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冤魂復仇還是心理障礙?
——試論《霍小玉傳》中李益的悲劇結局

2016-09-29 03:08李慧雯王引萍
現(xiàn)代語文 2016年7期
關鍵詞:李益悲劇

○李慧雯 王引萍

?

冤魂復仇還是心理障礙?
——試論《霍小玉傳》中李益的悲劇結局

○李慧雯 王引萍

摘 要:作為唐傳奇中的名篇,《霍小玉傳》的結局敘寫歷來備受爭議。李益與霍小玉的愛情悲劇終以癡心女子的冤魂向負心男子復仇而結束,不少論家認為結局的靈異化削弱了作品的現(xiàn)實性。本文試圖從心理學角度探究李益目睹霍小玉橫死于前因而性格大變的可能,以及“鬼靈復仇”“果報不爽”的集體潛意識對作者敘寫這一結局的深層影響。

關鍵詞:《霍小玉傳》 冤魂復仇 李益 悲劇

唐傳奇中的愛情名篇《霍小玉傳》因其“綽有情致”得到了胡應麟“尤為唐人最精彩動人之傳奇”[1](P86)的高度評價。與唐傳奇中其他愛情類題材的大團圓結局不同,《霍小玉傳》以男女主人公一死一狂的悲劇而結束,霍小玉因身份低微被逐出王府淪落為妓,她在遭到李益的背棄后憂郁成疾,最終賭咒“我死之后,必為厲鬼,使君妻妾,終日不安!”乃“長慟號哭數(shù)聲而絕”,而李益的生活真的就從此陷于重重鬼影,再無幸??裳?。筆者認為,《霍小玉傳》中李益的悲劇結局,主要還是和他自身的性格變化與心理障礙有關。李益本是文士,性格溫和,在親眼目睹昔日愛人氣絕身亡的情況下,又因自身的拋棄行為飽受輿論壓力和愧疚折磨,因此性格大變,幻覺叢生,才導致了“冤魂復仇”的真正實現(xiàn)。鬼魂復仇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和民間傳說中都是常見的題材,背后深層原因是古代人對鬼神的崇拜畏懼以及果報觀念的深入人心,唐人好奇,更促進了此類故事的傳播;弱者死后復仇成功的結局更有著宣泄不平之氣和勸誡警醒的作用。

一、李益性格的變化與心理障礙的形成

李益本是“才調風流,儀容雅秀”的翩翩佳公子,家世、才華、相貌、前途都令人羨慕,在故事結束時竟然變成了動輒發(fā)怒嘶吼,對妻妾、奴婢施以暴行,甚至殘殺的瘋狂暴虐者,他性格前后的變化之大,令讀者觸目驚心。而這種變化的過程和原因在文本中也并非無跡可尋。

(一)隨波逐流的軟弱被動

李益的性格一開始就表現(xiàn)出了隨波逐流的軟弱,極易受他人的影響。在各種人際交往中,他都是較為被動的一方。首先,在當時士子狎妓成風的潮流下他“自矜風調,思得佳偶”,得見霍小玉前“引鏡自照,惟懼不諧”,進入庭院后聞鸚鵡作人語便“心猶疑懼”“愕然不敢進”。其次在鮑十一娘的撮合下和小玉相伴時,因小玉姿容氣度都是一生所未見,遠勝其他女子,又才華過人,“音樂詩書,無不通解?!倍覝芈暭氄Z,性情婉轉,令李益一見傾心。二人濃情蜜意之間,小玉忽然悲至哭訴,怕有朝一日色衰愛馳,地位低微,不得久伴。李益深為其情所感,竟“援筆成章,引諭山河,指誠日月,”寫下一篇“句句懇切,聞之動人”的愛情誓言。得授鄭縣主簿,二人離別之際,小玉已知彼此身份差距無法成為佳偶,又退一步,只愿以最青春燦爛的八年為期,以全二人之情。李益更是宣告要與小玉“死生以之,與卿偕老”,到任后必“尋使奉迎,相見非遠?!倍詈蟮饺螘r,家中已為他安排了婚事,他毫無抗拒,因為“太夫人素嚴毅,生逡巡不敢辭讓,遂就禮謝?!彼囊幌盗姓Z言和行為的反應,都處于被動的狀態(tài),無論是情感回應還是人生抉擇,都是被推動被決定的一方。

(二)深抑心底的情感流動

雖然李益“本性雅淡”,看上去淡漠冷靜。但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在與才貌俱全,柔婉敏感的小玉相愛之時,他并非沒有付出真心。二人初見時一見鐘情,一對璧人“若瓊林玉樹,互相照曜,轉盼精彩射人。”小玉數(shù)次表露心跡,訴說不安之時,他便心生感嘆、“引臂替枕”軟語勸慰。赴任分離之際,酒意闌珊之時,他也“離思縈懷”,心有不忍。小玉說出此后李益必將迎娶貴族妻子,他“且愧且感,不覺涕流”。家中婚約既定,籌措聘財之際,他“自以辜負盟約”,“又知玉疾候沈綿,慚恥忍割”,李益表弟崔允明得知李霍之事,非常同情小玉的遭遇,幫其“遍請親朋,多方召致”,而李益深愧于自己的背棄行為,得知小玉重病在床,卻不敢相見。而這次的聚會和李益的缺席,也讓他從此飽受輿論壓力:“自是長安中稍有知者。風流之士,共感玉之多情;豪俠之倫,皆怒生之薄行。”李益因性格原因,往往被動軟弱,但是在做出種種決定后,心中又不免被自己的負心和躲避行為所困擾,同時飽受眾人的指摘,種種愧疚羞慚的情緒難以發(fā)泄,只是暗流涌動于心底,隱而待發(fā)。

(三)小玉橫死的心理重擊

李益的薄行在宴會缺席后廣為人知,一位黃衫豪士甚至親自設宴,以欽慕李益才名為由誘請其與小玉相見。將至之時,他已經(jīng)有所察覺,“神情恍惚,鞭馬欲回。”卻已身不由己,被豪士強令眾仆圍擁進了院子,還鎖上了院門。此時小玉已經(jīng)病入膏肓,終日臥床,翻身都需要人幫忙,她聽聞李益到來,竟強撐病體“欻然自起,更衣而出,恍若有神”,身體已經(jīng)到了極限,但容姿依舊動人:“羸質嬌姿,如不勝致”,相見時,李益在眾人面前被小玉“含怒凝視”,擲杯于地,既怒斥李益作為“丈夫,負心若此”,身為男子卻一味躲避背諾,又痛陳自己“韶顏稚齒,飲恨而終。慈母在堂,不能供養(yǎng)”的遺憾痛楚,最后賭下毒咒:“我死之后,必為厲鬼,使君妻妾,終日不安!”終于“長慟號哭數(shù)聲而絕?!边@樣慘烈決絕的場面對李益精神上的打擊幾乎是毀滅性的,之前長期承受的來自外界的輿論壓力,內心的極度愧疚,這些復雜的情緒交加,小玉的死亡和毒咒便迅速催化了他的心理變態(tài)。于是,他就此踏上了從文雅俊秀的翩翩公子向喜怒無常的心理障礙者轉變的悲劇道路。

(四)幻覺叢生的自我懲罰

小玉死后李益不但“為之縞素”,日日哀哭,還自此幻覺叢生,陷入自我懲罰的漩渦中,難以自拔。按照心理學的解釋,幻覺是“把個人潛意識中勻藏的愿望、需要、挫傷情結和命運危機推演成象,是被壓抑的潛欲、潛能的外溢。”[2](P62)產(chǎn)生幻覺的患者除少數(shù)是先天原因外,大多數(shù)都是受后天心理重創(chuàng)所致。而小玉的死亡正是他心理受創(chuàng)的首因,妻妾不寧的咒言則成了李益自我懲罰的主要方式?;糜X是感官、感覺發(fā)生變異,感受主體出現(xiàn)迷狂??杉毞譃榛靡?、幻聽、幻嗅、幻觸、體表形態(tài)悴變、精神反應妄誕,等等。李益幻視時:“忽見玉穗帷之中,容貌妍麗,宛若平生” ,“見一男子,年可二十馀,姿狀溫美,藏身映?!?;幻聽時:“忽帳外叱叱作聲”;迷狂時:“惶遽走起,繞幔數(shù)匝,倏然不見” ;他對妻妾猜忌萬端,“心懷疑惡”——仿佛小玉的詛咒已經(jīng)開始應驗。

后來,李益的行為更加反常,心理和行為上都呈現(xiàn)出明顯的偏執(zhí)型人格障礙。他“憤怒叫吼,聲如豺虎”,暴戾異常,直接用琴撞擊妻子,毒打后竟還要將妻子盧氏“訟于公庭而遣之” 。對于身邊的侍婢和媵妾更不留情,只要稍有親密,便要心生疑忌,“暴加捶楚,備諸毒虐” ,甚至“或有因而殺之者”。之前才華橫溢,風度翩翩的貴族公子早已消失,此時的他已然是個完全癲狂,令人避之不及的家庭暴君了。如果以此時李益的行為表現(xiàn)與偏執(zhí)型人格障礙的癥狀進行對比,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癥狀和他的行為是完全吻合的:偏執(zhí)人格是指以其頑固的固執(zhí)己見為典型特征的一類變態(tài)人格,常把挫折的原因歸咎于他人或推脫于客觀,對他人則特別嫉妒,不信任別人的動機,懷疑別人的存心不良,總是過多過高地要求他人。固執(zhí),敏感,多疑,狹隘,易與周圍人發(fā)生摩擦。偏執(zhí)人格分為迫害偏執(zhí)人格和懲罰偏執(zhí)人格兩類,李益則兼而有之,他對妻妾奴婢毫不留情的暴力行為是在迫害別人。出門時用浴盆將姬妾倒扣在床上,周圍加封條,回家后一定詳細查看封條,然后才揭開。這種匪夷所思的怪異行為絕非正常人能夠做出,這些行為既是他對別人的折磨,也是其扭曲變態(tài)的心理對自己的懲罰,“大凡所見婦人,輒加猜忌,至于三娶,率皆如初焉”,在李益的內心深處,已經(jīng)將小玉的誓言加諸己身,認為自己必然遭受小玉的報復,不可能擁有安寧和幸福了。

二、作者敘寫冤魂復仇的原因

李益因自身長期的心理壓力和昔日愛人慘死的打擊,引發(fā)心理障礙導致了自己的悲劇結局。而《霍小玉傳》的作者之所以將這一結局歸因為冤魂復仇,筆者認為主要是受到以下幾個因素的共同影響,即冤魂復仇的集體潛意識、果報觀念的深廣影響和唐人“尚奇”之風的審美導向。

(一)冤魂復仇的集體潛意識

李益在歷史上真有其人,而《霍小玉傳》中李益被冤魂復仇的結局則是基于真實故事廣泛流傳,又經(jīng)作者記錄加工后的文本呈現(xiàn)。這種結局的定義和選擇源自于長期以來,國人文化心理中的一種集體潛意識。鬼魂觀念的產(chǎn)生源于“人對自身生理現(xiàn)象及周圍世界的一種誤識和原始思維經(jīng)驗。這種觀念一旦產(chǎn)生,便具有一種強大的魅力,滲透到人類思想的深處,形成一種文化,左右著人們的世界觀。”[3](P169)先民以鬼神之力解釋對生死和未知的困惑,崇拜之中又有畏懼,長久流傳之后,死于冤屈的人會化為厲鬼復仇就成了一個比較常見的文學題材。而榮格認為,文學的真正價值在于它體現(xiàn)了種族的乃至整個人類的集體潛意識,共存于種族每一成員的深層意識之中,進而在冥冥之中支配著人們的思想與行為。

李益被“冤魂復仇”的結局既是這種集體潛意識對小說原型人物思想和行為的支配,也是對敘寫這一故事結局的作者思想行為的支配。正如王立先生所說:“對于憂懼鬼靈冤報的中國古人,鬼靈報復的正義與必然,在當事人內心會形成一個‘心理障礙’,表現(xiàn)在情感上的糾結和抑制。導致這精神失常的情結是深植在主體潛意識之中的?!盵4](P68)因此,冤魂復仇的潛意識誘發(fā)了故事原型人物李益的心理恐慌和行為失常,經(jīng)過文人記錄加工后,成為小說中李益這種潛意識的文學呈現(xiàn)。

(二)果報觀念的深廣影響

除了冤魂復仇的集體潛意識的影響,果報觀念也是作者以冤魂復仇作為李益悲劇結局的原因之一。因果報應的思想在中國影響深廣,它是民間思維、佛教、道教等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產(chǎn)物。如同冤魂復仇的集體潛意識一樣,行善和作惡會為當事人帶來相應的激勵與懲罰,這種思維意識也已經(jīng)深扎在中國人的文化心理中。唐代是一個思想開放,文化多元的朝代,統(tǒng)治者中信道崇佛者不在少數(shù),民間也是廣為傳播,并且出現(xiàn)了許多“自神其教”、宣揚因果報應的作品,唐傳奇多以民間故事為原型,作者的思想自然會受其影響,在創(chuàng)作小說時便有所體現(xiàn)。

果報觀念不但影響了本篇的前后結構與情節(jié)安排,也主導著作品的思想,體現(xiàn)了作者的情感傾向。李益之所以有被“冤魂復仇”的悲慘結局,就是因為他負心薄幸,違背誓言,致使小玉殞命,他最終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了代價,妻妾不寧痛苦一生?!坝捎谝蚬麍髴^念意在喚起人們的道德自律,讓人們自覺地避惡趨善,它既體現(xiàn)了宗教扶世化俗的倫理使命意識,也反映了一種廣泛的對社會規(guī)范的心理期待,從而堅定人們道德信仰的力量?!盵5](P111)《霍小玉傳》的作者寫出這樣的悲劇結局,也是希望現(xiàn)實中少一些負心背諾的行為,喚起人們的良知和責任心。

(三)唐人“好奇”的審美導向

唐人“好奇”的審美心理,也是作者敘寫李益被冤魂復仇的悲劇結局的原因之一。魯迅曾說唐代人“作意好奇,假小說以寄筆端”“顧世間則甚風行,實唐代特絕之作也?!碧苽髌嬷衅嫒水愂律醵?,便是這種“好奇”的審美心理和審美需求影響的結果。唐代思想開放活躍,文學創(chuàng)作風氣濃厚,人們對傳說異事的需求漸大,再加上當時行卷、溫卷之風盛行,文人創(chuàng)作傳奇首先是出于自身的審美喜好,刻意去搜集民間流傳的一些奇聞異事,篩選加工后整理成文,其次還可借此展現(xiàn)才華博得文名,以利前途,最后還能滿足當時讀者普遍的獵奇心理。

《霍小玉傳》作于中唐,此時傳奇的創(chuàng)作已經(jīng)漸漸由初、盛唐時對神跡妖蹤的搜奇記異,轉為對現(xiàn)實生活中奇人異事的描繪記敘,并被作者寄托了更多的思想情感?!痘粜∮駛鳌凤@然集合了眾多“奇”處:士子與名妓相戀、豪俠扶弱相助、鬼魂顯靈復仇等,矛盾沖突轉折不斷,有奇人、有奇情、有奇事,自然會被作者和讀者青睞,成為唐人“好奇”風尚的有力佐證,代表著唐傳奇的最高成就。

三、李益悲劇結局的文本意義

作者在上述種種原因的共同作用下,以“冤魂復仇”解釋了李益心理障礙導致的性格變化和悲劇命運,這種結局的敘寫呈現(xiàn)在文本中給讀者帶來強烈的震撼和難忘的閱讀體驗,具有多方面的文本意義。

(一)對小玉命運的悲憫

朱光潛先生曾說“觀看悲劇是一項審美活動?!盵6](P14)魯迅先生也曾說悲劇便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悲劇展示的往往是弱小者被他們無力對抗的無情命運所碾壓?!痘粜∮駛鳌分斜瘎〗Y局的發(fā)生也是如此。弱勢人群如霍小玉者,力量微薄,當其正當訴求不能得到滿足,命運無法自主之時,在現(xiàn)實中沒有足夠的力量對抗龐大的社會機器,只能選擇無奈地接受強加于己的悲劇命運。復仇故事中的主角多屬于具有悲劇命運的弱勢群體,他們的復仇行為本身就具有濃重的悲劇色彩。可以說,對弱者的無比同情、對強權和作惡者的憤懣、對正義公平的渴望等眾多情感,使作者以筆為刃,細致入微地描寫了背棄者李益的痛苦結局。換言之,冤魂復仇因果循環(huán)的故事結局,表達的是作者對霍小玉“韶顏稚齒,飲恨而終”的痛惜與悲憫,蘊含著對公平和正義的肯定與追求。

(二)對李益負心的不滿

唐時士人狎妓成風,對男子而言是風流韻事,但是對處于社會底層的妓女來說,則是人格的侵害,男子負心對于霍小玉這樣至情至性的女子來說,更是滅頂?shù)拇驌艉蜕膬A覆。士子狎妓之后仍可與貴族門閥之女成婚,而被拋棄的弱女們則無枝可依,隨處飄零,色衰之后便是凄涼的晚景。復仇的結局是弱者最后的抵抗和控訴,也是希望得到拯救的底層民眾的集體呼聲。上文提到作者敘寫李益的悲劇結局也是因果報應思想的體現(xiàn)。因果報應觀念的首要目的便是勸誡世人行善積德,不做虧心事,與其說是宗教信仰,不如說是道德規(guī)范,體現(xiàn)的是人們普遍的倫理意識。

《霍小玉傳》中的拯救者黃衫豪士未能挽救小玉的死亡,卻表達了對李益的不滿,加重了他的心理負擔,小玉的魂魄則在死后時刻糾纏于李益心頭,揮之不去,最終致其發(fā)狂,一生難安。故事中復仇的所謂“冤魂”,是負心者李益未泯的良心譴責,也是飽受制度重壓和凌辱的小玉心中的怨憤與不滿之情的表現(xiàn)。

(三)對門第制度的抨擊

李益的悲劇結局敘寫還表達了對當時等級森嚴的門第和婚姻制度的抨擊。作者蔣防在字里行間不時流露出對霍小玉的肯定和贊賞:“資質秾艷,一生未見”“發(fā)聲清亮,言敘溫和”“音樂詩書,無不通解”。這樣美貌多才的女子竟被背棄而抑郁身亡,足令觀者扼腕。造成李霍愛情悲劇的原因眾多,主要是當時森嚴的門閥婚姻制度。唐代士人以娶到世族“五姓女”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之一,“進士耀第”“門族清華”的李益與母為“王之寵婢”“出身賤庶”以致身為妓女的霍小玉,門第身份上的巨大鴻溝注定了他們的愛情悲劇;而賤籍女子身不由己,命若浮萍的無奈悲涼也凸顯出等級制度對弱者的戕害和不公。

綜上所述,李益悲劇結局的發(fā)生,主要是因為他自身的軟弱性格致使他背棄小玉,他將愧疚不安深抑心底,卻不料小玉因此重病,薄行被眾人不齒,加上小玉賭咒慘死于他面前,于是他潛意識里長久積壓的矛盾和挫傷被全部激發(fā)出來,釀成難以愈合的心理障礙,終至暴狂。而作者將故事的結局定義為冤魂復仇,背后有著廣泛的社會原因,如冤魂復仇的集體潛意識,果報觀念的影響以及唐人好奇風尚的審美導向等。

注釋:

[1]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86頁。

[2]閻維民:《論<聊齋>鬼魂幻影的心理學價值》,學術論叢(太原),1992年,1月刊,第62頁。

[3]汪玢玲:《聊齋志異與鬼文化》,蒲松齡研究,2000年,1月刊,第169頁。

[4]王立:《夢幻伸冤及懼復仇之心理恐慌癥》,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6月刊,第68頁。

[5]魏長領:《因果報應與道德信仰》,鄭州大學學報,2004年,3月刊,第111頁。

[6]朱光潛:《悲劇心理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5頁。

參考文獻:

[1]魯迅校錄.唐宋傳奇集[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06.

[2]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北京:中華書局,2011.

[3]程毅中點校.隋唐嘉話[M].北京:中華書局,1979.

[4]馮川,蘇克譯,榮格著.心理學與文學[M].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87.

[5]劉娜.偏執(zhí)人格障礙的認知理論[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6).

(李慧雯,王引萍 北方民族大學文史學院 750021)

基金項目:(本文系北方民族大學2015年校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訓練計劃項目“冤魂復仇還是心理障礙?——試論《霍小玉傳》中李益的悲劇結局”[2015-YJ-WS-027]成果。)

猜你喜歡
李益悲劇
偉大的悲劇
第23章連環(huán)悲劇
太陽能光伏暗管排水系統(tǒng)能力提升
Chapter 23 A chain of tragedies 第23章 連環(huán)悲劇
你要有拒演悲劇的底氣
涼月如玉亦如霜
涼月如玉亦如霜
涼月如玉 亦如霜
近視的悲劇
一曲悲劇英雄的贊歌——《偉大的悲劇》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