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念高二時開始在報刊上發(fā)表習作,主要是詩歌,也寫小說、散文、雜感之類,如今正好70周年。在大學讀書階段,因受聘為黨報的通信員,主要寫通信、新聞。在大學教學期間,以創(chuàng)作雜感隨筆為主。從政以后,便寫散文,陸續(xù)出版了十多本散文集。
到省委宣傳部報到后,下榻于西湖賓館一套房間,環(huán)境還算優(yōu)美。我在廈大就教時的子弟,當《福州晚報》的主編,有個專欄“蘭花圃”,來約稿。一個仲夏的薄暮,我到后區(qū)園圃漫步,明月當空,我忽然注意到荷塘湖心亭的腳手架。八角亭拆掉后,改建兩層亭蓋的亭子,已經(jīng)成形,但腳手架依然在側。忽然感悟在人生道路上,難免充當 “腳手架”的角色,一旦工程竣工,“腳手架便永遠不存在了”。于是來了靈感,回房提筆寫成散文《月下后園漫步》,文中寫了這一段:“日后人們在亭子里游覽觀賞,可誰也不會想起這曾經(jīng)幫助亭子建成的腳手架。它的價值和可貴精神,便在于它的自甘‘消失。人們可以設想,如果亭子建起來以后,腳手架不愿退走,卻倒招人討厭,便來埋怨它的礙手礙腳,大煞風景?!边@篇散文發(fā)表后,夸張地說,散文創(chuàng)作“一發(fā)不可收”。
從政后,出差機會多,經(jīng)常所到地方,當?shù)刂魅藷崆檎写貋韺憣懮⑽?,也帶聊表謝忱之意。
《月下后園漫步》收進第一本散文集《秋色滿山樓》里,1988年9月由鷺江出版社出版。原來把雜文也編進去,后接受編輯建議專收散文。正好曹禺先生來閩參加閩臺京劇活動,請他題寫了書名。以其中一篇早年寫的散文的標題作為書名。還收進幾篇未丟失的“少作”。編輯為此書寫了“內容提要”:“這是作者積蓄半生閱歷寫就的一部感人肺腑的散文集,時間跨度長達三十余年。全書用行云流水、淡雅質樸的文字,抒發(fā)了作者對世界、對人生、對事業(yè)、對友誼的款款深情和執(zhí)著追求……”出版后即將過去30個春秋,如今才認真讀了這段熱情洋溢的“提要”,怦然心動。想不到著名教授王瑤先生讀后,給我寫了一封勉勵有加的信:“……我以前僅讀過您的學術著作和論文,甚佩,功力之深厚。自您調動工作以來,私意頗感惋惜,蓋搜集資料,掌握動態(tài),細致分析,潛心著作,皆與目前之工作不易協(xié)調。今讀此書,不僅對您之經(jīng)歷等有了更多了解,且文筆深沉優(yōu)美,富有個人風格,因思今后似可多寫一點此類文章,一則較易與繁忙之日常工作協(xié)調,二則此書篇幅似太少,大有發(fā)展余地。福建之詩人及散文家頗多,或與地域文化有關,故建議勿放過稍縱即逝之思維,長短不拘,暇即命筆,則待以時日,定可獲得豐收也。”王瑤先生的信,感人肺腑。我盡力遵循其教導,勉力創(chuàng)作,不覺篇什甚多。
我把王瑤先生的信,原文放在第二本散文集《年年今夜》的首頁,冰心老奶奶為之題寫書名,書上并附上和她合影的照片。郭風老散文家寫了序,序開頭舉古今中外散文家說明:“一些美麗的散文,似乎是出于一些學者名流以及教授之手。這種文學景象又似乎是一種世界性的景象。”他把我稱為教授學者,“許懷中教授的散文,寫得無拘無束,寫得自然,但在無拘無束和自然中間,有一種嚴謹”。所有這些都體現(xiàn)老前輩對后輩的厚愛。
使我畢生難忘的是,冰心老奶奶為我第三本散文集《許懷中散文新作選》(作家出版社出版)寫序,還附一封親筆信。序寫于1992年1月6日微雪之晨。開頭寫她的故鄉(xiāng)福建沿海,山水的雄偉靈秀是描寫不盡的,“我回故鄉(xiāng)時才十一歲,只在福州城內外看過‘三山和鼓山,看得少又寫不出來,辜負了故鄉(xiāng)的山山水水”,這是她自謙之詞?!靶叶形晃业泥l(xiāng)親,散文名家許懷中教授,寫了這本《香山翠湖集》(現(xiàn)改為《許懷中散文新作選》),他的那支生花的妙筆,把故鄉(xiāng)的歷史、風俗、人物,尤其是山水,描寫得精深細膩、情境交融。不讀到他的散文,就無從領略到福建這一片土地壯麗靈秀的一切!”序里充滿對故鄉(xiāng)的鄉(xiāng)情和熱愛。我懷著無限感激之情,寫了《珍記這份厚愛》后收進散文集《芬芳歲月》。
散文集書名,有幾本帶著“月”色。如《年年今夜》采自“年年今夜,月華如練”?!对律萌恕贰对聺M西樓》更加明顯。那些年,常到北京開會,往往下榻京西賓館的西樓,我很欣賞李清照的《一剪梅》詞中的“月滿西樓”的情景,便取為書名。更深層地說,“月”往往和往事相連,岳飛流傳千古的《滿江紅》詞中出現(xiàn):“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他的平生征程,和“云”“月”分不開。李后主詞:“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薄扒镌隆焙汀巴隆敝苯庸催B。此類例子,不勝枚舉。我的散文往往寫往事,寫人和事,大抵有故鄉(xiāng)的鄉(xiāng)情、鄉(xiāng)愁,有抒寫“八閩大地”的風情,有描摹“大江南北”,即是省外所到名山勝景,有追記“異域他邦”的散文,還有參加國際學術、藝術研討會所寫,如一組英國劍橋的散記、訪問英國牛津大學的散文,《澳大利亞悉尼印象》系參加第22屆藝術和傳播大會所記。另一些是帶團出國訪問,如到菲律賓、日本等。更多是受友人邀請或自費出訪,如赴新、馬以及歐洲德國、法國、荷蘭、盧森堡、奧地利、意大利、比利時、梵蒂岡等8個國家所寫。(見《大海情緣》第三輯“歐風歐韻”)
散文中還有一些悼念文章,悼念領導、著名人士、親朋好友等。
前些年每年都在老書畫家吳老的組織帶領下,到浙江金華一帶采風、辦書畫展,金華市委宣傳部為我出版散文專輯《放情婺州》,吳老稱這一團組為“放懷”書畫家一行,還在金華舉行首發(fā)式、簽名儀式等。
還值得提到的,是這些年請我寫序的作者越來越多,上自省委領導,下至平民百姓,上自白發(fā)蒼蒼的老人,下至十多歲的學生。我把序寫成散文,也收進散文集中,另外出版《書城旅蹤》一書。人所皆知,寫序是件“苦差事”,有人寫文章感嘆“寫序難”,這里所耗的精力可想而知,只有知己者懂得其中甘苦。
前幾年由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歲月匆匆》,是中國作家協(xié)會重點扶持的項目。正如書名所標出:歲月恰如流水匆匆而逝,我的散文是生活的厚賜,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它得助于文化清泉的滋潤,發(fā)自有感世界。散文脫不了一個“情”字,“情”與“景”構成情景交融,“情”與“理”結合,便含有哲理的思考,“情”與“趣”滲透,就有“理趣”的韻味。它是歲月流逝中留下的心痕足跡。許多往事早已忘卻,我從散文集中尋找到。
近年來,參加“走進海西紀實文學叢書”的采風,新近出版的《山海交響》散文集,收進我六年來采風所寫的將近50篇的散文,它們都是寫八閩縣、市、區(qū)風采、風貌、風情的篇章。有人寫評論文章,題為“描寫特色文化,噴射文化魅力”。確實,這本散文,地方文化特色濃厚,文化底蘊較深,富有文化力度。“紀實性強,是散文集的一個特點,它是‘走進八閩大地的各個縣市區(qū)采風成果,很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仡欉@些年采風團足跡遍及全省一半以上的縣域,也特別欣慰。”(見《后記》)
感謝有關出版社和讀者對我散文的厚愛。山東教育出版社把我的《訪英三題》選入高中一年級的語文課本。這是我受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和美國傳記協(xié)會邀請,參加在英國劍橋大學圣約翰學院舉行的第19次藝術與傳播國際會議所寫的一組散文,課本“閱讀提示”寫道:“本篇訪問記,根據(jù)內容擬標題,開頭部分是總領,行文線索是游跡。……本文運筆舒緩,九曲八折,時間、人物、景物,布局井井有條,信手拈來,不留痕跡,不愧是游記觀光之佳作?!保?001年7月出版)我還不時收到不同地方不認識讀者來函要書或對我散文的評論,如2007年接到一封新疆策勒縣張氏的信,他在縣委辦工作,從未謀面。信上說他是一名邊防轉業(yè)軍人,原在西藏昆侖山類似“生命禁區(qū)”哨卡待了20年,在業(yè)余喜讀文學作品,“老師的作品我拜讀過,至今印象深刻的有:《秋色滿山樓》大作?!苯又鴮懥艘淮蠖我缑乐~。我的第一本“處女作”,居然在祖國的邊陲,也能讀到。每逢讀了此類來函,心潮猶如波濤翻滾,特別激動而復雜。這也可謂是散文創(chuàng)作的一種動力。
生命不息,創(chuàng)作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