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寶民
咸豐年間,四川合州有一戶人家,一家三口居住在一起。有一天深夜,女主人向氏醒來發(fā)現(xiàn)丈夫不見了,而且大門開著,就急忙叫醒兒子出去看看,可兒子去了好一會兒也不見回來。直到天亮后,向氏才發(fā)現(xiàn)丈夫和兒子被人殺死在幾十步外的路邊,于是趕緊報案……合州知州接到報案后,立即派人對現(xiàn)場進行了勘察,隨后對向氏家周圍住戶進行走訪,但毫無線索。由于事關(guān)兩條人命,所以上級部門很重視,四川太守多次要求破案,案件卻遲遲破不了,太守便把合州知州痛斥了一頓,嚴令其限期破案——三個月內(nèi)必須查出殺人兇手。
合州知州不敢怠慢,加大了偵查力度,可是眼看三個月期限快到了,案件還是毫無進展。那些日子,合州知州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擔心案子到期破不了自己會受到處分,便跟自己的一個心腹商量對策。心腹靈機一動,提出了一條“妙計”:買通一個人做“奸夫”、誣陷向氏伙同奸夫合謀害死了其丈夫和兒子。合州知州覺得此計靠譜,點頭同意了,讓心腹全權(quán)辦理此事。
很快,心腹在當?shù)卣业搅艘粋€無賴,許諾給他銀兩,讓他冒充向氏的“奸夫”,在審案時供出自己和向氏通奸并謀害人命的經(jīng)過,并許諾不會真判他有罪,事成后就會把他放出來。無賴見錢眼開,就同意了。接著,合州知州派人傳喚向氏,給她來了頓殺威棒:“你丈夫和你兒子就是你伙同奸夫合謀殺死的,奸夫已經(jīng)抓到了,你還有何話說?”向氏大喊冤枉,合州知州就命人將“奸夫”帶上堂來對質(zhì)。向氏拒不承認,合州知州便對她進行刑訊逼供,向氏受刑不過,只好屈打成招,和“奸夫”一同被關(guān)了起來。四川太守見合州知州在規(guī)定的期限內(nèi)破了此案,大喜過望,并贊揚他辦案有方。
向氏的娘家人知道她是被冤枉的,天天到各個衙門去喊冤,但沒有人相信。一天,向氏的娘家人正好看到四川總督的轎子過來了,就攔轎喊冤,四川總督收下了狀子,交由按察使處理。按察使卻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tài),不愿意費心復查此案,竟然對向氏娘家人動刑。
幸運的是,四川總督恰好看到了這一幕,就斥責了按察使,并讓按察使提審那名“奸夫”。奸夫被帶到后,四川總督發(fā)現(xiàn)他紅光滿面,根本不像是從牢里出來的,就仔細盤問,奸夫招架不住,很快就招供了。
隨后,向氏被無罪釋放,合州知州、按察使等人也都受到了嚴肅處理。但此案的兇手仍未抓到,四川總督便派人繼續(xù)偵查。不久,有人在旅館里聽到了一男一女的談話,案件的真相才水落石出。原來,當天晚上,談話的男子偷了向氏家的物品,向氏的丈夫和兒子先后追出來,情急之下,男子便把二人殺死了……至此,此案才最終破獲。
這起冤案的發(fā)生雖然和合州知州、按察使的不負責任有關(guān),但最重要原因是,太守要求“限期破案”的舉措,知州情急之下為了交差,便刻意與人合謀制造了這起冤案。如果沒有四川總督及時出現(xiàn),后果不堪設想。
眾所周知,“限期破案”并不符合犯罪偵查的規(guī)律,它雖然對提高偵查效率有一定積極作用,但也會產(chǎn)生一些負面效果,可能會誘使部分偵查人員弄虛作假,以假充真,甚至造成冤假錯案。值得慶幸的是,時至今日,“限期破案”早已不再做硬性規(guī)定,這不得不說是時代的進步。
編輯/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