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女士帶9歲的兒子找我做咨詢時,反復說這樣一句話:“我怎么也想不通,那么乖的孩子,怎么就變成了人人討厭的刺頭兒?”從咨詢中我了解到,陳女士的兒子辰辰,在上小學前性格溫順,甚至比較膽小,是大家眼中典型的乖孩子。辰辰的性格其實受父母影響很大,他們做人的風格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以息事寧人的方式教育孩子:"/>
海洋
案例回放>>
陳女士帶9歲的兒子找我做咨詢時,反復說這樣一句話:“我怎么也想不通,那么乖的孩子,怎么就變成了人人討厭的刺頭兒?”
從咨詢中我了解到,陳女士的兒子辰辰,在上小學前性格溫順,甚至比較膽小,是大家眼中典型的乖孩子。辰辰的性格其實受父母影響很大,他們做人的風格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以息事寧人的方式教育孩子:要與小朋友團結,不可以打小朋友,如果有小朋友打你,你就躲開。甚至有時并不是孩子的錯,只要老師說今天辰辰與某個小朋友搶玩具,父母就會再次教導:下次別與小朋友搶,給他算了,你再去玩別的。
孩子上小學以后,由于受到家長一直以來“忍讓、退避”等教育影響,和同學交往中總是顯得膽小怕事,但越是怕惹事,越是有事情找他,尤其是班上幾個比較淘氣的學生,總喜歡欺負他。剛開始,辰辰回家后向媽媽哭訴,可每次媽媽除了安慰他,就是勸他想辦法躲那些孩子遠一點。久而久之,辰辰回家后就不再和媽媽哭訴在學校所受的委屈了,媽媽還以為孩子在學校的情況有了改善,心中竊喜。
一天課外活動時,一個同學先用腳把辰辰絆倒,又撲到他身上,一手按住他的頭,一手在草地上扯了一把草想往他嘴里塞,還不停地嘻笑著說:喂兔子嘍……喂兔子嘍……情急之下,辰辰突然爆發(fā)出很大的力量,一下子把那個同學掀翻在地,并順勢騎在他身上,同時奪過草,趁那個同學還在驚愕中,一把塞進了他嘴里,引得旁邊圍觀的同學大笑起來。那一刻,辰辰感覺到了從來沒有過的開心。并且,自此以后,那幾個經(jīng)常欺負他的同學,不僅不再招惹他,還主動跟他示好,很快,辰辰便成了他們“圈子”里的人,經(jīng)常跟他們一起欺負其他同學。
“刺頭兒”行為,是自我實現(xiàn)的心理需求
做“刺頭兒”,能有效釋放辰辰以往生活經(jīng)歷中被過多壓抑的心理需求。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之一羅杰斯認為:生命的根本動力是成為自己。這與人本主義另一位代表性人物馬斯洛的需求理論所表述的“自我實現(xiàn)”的觀點是基本一致的。自我實現(xiàn)作為最高一級的心理需求,包含了安全感、歸宿感、被尊重感等多種需求。
辰辰在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影響下,在過往的人際交往中,總是一味地忍讓和退縮,心理安全感受到了極大的損害。并且,其他同學也不愿意和辰辰這樣的孩子交往,再加上父母不理解也不接納他所受到的委屈,從而對孩子的歸宿感也造成了較大的傷害??梢哉f,以往的“乖孩子”辰辰其實只是在扮演父母的木偶,他作為人應有的心理需求被嚴重壓制了。
一次偶發(fā)性反抗行為的成功體驗,帶給了辰辰強烈的情感刺激,并導致他在觀念中形成這樣的推理:受到同學欺負,不一定要躲開,可以通過自己的力量和反抗來保護自己。而且,在“自我保護”的強烈暗示下,往往會對外界信息過度敏感,以致作出“假想防御”。比如:對別人無意的碰撞,以為是故意的挑釁,因而作出反抗。而在他人眼里,則是一種帶有主動攻擊性的不良行為。
辰辰在那次反抗后,找到了安全感、歸屬感,以及被尊重的感覺。辰辰開始跟隨他們主動欺負其他同學,這些“刺頭兒”行為其實是在彰顯自己的存在感,是“成為自己”的內(nèi)心需求驅(qū)動的結果。而且,這種內(nèi)在驅(qū)動力一旦被激活,父母和老師越是壓制,反彈的力量越強大。
回歸對人性需求的理解與尊重
1.通過有效溝通重建親子間的信任關系
在一次咨詢中,我再現(xiàn)了一次辰辰被同學欺負的事件,先是著重引導辰辰表達“當時怎么想,想怎么做,什么感覺”,目的是讓他宣泄自己的情緒,同時引導父母接納和理解孩子的感受,并以肢體語言和孩子共情,還誘導父母就自己當時“不理解也不接納孩子的感受”表示道歉,幫助親子間打開內(nèi)心的情感隔膜。在此基礎上,讓父母采取開放式的回應,幫助孩子從事件中學習,引導孩子思考并探討:當再遇到類似的事情,除了躲避或攻擊,還可以采取什么更好的方式來應對。
除了咨詢現(xiàn)場的干預和練習,平時我也會及時給予辰辰父母有效的指導,幫助他們運用有效親子溝通的方法和孩子進行建設性的互動交流,很快便幫助他們重新建立起親子間的信任關系,孩子在學校有什么事也很愿意和父母分享,對父母在溝通過程中給予的意見也樂意接受并嘗試。
2.運用“天使套餐”,幫助親子間共同成長
根據(jù)我的建議和指導,辰辰戴著我送他的“天使手環(huán)”,開始了為期一個月的自我情緒與行為管理訓練。“天使手環(huán)”其實就是一個普通的硅膠運動手環(huán),只不過賦予了特殊的意義——若出現(xiàn)負面情緒或產(chǎn)生破壞性的行為沖動,當看到戴在手腕上的“天使手環(huán)”時,就想起了自己的承諾:用深呼吸調(diào)整情緒并控制沖動。
父母則采取“天使賬本”來激發(fā)孩子的成長潛能,塑造孩子的良好行為,同時也訓練自己關注孩子的人性需求,培養(yǎng)欣賞和激勵孩子的良好教育習慣。“天使賬本”的用法很簡單:準備一個紅色封皮的筆記本,每天觀察孩子好的表現(xiàn),并將具體的行為表現(xiàn),以及行為背后的閃光點,還有父母的美好感受與期望等記錄下來,每天不少于三條,每周不少于四天,每天還要將記錄的內(nèi)容當作睡前故事一樣分享給孩子。
經(jīng)過親子間一個多月的努力,辰辰的行為得到了明顯改善,并且對他那“圈子”里的朋友也產(chǎn)生了一定的正面影響。
(作者系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培訓師。)
編輯 朱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