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誠龍
Q我是一名基層領導干部,上級領導最近常來基層檢查工作,我都疲于應付了,因為這些“欽差”到基層指導工作,這個發(fā)個指示,那個發(fā)個指示,有時候甚至是沖突的,我該怎么做?(汨羅:蒯飛)
趕場子,打穿插,踩鐘點,還真是基層領導基本功,上面千根線,下面一針穿,所有工作都落到基層來落實。兄弟,既選擇了這一行,吃了這碗飯,當學點統(tǒng)籌學、分頭術(shù),按工作輕重,事情緩急,來頭大小,合理安排時間與精力。
您應對這個,雖煩,不難。麻煩的是,這個領導來了,要顯本事,嗚嗚哇哇,發(fā)通革命指示,叫你往左邊奮勇前進;那領導來了,要擺威嚴,咿咿呀呀,來段重要講話,叫你往右邊開拓進取。官場最容易升官的,是干事的,還是聽話的?你懂的。
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1860年,英法聯(lián)軍攻陷了大沽口,占領天津,劍指北京,咸豐嚇得尿失禁:曾國藩,給我喊曾國藩來。
曾國藩其時在安徽境內(nèi)圍剿太平軍,自顧不暇,這頭戰(zhàn)事正處膠著,那頭皇帝給他下指示,叫他北上勤王。欽差大臣滿天飛,都往安徽前線飛?!跋特S”是叫曾國藩北上勤王,“咸蛋”是叫曾國藩南下征戰(zhàn)。
指示打架了。聽誰的?老曾組織原則性是蠻強的,第一想的是,聽領導的話,多頭領導中聽大頭領導的話,“曾文正、胡文忠二公皆議入衛(wèi)”,這也是班子成員多數(shù)人的意見。
曾國藩擬抽調(diào)常勝軍鮑超,退下火線,北上?;?,命令將下,李鴻章卻站了出來:去不得:“獨謂夷氛已迫,入衛(wèi)實屬空言,三國連衡,不過金帛議和,斷無他變,當按兵請旨,且無稍動。楚軍關(guān)天下安危,舉措得失,切宜慎重。”第一,英法聯(lián)軍已迫京都,湘軍飛過去嗎?待趕到,北京早被占了;第二,英法聯(lián)軍攻京都,不過是擼只雞捉只鴨,意在經(jīng)貿(mào),“不過金帛議和,斷無他變”;第三,湘軍如驛動,前功盡棄。太平軍才是大清心腹之患。
是聽官大的,還是聽對大的?只選對的,不選貴的。曾國藩決定不北上了。不北上,是犯上作亂哪,曾司令也是有辦法的,趕緊給皇上打報告,一,我們將派湘軍勁旅楚軍北上,目前情況是,楚軍一退,太平軍將橫掃千軍,洶涌反撲,為防止崩潰狀態(tài)出現(xiàn),我在緊鑼密鼓從千里之外另調(diào)部隊來防守。第二,英法聯(lián)軍不是太平軍那些土八路,得加強裝備。您放心吧,估計三五個月,湘軍數(shù)千里躍進,會挺進大燕山的。皇上看了報告,覺得其指示考慮欠周,又下了指示:已和洋人議和,湘軍不必勤王。
二十六年(1900年),發(fā)生了一件大事,洋人逼慈禧還政給皇帝,慈禧氣得不行,便向聯(lián)軍下戰(zhàn)書。
慈禧下的指示:打;榮祿也在紫禁城,下的指示是:不打。打,不打;打還是不打?李鴻章復慈禧是“此亂命也,粵不奉詔”;張之洞是“坐擁東南,死不奉詔”……這便是近代史上有名的“唯實”事件,叫“東南互?!?。事后證明,這是對的。
這兩個故事,可得甚啟發(fā)?啟發(fā)是:領導的話,可以不聽的;領導指示,可以不理的。是嗎?錯了,若這么理解,那錯好遠了。平心論,當上領導,也多半是有兩把刷子的,多有站得高看得遠謀得深的,他們給下的指示,你要抗旨么?不抗,執(zhí)行。
上面兩個故事說的是,領導也有亂下指示之時,那怎么辦?看你的了。兄弟到了官場,官場是以服從為天職,但不是要你相信領導要相信到迷信的程度,服從領導要服從到盲目的程度。你要有自己的腦子,去思考,去判斷;自己把握不準時候,召集班子集思廣益,開諸葛亮會。擇其善者而從之,對其不善者呢?你也裝模作樣,認真做記錄,表達尊重嘛。有機會叫你匯報時候,你不直接批判其指示不對,如曾國藩不勤王一樣,打些馬虎眼,擦些膩子膠,涂些香脂粉。他聽了,也明白的——也許他下指示,也是到你地盤來了,領導嘛,不講兩句話,不行,事后自己都忘了。
要言之,領導指示是,自然是其是;首長指示非,也可非其非。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應之。兄弟知道,你與領導,領導與你,想的都是一樣:把工作做對,把事情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