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英淑
【摘 要】 一個孩子成長為優(yōu)秀人才的背后,總能找到溫馨和諧家庭的影子;同樣,一個人格不健全的人也可以從其家庭背景中找到沖突和矛盾的因素。因此,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努力為孩子創(chuàng)設一個和諧的成長空間,是為人父母者義不容辭的家庭責任,更是一份社會責任。
【關 鍵 詞】 成長空間;社會責任;孩子
社會的和諧函蓋著方方面面,而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長是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青少年的道德建設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那么為青少年創(chuàng)設和諧的成長空間,使他們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發(fā)展不僅是社會的責任,更重要的應該是每一位父母不可推卸的責任。因為和諧的家庭氛圍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沃土,家庭的和諧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陽光雨露。如何為孩子創(chuàng)設和諧的成長空間,真正使家庭成為孩子健康成長、和諧發(fā)展的搖籃,本人認為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做起。
一、給孩子一個和諧安寧的家
家庭和諧,受益最多的是孩子,家庭不和諧,受不良影響最多的也是孩子。因為只有在和諧的家庭氛圍中生活,孩子才會有安全感和幸福感,他們才能在快樂中一天天長大,進而培養(yǎng)其良好的心理品質和道德習慣。
可是有些父母只顧眼前,由于感情、興趣等不和,一不順氣就當著孩子面互相指責、吵罵,甚至大打出手;特別是在當今時代觀念的轉變使婚姻已不再被認為是嚴肅的社會責任和家庭責任,一些人為了追求所謂的幸福離異而去,使家庭支離破碎,給身處單親家庭的孩子心靈抹上了無法涂掉的陰影和無法撫平的傷痛。
另外,在市場經濟的大環(huán)境下,一大批人把錢看得越來越重,千軍萬馬的打工大軍中,為人父母者只為掙錢使孩子加入了留守兒童群體,這些孩子遠離父母的關愛,失去了童年的快樂,成為社會的負擔。目前,全國已有6000多萬的留守兒童,其中,相當一部分單、無親孩子已經成為社會不安定因數(shù)之一,有棄學的,有犯罪的,有自殺的,因為他們找不到親情的依托,心理逐漸失衡,最后只好選擇了極端。某市破獲的五少女(都是在校生)搶劫案,其中15歲的女孩在接受審訊時就說:“我媽媽在韓國,我不缺錢,只是想尋求刺激?!?;三名中學生男孩因小矛盾竟把同學打死,其中一名就是父母離異,另二名是父母都在國外打工。
這些觸目驚心的案例證明:成長中的孩子需要一個和諧安寧的家,他們需要父母的呵護和教育,為人父母者切不可失職。
二、為孩子上好親情課
親情是家庭和諧的紐帶,無論父母對兒女還是兒女對父母,親情都是一種溫暖,都是一種期待??稍诂F(xiàn)實生活中,許多時候,親情已顯得蒼白無力。媒體報道的和身邊發(fā)生的兄弟姐妹為爭父母遺產而大鬧公堂、 暮年老人把不孝子女告上法庭的案例已不再稀奇。這些案例的頻頻出現(xiàn),很大的原因就是出自家庭親情教育的缺失。
其實,無論父輩對我們還是我們對孩子都是在無怨無悔地付出而從不圖回報的,但是作為父母,決不能放棄對子女進行親情教育的義務,特別是對處于優(yōu)越生活條件下的當今一代青少年,親情教育更應引起父母,足夠的重視。
據(jù)調查,現(xiàn)在很少有家長向孩子講述自己對他們愛的艱辛,只是在默默等待子女“養(yǎng)兒方知父母恩”的一天。其結果就養(yǎng)成了孩子順理成章地去盡享父母的愛而不知回報的思維定式,甚至因為接受的愛太多而體會不到親情的溫暖,更不懂得感恩,不會愛父母。試想,連父母都不愛的人還會去愛別人嗎?雖然問題出在孩子身上,但根源還是因為教育沒有跟上,如果親情教育到位了,孩子并不是一塊頑石。
一個地區(qū)教育局在德育狀況調查中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許多孩子對父母的生活和健康狀況了解甚少,許多學生對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感到不滿足,于是就在全市開展了“關愛父母,每天完成一個親情作業(yè)”的活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一個品學兼優(yōu)的六年級女孩,從小到大只知道學習,從來設做過家務更沒有關心過父母。這一天為了完成親情作業(yè),她吃飯時破天荒地夾了一塊雞肉放在媽媽的碗里,當時媽媽就愣住了,望著女兒自言自語地說:“我不是在做夢吧!”此時女孩從媽媽受寵若驚的表情中似乎悟出了是自己平時對媽媽關心得太少了;一個初二男孩,為了完成親情作業(yè)匯報稿任務,回到家里要給父親洗腳。父親不同意他就生氣地說:“那我怎么完成親情作業(yè)呀?”父親無奈脫掉鞋襪,把腳放進了有生以來兒子第一次為自己端來的一盆熱水中,男孩望著父親那雙已經嚴重萎縮了的腳頓時呆住了。當他用手撫摸爸爸在熱水中泡了一會兒仍然冰涼的腳時,淚水不由自主地流了出來。他哽咽著說:“爸,你怎么不去治呀?”爸爸說:“哪有時間呢?”原來男孩早就聽說爸爸患了神經末梢炎,經常說腳痛,可他卻從來沒有看一眼。聽到這,他知道爸爸不是沒有時間,而是舍不得時間,舍不得花錢,因為多拉一趟三輪車就能多掙些錢好滿足兒子的需要。從此男孩決心改掉花錢大手大腳的毛病,好好學習,將來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讓父母過上好日子。
由此可見,親情教育對成長中的孩子是多么重要的一課呀!孩子讀懂了親情就會知恩圖報。而充滿親情的家庭一定是和諧溫馨的家庭,這樣的家庭將是孩子健康成長的肥沃土壤。
三、教會孩子與人和諧相處
今日中國已進入獨生子女時代,無論男孩還是女孩,家長都把他們捧為掌上明珠,而他們也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當成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他們無論提出什么要求,家長都會盡力滿足,這種傾向任其發(fā)展,孩子是很難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質的。因為他們會時時以“我”為中心,他們就不會寬容人,不能理解人,這樣的人怎么會與人和諧相處呢?將來又怎么去適應復雜的社會呢?
作為父母,要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負責,一定要教會孩子與人和諧相處,不僅要與家人和諧相處,更要與老師同學和諧相處,這對他們當前的成長和未來的發(fā)展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孩子在學校的人際關系狀況是孩子心理健康與否的重要標志。為了給孩子奠定健全的人格和意志品格基礎,家長一定要以平和的心態(tài)去面對孩子在學校發(fā)生的一切問題,因勢利導。無論是孩子還是成年人,在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尊重、寬容、理解、助人都應是崇高的境界,如果家長們能夠經常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這種境界的教育和熏陶,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良好的人格品質。例如,當別人比自己好時不嫉妒,當別人有困難時會熱情相幫,懂得付出就是獲得的道理,學會善意化解矛盾的方法等。具備了這樣心理品質的人永遠不會感到孤獨,而且會靠自己的能力去戰(zhàn)勝一個個挫折。
一個女孩從初一到初二轉了六次學的案例足以給家長以警示。這個女孩因為剛上初一在班里拿不到第一名就換了一個班;在另一個班里因為同學們笑了一次她的發(fā)言就轉了學。結果是轉一個不如意又轉一個,轉了六次學后,孩子不再想上學開始把自己封閉起來,最后得了抑郁癥被迫休學。當父母找到心理專家咨詢時方然醒悟:原來是因為大人們的過失,沒有及時引導孩子正確面對成績、正確處理同學關系,而只靠自己的關系能力一味地為孩子更換一個個陌生的環(huán)境,結果是害了孩子而后悔莫及。
其實在人群中,有時可能真的是孩子吃了虧、受了委屈,聰明的家長會以積極的心態(tài),冷靜的頭腦及時給予孩子安慰,耐心開導,幫助孩子樹立信心去邁過那道不愉快的坎。再說,“吃虧”也好,“委屈“也罷,對孩子來說也是一次人生體驗,這樣的經歷對增強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是很有益處的。
綜上所述,作為成年人,在承擔著世代延續(xù)使命的過程中,生命的意義還應該體現(xiàn)在下一代身上,做一個盡職盡責的好父母,既是天道也是人生之道。而做個好父母,使家庭和諧,孩子幸福,連上帝都會稱贊你,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
實踐證明:一個孩子成長為優(yōu)秀人才的背后,總能找到溫馨和諧家庭的影子;同樣,一個人格不健全的人也可以從其家庭背景中找到沖突和矛盾的因素。因此,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努力為孩子創(chuàng)設一個和諧的成長空間,是為人父母者義不容辭的家庭責任,更是一份社會責任。
【參考文獻】
[1] 宿文淵. 優(yōu)秀孩子成長細節(jié)全書[M]. 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5.
[2] 潘鴻生. 好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M]. 北京:北京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15.
[3] 羅洪利. 試論父母在孩子成長教育中的角色定位認識[J]. 學校教育研究,2016(9).
課堂內外·教師版2016年10期