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
會議有各種類型,傳達會、報告會、匯報會、研討會等等,但不管有多少種名堂,一律要有新思想。與會者到會場來就像人肚子餓了進食堂,總不能再空著肚子回去。但是很可惜,我們的許多會議就像一張沒有上菜的餐桌,大家只能拿著筷子空比畫。會議是釀造新思想的,是制作精神之餐的,一個好的會議,連會場的空氣中都充滿著思想。一個好的報告會,報告人要能牽著人的思維走,就像一面聚焦鏡,能將人的思維從會場的各個角落聚攏來又發(fā)射出去,使每一個與會者都感到一種共鳴的力量,整個會場有一種共振的效果。一個好的討論會,會場像一場無形的足球賽,每個人的思維之足都伸向那個唯一的球,激烈地爭奪,充分地交鋒。如果與會者言不及義,言不由衷,就像一場沒有球的球賽,有什么踢頭?一個好的匯報會,每一個匯報者就是一團吐著新焰的火苗,聽者是一鍋平靜的冷水,得用你的溫度去使他激動,使他沸騰,直到整個會場萬焰跳動,熱氣騰騰,思想氣化、升華,貫穿會場的每一個角落。
人類文明史的進程只記錄那些新的創(chuàng)造、新的思想,而把重復的東西統(tǒng)統(tǒng)甩掉。比如科學史上記住了牛頓、愛因斯坦,社會科學史上記住了馬克思、恩格斯等,因為他們有創(chuàng)造。一個會議也是這樣,歷史只記住了那些劃時代的有開創(chuàng)意義的會議,比如中共黨史上的一大、七大、遵義會議,因為這些會議產(chǎn)生了新思想,這些思想形成了黨的路線,勝利地指導了黨的實踐。大會如此,小會也是這樣,我們開一次會總要能產(chǎn)生一點新的思想,對工作有一點推動,這樣的會議才值得開??上Ь拖翊蟪源蠛纫呀?jīng)失去了吃飯充饑的意義一樣,現(xiàn)在許多會議也早已失去了醞釀新思想的意義。會議的浪費是一種更大的隱形的浪費。
要想切實提高會議的質(zhì)量,有兩條應該做到。一是主持者要精心選題。要摘熟瓜,不要摘生瓜。會議既然是釀造新思想的,就先要看釀造的時機是否成熟,先找到突破口,選準題,會前要做細致的調(diào)查準備工作。現(xiàn)在有些會議所以質(zhì)量不高,就是因為它不急,不反映工作發(fā)展到此時此刻的話題,是一種四季歌式的例會。于是就空談、就旅游、就吃喝,到時散會走人。二是要調(diào)動與會者積極參與。開會如打仗,既要選戰(zhàn)機又要鼓士氣。會議開得好不好最終要看與會者的思想變化。與會者的思想就是會議的原料,主持人的本事就是博采眾料,善掌火候,把與會者的各種想法掏出來,再釀出一個統(tǒng)一的新思想。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只能水過地皮濕,會議也就走了過場。可惜我們的許多主持人“武大郎開會”,聽不出、發(fā)現(xiàn)不了每個人的新思想,更不能像好廚師一樣巧用料,善掌火,變出一個新菜。而是像典禮上的司儀,只會刻板地宣讀程序。過去,農(nóng)村搞極左,農(nóng)民出工不出力,“人哄地皮,地哄肚皮”,產(chǎn)不下糧食。同樣,言不由衷,你哄我、我哄你的會議也產(chǎn)不出新思想。凡開會,會前沒有急切之心,會上沒有求新之心,這樣的會議是開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