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新聞
云南旅游新亮點哈尼梯田從籍籍無名到世界遺產(chǎn)
文/何新聞
我與兩名安徽攝友同游紅河梯田,從元陽到紅河,一路行攝,竟然走走停停,花了五天時間才粗略走完兩縣,在這趟比蝸牛還慢的旅行中,安徽攝友燒了至少60G的存儲卡,臨別時仍意猶未盡,而我一個已先后去過多次梯田的本地人士,一趟下來也足足消耗了30個G——這樣的數(shù)字對攝影愛好者而言,只是哈尼梯田無盡魅力的一個相對具象的縮影。
僅一年之后,我們曾走過的這些地區(qū),被賦予了一頂世界級的桂冠:世界文化遺產(chǎn)。有報道說,來自金邊的消息讓整個紅河為之沸騰,人們奔走相告,為故鄉(xiāng)絕世美景贏得世界性肯定歡呼雀躍。而此時,多年在紅河游走的場景,也如同被臉上電腦的投影一樣,一幕幕被打開。我不禁控制不住去想象一下:那些千百年來在哀牢山巔的層層梯田之上勞苦耕作的哈尼人——他們是梯田真正主人,用雙手創(chuàng)造了這一舉世矚目的“景觀”,此時此刻,是怎樣心情?
哀牢大山連綿千里,橫亙云南中部,從滇西發(fā)端到滇南出境,一路營造了各類自然奇觀。在地理意義上,這座云集眾多兩千米以上山峰的龐大山脈,是云南重要的氣候分界線,也是大面積原始森林和各類野生動物的生長發(fā)育天堂,然而這一切如果沒有哈尼人創(chuàng)造的梯田加以映襯,將變得平淡無奇。
一千多年前,哈尼人從遙遠(yuǎn)北方遷徙至云南中南部紅河沿岸,從盆地遷徙至高山區(qū),開始繁衍生息,直至今天成長為云南主體民族之一。令人難以想象的是,哈尼人深藏崎嶇大山,其主要作物選擇卻讓人意外:需要平地才能出產(chǎn)的水稻,成為這個族群賴以生存的物產(chǎn)——為了開墾出適合水稻生長的水田,從第一批哈尼人在哀牢山定居開始,一場曠日持久的適應(yīng)與改造工程由此開始。中國古代雖有“愚公移山”的成語,但真正落實成語內(nèi)涵的行動,無疑是哈尼梯田的開創(chuàng)。但與愚公移山有本質(zhì)差異的是,哈尼人開辟梯田并非是移走某座大山的“強(qiáng)硬”行為,而是因地制宜,與地形融合一體。正是這種以柔克剛史詩般的反復(fù)勞作,最終造就了“雖經(jīng)人手、宛自天然”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哈尼梯田。
黃化裕/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