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長沙為故事背景的電視劇《老九門》,帶著劇中頻繁出現(xiàn)的長沙因素(長沙站、長沙話、糖油粑粑、花鼓戲等等)讓湖南人倍感親切。隨著該劇的熱播,路人們開始好奇“老九門”到底指的是什么?長沙真有“老九門”嗎?
長沙真的有“老九門”嗎?
在《老九門》中,長沙,自古便流傳著倒斗九大家族的傳奇,這九個盜墓家族被稱為“老九門”,又稱九門提督,分為上三門、平三門和下三門。
上三門皆已洗白,即為官;而平三門多半背負罵名,即為賊;下三門多數(shù)是做生意的,即為商。這九大家族控制著長沙城的文物買賣和流通。
2015年,有媒體報道《古長沙有老九門但不盜墓》。文中提到,湖南大學古建筑研究學者柳肅表示關于“老九門”代表九個盜墓家族的說法從來沒有聽說過,但古長沙確實存在過九座城門,如果“老九門”指的是九座城門,那有據(jù)可依,但如果指代的是家族,則并不存在。
明清時期,長沙有哪九座城門?
大西門,今指五一大道與湘江大道的交會地段,原是大西門正街出西城的城門,又叫“臨湘門”“驛步門”。驛步門外渡口為清代第一大渡。大西門正街原為鹽業(yè)一條街,“生生”“利生”等鹽號均具規(guī)模。
小西門,今指坡子街與沿江大道交會地段,今屬于天心區(qū)。小西門原為小西門正街出西城的城門,又叫“德潤門”。
瀏陽門,瀏正街因瀏陽門而得名。清代稱為東正街,因出入瀏陽門的主要通道而得名,習稱瀏正街。
小吳門,今指中山路、八一西路與建湘路的交會地帶,亦稱“小烏門”。小吳門外為古校場所在地。門已經(jīng)不存,形成街市。
新開門,今指蔡鍔路與湘春路交會地段。為古長沙城北二門之一的新開門的所在地。1911年湖南新軍響應辛亥革命,從湘春門入城,赴新開門奪取軍備局,一舉成功,遂將新開門改為興漢門。
正南門,今天指黃興南路與城南路、西湖路十字交叉口周圍地帶。先后名為王道門、黃道門等。
湘春門,湘春門即為長沙北門,今指北正街和湘春門交會地段。湘春門口原有湘春塔、關帝廟等古跡。民國時關帝廟改為辛亥革命烈士祠。
通貨門,因通貨碼頭而得名,從西城通貨門進城即為通泰街,亦稱“通泰門”。
草場門,因草碼頭而得名,舊時長沙的米市主要集中在草場門,草場門又稱為“潮宗門”。
此外,還有說法稱“老九門”為,東有二門,即瀏陽門、小吳門;西有四門,即德潤門(小西門)、驛步門(大西門)、潮宗門(草場門)、通泰門(通貨門);北有二門,即湘春門、興漢門;南僅一門,即正南門(南熏門)。
據(jù)記載,當時長沙城內有正街通向各城門,各城門都設有門樓、鐘樓、鼓樓。這些城門在清代長沙城興修環(huán)城馬路時被拆除殆盡。如今,關于老城門的記錄都只剩下一些簡單的文字記載。
湖南作家、出版家鐘叔河先生在2001年7月就寫過一篇關于小西門的散文,讓我們得以在文字中窺見“老九門”中小西門真正的“歷史文化風貌”和當年老長沙的風采。
長沙真有那么多盜墓者?
長沙這座城市從戰(zhàn)國時期筑城開始,兩千多年來,城址一直沒發(fā)生遷移,因而地下埋藏的文物極其豐富。
湖南省考古專家吳銘生曾在1997年第1期《文史拾遺》中發(fā)文,“民國時期長沙盜墓之風尤盛,并形成了一批以盜墓為職業(yè)的‘土夫子。當時國內以長江為界分南北兩派,北方使用洛陽鏟,以‘力見長;南派主要工具是短柄鏟,以‘技見長。長沙‘土夫子屬于以‘技見長的南派。長沙的‘土夫子在東、南、北三區(qū)各形成團伙。他們雖然沒有成文的幫規(guī),但無形之間占有各自的地盤,具體來說,各自只能在本區(qū)挖‘洞子,不得在別人的區(qū)域內盜寶,彼此井水不犯河水,否則就會傷和氣?!?/p>
“新中國成立后,政府對‘土夫子采取了寬大和利用的政策,將部分人員收留在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做臨時工,有的安排在長沙市涂家沖、株洲市廢銅倉庫揀選文物,有的安排在河西天倫造紙廠協(xié)助回收舊書?!?/p>
現(xiàn)在長沙還會出現(xiàn)《盜墓筆記》里的情景嗎?
2011年12月27日,在經(jīng)過兩個多月的周旋后,經(jīng)實地蹲守,岳麓區(qū)文體局配合區(qū)治安二大隊成功偵破了天馬山二號墓盜墓案。現(xiàn)場繳獲了一批作案工具,抓獲了5名盜墓分子。
2012年上半年,巡護員在巡查位于長沙縣郊區(qū)的明藩王陵時,兩次發(fā)現(xiàn)盜洞,因發(fā)現(xiàn)及時并進行了回填,盜墓分子未能得逞。
近年來,長沙建立起四級文物安全責任體系。漢長沙國王陵等大墓都設有地下識音系統(tǒng),漢長沙國王陵也納入長沙公安系統(tǒng)的“天網(wǎng)工程”,即采用高清攝像頭進行實時監(jiān)控和信息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