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會彬
摘 要: 《名作細讀》是孫紹振先生解讀中學(xué)語文課文的代表作,在這本著作中,孫紹振先生立足于語言文字,緊扣文字展開解讀。同時,還原法和比較法的運用,為文本解讀提供了視角和方法,達到了文本解讀的目的。
關(guān)鍵詞: 孫紹振 《名作細讀》 文字 方法
作為高校中關(guān)注中小學(xué)語文教育的知名學(xué)者,孫紹振先生對中學(xué)語文教學(xué)傾注了大量精力,從炮轟高考,再到選編北師大版語文教材,都是他為語文教育而身體力行的具體表現(xiàn)。其中,孫紹振先生傾力最多的還是中小學(xué)語文課文的文本解讀,《名作細讀》就是專為語文教師而寫的文本解讀名著。品讀此書,不禁為孫紹振先生解讀之“細”而拍手稱贊。那么《名作細讀》究竟“細”在何處?孫紹振先生的解讀為何會如此之“細”?這些問題引發(fā)了我的思考。
一、名作細讀,細在文字
語文教師必須具備深厚的文本解讀能力,才能對文字獨具慧眼,解讀出文字的趣味。假如教師沒有文本解讀能力,或者這種能力較弱,即使使出了渾身解數(shù),依舊不能進入文本解讀的深處,無法有效分析文本。孫紹振的這本《名作細讀》對文本解讀非常細致,以單篇或者多篇相似主題的文章進行微觀分析,深入文字內(nèi)心,挖掘文字味道。
孫紹振對郁達夫的《故都的秋》的解讀文本是他的代表之作。散文教學(xué)重點應(yīng)放在語言品味和情感把握上??傮w而言,這篇散文的語言是淡雅的,體現(xiàn)出的情感是一種頹廢的情感,教學(xué)中讓學(xué)生體會到這些特點,對教師來說是一個挑戰(zhàn)。要想讓學(xué)生感悟到這些,前提便是教師對文本有細致的把握。關(guān)于這篇文章的解讀,錢理群先生批評過一種分析作品的線性思維模式:“時代是苦悶的——作家必定時時、處處陷入單一的絕對苦悶之中——他寫出的每一作品必定是充滿單一的絕對的苦悶感?!边@是一種公式化解讀,一旦文學(xué)作品的解讀變成了一種公式般的存在,就難以分析出文章中具體的矛盾,就不能感受到文字的獨特力量。然而不幸的是,大部分人對這篇文章的賞析都是這種公式化解讀。
孫紹振先生解讀這篇散文時,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緊緊貼著文字進行解讀。如解讀郁達夫的雅趣時,他寫道:“故郁達夫想要欣賞出雅趣來,就得有一份超脫世俗的、恬淡的心情。超脫世俗表現(xiàn)在哪里?‘租人家一椽破屋。欣賞風(fēng)景,為什么要破屋?漂亮的新屋不是更舒適嗎?但是,太舒適了,就只有實用價值,沒有多少歷史回味了。破屋才有滄桑感。因為這是故都,歷史漫長,文化積淀不在表面上,而要慢慢體會。郁達夫的個性在于他覺得這種積淀,不一定在眾所周知的名勝古跡中,或許只有在破舊的民居中才能體悟出來。沒有文化趣味的人,是不能勝任這樣的欣賞的。為什么要泡一壺濃茶?濃茶是苦的,但是有回味之甘?!币话銇碚f,“破屋”和“濃茶”這兩個意象難以引起我們的注意,但這兩個意象的品讀,可以感悟到他身上的雅趣,“破屋”的滄桑感與新屋的實用價值拉開了距離,造就了一種審美價值?!皾獠琛币彩侨绱耍m然苦澀,但是回味起來,卻是無比甘甜,這一切都帶有作者的雅趣。孫紹振認為,郁達夫這種獨特的審美雅趣,不僅有中國傳統(tǒng)審美的影子,還有西方唯美主義、以丑為美、以死亡為美等理念的影響。
孫紹振先生站在理論高度,發(fā)揮自身專業(yè)優(yōu)勢,對郁達夫?qū)徝廊∠虻男纬勺鋈嬲f明,指出其來龍去脈。不僅讓讀者知其然,更讓讀者知其所以然。探討文字背后的秘密,使讀者解讀有理論支撐,這樣品讀才是有效和細致的。因此,名作“細”讀,必須立足于文字,緊扣文字展開解讀。
二、名作細讀,細在方法
孫紹振先生這本《名作細讀》不僅對中學(xué)語文教學(xué)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而且對文本分析學(xué)科建設(shè)乃至整個漢語文論建構(gòu)都有重要影響。作為文藝理論家,孫紹振先生無疑有著非常深厚的文藝理論知識,更可貴的是他能夠深入淺出地分析文章中的矛盾之處,將文章的精彩之處娓娓道來。這樣細致的品讀,得益于孫紹振先生在該書中使用的多種分析方法。
《名作細讀》中的文本分析方法是還原法和比較法。還原,就是把概念原來的觀念作為背景。它是怎樣的?寫在經(jīng)典文本中的內(nèi)涵是怎樣的?二者不一樣,才有分析空間。找出矛盾之后再分析為什么出現(xiàn)矛盾,則作品在藝術(shù)上的特點就昭然若揭。還原法主要有想象的還原、人物心靈或情感的還原、歷史的還原、語義的還原或關(guān)鍵詞的還原等?!斑€原”是為了回歸,通過還原客觀真實(生活)回歸到主觀真實(作家的情感與智性)。還原法對單篇作品的分析是有效的,但對于經(jīng)典作品來說,其權(quán)威性會對讀者造成一定蒙蔽,似乎除了這樣描寫再沒有別的可能,要突破這種蒙蔽,一種最有效方法就是將一系列文本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比較法的關(guān)鍵是尋求差異和矛盾,有了差異和矛盾,就有了分析的切入點。
分析《故都的秋》時,如果只用單篇進行分析,那么將難以分析出這篇散文審美的獨特之處。孫紹振先生采用一種非常聰明的方法:比較法。將郁達夫的《故都的秋》與老舍的《濟南的秋天》進行比較分析,如此一來,《故都的秋》的特色立刻呈現(xiàn)在睿智的讀者眼前:“秋天的‘靜,秋天的‘清,雙方都有,但是,郁達夫欣賞的秋天的‘悲涼,在老舍那里是沒有的。老舍的秋天從全文來看,給人一種活潑、清新、明靜、愉快、開朗的感覺。這種感覺正是中學(xué)生能體會到的,把它作為美表現(xiàn)沒什么障礙,因而沒有什么特別之處。而郁達夫不一樣,他把‘悲涼當做美。這是中學(xué)生生活經(jīng)驗和閱讀經(jīng)驗中很少有的。如果這種‘悲涼只是一筆帶過,可能還不算關(guān)鍵詞語,但這‘悲涼在全文中恰恰以一連串語詞鏈加以強調(diào)表現(xiàn),可見這是文章的綱領(lǐng)。郁達夫顯然有意把秋的悲涼作為美系統(tǒng)欣賞。”兩篇課文有很多共同點,但要分析的卻是不同之處。文本之間的差異只有在比較中才能發(fā)現(xiàn)。比較法的使用,讀者很順利地欣賞到了郁達夫筆下的故都之秋。
除此之外,孫紹振先生在小說研究中非常擅長提煉核心概念——錯位。首先是審美價值和實用價值的錯位、情感邏輯和理性邏輯的錯位、真善美的錯位;其次是人物的感知與客觀事物的錯位(即感覺的變異),人物的內(nèi)心與外部動作之間的錯位、對話和潛對話的錯位、表面感覺和縱深感覺的錯位。正是這一系列錯位,才讓我們從完整的形式中分析出小說內(nèi)在的矛盾,從而順利完成文本解讀。
《名作細讀》細在何處?這個問題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作為一部文學(xué)作品解讀的經(jīng)典,《名作細讀》值得我反復(fù)閱讀,并將分析方法運用到中學(xué)語文課本文本解讀中,才能分析出課文中潛藏的細致之處。語文老師要像孫紹振先生說得那樣:當語文老師一定要講出學(xué)生感覺又說不出來,或者一看一望而知,其實是一無所知的東西。
參考文獻:
[1]孫紹振.名作細讀(修訂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