以承擔一家老小的生活。腳下的空籮筐告訴我們,他剛剛把東西賣出去,已經(jīng)半日沒有進食。他手里捏著一塊碎銀猶豫不決,盡管饑腸轆轆,也舍不得拿這一點錢來為自己充饑。
旁邊一個衰老的道士正在伸手去拿飯店伙計送給他的饅首,另一個年長一些的伙計指著座位,讓他坐下來吃。道士的下面是一群搬運糧食的苦力。畫面上一共有七個腳夫參與運糧的工作。坐者是個驗貨的小官,他正坐在糧袋上訓斥勞人。
雷收麥:張擇端的觀察真是細致如微。?
周延亭:此時,汴河北岸是怎樣的場景呢,讓我們由東向西走過去看一看。在幾艘停泊巨艦的北岸邊上,是一派繁忙的社會生活景象。六個腳夫正從貨船上往外搬運糧食。每人手持一根叫作“籌”的小棍,船外一個主管正在發(fā)放小棍。每根小棍代表一袋糧食,運完后根據(jù)小棍的數(shù)量發(fā)放工錢。
雷收麥:這就是民生啊!
周延亭:城樓北側緊鄰著一個稅關。城樓上的司鼓人聽到稅關的爭吵聲伏在城樓欄桿上向下觀看。鼓樓內有一面大鼓,鼓下面還鋪著司鼓人值班的褥子和枕頭。稅關里一隊挑夫在通關時遇到了麻煩。關卡外面一個官員正在本子上勾畫,表情嚴肅。一個挑夫手指貨物和這個官員解釋著??课萁堑奶舴蛘驹谝贿?,不知所措。屋前一個挑夫正向屋內大吼,驚起了套房里的關長,扭頭訓斥著。一個首領模樣的挑夫在屋里手拿著清單,和坐著的官員解釋著什么。坐著的官員相貌刁鉆,雙眉緊皺,伸著腦袋,身體前傾,眼看文牘,在與挑夫手中的清單對照。側室內放著一個高大的木架,裝著一桿橫秤和一個重重的秤砣。
這是一個作威作福、欺壓百姓、貪污受賄的稅關。一個小小稅卡尚且如此霸道,朝廷高官更當如何呢,可想而知。
雷收麥:當時乞丐和流民為什么那么多?
周延亭:宋徽宗是個昏君,卻不是暴君,在位期間也不時做些善事,設置了孤老院、安濟坊等機構。宣和二年六月,曾一次賑濟開封貧民乞丐兩萬兩千人。這一年,江西、廣東兩路盜匪嘯聚山林;江蘇、浙江一帶方臘揭竿而起;京東、河北宋江帶領36個豪杰,橫行河朔,大宋王朝岌岌可危。
陸
雷收麥:《東京夢華錄》中提到各色人物:“妓女舊日多乘驢,宣、政間惟乘馬,披涼衫,將蓋頭背系冠子上。少年狎客往往隨后,亦跨馬輕衫小帽。有三五文身惡少年控馬,謂之‘花腿馬。用短韁促馬頭刺地而行,謂之‘鞅韁。呵喝馳驟,競逞駿逸?!薄盎ㄍ取?,城市中一群年輕的惡棍,他們通過將自己整條腿,從臀部到雙腳刺上文身,當眾展示,以此來表達對傳統(tǒng)和禮儀的輕蔑,從某種意義上表現(xiàn)了世風日下。
周延亭:“花腿”們騎著馬橫沖直撞,確實能反映出某種市風民風。《清明上河圖》中的虹橋上有兩隊人馬不期而遇。從南向北是一行五人,一個高官坐在轎中不見其人,兩個轎夫抬轎,兩個護衛(wèi)在前面護駕,這是一個文官的隊伍。從北向南也是一行五人,兩個高官騎著高頭大馬,頭戴官帽,三個馬下隨從,兩個在前面護駕,一個在后面牽馬,這也是一個文官(或宦官)的隊伍。這兩方人馬勢均力敵,都有深厚的朝廷背景。為什么都是文官而不是武官?因為武官在重文輕武的宋代不吃香,不會這么氣勢洶洶。
再看橋面的兩邊,橋東本已十分擁擠,橋下又正在緊急搶險,橋上的路人紛紛擁來救援,已經(jīng)無路可躲。橋西則醞釀著另一場毆斗??茨寝I夫和坐騎不僅毫無退讓之意,反而都在加速前行。再看兩邊的護衛(wèi),都已經(jīng)準備大打出手了。這是一場無法調和的矛盾,對于雙方而言都是一場無法預料后果的災難。
而緊靠著兩隊朝廷人馬的西面,另一起庶民之間的沖突也一觸即發(fā)。
沖突一方是賣繩索的父子兩人,處于橋南側。沖突另一方是運糧的驢隊,處于橋北側。驢隊被兩隊高官擠到了繩索攤前,只有越過這個繩索商攤才能過橋。此時攤主站起身,用拐杖指著身邊的空地,讓驢隊從旁邊過橋,這是一個倔強的老頭兒,他似乎開口罵道:如果踢了我的攤子,后果就如這碗!他身邊是一只被摔得粉碎的大瓷碗。兒子在這邊已經(jīng)站起身摩拳擦掌,準備武斗。而驢隊的主人,此時張開兩臂,緊握雙拳,撲將過來。
雷收麥:細看這些畫面,是一場接一場的危機和武斗,畫面突出地顯示了趙宋王朝滅亡前極度混亂的政治現(xiàn)實和社會現(xiàn)實。亂世之秋,社會動蕩,人人自危,秩序自然混亂。畫卷中心的兩幕爭斗場面直接駁斥了《清明上河圖》歌功頌德說。
柒
雷收麥:您說了《清明上河圖》表現(xiàn)了北宋年間經(jīng)濟狀態(tài),也說了畫面所表達的民風情況,關于政治生態(tài)還有什么表現(xiàn)嗎?
周延亭:當然有了。就說貪污腐敗吧?我們先看看《清明上河圖》是如何描寫行賭受賄的吧。
交子,是北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發(fā)行的貨幣,距今已900余年,比美國、法國等西方國家發(fā)行紙幣早六七百年,因此交子是世界上發(fā)行最早的紙幣。
《清明上河圖》中有兩處描繪了這種紙幣,兩幅畫面都是給官員送交子行賄。
第一幅畫面,送禮人肩背禮包,手提厚厚一摞紙幣,來到某官員家送禮,恰逢官員不在。另有一送禮人已在門口等待多時,他身邊放著一個沉重的大禮包,手中還端著一個看不出名堂的細高的禮物。一看院內大門是由一把太師椅畫成,便知是高官之家。
第二幅畫面,送禮人手舉大盤走進腳店,大盤上放著兩疊紙幣,上面的文字與第一幅畫面中紙幣上的文字頗為相近。此人匆匆下馬,匆匆走進腳店,只留下一個背影。
雷收麥: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請客送禮也是人之常情?。?/p>
周延亭:問題是有些舉動已經(jīng)超出了平常的請客送禮,而是明目張膽的行賄受賄。
《清明上河圖》所繪虹橋的西側,有豪華酒店一座,酒店大門十分華麗,高大的彩樓,層疊的紗幔。酒店門口立有“腳店”標牌。
這幅畫面中共有五個人。憑欄而坐的老者地位最高,桌邊的另外三人都面向老者,躬身哈腰,極盡諂媚。桌對面的站立者雙手端著一盤寶物,面向老者展示。桌左邊的站立者手指這盤寶物向老者介紹。老者頭也不回,對這樣輕薄的禮物他是不屑一顧的。飯桌上還有大元寶二枚,欄桿上還跨著一個大禮包。送禮的人剛剛出門,匆忙的身影和臂挎的提籃清晰可見。
雷收麥:北宋王朝,買官賣官之風盛行。為了撈取錢財,蔡京、童貫等公開賣官鬻爵,甚至定出官價。有民諺說:“三千索直秘閣,五百貫摺通判?!毙匈V受賄在當時仿佛不是見不得人的事情,而是具有公開化性質,所以,這樣的場景入畫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捌
雷收麥:史書中說,宋太祖趙匡胤以發(fā)動“陳橋兵變”奪得帝位,局部統(tǒng)一了中國。趙匡胤懼怕別人效仿自己,威脅自己的皇權,以“杯酒釋兵權”?把軍權上收,把精兵調充京城禁軍,把老弱兵將留在地方,即所謂強干弱枝。這直接導致中央強大而邊陲虛弱。此后朝廷又采取募兵養(yǎng)兵政策,使冗兵大大增加。到北宋第四個皇帝仁宗時,禁軍已從太祖時的20萬發(fā)展到83萬,加上廂兵等,軍隊已超過125萬人,而冗兵越多,戰(zhàn)斗力越弱。
周延亭:我們就說一說軍事。開封古城有2700多年的建城史,被譽為“七朝都會”,是“中國五大古都”之一。968年即北宋開寶元年,宋太祖趙匡胤下令將汴梁城(開封)建成皇城、內城和外城三重城墻,這是汴梁城的最后一次重修,此時距《清明上河圖》繪制153年。
靖康元年(1126),也就是《清明上河圖》完成后的第一年,正當金人大舉南侵,宋徽宗逃到南方,宋欽宗也準備逃跑的時候,愛國將領李綱和張叔夜曾兩度在汴梁城的外城上展開殊死的抗金戰(zhàn)斗。
兩次開封保衛(wèi)戰(zhàn)長達35天,軍民抗戰(zhàn)十分英勇慘烈,6萬金兵未能破城。最后城破不是因為城墻不堅固,也不是因為戰(zhàn)斗不英勇,而是因為迷信所謂“六甲神兵”,“神兵”開城逃跑,金兵趁機而入??梢姡獬鞘窍喈攬怨痰?。
雷收麥:在外城如此堅固的情況下,內城會像《清明上河圖》所描繪的那樣,是一堵低矮破敗的土坎嗎?雄偉巍峨的城樓和頹廢的土墻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畫家是不是在暗示什么?
周延亭:三重城墻是同時修葺的,此后汴梁城的外城和內城都未大修過,內外城墻都為土筑,其堅固程度應該無大差別,何以外城能夠抵擋數(shù)萬金兵長達35天的猛烈攻擊,而內城卻成了一堵不攻自破的土坎呢?從《清明上河圖》全卷的立意來看,畫家是在有意夸大城墻的頹敗,讓它不堪一擊。
畫家有意渲染危機的意圖還可以從所繪無堤的汴河得到證明。
雷收麥:汴河是《清明上河圖》整幅畫的線索,大部分畫面是圍繞汴河展開的。
周延亭:從宋初開始,朝廷就對汴堤的修筑極為重視,并形成制度?!疤娼?年10月詔,沿汴河州縣長吏,常以春首課民夾岸植榆柳,以固堤防?!薄爸文景?,以束水勢?!?/p>
但是,占《清明上河圖》長度37%的汴河,其兩岸卻看不到河防大堤的影子,這實在令人大惑不解。這樣的隱喻準確地反映了北宋一朝因長期揚文抑武,致使城防脆弱,北方民族覬覦中土,家國社稷貌似繁榮實則積貧積弱,危如累卵,廣大民眾苦不堪言、人心思變的危機現(xiàn)狀。
玖
雷收麥:不少有關宋史的書籍介紹,宋徽宗大肆宣揚道教,道教的地位被抬到空前的高度。北宋滅亡有很多原因,肯定也包括它宗教政策上的失敗。
周延亭:最為離奇的畫面出現(xiàn)在《清明上河圖》接近卷尾的地方。畫面上有一隊高官人馬浩浩蕩蕩從城內向城外奔突而來,好不威風。讓人瞠目結舌的是那個與隊伍比肩而行的行腳僧,與《玄奘負笈圖》中的玄奘何其相似乃爾!
雷收麥:從道理上說,大慈恩寺《玄奘負笈圖》這樣的畫像在唐代和北宋都應該大量存在,作為畫院翰林的專職畫家,張擇端應該是相當熟悉的,畫這樣一個外貌的僧人有什么奇怪的呢?
周延亭:先看《玄奘負笈圖》中的玄奘法師,一副游僧打扮,頭戴大耳環(huán)和海螺佛珠、身系腰袱、腿打束帶、腳蹬麻鞋、左手捧經(jīng)卷、右手持拂子、腰挎護身劍(為防野獸和掩埋尸骨用)。玄奘背負的竹笈里裝滿經(jīng)卷,笈蓋圓頂平底,作遮陽避雨護經(jīng)之用。笈蓋前吊油燈,以示佛光普照兼可夜間照明。
再看《清明上河圖》中的游僧,頭上長著花發(fā),腮下已長滿胡須;左手的經(jīng)卷變成了高舉的響板,似還翹起玉蘭小指;右手把象征莊嚴的拂子散亂地扛在肩上,拂子的鬃毛頭則掛上了笈頂;殘破不堪的腰袱脫落到下身;右腳鞋子開綻,左腳赤足蹬草履;身后的竹笈,成了雜貨鋪,除了笈頂上有幾本經(jīng)書外,下面塞滿了雜七雜八的物品;笈蓋上除了掛著佛燈,還掛滿了雜物,七上八下,左右搖擺。從他翹起的左腳看,行色匆匆。他口中念念有詞,高唱偈語。畫家畫一個瘋癲和尚,以佛門偈語向天下發(fā)出警示:國家危在旦夕,災難即將來臨。
雷收麥:其實這是在表現(xiàn)北宋抑佛揚道的宗教政策,和尚都逼瘋了,可見宗教政策有問題。
周延亭:是的,北宋的宗教政策變化無常。這在《清明上河圖》中也有表現(xiàn),比如“三教混元”的畫面。
《清明上河圖》卷尾,在高官云集的十字街頭,有許多令人深思的場景,其中兩組三教合流的畫面尤為奪目。街心的一組三人,一儒一道一僧在議論著什么,三個人的關系就像朋友一樣融洽。順著僧人的手向右看,街角的一群人里又有一組儒、道、佛三教合流的畫面,他們竟然聚在一起“聽書”。三個人就像約好一般,齊刷刷地站成一排,關系更加和諧自然。
雷收麥:張擇端在《清明上河圖》里兩次將儒、道、佛三教混在一起,是對宋徽宗宗教政策的諷刺。其實,宋徽宗時代是輕視佛教的。
周延亭:打開《清明上河圖》畫卷,從隱秘的豪宅西行20步,在一座草棚外面站立著一個婦人,她懷抱幼兒躲閃著身邊的一群豬玀。這群豬玀大大小小共有七八只,沒有任何人看管和驅趕它們。婦人背對豬玀,回身目視群豬,極力躲避即將圍攏上來的豬群。這群大街上瘋跑的豬玀讓許多人大惑不解,這種“風俗”在古籍中是找不到的,因為它違背常理。
向畫面上方看,豬玀奔突的地方原來竟是一片佛門凈地。這里開闊而寧靜,一座山門肅穆莊嚴,寺門緊閉,側門大開,一個僧人,身披袈裟,緩緩入內。佛門兩側,哼哈二將,怒視人間。在佛門凈土之上竟有無人看管的八只豬玀亂竄,這樣的畫面,是城市風俗還是另有所喻?
拾
雷收麥?:您講到了《清明上河圖》表現(xiàn)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形態(tài)(包括宗教政策)這些內政,我們再說說外交吧!北宋滅亡的原因中,有一條就是執(zhí)行了錯誤的外交政策,這在各種宋史的書籍中都有反映。
清王夫之的《宋論》卷八《徽宗》就分析說,北宋亡國原因,與宋徽宗聽信馬植意見,夢想收復燕云十六州,宋與金訂立“海上之盟”有關。
周延亭:沒錯。自“澶淵之盟”后,宋朝政府越來越腐敗,政治危機越來越嚴重,幾位皇帝都未能解決危機,宋徽宗繼位后,更是腐朽沒落,加之宋朝一向對武官和軍隊壓制過甚,北宋王朝的滅亡是不可避免的。
雷收麥:“遠交近攻”,聯(lián)金滅遼的外交政策,更是犯了一個追悔莫及的錯誤。
周延亭:在《清明上河圖》中,有北方遼國、金國的使節(jié)進出東京的畫面。北方民族的帽子有寬大的帽檐,后腦勺上有一根長長的發(fā)辮或發(fā)飾。對照古代北方民族的服飾圖片,證明這確是九百年前的北方民族裝束。畫卷描述這些重要的歷史畫面,其中隱藏著畫家深刻的喻意。
公元938年,五代時期的后晉石敬瑭,為了借助契丹力量達到稱帝的目的,把位于現(xiàn)在北京、天津以及山西、河北北部的16個州縣約1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讓給了契丹(947年改稱遼國),使中原大地失去了長城和丘陵的戰(zhàn)略防御線,北方鐵騎得以長驅直入,遺患中國四百年,這片土地就是著名的燕云十六州。
政和初年,童貫使遼,有遼國人馬植獻策聯(lián)合女真討伐遼國?;兆谡僖?,得知此議很是高興,賜其姓趙,任秘書丞。
此時距石敬瑭割讓燕云十六州180年,距宋真宗與遼國簽訂澶淵之盟和平協(xié)定110年。宋徽宗認為失地在自己的手中收復,是一項光宗耀祖的偉大事業(yè)。
雷收麥:您是說,聯(lián)金伐遼這樣重大的歷史事件,張擇端在《清明上河圖》中也有表現(xiàn)?
周延亭:在《清明上河圖》中十分顯著的位置,城樓東邊沿河街道上,有一支龐大的禮賓隊伍恢弘地開進畫面,向皇城進發(fā)。車是北方車,人是北方人,莊嚴厚重的華蓋,車載肩挑的禮物,都說明這是金國的使團。
三頭粗壯的黃牛拉著兩駕豪華而滿載的牛車,金國對宋國態(tài)度之殷勤,禮物之厚重可想而知。除了車中的物品以外,還有腳夫頭頂肩挑的禮物。不僅如此,看第二輛牛車尾部的車篷,正有一個圓臉粉衣的妙齡少女挑起車簾,用驚異的眼睛,偷看外面的花花世界。金人想得好不周到,知道宋徽宗喜歡女色,特別挑選具有北國風情的上好女子敬獻給皇上。在車隊的前面,一個頭戴官帽的漢族差官正轉身走向身旁的豪華客棧,想必是隊伍要在這里歇腳。這是接待金國使團的導引,是宋廷官員。
雷收麥:第一輛牛車的前面有一頂氣勢非凡的華蓋,那可不是擋風遮雨的雨傘,而是象征使節(jié)身份和國家尊嚴的華蓋。
周延亭:在《清明上河圖》畫卷中部,高大城樓的外面,護城河的東岸,有一行五人向北離城而去。一個騎在馬上的男子頭頂著大檐帽,帽后的長辮隱約可見。后邊有一個肩扛大傘的隨從緊緊跟隨。馬前一乘小轎,想必是大使夫人乘坐其中。這就是遼國使節(jié)被逐離汴梁的情景。
自從徽宗朝廷確定聯(lián)金伐遼的策略以后,金國使節(jié)時有來訪,遼國使臣自然不再受歡迎。金使入汴與遼使離京同時在畫面出現(xiàn),并不是說事情在同一天發(fā)生,畫家要在一部畫卷中集中表現(xiàn)重大政治事件,這是必然出現(xiàn)的情形。
雷收麥:畫面上這兩個歷史情節(jié)發(fā)生后僅6年,遼宋滅亡,三帝被囚,數(shù)百萬中原人民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畫家在突出的位置描繪北方來使這一歷史事件絕非偶然。對于積貧積弱的北宋來說,金國是新生的虎狼之國,進犯中原是早晚的事。
拾壹
雷收麥:燕京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叫《話說中國》的叢書,第三部有一章專門介紹《清明上河圖》的內容,不僅有圖,還有畫面的解釋。我注意到其中虹橋集市畫面解釋說,橋面上轎馬相撞,喝喊聲使兩小驢驚奔。另一個畫面說,有拉纖的逆水重船,桅繩前松后緊。迎面來順水船,駕長喝令當心。
周延亭:對。我對《清明上河圖》的研究發(fā)現(xiàn),全圖多處描繪災難和即將發(fā)生的災難,可謂危機四伏,呼喚一種憂患意識。
雷收麥:您能指點一下,都有哪些地方描繪了災難?
周延亭:好多處。咱們回到卷首,就在“懸空的樹冠”上方不足半尺之遙,正演繹著另外一個災難故事。進入畫面的是一列長長的隊伍,一個高帽長衫、騎著高頭大馬的貴官在隊伍的后面壓陣,馬頭上還插著一朵鮮花,隊首的花轎上插滿了花枝?;ㄞI前后的九個家丁,身穿統(tǒng)一的背心,有的挑著野味,有的擔著食盒,這是一戶在清明節(jié)早早上墳踏青歸來的顯貴人家。
這一行人奔跑著、呼號著,連轎夫也顧不上花轎里娘子的感受而一路狂奔。轎子從來都是穩(wěn)步慢行,誰見過跑步抬轎的?再看那頂花轎,轎簾是打開的,娘子的雙腿已經(jīng)顛出了轎子,如果沒有轎門的橫桿擋著,娘子就要摔將出來。這又是一個有違邏輯的畫面,抬著轎子的人是永遠跑不起來的。
雷收麥:他們怎么了?他們?yōu)槭裁匆寂埽?/p>
周延亭:原來是在追趕一匹飛奔的驚馬。路邊農家小院的院墻邊有一頭母驢立在一駕驢車旁。驢車上坐著一個老婦。老婦正在看護路邊正在學走路的小孩子。小孩子的西面又有一個手拄拐杖的老翁。母驢的對面飯店墻外還拴著一頭公驢,公驢看到這邊的母驢后,因為發(fā)情而突然大吼起來。叫驢的吼聲使馬受到了驚嚇,于是馬掙脫了馬夫,將背上的主人甩到一邊,向前飛奔。災難威脅著驚馬和母驢前方那個學步的幼兒、手拄拐杖的老翁,驚馬和母驢瞬間就要沖倒他們。雖然驢旁車駕上坐著孩子的婆婆(頭上插著簪子),但已經(jīng)嚇得雙腿顫抖,無法起身抱孩子回來。再看前面那個彎腰駝背的老人,手拄長長的拐杖,手臂微抬,身體前傾,他分明是一位盲人。
雷收麥:你這一講,還真驚險:掛在馬上的女人、飛奔的驚馬、前沖的母驢、學步的幼兒、失明的老翁和店里的孩子,真是一幅驚心動魄的災難圖景!
周延亭:汴河與河上的大橋占據(jù)《清明上河圖》的重要位置,其長度約為現(xiàn)存畫卷的三分之一強。觀賞者往往被大橋上下?lián)尵瓤痛捏@險場面所震撼,這個畫面確實是《清明上河圖》中最為重要的畫面,也是人們最為熟悉的畫面。
雷收麥:從畫面上我們可以看到,宋代的造船技術十分高超。前不久有一條新聞說南京要仿照《清明上河圖》,復制當年的大船。
周延亭:古人有“一櫓三槳”的說法,認為櫓的效率是槳的三倍。改變櫓的扳動角度,還能起到船舵的作用,櫓在古代應該算是偉大的發(fā)明。
雷收麥:您說遠了,這櫓與《清明上河圖》有什么關系?
周延亭:問題在于,前后的櫓不能同時推進。如果前后櫓同時發(fā)力,船就不會前進,而只會在原地打轉,甚至可能會翻船。
《清明上河圖》中有三條前后有櫓的貨船。其中土橋西邊遠方的那一條櫓船,船尾六人搖動長櫓掌握方向,船首6人輕松自如地搖動長櫓,因為是順流而下,所以后面的船工反而輕松,這是正常的。
第三條雙櫓船是大橋東側那條上行的空載貨船。按照常理,像橋西那條雙櫓船一樣,船頭櫓工用長櫓掌握方向,船尾櫓工搖動長櫓。
顯然,畫家的目的是要讓這條船飛快地撞向大橋下那條遇險客船。畫家把這條櫓船設計成一艘空船,16個壯漢背對遇險客船,高呼著號子,拼命地搖櫓向上游行進,距客船只有咫尺之遙,下一刻焉能不撞?
雷收麥:工藝美術家喜歡把這個畫面作為全圖最精華的部分,截取下來制作成各種美術商品,這些商品在民間廣為流傳。
周延亭:這個畫面確實是全卷的高潮和重心,生動傳神、異彩紛呈。觀賞者的視線往往很自然地被吸引到這里,心靈往往被這驚心動魄的搶險場面所震撼,由衷地為畫家超人的藝術天才叫絕。
如果只看這一個畫面,它絕對是一幅聲情并茂的社會風俗圖景。然而,當我們把汴河中所有的航船認真分析一遍以后,會發(fā)現(xiàn)事情遠非這么簡單,畫家在這里進行了精密而慎重的設計,汴河中原來醞釀著一場巨大而不可避免的連環(huán)災難。
如果汴河上只有大橋下這一條遇險的船只,那并不可怕,它不過是桅桿放不下來,船卡在橋下前進不得。這是汴河中的航船時常會遇到的險情。雖然很驚險,雖然會有些損失,但是它不會釀成大禍。即使船被沖到岸邊或下游,也可以退回去重新再來。
在這個畫面上,畫家描畫了六七種船舶,包括:綱船、貨船、客船、篷船、家船、舢板等,描繪了眾多的人物和難以避免的災難場景。
雷收麥:汴河是出入京都汴梁的重要水路通道。京城重要的生活和戰(zhàn)略物資、皇家用度、木材石料以及糧食堿鹽等都要通過汴河漕運過來。遠方的客商游子也可通過汴河由水路進京??梢哉f,汴河是京城汴梁的一條大動脈,一條生命線。
周延亭:通過城內外的景象我們證明虹橋是汴河上最主要的橋梁之一,凡是由汴河進京的船只必須從虹橋下面經(jīng)過。
由于汴河水流湍急,大型船只逆流上行時,必須由纖夫牽拉,方能克服河水的沖力逆流而上。當上行船舶穿橋而過時,纖夫必須提前數(shù)十丈就停止拉纖,放倒桅桿,再由纖夫從橋洞內拉上纖繩,船上的船工撐篙配合才能穿過土橋。船過橋后再豎起桅桿繼續(xù)拉纖上行。而順流下行的船只,則只須舵工掌握方向,篙夫稍加用力,就可以順流而下。明白了這個程序,我們再看一看土橋下面發(fā)生了什么。
一艘客船(把它編為1號)由于沒有提前放好桅桿,卡在橋下難以通過,而湍急的河水把船頭沖向了河心,這一切都在瞬間發(fā)生。土橋下河窄水急,船身已經(jīng)失控打橫,此時再放倒桅桿為時已晚,客船即將被湍急的河水沖向下游。從客船吃水很深的情況看,客船里滿載著客人,一旦發(fā)生險情,后果不堪設想。
船頂上只剩下兩個船工還在徒勞地把桅桿放倒,其他人則竭力想穩(wěn)住失控的客船。船邊一人把長長的竹竿伸向橋頭,想讓橋上的人拽住。橋上的人也向客船拋出繩索,想讓船上的人拉住??痛笙嫌兴膫€船工用長長的竹篙死死抵住河底,想要阻止船頭繼續(xù)漂向河心。他們都想穩(wěn)住船身,阻止客船被沖向下游。而這些辦法對于失控的龐然大物有如杯水車薪,無濟于事。
船里的客人紛紛從艙門向外走,他們要參加救險的戰(zhàn)斗。有的船客已經(jīng)爬上了船頂,和船工一起排解危情,有一個客人正順著舷梯向船頂攀爬。
先爬上來的一位老婆婆帶著她的小孫子,兩人都抬起手臂向前方高喊。船頭的四個人也都高舉手臂,對著前方大喊,一個長著絡腮胡子的船工急得跳起了雙腳。
原來他們都看到了上游有一艘空載的雙櫓貨船(2號)正要起錨下行,長櫓已經(jīng)伸過了土橋,如果這艘貨船順流而下,勢必會撞上失控的客船,兩條船都將傾覆,尤其是滿艙的船客將要葬身魚腹。
險情還遠遠不止這些。請看,客船的下游又有另外一艘被柳樹擋住的空載雙櫓貨船(3號)和一艘纖夫纖拉的滿載客船(4號)正向上游急駛而來。失控的1號客船如果受到上下游兩個方向駛來航船的夾擊,一場連環(huán)相撞的災難將相繼降臨。
更令人觸目驚心的是這艘貨船的下游,還有另一艘由五位纖夫纖拉的客船(4號)正逆流而上迅速趕來。這艘客船同樣也停不下來。為什么?因為客船的前進靠纖夫的拉動,五個纖夫在奮力地纖拉,而纖夫對橋下的險情也是毫不知情。
雷收麥:著名歷史學姐周寶珠先生指出,《清明上河圖》畫的雖然是清明時節(jié),但“絕不是一幅政治圖,寓意于什么‘政治清明,而恰恰相反,在風俗畫的妙筆下,部分地揭示了當時社會的貧富懸殊,暴露了統(tǒng)治者的某些危機”。文章從畫中描繪的貧富懸殊與窮苦的乞丐、守門者的懶散之態(tài)、稅務與商人的爭執(zhí)不休、城墻似有而無等幾個方面,來論證北宋末年京師開封表面繁榮的背后潛藏著深刻的社會危機。
周延亭:我同意周先生的意見。但我要補充的是,《清明上河圖》不僅從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外交等方面,全面深刻地提示了北宋末年的社會矛盾,更重要的是具有一種憂患意識,我說它是北宋王朝的盛世危言。
雷收麥:金代地方官員張公藥在《清明上河圖》的題跋中有兩句詩:“喚回一晌繁華夢,簫鼓樓臺若個邊?!睍r過境遷,物是人非,當年的繁華已灰飛煙滅,但是《清明上河圖》留下的思考是永恒的。
周延亭:盡管九百年來,我們沒有真正讀懂《清明上河圖》,但驚馬之災、虹橋搶險等畫面感動了我們一代又一代人?!肚迕魃虾訄D》所表現(xiàn)的危機意識、憂患意識、不進則退的意識、敬畏自然的意識將永遠給我們以深刻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