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杰
楷書字法攻略四題
李新杰
讀帖,作為學書的一個重要方法,需要我們始終秉持。在書法三要素(點畫用筆、結體取勢、章法布局)中,“結體取勢”向來為初學者更為重視、也更難把握;通過較長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總結出了基于兒童立場的漢字結字法,在漢字書法結體取勢的教學中進行應用。
讀帖;楷書;結體;字法
宋代書家黃庭堅云:“古人學書不盡臨摹,張古人書于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隨人意?!弊x帖,作為學書的一個重要方法,需要我們始終秉持;所說“讀”,并非出聲去讀,而是觀察、觀看的意思。即在臨帖之前或臨帖之余,詳觀和揣摩帖中字的點畫用筆、結體取勢、章法布局和格調神韻等等,將它們觀之入眼、銘記于心,然后進行臨習。
而在書法三要素(點畫用筆、結體取勢、章法布局)當中,“結體取勢”向來為初學者更為重視、也更難把握,當代書家啟功曾經提出“用筆何如結字難,縱橫聚散最相關”,也正印證了這一觀念。結體取勢又稱字法、結字法、間架結構,即一個字的點畫排布與形勢布置。這里,以柳公權楷書為例,將筆者研究的結字方法總結如下——
中國漢字“囊括萬殊,裁成一體”,在長期的嬗變過程當中按照美的規(guī)律抽象出其特有的視覺形象,其中,相當一部分漢字的結體(包括獨體字及合體字)呈現(xiàn)出“縱向對稱”的特點,最為容易識別的包括有“大”、“中”、“小”等這些筆畫較少的獨體字,尤其是“中”字(圖示1),一筆懸針長豎將中間這一稍顯對稱的框形字符平均劃分開來的同時,完全重合在了米字格正中間的豎中線上,這樣就非常輕松的做到了結字勻稱。
圖示1 中
圖示2 大
再如“大”字(圖示2),在圖示當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長撇將橫畫大致平分開來,而這筆長撇的起筆及行筆處也正好沿著米字格豎中線的前半段運行開來,或者可以說,這一段撇畫和米字格豎中線的前半段是重合的,由此,我們在進行“大”字對臨之前,便可以提前“讀取”圖示當中標注的這條“隱形的豎中線”,之后進行臨習,以達到平衡字形的效果;反之,假設在書寫時“大”字橫畫位置不變(仍在米字格橫中線偏上位置),而長撇擺放在橫畫過于偏左或偏右的位置(也就意味著這一長撇位置偏離米字格豎中線),寫出來的效果我們也可想而知。
除卻部分獨體字適用這樣的一種結字方法,漢字當中相當一部分上下及上中下(縱向)結構同樣適用,如“帝”、“曾”、“器”等等,這里我們不妨以“帝”字(圖示3)為例加以分析,起初我們可能沒有發(fā)現(xiàn)這個字也能像“中”字那樣,可以顯而易見地找到那條“重合中的豎中線”,但仔細觀察,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條“豎中線”需要我們悉心鏈接——“帝”字的第一筆點與最后一筆豎,這兩個筆畫兩相遙望,同時落筆于米字格的豎中線上,為我們呈現(xiàn)出圖示當中的這條豎中線。
圖示3 帝
圖示4 白
這樣一種通過讀取漢字結構當中的豎中線(顯形或隱形)進行結體取勢、平衡字形的方法我們稱之為“中線基準法”、“豎中線法”或直接簡稱為“中線法”。
漢字結字就是一個字的點畫安排與形式布置,而在結字中,黑與白的布置也非常重要。有筆畫處為黑,無筆畫處為白,用筆畫分割、分配空白叫做“布白”。這樣的一種提法同樣適用于我們的漢字書法結字當中——較為容易識別的例字包括“白”、“川”、“固”等等。
圖示5 川
圖示6 喜
先以“白”字(圖示4)為例,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最中間的一筆橫畫(即第四筆)是將“外框”內部平均分開的,將“白”字“外框”合理分配為兩部分的其實是字中的三個“橫向筆畫”,即第三筆橫折的前段(橫的部分)、第四筆橫以及第五筆橫,或者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從字的第一個橫向筆畫(橫折的前段)到第二個橫向筆畫之間的距離與從字的第二個橫向筆畫到第三個橫向筆畫之間的距離相等,非常顯而易見的一個標示卻往往讓我們忽略忘記,這也是導致許多習字者伏案多年但卻收效甚微的細節(jié)問題之所在。
“布白”同時適用于橫向和縱向分布的漢字結字當中,如“川”字(圖示5),我們會較為直觀地發(fā)現(xiàn),三個縱向筆畫(即豎撇、垂露豎及懸針豎)之間的距離同樣是大致相等。這樣的一種方法還適用于一些筆畫相對較多、結構相對復雜的漢字,甚至是不同結構形式的字符,如“喜”“道”“駕”等等,這里我們就以“喜”字(圖示6)為例加以舉要?!跋病弊质且粋€以橫向筆畫為主的漢字,我們看到,從字的第一個筆畫(第一筆橫)到第二個橫向筆畫(第三筆橫)、從字的第二個橫向筆畫到第三個橫向筆畫(第五筆橫折前段)……它們之間的距離(或者說空白)大致相等。這些也再次印證了“布白”的特點。而這樣一種通過合理分布漢字或漢字字符空間(空白)、架構筆畫排布的方法我們稱之為“布白均衡法”或“布白法”。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記錄漢語的書寫符號。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yōu)橛晒P畫構成的方塊形符號,所以漢字也稱“方塊字”。而在漢字書法當中,這里的“方”值得我們深入探究,在這里,我們有了漢字“四點”的發(fā)現(xiàn),即每個漢字字形都有各自的最高點、最低點、最左點及最右點,這樣的四個點的發(fā)現(xiàn)在架構漢字結體的方面大派用場——我們隨意選取幾個不同的漢字,如左右結構的“和”、上下結構的“家”及包圍結構的“國”,先以“和”字(圖示7)為例,圖示當中為我們標示除了它的最高點、最低點、最左點及最右點,同樣特別簡單,這四個點標示出來對于我們架構字形有著怎樣的作用呢——“四點”為我們標注除了整個字的大致框架,它們輔助我們不至于在臨摹字帖時過于“寫意”,可以說,“四點”起到了一個很好的整體定位作用。
圖示7 和
圖示8 國
“家”字的四點顯而易見、不多贅述,而“國”字在更多人的心目當中應該是方方正正,這也讓我們不禁發(fā)問,“國”字四點何在?總不至于說就是它的四個角吧?其實,學書者心知肚明,這是當代美術字與傳統(tǒng)漢字書法的區(qū)別,漢字書法講求“字勢”,簡單地說就是筆畫的不同傾斜程度造就而出的不同字形勢態(tài),作為佐證,我們可以看到圖示8,而這時對于“國”字四點的存在可以說并無爭議。
所有的漢字都有“四點”?“一”呢?“大”呢?我們同樣可以通過圖示9、圖示10給出答案,“一”字與前面我們列舉的“國”字道理相同,是由于筆畫態(tài)勢的原因,它存在“四點”,而“大”字,最高點為長撇的起筆頓點處、最低點為撇捺水平處、最左點為長撇提筆露鋒處、最右點為捺畫提筆露鋒處,誠然還有個別漢字四點中由兩個重合的現(xiàn)象,但并不影響“四點”的提法。
圖示9 一
圖示10 大
這樣一種通過觀察漢字最高、最低、最左、最右點定位結體整體的方法,我們稱之為“四點定位法”或直接稱之為“四點法”。
漢字結體紛繁多樣、筆畫同樣有主有次,而筆畫的主次排布也造就著漢字字形的神采熠熠。這告知我們筆畫也有主次之分,即主要筆畫和次要筆畫。這里我們主要了解“主筆”。主筆,就是一個字的主要筆畫,那主要筆畫和次要筆畫的區(qū)分又體現(xiàn)在什么地方呢?就是主要筆畫在這個漢字當中表現(xiàn)的比較突出、相對來說比較粗或比較長,有時候是一個字精神變現(xiàn)的關鍵點。哪一筆是主筆在我們臨摹階段不需要我們動腦筋去設計,我們要做的是在漢字當中把這一個或幾個主筆找出并在書寫的時候表現(xiàn)出來,這樣寫出來的字才會顯得有主有次。
我們同樣可以隨意選出一些漢字作為字例,如獨體字“之”、上下結構的“寺”、左右結構的“觀”。以“之”為例,這樣一個字或許并不非常適合運用我們之前提到過的幾種結字方法,我們不妨通過找出該字的主筆的方式試著來架構它。前面我們提到,主要筆畫在一個漢字當中表現(xiàn)的比較突出,相對來說比較粗或比較長,圖示11給出了答案。最后一筆捺畫恰恰就是“之”字的主筆,這樣一個主筆的作用其實就是通過著重凸顯使得整個字形精神外耀、有主有次,從而賦予漢字一種厚重而又不失勁健的精神面貌。
圖示11 之
圖示12 觀
“之”字主筆十分突出,除卻長度突出、厚度(即粗細)對比同樣明顯;而“寺”字的主筆我們同樣一目了然,就是它的第二筆長橫,這些都屬于單一主筆的字例;像“觀”字(圖示12)的主筆又在哪里呢?其實“觀”字主筆不再“單一”,而有“多個”,它的第一筆撇畫以及最后一筆豎彎鉤,是兩個主筆,分置左右,這也使得該字主次有序的同時加強了字形舒展程度,其實這也正是主筆的魅力之所在。
這樣一種通過凸顯主筆賦予漢字書法字形別樣魅力的結字方法我們稱之為“主筆凸顯法”或“主筆法”。
通過較長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與創(chuàng)作經驗,筆者研究得出了以上四種漢字結字方法——中線基準法、布白均衡法、四點定位法及主筆凸顯法,在漢字書法結體取勢方面的教學有著一定的實用功效,而這樣的幾種結字法除了適用于楷書字法之外,在篆書、隸書及工穩(wěn)一脈的行書字法訓練當中同樣適用。
最后,需要補充的一點是,單個漢字可同時運用一種或幾種上述結字方法(一般為一至兩種),如前面我們提到的“中”字,中線基準法、布白均衡法甚至主筆凸顯法均可應用;再如“固”字,運用四點定位法的同時、布白均衡法同樣可以輔助應用。
J292.1
B
1005-6009(2016)30-0068-03
李新杰,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翰林小學(江蘇蘇州,215000)教師,二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