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素琴
[摘 要]音樂教材中有著較為明顯的多元文化特征,教師要從傳統(tǒng)文化、流行文化、地方文化等方面入手,凸現(xiàn)音樂教學的多元文化魅力,使學生真正理解所學知識。
[關鍵詞]多元文化 小學音樂 魅力 流行文化 興趣 地方文化
[中圖分類號] G623.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27-058
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認識到音樂在類型、文化上的多樣性特征,把握其中蘊含的多元文化元素,并且以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目標實施具有針對性的教學。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就如何保證音樂教學中的文化滲透進行深入的分析。
一、融入傳統(tǒng)文化,盡顯民族魅力
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在流傳和發(fā)揚的過程中增添了更多與眾不同的魅力。在音樂教學中有選擇性地融入傳統(tǒng)文化,不僅能夠讓學生了解我國的民族精神與文化,還能促進其審美觀、價值觀的形成,有利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
例如,在蘇教版小學一年級第四單元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國音樂藝術的發(fā)展,教學《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我愛北京天安門》等歌曲時,可以引入歌曲誕生的歷史背景,促使學生能夠在歷史與文化的熏陶之中,感知中國音樂的藝術魅力。同時,播放其他國家的國歌,讓學生能夠通過欣賞、鑒別,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特別之處。除此之外,通過多媒體展現(xiàn)不同民族的舞蹈,讓學生現(xiàn)場進行模仿與演唱。這樣不僅能夠加強學生對民族音樂的分辨能力,使他們主動參與到音樂教學的過程中,還能讓他們體驗到中國各民族音樂文化的精彩紛呈。
此外,為了便于學生能夠深入體會音樂作品的情感、來源與內涵,教師應盡可能多地開展一些具有趣味性、文化性的音樂活動,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發(fā)現(xiàn)民族音樂文化中的博大精深,從而為創(chuàng)設互動、高效的音樂課堂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切入流行文化,提高學生興趣
隨著網(wǎng)絡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流行歌曲在學生的生活中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推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合理對待流行文化,利用恰當?shù)牧餍幸魳愤M行教學,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對音樂的興趣。
為了讓學生了解優(yōu)秀的流行音樂文化,促使他們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正能量,我在音樂教學中特別設立了流行音樂的鑒賞課程,與教學中原有的音樂相輔相成。例如,蘇教版五年級第六單元的主體為《情系江南》,主要有《拔根蘆材花》《鳳陽花鼓》等極具民族特色的音樂。這些音樂雖然具有代表性,但是很難引起當代兒童的共鳴,不能讓他們對江南的大好美景產(chǎn)生傾慕之情。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加入了《江南》《斷橋殘雪》《清明雨上》等獨具中國風與江南魅力的流行音樂,讓學生在欣賞曲調的同時,感受歌詞中描述的江南美景,以情促情,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氛圍,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教師在利用流行音樂的過程中,應該把握恰當性與張弛有度的原則。恰當性是指對流行音樂的選擇,教師必須看到流行音樂在情感與內容上的良莠不齊,選擇適宜學生演唱的歌曲。在演繹音樂時,教師應該以教材為核心,避免本末倒置,這樣才能促使音樂課堂更加充實。
三、引入地方文化,激發(fā)情感共識
音樂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從音樂中可以看出地區(qū)的風土人情與文化傳統(tǒng),也能見證社會、歷史的發(fā)展。教師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應該勇于打破教材與課堂的禁錮,從自身出發(fā),鼓勵學生從生活入手,發(fā)現(xiàn)更多的音樂作品與文化,逐步擴大學生的藝術視野,“依托鄉(xiāng)音”激發(fā)學生在音樂上的情感共識,有效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求知欲望。
在教學過程中,我專門開設了“身邊的音樂”這一主題活動。在課前,讓學生通過對本地的音樂文化發(fā)展、音樂的風格等多方面的資料進行詳細的調查,并讓學生自己學習一到兩首歌曲,然后在課堂上進行調查結果的展示與歌曲的演唱。隨后,我將與地方文化緊密相連的歌曲整合成微課,并配上與其相關的圖片與視頻、音頻,讓學生更能直觀地欣賞音樂,感知地方文化的精髓。為了豐富課堂教學活動,我還增加了歌曲的編創(chuàng)活動,即讓學生嘗試根據(jù)音樂的速度、旋律,自己選擇用怎樣的節(jié)奏伴奏,讓學生自己去想象音樂應該搭配的動作與舞步。除此之外,我特別布置了課后思考的任務,讓學生自己去總結地方音樂文化的特點,理解地方歌曲、樂曲的特別之處。
在引入地方文化的同時,教師應該培養(yǎng)學生對地方音樂的保護意識,通過學唱與感知,促使學生能夠真正深切體會到家鄉(xiāng)的藝術與文化。在鄉(xiāng)音之中親近自然、感受生活,這樣才能突顯地方音樂的價值,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音樂審美情感。
總而言之,小學音樂教學不能脫離文化的支持,教師必須正確選擇、利用多種不同類型的文化,為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構建多維課堂奠基。
(特約編輯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